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482|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宏毅《三字经讲记》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7 11:3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宏毅《三字经讲记》一

《三字经》讲记

刘宏毅 讲于奥克兰


引言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又叫“三家村”,是我国传统开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三百千”之中以《三字经》为首,称为“经”,以《千字文》垫底称为“文”。当然,在文字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诸方面,《千字文》要求高。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和文化素养,对《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从时间上来说,《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的最早;《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明清时期才流传开。
在教学的顺序上是《三字经》第一,《千字文》最末。其中的道理,一是先简后繁,这很好理解;二就是“经”与“文”的根本区别。经者经舆大道,是天下车马行人经行的必由之路,引伸义就是规律、原理、原则与方法。自古以来,圣人的书叫做经典,因其讲述的是恒常不变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有四书、五经等经典。《三字经》既敢称为经,而且被千古传颂,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而成的一篇韵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文学价值极高,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三字经》则不然,它“字有重复,词无藻彩”,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但《三字经》朴实无华,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因此“三百千”中最难理解的是《三字经》,最难讲的也是《三字经》,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仅仅凭借文字是绝对无法理解经义的。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与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三字经》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以至越到晚年越喜欢《三字经》,这也是为什么来听《三字经》讲座的老年人很多。
与《千字文》同理,《三字经》也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史,但《三字经》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清人王晋升就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清人贺兴思称其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也”;近人章太炎也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 …… 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蒙学读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个字一句,例如《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言,四个字读起来不上口,小孩子不容易唱颂。《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所以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可见这部书早已不属于中国人专有,它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我们作为《三字经》故乡的同胞,今天不但不会背诵《三字经》,有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三字经》,为此你将给自己下一个什么样的评语呢?
此次我们讲解《三字经》的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千字文》。《千字文》讲座是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体会文义。《三字经》讲座则是直剖经义,辅以文字,以经义为纲,文理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
《三字经》全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似江河之水风气浪涌,层层推进,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这是我们在学习之中应该加以注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1-14 14:33:2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啊。
谢谢楼主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4-9 08:53:40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3-15 17:24:31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1-15 12:16:36 | 只看该作者
这几日一直关注这楼。很好的资源!

楼主加油啊!我们期待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1:55:17 | 只看该作者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人之伦。

高曾祖父是上四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自身位于中,子孙曾玄(元)为下四代,就是儿子、孙子、曾孙与玄孙(元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与我们有直系的血缘关系。前面讲到,血脉关系的传承依靠孝道,孝是同天地贯古今、超越时间与空间、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祖先积累的福德要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
九族之中自身居中,承上启下,是血统传承关键中的关键。自己不讲孝、不尽孝就会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恶果不仅仅是你一代人的事,你的后世子孙都会因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因果就背得太大了。同理,如果你能化性立命,立身成道,就上可以超拔祖先,下可以骘蔽子孙,你的福德就积得太大了。
族者众也,伦者序也,尊卑长幼,定而不乱,诸父子侄本于天伦一本之源,本是同根连枝,凡事不忘亲情,就自然敦睦敬爱了。
苛法酷刑中有灭九族之说,实在是残忍之极,毫无人性。秦灭六国以后,人心不服,为巩固统治地位,秦始皇实行苛法,动辄祸灭三族,剪草除根。九族还只是垂直的父子一脉,三族则要加上母族、妻族二脉,要灭27族,上千口人,李斯造孽自己被腰斩不说,还被灭了三族。明以后又加上师族,连老师一脉也牵扯进来,这样的帝王哪能不断子绝孙呢?不是中国人生得多、生命力强,自己杀自己也早就杀绝了。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
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这里讲的就是儒家著名的五伦十义。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最基本的关系。
性之中要常存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心之中要常怀此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这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朋友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能知道长先幼后,兄友弟恭,家庭秩序才能不紊乱。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中每一伦都是一体两面,五对十面就是十义,也就是十条义理的意思。父子一体为一太极,占一个恩字,父要念子之恩,子女是祖先的遗德,是自己的分身,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同样,子女要感父母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再造。父子双方都能知恩报恩,果报就是父慈子孝,这是自然的。
夫妇之间是一体为一太极,占一个从字,两人不背逆谓之从,也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夫唱妇随,妇唱夫随”。如果夫妻之间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当着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
兄弟之间是一体为一太极,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能兄友弟恭,长惠幼序,兄弟之间自然就会和睦友爱,父母看到必然欣慰欢喜。法昭禅师有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少,能得几时为弟兄”?汉朝田真兄弟三人因分家生隙,财产遂均分三份,堂前一株紫荆树也要锯成三段。当日天晚决定次日动手,哪知当天夜里紫荆树就死了。次日三兄弟见之大惊,痛悔人不如物,决定不分家了,那棵树又活了。
朋友之间是一体为一太极,原则是“朋谊友信”,朋友之道讲究信与谊二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但是朋友相处切记要知止,要恰到好处,要保持距离。距离才能产生美,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朋友之间是一体,是指理体而言,不是在事项上两个人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物极必反,这就快臭了。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是利字当头,无利不早起。这是交易之道,与交友之道有天壤之别。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你交的朋友讲直话、能原谅人、知识渊博,就是益友;反之,你的朋友性格怪异、个性软弱、专门说你爱听的话,就是损友。
  君臣之间是一体也为一太极,原则是“君敬臣忠”,做领导的要尊重你的部下,做属下的要忠于自己的本位,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敬在内心,忠在行为,二者都不在嘴上,花言巧语没用。你假装为老板干活儿,老板就假装给你发薪水,反过来也一样。孟子在《离娄篇》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天理本就是一报环一报的。
五伦十义,就是做人的十条大道,也是支撑一个人命运的十根柱子。明道才能行道,行道才能立命,命轮竖立起来了才能运转。不明道、不行道,一辈子演了十个角色全部都演砸了,十根命柱都倒了,你的命运会是什么结局,就不言而喻了。至于如何行道、如何改造命运,我们讲过一个专题,有录音带流通,这里就不再罗嗦了。
以上是《三字经》的前三部分,由“性”与“习”的关系开篇,首先谈教育之道的三个原则;第一是贵以专,二是家教与师教结合,三是“首孝悌,次见闻”的顺序不能乱。最后讲授了初学者必备的中国文化基础知识,顺序是按十进制数字编排的,极有章法。一就是十进位的几个数字(一而十,十而百…),二没列出具体的事项,但包含在每一类概念之中,就是有阴有阳,绝对的东西不存在;三包括三才、三光、三纲;四包括四时、四方;五包括五行、五常;六包括六谷、六畜;七是七情,八是八音,九是九族,十是十义。线索清楚了,记忆和背诵就容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1:54:18 | 只看该作者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喜悦、愤恨、忧伤、恐惧、爱恋、厌恶、欲望,是人人具备的七种情志,称为七情。七情是人的心意的变化,其中“喜者心之欢乐,怒者心之烦恼,哀者心之痛切,惧者心之惶恐,爱者心之贪恋,恶者心之憎嫌,欲者心之思慕”,可见其都与“心”有直接的关系。
心是我们东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我们叫做“心性学说”,不称为心理学,因为心理活动无非就是心念的起灭和转移,不是心的本源。东方的心性学说,无论佛学还是儒道之学都不搞寻枝摘叶这一套,而是直接探查人心的根源,以期从根本上切断心念的起灭。
心性之心是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道,就是《楞严经》中“七处征心”描述的心。心念之心,是形而下人的心理活动,是念头、是心念的生灭。所以人心险恶说的是人的心念凶险,恶念不断;人心贪婪是说人的贪欲念头不绝。佛法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的统统都是念头。有念头就现出这个物质世界,这是有为法;停止了念头,物质世界就消失了,才能进入无为法。
所以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心,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而是人的念头,它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要素。心之所发就是念之所动,就是意念,简称为意;心之所往就是念之所聚,念聚就是志。念头忽生忽灭,如梦幻泡影,根本控制不了,所以人的心意志都很难控制,学打坐的一上来就学空杂念,你就上当了,一辈子也空不了。因为念头本身就是空的,没有实体,忽生忽灭。不去理睬它,反而没有了,就是如此奇怪。
情也同样如此,是因心有所感,性有所动,感而后发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说要不动性、不动情,那是佛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做不到。“爱不重不生娑婆,情不深不为男女”嘛!人心为阴阳界的翻板,阳面叫菩提,阴面叫烦恼,阴阳是一体,没有办法分开,所以“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全赖阴阳板哪一面朝上。菩提与烦恼都是在圣不添在凡不减,想去掉烦恼换来菩提不是多此一举吗?心念一转,马上就变烦恼为菩提了。为什么转不过来呢?性子没化。性子不化如同手持污染之器,再好的东西倒进去也一定会污染。无情不是真豪杰,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终生,同时也要使一切有情终生觉悟。不爱人就无法度人,不爱物就无法成物,无情就不会生在人间了。
  七情在圣贤之人纯乎天理,故无七情之蔽;凡夫俗子则为物欲所蔽,放荡不羁。事如其心就喜,事与愿违就怒,动乎悲就哀,畏乎法就惧,见美就爱,见丑就恶,贪想就成欲。圣人看到我们真是可气、可叹、又可怜。
其实,圣人与凡夫的根本区别只在一念之间,全赖于你的发心:出之以正则为圣贤,出之以私则为凡夫,出之以邪则为奸佞,正邪之间,全凭此一念,故不可不慎也。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前面已经谈到了礼,这里再谈乐。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总称,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们一定要明了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礼代表了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因此广义的礼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人文文化。乐则代表了我们乐观的人生态度。礼接近于我们的宇宙观,乐偏重于我们的人生观。
广义的乐是艺术形式的总称,包括了现代的音乐、舞蹈、美术、影剧等所有艺术形式。狭义的乐指音乐。乐有什么作用呢?没有乐行不行呢?
没有艺术修养,人生会很枯燥乏味,设想一下,连自己哄自己玩的玩意儿都没有,生活不是会很枯燥吗?所以要用乐来调心,并不是要你去当什么艺术家。
古代的伟人都懂艺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同时又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无论自己心中的痛苦和烦恼有多么大,通过读书写字、吟诗赋棋、吹拉弹唱就化解了,不象我们现代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非弄出个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不算完。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传统教育为什么如此重视乐,以及为什么孔子在《孝经》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既是用来调心,就要轻柔和缓、低吟慢唱,自己唱给自己听嘛!所以中国的民族乐器差不多都是独奏的,无论笙管笛箫、琴瑟琵琶,都是如此,不象西洋乐器多是演奏给他人听的,所以震耳欲聋。
这里的八音既是八种乐器,也代表八种不同门类的音乐。匏是匏瓜,匏瓜破开就是瓢,将匏瓜上面设13根紫竹簧管就是笙;36根簧管的大笙叫竽,不是有成语“滥竽充数”吗?所以匏就代表簧管类乐器。土是陶土,古代用陶土烧制成一种吹奏乐器叫埙, 又叫“陶埙”大小如鹅蛋,有六个孔,顶端为吹口。
革指牛皮,可以制成鼓,属打击乐。古曲每奏乐一段,要击鼓三声,一个人不学无术数信口雌黄,就被形容为“吹牛皮”,因为他不知道打击乐与吹奏乐根本是不同的两类。木指木制的乐器,例如有拍板、梆子、有敔,奏乐将终时,击敔使演奏停止。石类乐器有石磬,金属类乐器有钟、锣、钹、铙、唢呐等。丝代表弦类乐器,因为上古时期用蚕丝作弦故又称为丝弦,例如有琴、瑟、琵琶、筝之类。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成,横吹的笛,竖吹的箫,龠(排箫)等。
八音既表示八种不同的乐器,也代表吹奏乐、打击乐、弹播乐、管弦乐等不同的音乐形式。八音之乐据传是皇帝的大臣容所制,历史上的五帝三王都各有其乐。如舜帝之乐为韶,韶乐据说非常之美。《伦语•述而篇》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欣赏韶乐,进入忘我的境界,连着三个月,吃饭都不知道吃的是什么。还感叹说:“我没想到,上古时代的音乐有如此高明”!
韶乐我是没听过,东方红倒是听了几十年,确是一个月不识肉味。那是因为文革时期,买肉要肉票,听到东方红我就想起猪肉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www.6699.tv + 1 www.91mh.cc/comic/12834/ 斗破苍穹漫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1:53:14 | 只看该作者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稻米、高梁、豆子、麦、黍(黄米)、稷(小米)称作“六谷”,是我们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气候、水土、民情不同,出产的谷物和食用的主食也各不相同。
黍稷是古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黍是比小米稍大、煮熟以后有黏性的一种黄米,因为要在大暑节气下种,故称为黍。稷又称为粟、谷子、小米,秋种夏熟,要经历四时,似四时之祭,故称为稷。梁是高粱,因其性凉故称为梁,有青黄白三种,都可以酿酒。菽是豆类的总称,包括青赤黄白黑各种豆类。麦子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秋种夏实,农历四月前后是麦熟季节,五月就到麦收了。
中国人讲究五谷丰登,也就是六谷中不包括稻米,因为中国在上古时代没有稻子,只有梁菽麦黍稷五谷。稻子是在唐太宗祥符年间从南方占城国引进的品种,为纪念此事,将稻米称作粘谷,粘者占城国之米也。
中国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此五谷的种子。通过用同位素炭14测定年代,这些五谷的种子距现在有多少年呢?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黄帝距离现在有5000年,但种植五谷,从事农业活动并不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而是从神农氏时代开始的。伏羲氏至今有12000年,神农氏至今是九千年,黄帝至今是5000年,所以河姆渡遗址推测是7000年以前的遗迹,是完全可信的。我们中国人要相信自己的历史,相信自己的祖先,不要人云亦云,自贬祖先,自己缩短自己的历史。这也证明了,中国以农业立国的历史太悠久了,至少有7000年。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马牛羊,鸡犬豕”,这六种动物是人类畜养的,称为家畜。我国蓄养家畜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在陕西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以及其他殷墟遗址上就发现有这六畜的遗骨,甲骨文家字的字型也显示无豕不成家。古人将马牛羊称为上珍三品,鸡犬豕为下珍三品。举行祭祀典礼时,普通的用三牲供(羊犬豕),高级的要用五牲供(马牛羊犬豕)。
六畜之所以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是六畜服务于人,如马可负重至远,牛能运货耕田,羊有跪乳之恩,鸡有报晓之功,犬有守夜之义,猪有庖厨之用。二是六畜有很多优点是人类应该好好学习的,例如马的刚健进取,牛的忍辱负重,羊的跪乳,犬的忠勇。马是不休息的,睡觉都站着,鸡是三德兼备:不吃独食义也,敌前敢斗勇也,司晨不误信也。猪更不用说了,现代医学的器官移植大都是用猪的器官,根据免疫学的研究,人体对猪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最小,看来人变成猪是早晚的事了。
第三,此六畜亦要靠人来帮助它们离苦得乐。马牛有阴火,羊有阴土,鸡有阴金,犬有阴木,猪有阴水。有一阴之性在,就会堕此畜生一道,受此一道之苦。人如果能够帮它们化掉这一偏之性,它们就能离苦得乐,也不枉了为我们服务一场。
由六畜又引出中国人迷信的十二属性,十二属性据说是从印度文化来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学传到中国,同时也带来了印度文化,印度人用十二个动物代表十二地支,经中国文化融合以后变为中国的十二种动物。我们确实在汉以前的古书中没见到有十二属性的说法,例如《春秋左传》交待时间都很具体,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没见过有“猴年马月,…的记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1:51:44 | 只看该作者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天赋与人的天性,也是天德,是不能够紊乱的。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之中无法抗拒的力量;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
五常之中以仁德为首,仁统四端,有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所以古人在很多时候只用一个仁字就代表了五德,例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一篇里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说君子在吃一餐饭这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离开五常之德,至于生活动荡困苦、人生挫折困顿的时候,更应该是如此。
那么,什么叫做仁呢?通俗地说,仁慈、有爱心就是仁。仁是体,慈是相,爱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
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事项空对空地谈仁,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喜欢才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简化汉字的爱,干脆连心也掏去了,更赤裸裸了。慈则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在具体事项上如何才能达到仁呢?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五条标准,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是自重自尊,是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就不会有外来的侮辱;恭既是严以律己,宽就是宽以待人,包容他人的缺点,宽宏大量的人一定得众。信是自信信他、信因信果等的合称,是内心诚敬,不自欺的结果,能如此则天下没有不可以用的人,也就是老子说的“圣人无弃物”。敏是聪明敏捷,反应快,办事情不拖泥带水,容易有事功。惠是恩惠,要有行动表示,不能总是空口说白话,但恩惠必须出自于诚,是真感情而不是假手段,这样的人君才可以与其共事。孔子提出的实行仁的标准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肯接受,人人都可以做到。
五常之中的“仁”懂了,其余的义礼智信四德自在其中,是“得一万事毕”的自然结果。例如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智;能做到恰到好处就是义;义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信是诚信,礼是守规矩、不放肆,内恭外敬,能如此则说话做事都不会逾矩。要达到随心所欲又不逾距,孔子说要七十岁才能做到,我们时时看着自己还在不断地犯规,能随心所欲又不逾矩实在是太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11:50:32 | 只看该作者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这里讲的是五行和五行的起源,“水火木金土”五行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五行在中国文化中这么重要?因为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都是“本乎数”,是天地自然之数理,所以五行之数也是数学的鼻祖。
说到数理就必须再谈《易经》,《易》是研究天道的学问,其中的道理贯穿后世的一切学问,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易学运用的说理工具就是数理逻辑体系,换句话说,易经依靠的就是数理以及数的变化。先后天之卦象都是从数理变化产生的,由理生出数,再由数生出相。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具体的相(物相或事相),但相从何处而来?总不能凭空产生吧,相正是生于数。
前面已经举了电脑的例证,文字处理、图像声音都是具体的电脑的相用,支持电脑产生相用的是数,是一系列由数字编排的控制程序,没有数也就没有了相用。但是控制数的是理,是宇宙间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正如电脑的操作系统是按照某种既定的程序设计的,另有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它有自己的理,理生数,数生相。天地之道也是如此,天之道就是自然之理,通过天地之数,也就是自己的程序系统,控制着自然界的一切物相。《易经》研究的就是天地之数,要通过天地既定的符号系统,读出其中表达的程序与信息,这是研究易学的根本目的。
清朝康熙年间,由康熙皇帝御纂、内阁大学士李光地总裁、四十九名翰林、进士等参与的《周易折中》是我们今天研究《易经》的大全。当然这只是《周易》,周朝用的易经,夏用连山易,商用归藏易,都不同,这在下面讲五经的时候再详谈。
《易经》之数来自河图、洛书,五行既是“本乎数”,自然也就离不开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属于神秘文化部分,来源不十分清楚,很多学者怀疑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东西,因为现在不用说创造,看也看不懂了。河图据说是出现于伏羲氏时代,伏羲氏姓风,号太昊,那个时候黄河里面出了一个长着马头、龙身的怪兽。它身上的毛带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到以后受到了启发,划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使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期。后人就神话为黄河里出来一匹龙马,马背上背了一个图案,都是些圈圈点点,这个图案就叫做“河图”。
大禹治水时期,因为工程量太大,技术手段有限不说,工程设计方案也是个大问题,大禹始终都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苦恼。有一天,洛水之中忽然游出一只大乌龟,龟背上的花纹圈圈点点,形成自然的图案,这个图案就叫“洛书”。大禹看到洛书,茅塞顿开,终于找到了治水的最佳方案,成功地治平了中国的水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图洛书的故事。
河图、洛书有可能是古老的天文图,用简单的几组数来揭示天文之理,至于二者的区别,历来都是认为,河图说的是先天之数,洛书说的是后天之数。《易经•系传》载:“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河图之数,其中单数为阳、为天,有五个(13579)合数是25;偶数为阴、为地,有五个(246810)和数是三十。这就是天数五、地数五,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五组数皆由一阴一阳组成,分列五方,一生一成,奇偶数之差皆为五。此五即河图的中心五点,中而不偏,动而能和,为天地之中心。五组数就生出五行,每一行又分阴阳。从一至十,是十进制数理的根本,也是天地宇宙生成的本数。
具体到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出现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方位上讲,是一六在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一为元精属水,为壬水;三为元性属木,为甲木;五为元气属土,为戊土;七为元神属火,为丙火;九为元情属金,为庚金。以上讲的是天数生出的阳五行,地数生出的阴五行与之相对,不过是二四六八十偶数而已,这就与我们命运讲座中的阴五行与阳五行联系起来了。
河图既是先天之数,我们后天的一切数理,包括《易经》之数都是来自于河图,它是数的加减之元。中国古代的算具有九种,都是根据河图之数理设计而成,我们熟悉的珠算只是其中之一。算盘上档一珠代表五,下档四珠各代表一,加法是满五加,也就是一下五去四,破五进十就要一去九进一;减法也是如此,破五要减就是一上四去五,退十减要补五,也就是一退一还九。看起来复杂,其实都是由生与成二个数的加减变化而来,简单之极。
再说说洛书,古人认为,河图是先天,谈的多是天道之理,洛书是后天,说的多是地道之理。河图以天地化合生成五行分在四方,洛书则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而变为九宫,后天的一切变化都是由此而生出来的。九宫就是四方、四个角再加上中央,一共九个方位。具体到数就是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在中央”。
洛书以五居于中,取123456789居于四周,其对角、纵横三数之和均为15,其中:一六生成水居于北和西北,二七生成火居于西和西南,四九生成金居于南和东南,三八生成木,居于东和东北,五居于中土,统乎四方。从对恃而言,一六之水生于四九之金,三八之木生二九之火,表明阳生于北,长于东,盛于南,消于西;阴生于西南,长于东南,极于东北,亏于西北。以日照强度(阳)来看,一为冬至,三为春分,九为夏至,七为秋分;以月球引力(阴)来看,二为朔,四为上弦,八为满月,六为下弦。

在应用方面,古人主要运用河洛之数理于天文、历法、算术、堪舆(地质)等传统科技之中,由此形成了道家的数术之学,从丹道兵法、医卜星相,直到棋牌娱乐无所不及。围棋就起源于河图,麻将当然是来自于洛书,围棋360子代表周天之数,棋盘上横竖各19条线,共361格,分“角边腹”九宫之位。象棋则应用《易经》之数理,棋盘是八八六十四格,双方是四八三十二子。至于扑克牌更是我们中国唐朝的专利,唐天文学家一行发明页子牌,四花代表四季,每花13张牌,1至13数字相加为91,代表一季之天数;四季相加是364,再加以阴阳二个变数(大小王)各1/2,整副牌的数是365,为一个自然年的天数。西洋人将页子牌改为扑克,但改不了数理。西方人讨厌13这个数字,如果能改他们早就给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7 04:05 , Processed in 0.084462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