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xhlx我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培养,
从广义说是要有对生活的激情和对学习的热情。
具体说就是要有
独立性,自觉性和悟性。
独立性就是要有独立的思维和独立的行为。
知道应该要做和如何去做
有了独立性才会有勇敢和自信,
而自觉性是依托独立性而存在的。
也就是主观能动性
这两者属非智力因素,精神层面的.
悟性是建立在主观能动性上的智力因素。
主观上的努力会使悟性有质的发展.
而悟性的提高能促进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
这三者是相辅相成,进退共存的。
只有把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会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求得最大值。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孩子衣服从来就没有自己洗过,
吃完饭就把饭碗推到一边,玩过的玩具随手就扔,
被子要让妈妈代叠,
洗脚要让妈妈打好温水,写作业要让妈妈给念题目,
有不懂的家长也包办了……
孩子们就这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
一切皆在按排之中。
本来是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都由家长代劳了。
这就使孩子缺少了独立性
如果离开了家长,孩子一定会觉得很茫然,
因为一直以来所有的都是由大人承担的,他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在生活和学习中总是要家长去提醒或监督,甚至包办了.
想改变也是很困难的了。
这就是孩子没有了自觉性。
而缺少了上述两点,遇到事情不想也不会去思维和探求。
根本不动脑子,只会依赖外界,有事喊一声,家长立马过来搞定,
稍有不顺,还大发脾气.无形中影响了悟性的发展。
如此以往,恶性循环。结果是家长太累,孩子受罪。
对孩子的这些培养应该从小处着手。
“从小抓起”有二个含义,
一个是指要从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
另一个是指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
孩子可以没有很好的生活条件.
不能没有很好的成长环境.
但现在很多家庭却恰恰相反.
有时父母偷点懒并不是坏事。如果父母放手,给孩子一定的空间,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多让孩子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自行处理,
大人省心,孩子也得到煅练。
这些因素在幼儿园并不显重,一旦入学,则充分显示其重要性。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不积极,不认真。磨蹭.
做功课要父母在边上督促。
家长使出混身解数,毫不奏效。那个累啊。
我认为我们对孩子。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让你吃饱穿暖,给你一张课桌,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品,至此而巳,
其余不应由我们再去操心费神。
父母有自巳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生活,不可能在生活和学习上围着孩子转。
没有义务你做作业要我们在一旁当监工.整天叮嘱你去如何如何.
而一旦如此依赖,何时是个头呢.
如果这样的话,
我们做父母还谈什厶享受生活,享乐人生呢.
也让孩子从小懂得这些都是自已的事情,应该由自已去完成.
如有不懂给个小小的提示是可以的,尽量靠自己解决。
当孩子通过自我努力获得好成绩,并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时,
会有成就感和更加自信,会对学习更感兴趣。
这些不光单指学校的学习,也包括校外上的兴趣班和平时的玩耍.
从感兴趣,很自觉的认真学,学会了更感兴趣,更加努力去学,
如此良性循环。才是我最希望的。
夕夕在这些方面总的来说不错,
现在从生活,学习和玩耍基本不要我们费心。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
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准确和具体。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
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
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
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
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调整.
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要有预见性.
而不是上学后才想到去改变.
而现在有些孩子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下,
把教育完全推向了学校,家长把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
这是不应该的。
教师面对着一个班几十个孩子,
只能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
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
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
而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更多注重知识的灌输.
难免顾此失彼,
而一旦让家长感觉和自已希望的有所差距,便容易产生家校矛盾
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园入学之前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这些是每个家庭对孩子所应该具有的培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