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851|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美]高燕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3 22:5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美]高燕定

连载: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美]高燕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一个普通女孩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 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的故事,辅以其他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
  作者用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诠释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作者女儿对儿时生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疲于奔命的高中时代和充满智慧的社会活动,以及自我奋斗、追逐梦想、演绎人生的自我表白,与作者的论述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


序言:人生设计在童年(1)

高燕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离开中国,来美国定居已近20年。多年来,在得克萨斯A&M大学工作的他,一直潜心观察、研究、思考美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并把这个心得融会贯通在他对自己宝贝女儿高倩的家教里。女儿生在中国,5岁来到美国,在高燕定先生的精心培养和女儿的执著努力下,她一步步迈向了美国最著名的两大学府——从哈佛大学毕业,马上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录取。

 一个未来的社会精英律师,可以说已经诞生!一个美籍华人家庭教育成功的故事,可以说已经成为华人社区的美谈与骄傲!而高燕定先生则以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完成了一次令人称道和仰慕的成功的教育实验。这个实验长达20年。这个成果对于中国正在深入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参考意义。

  使我至今依然回味无穷的是,文雅敦厚的高燕定先生在和我寒暄几句之后,就直插主题,和我展开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徐先生,我知道你在新东方从事留学咨询时提出了‘人生设计’这个概念,但是我认为,人生设计应该始于童年,而不是成年之后。因为,成年之后再来设计人生,一切就都晚了。”

  我佯作微笑着听他阐述,但当时并不知道,“人生设计在童年”,不仅是他的观点,还是他串起20年来女儿成长发展的成功经验之红线,并且正是他撰写中的一本著作的标题。这本书,写的就是高燕定先生自己在美国,对高倩从童年开始培养的那些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遍布惊奇的教育故事。

  这就是读者诸君现在读到的这本书。这本书,对于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是一部难得的美梦范本——谁不想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哈佛读本科、送到哥伦比亚读法律博士呢?

  而且,这本书还是中国社会和家长比照中美教育差异、发现中国教育缺陷、汲取外国教育精华之月光宝盒——读者从这里,将看到令人心仪、神往的美国中小学教育实况,看到中华少女高倩,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的种种令中国同龄人羡慕嫉妒、令中国教育者惭愧汗颜、令中国家长惊讶反思的细节和故事。

  ⊙ 10岁生日的这天,高倩对着摄像机说:我长大了要上哈佛,我要做律师。10年之后,这个生日晚会上许的愿全部兑现了,并且有录像带为证!

  ⊙在美国一所中学里,选修课高达350门之多,其中,仅仅宗教课程就有40多种!文学艺术课里,甚至包含当代中国文学史。美国高中生可选课程之丰富,令人吃惊。

  ⊙“美国高中生( 学习辛苦得 )没有觉睡!”这是书中揭示的使我这个自封为教育家的人读了也感到新奇的一个现象。这个发现对于我意义重大。其实只要想一想:在美国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里,成功首先意味着教育的竞争,而竞争就意味着激烈的拼抢。

  ⊙高倩丰富多彩的教育背景:参与各种考试比赛,充当少年法庭律师,担任中学交响乐团主席,筹款18万美元的中国之旅,每周课余工作20小时,两年写作314篇共四五十万字的作文、书信、杂文,选美,演讲,出书,会四种语言……

  高先生讲述的美国教育故事是迷人的。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猎奇、记趣的书。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在美国教育女儿的过程,对美国中小学教育进行第一手的深入体验和分析后,写成的书。这样的书,虽然过去有过一些,但很少有像高燕定先生描写、记述得如此扎实深厚、真实细腻。

  高倩的成长与成功是令人惊羡的。不过,这本书不是一本讲天才的书。如果是讲天才的书,我是肯定不看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智商也就中等偏低一些。你是天才?你和疯子一边儿呆着去!我们普通人何必没事通过天才来证明自己的失败呢?而高燕定先生的著作,恰恰从一个普通父亲讲述自己普通女儿成长故事的角度,告诉我们:人生是可以设计的;哈佛是可以算计的;而天才呢,是可以父女俩一起合计的。

  毫无疑问,美国教育设施很发达,美国教育理念很先进,美国教育的成果——美国青年——很优秀。但是,这不是一部长别人威风降自己志气的书。高燕定先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种对祖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的拳拳之心、切切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事实上,假如写作也有一种镜头感的话,高燕定先生的镜头,始终是定位在从一个中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来看美国教育,并总是把这种教育和中国的现状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思考。高先生的著作,是当代中国人学习借鉴美国教育的一个优秀文本。

  从接受教育的角度,高倩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从教育子女的角度,高燕定已经登上了父亲荣耀的顶峰;从传播先进教育思想的角度,这本浓缩了高燕定、高倩父女成功教育心血的《人生设计在童年》,必将实现其光荣的使命——启迪中国学生与家长,促进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豆豆妈 + 2 + 2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7-6-11 21:42:05 | 只看该作者
每看到这类文章就觉的慌, 深怕自己学习步调赶不孩子的成长速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7-1-18 14:55:3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设计在童年。确实如此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7-1-18 12:1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b888t 的帖子

每次读此书, 每次的感想不同, 感触颇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6-12-27 17:2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b888t 的帖子

谢谢,我收了。谢谢,我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6-12-18 16:18:20 | 只看该作者
: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12-18 05:00:19 | 只看该作者
好家伙,这么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3:10:54 | 只看该作者
综合素质的“标准公式”(2)

课外活动在“其他素质”里起了很大的作用,算上正负分数,这一项的差别竟有35分之多。值得注意的是,有报酬的工作也算在社会活动这一项里,每周工作20~30小时的学生可以得到22分。

  种族多元化这一项,外国学生( 比如中国学生 )可以加5分,但是,在美的亚裔学生较吃亏,反要倒扣3分。也许是因为亚裔学生学业成绩普遍甚佳,为了体现“多元化”而受到


集体“惩罚”。不过,女生报考工学院可以加3分,因为工科缺少女生。

  在学校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大量加分,其范围为8~40分,如果是校主力队员并且投入很多精力的,可以得到13分,全美高中最优秀的运动员,如奥林匹克运动员,可以加40分。

  最后是“超常”项,一拿就是40分,不过必须确实很“超常”,比如,获得英特尔科学比赛大奖、担任一部电影大片或系列电视剧的主角。此外,父母是大名人,给大学捐赠巨款也属这一项。

  除了以上“综合素质”外,在公式的中括号里,被体育教练点名的学生可以被认为是个人“素质”好,“家住远处”如800公里以外的学生,也会被认为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而加分。

  其他两项,“父母因素”和学校为了学生成分的“多元化”而加的分,都不是依靠学生个人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来,前面6项“学业素质”的最高总分为72分,后面5项最高分的总和为84分。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业素质”如何优秀,也无论“其他素质”如何了得,都不能得到很高的分数,最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是“学业素质”和多项“其他素质”的相结合才可以获得。

  以上指数体现了美国大学招生中对学生个体的特别考虑,虽然无法为所有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它们目前广泛存在于美国大学招生实践中,华人移民家庭中习惯了以成绩论高低的学生必须改变观念,对以上的评估方法即使不表赞同,也不得不接受。因为它毕竟是美国大学招生现行的“游戏规则”。

  我当初看到每周有薪工作20~30小时者,可以得到22分,与满分99分相比,占非常大的比重时,亦曾感到震惊,因为全年级第一名和年级排名中间的学生只差4分。初看起来实在没有道理,难道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念书?要全这样的话,大家都去打工不就得了,还念什么书?但是,认真想一想,要是每天放学以后,还要去打工,晚上10点才能坐下来念书、写作业,不正说明其有较大的潜力与优良的综合素质吗?打工是让孩子提前走进社会、感受人生的重要一课,能够考验学生承受现实社会压力的能力和承受超负荷的耐力。一边长期坚持工作,一边还能把书读好,说明学生在体力、精力、智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力,这不是整体素质是什么?

  所以,不妨用这个公式算一算,你可以发现,“提高”素质可能也有很简单的办法。你甚至还会发现,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以往大家对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争议。从这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不仅在“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具有高素质,不在“重点”高中,但是选修很多最难课程的学生也具有很高的素质;善于“应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考试能够获高分,也具备高素质,因为“应试”也是一种素质。此外,善于准确地用书面形式表达思想,能够获得老师的大力推荐,是优秀素质的表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甚至打工,也是优秀素质的表现;少数族裔学生,因为文化背景和家庭的原因,需要较高的素质,才能完成其他学生同样的学习、工作;花大量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优秀的运动员,理所当然地也应当被认为具备极其优秀的素质。

  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观,学习成绩不好,也可能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体育运动优秀,能打工,能说会道、能写会画的,都具备相当高的素质。

  这个公式表达了利于公平竞争的理念,人才和素质不是单一类型的,大家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都可以被认为达到了非凡的“优秀素质”。某方面不足、不擅长的,可以用其他形式和内容来补偿、平衡。

  从这个评估法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教育看中的是什么,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可能被认为“优秀”、“高素质”。无论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华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尤其是有心出国留学的孩子和家长,都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评估,对各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具备各种各样特长和特点的孩子都能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不过,应该提醒注意的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尽管可以进入好大学,但是,却并不一定都能够实现特定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比如,“学业素质”不高,但是由于“其他素质”较高,使得整体“综合素质”提高的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依然无法提高“学业素质”,大学毕业后就难以进入对“学业素质”要求更高的医学院、法学院,也难以进入理工和商学院读研究生,尽管他们优秀的“综合素质”能够使他们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可能无法实现更高一层的既定的人生目标。

  ( 本文原载美国《世界日报》2005年教育专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3:10:14 | 只看该作者
综合素质的“标准公式”(1)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具备非凡的综合素质意味着被名校录取,甚至伴随着巨额奖学金。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乃至奢望。

   什么是素质?是唱歌跳舞、弹琴武术,还是考级证书?

   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观,他们也可能是综合素质很高的孩子。能打工,能说会道会写


的具有高素质;会“应试”,无疑也是高素质的表现。发挥各自的特长、优点,都可以达到“优秀素质”的目标。某方面不足、不擅长的,可以在其他方面,以其他形式来弥补、平衡。

  大学在人生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获得理想大学的录取是人生规划中的重要一步。人们一般相信,只有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被美国名校录取。

  但是,到底什么样的学生会被看作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由哪些“成分”组成?它们的比例又如何?有没有一个定性甚至定量的标准?

  在美国,都说报考名牌大学不但学习成绩要好,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还要有领导才能,会写论文,有好的推荐信。

  会打球、唱歌跳舞?会弹钢琴、吉他,会拉小提琴?会武术、书法?……要考多少级?参加多少比赛?得多少证书?获什么奖?参加什么活动?领导什么社团?

  令许多家长和学生困惑的是,很多孩子竭尽所能,投入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最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美国大学录取学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美国著名大学录取学生是没有标准的。也有人认为,所谓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无法具体表述的。

  美国是一个很制度化的国家,凡事都讲规范,都有游戏规则,尽管个中难免有漏洞、偏差。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996年开始,我注意到《普林斯顿评论》与《时代周刊》合编的年刊——《适合你的最佳大学》,此后一直到2002年,我每年都收藏一册。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指导读者怎样以升学顾问的眼光给自己评估,计算出自己的“录取竞争指数”。我认为,所谓“录取竞争指数”也就是个人的“综合素质”。

  《普林斯顿评论》把美国1 500多所大学以录取难易程度从60分到99分进行排列。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一流名校为99分,最低的学校60分。学生可以根据计算结果,比照该书列出的各大学的“录取竞争指数”,看看自己与哪些大学匹配,也就是可能被哪些大学录取。《适合你的最佳大学》 声称,这个评估法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出自己与哪些预想的学校相符。

  该刊2002年出了最后一期就不再出版,《普林斯顿评论》现在把这个评估方法放在网站上,为上网者免费进行“评估”,在输入自己的各项指标后,网络会显示“匹配”的大学清单。不过,网上看不到各项指标的评分方法和标准,也不知道自己的各项指标能够得到多少分,哪项“素质”高,哪项“素质”不够高,难以对自己各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也无法知道自己的“综合素质”到底是多少。

  我将这个评估方法归纳成一个虽然较长但很容易看懂的公式,括号中的数字是每个学生可能得到的分数范围。这个评估学生“整体素质”的总得分也叫作录取竞争指数( 以下简称为录取指数 )。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素质总分=就读的高中( 0~4分 )+课程难度( 0~21分 )+年级排名( -1~3分 )+平均成绩( 0~16分 )+ SAT成绩( 6~25分 )+全国荣誉学者( 0~3分 )+申请论文( -3~5分 )+推荐信( -2~4分 )+课外活动( -5~30分 )+种族多元化( -3~5分 )+体育活动( 8~40分 )+超级录取( 40分 )+[体育教练点名( 5~10分 )+家住远处( 3分 )+父母因素( 5~8分 )+多元化( 3~5分 )]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参与“综合素质”评分的项目主要有12项。显然,前面6项主要体现“学业素质”,后面6项体现与学业关系不直接的“其他素质”,在中括号里的其他4项是大多数人所不会有的附加项目。从表面上看,这个评估法“不公平”的地方实在太多。不过,我认为不妨先遵循美国大学申请的游戏规则,然后再去思考、议论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平合理性。

  就学业素质而言,就读全美知名的高中和一般的高中的最大差别只有4分。选修课程的难度相差最高达21分,美国高中通常有普通课程、荣誉课程和AP课程,AP是在高中开设的大学课程,每年5月有一次全国AP统考,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上大学时可以将学分转到大学。如果在知名度高的高中上学,只选修容易的基本课程的学生,这一项只能得0分,而上了最多AP课的学生可能得到21分。

  此外,全年级成绩排名前25%的学生可得1分。平均成绩80分以上的可得12分,90~95分的可得15分。旧制SAT考试的最高分

  是1 600( 对于新SAT,可以将成绩除以3后再乘以2 ),SAT考试成绩除以63得到SAT这一项得分,最高的为25分。如获选全国荣誉学者 ( 类似于中国的三好学生 )还可以加3分。

  从以上可以看出,影响学业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校选修难度高的课程和SAT获高分。

  就“其他素质”而言,大学申请论文优劣的范围从-3分到5分,相差8分。论文是阐述思想,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象征,占有很大的比例是不难理解的。推荐信好坏有6分之差,起的作用很大,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会获得较好的推荐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3:09:49 | 只看该作者
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3)

中国教育在基础知识的认知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有偏重部分学科、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问题。几代人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社会的素质。显然,成年人也有进一步接受基础教育和进行自我素质提高的问题。

  美国对基础的普遍定义是广阔的,除了包括数学和实验科学之外,还包括英文和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甚至——艺术!美国的基础教育对数、


理、文、史、哲、艺兼顾并重。

  美国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才是造就高素质学生的根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2 14:12 , Processed in 0.089357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