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向未来的育儿方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5 22:0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锻炼可分为体力锻炼、脑力锻炼和综合锻炼。

  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

  有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学者,遇到了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报,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子和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

  大孩子非常沉着地对他说:“你们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求职的。”

  学者好奇地问:“你会什么呢?年纪这么小……”

  大孩子解释说:“我已经9岁了而且我已经有了14个月的工作历史,请看这是我的工作记录单。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业,和他一起游戏……”

  大孩子观察到没有聘用她的意思,又进一步说:“你可以试用我一个月,不收工钱。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记录单上签个字它有助于我将来找工作。”

  学者指着那个五六岁的孩子问:“她是谁?你还要照顾她吗?”

  听到的回答更令人惊奇:“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车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费的。”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们的父母也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出来闯天下。可我们就有那么一些父母,不但自己从没想过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如某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车上,竟有父母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

  最后,这位父母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父母是怎样想的!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候,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   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

  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因为他支持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家庭中,父母也应创造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父母是这样引导他的上小学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父母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争论的?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当父母的再做点指导。天长日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有此作基础,她很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因而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

  ★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亟须探讨的课题。

  有经验的父母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

  有位父母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父母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

  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父母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

  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父母的观念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

  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子,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

  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刹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她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着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了上来,而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

  ★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由于父母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是很值得的。如有一位父母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于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舞蹈学好。

  有的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钱上,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安排出一个合理的零花钱的数量,但把支配权交给孩子,并且节余归己。这样做,不但能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他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得到提高。

  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让父母去做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嘛。如果把权利交给了孩子,他的选择反而会比较慎重,因为他知道,一旦选择了,就要由自己负责,是好是坏,后果都要自己承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6 18:20 , Processed in 0.08933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