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766|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易中天品三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30 15:3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ORD-WRAP: break-word"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span style="FONT-SIZE: 9pt">(一) 大江东去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舞台,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三国,究竟是英雄的传奇,还是智者的比拼?穿透演义迷雾,还原历史真实。《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斗丛生。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近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在本集节目中,易中天教授将就几个大家熟悉的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为您梳理三国历史的多重形象。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    易中天: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苏东坡这首词是他47岁的时候在湖北黄州赤壁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苏东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这么说。但他还是写了这首词,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岸边,看着那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的时候,他没法不想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就说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时34岁,迎娶江东美女小乔已经十年,并非小乔初嫁了。但是苏东坡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是要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所以下面说“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打扮在当时是儒雅的表现。我们知道汉代的服饰,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是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呢,贵族和官员开始时髦穿戴平民的服饰,这就是戴头巾。如果是军事将领,而一身平民的服饰,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战当时的场景,赤壁之战打响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这个时候他决定南下,一举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这就是孙权的军事集团。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他一统天下、九合诸侯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对于孙权集团来说,那可谓危急存亡之秋。当时曹操亲提大军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沙奔江东而来,列阵于长江的西北岸,地点是现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当时曹操的军队在长江西北列阵,战舰连成一片,军旗在江风中飘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而江东的君臣谈虎色变,魂飞魄散,胆颤心惊,纷纷向孙权提出立即投降曹操。但是34岁的青年将领周瑜却不把曹操的几十万人马放在眼里,他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之间曹操的几十万人马就灰飞烟灭了!不可一世的敌人就立即遁逃了。  * 通过以上易中天先生对《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主角应当是诸葛亮,周瑜不过是作为衬托诸葛亮智谋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受冤枉的,蒋干确实到过周营,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    事实上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方说《三国志》的记载。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还有一种,是一般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方说民间信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个历史剧,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拍出来以后,我们的观众会发表评论说某某演员演得不像,这个曹操不像,这个周瑜不像,这个林黛玉不像,这个贾宝玉不像。你怎么能说不像,你见过吗?可见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形象,这个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  这三种形象是有差距的,对于三国来说,形象最离谱的是诸葛亮。  * 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事天赋的无比推崇。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发生过没有?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郭冲这个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里还有五件事情是你们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文章。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空城计吧,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东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国演义》,当时诸葛亮借东风是个什么形象?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汉啊,这类的人物。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帅哥。《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这个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合现在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26岁,大家想一想26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该是什么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我们舞台上的一样不一样?借东风这个事情当然也是没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该是诸葛亮,该是周瑜啊。我们读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没说东风不与诸葛便啊。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他的军事将领都变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着军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军师给我的锦囊妙计,打开看看,哦,这么办。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   * 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像以上分析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等,只不过是文学家们把诸葛亮神话了,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而对三国人物崇拜达到最不可思议的当属关羽,关羽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而且他还被奉为行业祖师爷。那么,民间为什么那样崇拜关羽呢?易中天先生对民间的关羽崇拜又有着怎样的精彩点评呢?  文化人是非常崇拜诸葛亮的,而民间信仰更多的是崇拜关羽,关羽也是一个值得崇拜的人,因为关羽特重情义,这是关羽最大的特点。关于被曹操俘虏以后,曹操对他非常非常好,关羽也非常感激曹操对他的收留和信任,但是关于仍然心向刘备。那么这个时候关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效忠曹操呢,还是效忠刘备呢?而关羽采取了一个什么做法呢,就是我重重地报答曹操以后,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重情重义。当然关羽走的时候曹操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度,当时有人提出来要追杀关羽,曹操说不用,这样的义士我们应该尊重他。可惜现在民间只记住了关羽的情,忘掉了曹操的义,正是由于关羽如此地重情义,因此关羽成为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但是这个民间信仰呢有时候想起来也是有点怪怪的,我们知道这个民间信仰受两本书的影响最大,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三国演义》。虽然在文化人那里《红楼梦》的地位最高,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NO.1,但是民间喜欢的还是《水浒》和《三国》。比如说民间行业会用《水浒》和《三国》的人物做祖师爷,比如说强盗以宋江为祖师爷,小偷以石迁为祖师爷,编制业以刘备为祖师爷,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爷,没有以《红楼梦》人物什么贾宝玉啊,王凤姐做祖师爷的。那么这些都还有些道理,奇怪的是剃头匠以关羽为祖师爷,关羽没有剃过头啊,而且东汉的时候这个我们中国人是不兴剃头的,是留全发的。那么想来想去一点联系,无非是剃头匠和关帝爷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是关羽的刀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我就想起来清代有一个剃头匠在门口贴出一幅对联来,倒是蛮像关羽的口气,怎么说呢:“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头不?这是一个奇怪的事情,还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关羽现在变成财神爷。你看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里面,民营企业,或者是个体商贩他的家里面都供者关羽的像。这个关羽是一个军事将领,你说他是战神这个话还说得过去,他怎么是财神呢?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财都是枪来的?而且依我看,关羽总有一天会变成爱神,会供奉在婚姻介绍所。为什么呢?因为关羽这个人对爱情追求也是很执著的,当时刘备带着他都投奔曹操,曹操是和吕布作战。战前关羽就提了一个要求,说曹公我可以英勇奋战,但是打下吕布以后,有一个女人你要把他嫁给我。曹操说好,刘备也去帮着说,然后到了决战前夕,这个关羽又去提醒曹操,那你说话要算数的,我们打赢了以后那个女人你一定要嫁给我的。曹操说不对啊,这个关羽怎么就认准了这个人,我去看看,曹操一看,哎呀,国色天香啊,我曹某人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结果弄得关羽非常的郁闷。  不过曹操这个人虽然抢了别人的老婆,他也被别人抢了功劳,抢了什么功劳呢?在《三国演义》里面被诸葛亮抢走了空城计的“发明权”,实际上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是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突然吕布的军队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都弄到城墙上去站岗,等吕布开过来一看,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姣声嗲气。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个树林子,深不可测,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买在树林子里面了,撤!撤回去以后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来了,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树林子了。  * 历史上的空城计看来是有的,但是它不属于诸葛亮,而是属于曹操。通过易中天先生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历史,每个人也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点评三国人物,所以这就造成了空城计这种张冠李戴的冤假错案。那么,我们现代人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看待三国这段历史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呢?我个人的看法还是首先要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  对于三国来说,还是要读《三国志》。三国志的作者叫陈寿,是现在四川省南充市人。陈寿完成《三国志》这部著作的时间距离西晋统一中国只有五年,就是相隔的时间不是很久。第二点呢,陈寿这个人治学非常严谨,他收集来的材料但凡是他觉得可疑的,他宁肯不用,留下来的应该说是基本可靠。但是正是因为陈寿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三国志》这本书非常地简略,不是太好看。所以过了130年,又有裴松之来为《三国志》做了注。一般人为古书做注主要是进行一些解释,比方说名词解释、动词解释、时代背景介绍,怕你看不懂,做一个注。裴松之的注不一样,裴松之把陈寿弃而不用的材料,以及陈寿写《三国志》所看不到的材料有选择地补充了进去。补充的时候裴松之也做了一个甄别工作,就是他认为不可靠的材料,他会在后面加以说明,就是我认为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我认为这个时不可能的,理由是什么什么什么。那么如果几个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就采取并存的方式,罗列在这里,让后来的读者自己去甄别。所以裴松之的注也是比较可靠的。  所以要弄清三国的历史面目,历史形象,也就是这两个东西: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寿志裴注。但是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比方说空城计这个故事,钱钟书先生就认为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么叫“不欺售欺”呢?就是以不欺骗来欺骗。我这里面没有人,我明明白白就告诉你是没有人啊,结果呢,对方还不相信。你越是说我这城里面真的没有兵,他越不相信。这叫做“不欺售欺”,钱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典型。   因此《三国演义》这本书历来被当作兵书来看。明清之际,清人要入关,他们就用《三国演义》做教材。当时把《三国演义》翻译为满文,印了一千份,作为内部文件发给一定级别的贵族和官员阅读。甚至还有这样的故事,说是有一个满洲将军结识了一个汉人,成了朋友以后这个满洲将军说,你这汉人不错,来来来,你到我房间来,我给你看一个内部文件,不公开的。打开一看,《三国演义》。因为哪怕就像空城计那样的例子,它也有心理学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战。所以为三国演义做批文的毛宗岗父子他有个说法,他说只有谨慎的人才不会做大胆的事,也只有谨慎的人才最能够做大胆的事,因为这个谨慎的人他一生都小心谨慎,他突然大胆一回没人相信。诸葛亮就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叫做诸葛一生惟谨慎,他谨慎了一辈子突然来一个空城计,那司马懿不相信了,因为只记住了他平时的小心谨慎。当然这个事情也就是碰上了司马懿是个知识分子,想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后来有个叫魏禧的人说了,他说如果是碰上一伙山贼,一伙强盗,土匪,他哪想那么多,管他娘的老子进去再说!诸葛亮不就抓走了吗?  所以,三种形象,各有各的道理。那么我们这个系列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三种形象都告诉观众朋友,然后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三件工作:第一是还原,就是还原到历史的本来面目;第二是比较,就是比较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有什么不同;第三是分析,就是分析一下这个形象为什么会演变。实际上,品读历史也可以有三种意见,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第二种是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做时代意见;第三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做个人意见。  任何人研究历史都难免会有这三种意见,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就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宋代词人张升的词说,“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实际上进入渔樵闲话的又何止是六朝兴废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历史的,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今后的节目里,我将给大家笑谈三国,品读三分。而我们要讲的第一个人,就是一个在历史上争论最大、意见最分歧、形象最多样的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font color="#ff1493" size="3"></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color="#ff1493" size="3"></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f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6-9-19 11:44:49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的大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6-9-8 14:46: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6-8-31 17:49:31 | 只看该作者
冰河+2006-08-31 16:05+pid957938-->引用: 冰河 @ 2006-08-31 16:05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957938">查看原帖[/url]  哈哈,这一直想看的,<font color="#ff0000" size="4">想想楼主<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hy.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eek.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想也不必害羞啊。。。也重温了些三国,感慨!静下心时再重头看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6-8-31 16:05:25 | 只看该作者
行到水穷处+2006-08-30 15:44+pid956603-->引用: 行到水穷处 @ 2006-08-30 15:44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956603">查看原帖[/url]  收费内容,引用不直接显示
哈哈,这一直想看的,想想楼主<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hy.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6-8-30 23:40:38 | 只看该作者
kolionk+2006-08-30 23:37+pid957135-->引用: kolionk @ 2006-08-30 23:37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957135">查看原帖[/url]  楼主啊。能否弄个mp3上来,这三国我可是捧了10多年都没有一次能过半的,如果能借你东风,把三国听上一遍,那就感激不尽啊……
<div class="bigforumtitle">【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mp3 (1~24)】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69018</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6-8-30 23:37:0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啊。能否弄个mp3上来,这三国我可是捧了10多年都没有一次能过半的,如果能借你东风,把三国听上一遍,那就感激不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8-30 23:04:3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tr align="left"><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height="32"><font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140%"> 8月6日 《易中天品三国》(二十五) 赤壁疑云 </td></tr><tr><td align="right">时间: 2006-07-25 02:53:50 | <a title="上一篇" href="http://www.warmrainforum.com/show_hdr.php?xname=CEFAG11&amp;dname=I33HU11&amp;xpos=24"><font color="#6497bd">[&lt;&lt;][/url] <a title="下一篇" href="http://www.warmrainforum.com/show_hdr.php?xname=CEFAG11&amp;dname=I33HU11&amp;xpos=26"><font color="#6497bd">[&gt;&gt;][/url] <hr align="center" width="100%" noshade="100%" size="1" /></td></tr></table></td></tr><tr align="left"><td><div class="readf"><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2_KUCMaF3NorAB.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bbbb00"><font face="楷体_GB2312">经过鲁肃、周瑜和诸葛亮的劝说,孙权审时度势,最终决定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赤壁之战由此发生。然而,历史上对于这场战争的记载却是疑云重重,历史学家的看法也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认为那不过是一次普普通通的遭遇战。那么赤壁之战的真相究竟如何?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赤壁疑云。   <font color=\"#000000\"> <u>我网维护版权决不妥协: 公示15站点</u>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三国演义》更是花了八回篇幅浓墨重彩加以描述战争过程,其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等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这场战争,历史上的记载却是疑云重重,其中有一家就认为,赤壁之战时曹军只有五千人。对于曹操的失败原因,历史学家们也是众说纷纭,有人竟归究于天命。那么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孙、刘联军到底是如何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着怎样的启发?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独辟蹊径,为您精彩分析“赤壁疑云”。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04_3oIXQP2AyfZO.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01_AGA4u54AbFz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000000\"> <u>我网维护版权决不妥协: 公示15站点</u>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三国演义》更是花了八回篇幅浓墨重彩加以描述战争过程,其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等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这场战争,历史上的记载却是疑云重重,其中有一家就认为,赤壁之战时曹军只有五千人。对于曹操的失败原因,历史学家们也是众说纷纭,有人竟归究于天命。那么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孙、刘联军到底是如何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着怎样的启发?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独辟蹊径,为您精彩分析“赤壁疑云”。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04_3oIXQP2AyfZO.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01_AGA4u54AbFz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易中天:   这集我们讲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上一场有名的战争,稍微知道一点三国的人没有不知道赤壁之战的,这个要归功于罗贯中,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浓墨重彩描述的就是这场战争。有人说《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七分实三分虚,那么惟独在赤壁之战这个问题上,它是七分虚三分实。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实际上在正史上留下的记载非常之少,而且不乏矛盾之处,而遗留的问题一大堆。有些什么问题呢?五个问题:第一,谁的战争;第二,规模如何;第三,时间地点;第四,过程结果;第五,胜败原因。这五个问题上都有疑难,以至于史学界多次爆发“新赤壁之战”,那么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第一是谁的战争?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原本是曹、刘之战呢,还是曹、孙之战?应该说在开始的时候,就是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下的时候,他的目的是要夺荆州、伐刘表、灭刘备,这个目的当曹操夺取了江陵以后应该说是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他为什么还要顺江东下?他顺江东下到底是打谁的?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说是打刘备的,孙权被诸葛亮、鲁肃和周瑜拉下水了;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打孙权的,主张是打孙权的观点的依据主要是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而那封信我们知道本身是可疑的。那么我的看法呢,应该说他的孙江东下是打刘备,也打孙权。因为这个可以从孙权对周瑜的话来作证明,孙权跟周瑜说:公瑾兄,你带着军队先走,打得赢固然好,大不赢你回来,孤亲自与曹孟德决一死战。他是这样说的,这说明曹操的目标是孙权;如果曹操的目标是刘备,而孙权是被拉下水帮刘备的,孙权的话就应该这样说:公瑾兄,你带着部队去看看,打得赢咱捞一把,大不赢你赶快回来,咱不管那刘豫州的死活了。他应该这么说。但是问题在于,孙权的这段话是记载在《江表传》里面的,是不是可靠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先把它放下。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05_jR1ChSo8hb1Y.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06_URxUgHO2hWhb.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第二就是规模如何?有一种说法说这场战争其实曹操只有五千人,就是他追赶刘备一路追过来的那五千轻骑兵,证据在哪里呢?证据在诸葛亮的话里面,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劳师远征,追赶刘豫州一日一夜三百里,追到这个地方来已成了强弩之末,很显然就是指那五千轻骑兵嘛。但是如果曹操的军队只有这五千轻骑兵的时候,刘备见了周瑜,周瑜告诉他带来了三万人,刘备怎么会说“很少”呢?你三万加上刘备一万,加上刘琦一万,五万人对五千人还少啊?可见曹操这个时候不只五千人。而且《周瑜传》的正文说得很清楚,说:“<u><font face="楷体_GB2312">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u>”这是《三国志·周瑜传》正文记载的,也就是说曹操这个时候应该有几十万人,到底是几十万我们搞不清楚,学术界的说法有五十万、四十万、二十万这样几种,就是我在上集也算过账,八十万打个对折四十万,再打个对折二十万,再打个对折也有十万。   那么算这些账是为了确定这场战争的时间、地点,如果说五千人的说法能够成立,那这种说法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五千轻骑兵一日一夜三百里从襄阳追到当阳,打了刘备一家伙以后到了江陵,然后从江陵又赶过来了,赶过来以后没想到这个时候孙、刘已经组成了联军,一家伙撞上去,一场遭遇战,所以曹操打败了。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时间应该是建安十三年的十月,它很快嘛。而如果说曹操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打孙权,那么他决不敢只用这五千轻骑兵,他一定要集结部队,他集结部队是要一个时间的。那么这场战争的时间应该是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地点在哪里呢?学术界的意见,倾向性的意见,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蒲圻县境内,现在蒲圻县已经改名赤壁市,不是在黄州的那个赤壁,就是不是苏东坡写赤壁赋和赤壁词的赤壁。所以现在湖北有一个说法,叫“文武赤壁”,文赤壁就是苏东坡写赤壁词和赤壁赋的那个赤壁,武赤壁就是现在赤壁市的那个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赤壁。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08_gPxuDXxqgbIP.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09_acFtQhXRBLqJ.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bbbb00">* 经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和任务确定了,我们关心的是曹操与孙刘联军双方是如何谋划这场生死存亡大战的。《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是诸葛亮策划了火攻,确定了抗曹的战略,同时帮助周瑜草船借箭,准备好了武器;而曹操则是在政治上派蒋干劝降周瑜,同时军事上咄咄逼人,大举进攻,然而初一交战曹军竟然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过程究竟是如何的呢?   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过程和结果。这个过程《三国演义》是写得非常精彩的,从决策开始一直到战争结束,当中很多很多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已经变成了新的成语了,比方说舌战群儒啊,变成成语了。但是我说了,《三国演义》在这个问题上是七分虚三分实,很多事情是没有发生过的,比方说舌战群儒,这是没有发生过的,智激周瑜也没有发生过的,还有周瑜突然一天生病,诸葛亮去看他,什么在手心写个条子,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诸备只欠东风,这也是没有的,但是都已经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了,等等都是没有的。那么有些事是有点影儿的,比方说蒋干中计,这是有点影的,为什么呢?蒋干这个人是有的。另外草船借箭这个事也有一点影,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是发生在孙权的身上,时间是在建安十八年,那就比赤壁之战更晚了。建安十八年的时候曹操和孙权作战,有一次孙权驾着船到曹操的营寨里面去看,曹操命令放箭,箭射到了孙权的船上,然后船就歪了,倾斜了,于是孙权下命令调个头,再让他射,曹操又射箭,然后两边箭射得差不多,一会儿船就平过来了,孙权把船开走了。说是这么一个故事,他也不是借箭。而且有人算过说草船借箭在技术上不可能,他算过要多少个草人,这些草人有多重,摆成一排有多长,要多少多少船才能够借到十多万支箭,等等等等有人算过,我也不会算这个,技术上是不可能,这个事我们也以后再说。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07_xeWwxzjix6i5.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10_PH1nTmNYJm1p.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那么实际的战斗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把这个正史上记载的过程给大家讲一讲。正史的记载,比较可靠的是《三国志·周瑜传》,《周瑜传》的原文是这样的:“<u><font face="楷体_GB2312">时曹公军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u>”也就是曹操带着水军从江陵顺长江东下,周瑜等人率领孙刘联军从长江逆江而上,两家在什么地方呢?在赤壁这个地方相遇了。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已经得了病,刚一交战曹军就败了,于是曹军就退到了长江的北岸,乌林,乌林在哪里?在现在湖北省的洪湖市,而孙刘联军就驻扎在南岸,在赤壁。那么初一交战曹操为什么会打败仗呢?四个原因,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这本书里面讲述了这样一场战争的过程和胜败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张先生提出来曹操初一交战失败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就是疾疫流行,曹军已经得了某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丧失了战斗力;第二个原因是曹军不习水战,它本来是北方的军队,它不善于水战;第三个原因是曹操料敌不周,就是没想到下来以后会撞上孙刘联军,轻敌了;第四个原因是狭路相逢,因为曹操虽然人多,他主要使用的是水军,那么水军和水军打仗它是在江上面,你江上面人多有什么用呢?就那么大个地方,你一个不习惯水战的碰上了一伙习惯水战的,还是病人,肯定是打败了。就是两军隔江相驻。   这个初一交战的战果,周瑜和诸葛亮都料到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上一集讲的周瑜和诸葛亮如何分析这场战争,他们都料到了比方说舍长就短是曹操的弊病,他们两个都讲到了,不习水战,他们也讲到了。还有一条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战争的性质,曹操来打刘备、打孙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侵略战争”,我们可以打个引号,因为当时不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只能打个引号,“侵略战”。那么孙权和刘备我们也要打个引号:“自卫反击战”。就是孙权和刘备的军队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争,斗志昂扬;而曹操那边呢,正如周瑜和诸葛亮说的,是疲敝不堪的人率领着离心离德的人,所以初一交战这么多原因加在一起,曹操打败了。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11_qqm3mbIv5AKe.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13_ozkfqFqbwssz.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bbbb00">* 曹操虽然出师不利,但是曹军已经是长途跋涉到了长江边上,渡江踏平东吴指日可待,曹操当然不会失去这次千载难逢统一全国的机会。但是曹军大多数是北方人,水上的战斗力不强也是事实,于是《三国演义》中描述庞统献计,用锁链把曹军船舰连接在一起,这虽然使北方的军队可以适应颠簸的战船,但是也给了孙刘联军以可乘之机,于是赤壁之战中最精彩的火烧曹军战船的计谋产生了。那么火烧战船的计谋究竟是谁最先想到的呢?战败后的曹操在华容道究竟有没有遇到关羽呢?   曹操打败了,打败了以后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份了,长江之上寒风凛冽,舰船被波浪颠簸得七歪八扭,而骑惯了马、不习惯坐船的这些曹操军队,再加上生病,可能在船上也是呕吐不止。这个时候曹操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把这些舰船连起来,把小船联合在一起就变成一艘大船,它就不颠簸了。那么这个主意是谁出的?不知道,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曹操的谋士想出来的,没有记载,但肯定不是庞统。根据《三国志·庞统传》,庞统根本就没有参与这场战争,没庞统什么事,也没徐庶什么事。但是这样一个做法给了孙刘联军可乘之机,这个时候周瑜的部将黄盖就对周瑜说:“<u><font face="楷体_GB2312">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u>”这“寇众我寡”这四个字也证明了这个时候曹操人是多,除了水军把舰船连成一片驻扎在北岸以外,他的陆军也已经开到了,把营寨扎在岸上。黄盖说现在敌人多,我们少,这样僵持下去不是一个事儿,但是我看他们把船连成一片了,那就有办法了,“可烧而走也”,我们干脆就放它一把火,把他烧走。周瑜然其计,采纳了黄盖的计策。于是黄盖诈降,诈降这是有的,也派人送了诈降书,曹操也把送信的人拿来盘问了一番,然后说你要如果是真投降那肯定我是重赏的了,上当了反正是。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03_fXUMhBVs3rOE.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12_ycHv5xjaqN7X.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于是这边周瑜和黄盖准备了几十艘船,船上都装满了柴火,又浇上了油,然后在这柴火上蒙了一块布把柴火遮掩起来,船上再插上旗子,大船后面系了些小船,这大概是他们逃回来的那个船。碰巧某一天,突然刮起了东南风,怎么刮的不知道,反正不是诸葛亮借的,反正那天刮起来了,于是黄盖的军队就上了船往北岸走,挂着个降旗,大声说,啊,黄盖投降来了。曹操的军队非常高兴,“呼”地一下都跑出来,站在船上、站在岸上看,说啊,你看那黄盖,就是他黄盖投降来了,投降来了,太好了。等黄盖的船开到跟前以后一起放火,烧着的船撞着曹操的船,借着强劲的东南风,从曹操的水寨一直烧到了曹操岸上的陆军的营寨。那这时候出来看热闹的这些人,有的着了火被烧死了,有的怕被烧死跳水,又被淹死了,你要知道他是北方人嘛,水性不好,狼狈不堪。曹操一看这没救了,下了道命令,放火,我们也放,没烧着的船都给我烧了,反正要走人了,这船不能留给刘备和周瑜啊,咱自己烧吧,撤。   撤,撤得非常狼狈,从哪里走呢?华容道。当时华容道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北风凛冽,道路泥泞,估计还刚下过雨,人根本就走不过。曹操只好下一道命令,让羸兵负草填路。什么叫羸兵呢?就是那些弱的,可能是本来就是体弱的,老弱病残,也甚至可能是伤病员,或者是得了传染病的这些人,让他们背着草去填这个路。路还没有完全填好,曹操的骑兵就冲过去了,结果这些负草填路的羸兵被曹操的骑兵踏在泥泞里面,死于非命,非常之惨。这个事情反映了两点,一个是曹操逃亡的狼狈,什么都顾不上了那个时候,第二,确实曹操这人心太狠了,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他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自己的精兵断后,让伤病员先走,但是那个时候好像没有人道主义的观念,曹操就更没有,曹操怎么会有人道主义观念呢?他为了自己的成功从来是不惜别人的生命的,这个以后我们还要再说。顺便说一句,关羽没堵在华容道上,这个事情也是没有的。这就是赤壁之战的全部过程。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14_1e97mkmCxURN.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15_lj2rhaLld31D.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bbbb00">* 赤壁之战曹操最终以失败告终,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当年曹操打败袁绍是因为有一面正义的旗帜,而打东吴集团则是一场“侵略”战争,所以败了。然而也有人认为曹操拥有绝对的优势,输给孙刘联军完全是天命。那么,易中天先生认为的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按照这个观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究竟犯了哪几个致命的错误呢?曹操又是如何一步步从具有绝对优势,到大败而逃的呢?   从这里面裴松之总结出曹操战败的两个原因,裴松之的这个总结在哪里呢?在《三国志·贾诩传》的注里面,既不在《吴主传》,也不在《先主传》,也不在《诸葛亮传》,也不在《周瑜传》《鲁肃传》,是在《贾诩传》里面。裴松之是这样说的,他说:“<u><font face="楷体_GB2312">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u>”那么按照裴松之的这个观点,就是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战吃了这么大一个败仗,第一是由于他的军队遇上了“非典”或者“禽流感”,得了一场我们现在说不出名字来的大面积感染的流行性的传染病;当然,第二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贯刮西北风的冬天会刮起东南风来,实在是运气不好。所以裴松之说“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这是天要灭他,不是他自己有什么错误。但是这个观点我们不太同意,我觉得这场战争曹操的失败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而且曹操的主观原因还很重要。这个问题,参照张作耀先生《曹操评传》里面提出的观点,还有参考学术界的其他观点,我来分析一下曹操失败的原因,当然也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16_x2H8uueMpBd3.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17_KHB5oYw7ueRG.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我们知道曹操发动这场战争,本来是有优势的,有什么优势呢?四个优势:第一,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诸侯不敢与之争锋,这个叫做政治上有优势。第二点,曹操夺得荆州威震四海,许多人闻风丧胆,曹操有心理上的优势。第三个,曹操夺得荆州势如破竹,军心振奋,以振奋兴盛之师战闻风丧胆之军,有气势上的优势。第四点,曹操人多势众,孙刘联军相对人数较少,曹操有军事上的优势。所以曹操原本有四大优势,他才敢顺江东下来打刘备和孙权。那么为什么失败了呢?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曹操的战略目标不明。就是到现在我们说了半天,连我们都没有弄清楚他到底是来打刘备的呢还是来打孙权的,所以以至于我现在怀疑恐怕他自个儿都不清楚,他当然主要是想打刘备,也起了一种心思顺便打孙权一下,胃口太大了,贪得无厌。   他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目标锁定在刘备身上,如果把目标锁定在刘备身上,他就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在当阳大败刘备以后乘胜追击。我们来看看地图,当时是怎么样的呢?是曹操从北边通过宛城、叶县王南进军,到了新野的时候刘琮就投降了;然后刘备在樊城,慌慌张张渡水到襄阳,然后往南跑,带着很多人,一天走十几里;曹操五千轻骑兵一日一夜三百里追上来,在当阳大败刘备,这个时候刘备往哪儿跑他追啊!他跟刘备居然分手了;刘备斜趋汉津,然后跟着鲁肃、诸葛亮、张飞、赵云啊,还有前来接应的关羽一起到夏口去了;曹操往南跑,到江陵去了。如果把目标锁定在刘备身上,这个时候应该乘胜追击,在刘备跑到夏口之前把他灭掉,顺便把鲁肃也俘虏了,他没有这样做。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18_tWYJctYmNCSt.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19_AJibVmkBeg4F.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没有这样做也还来得及,他可以在到了江陵以后马上掉转头再去追,至少可以赶在孙刘、联盟形成之前把刘备灭了。他也没有这样做,他到了江陵以后停下来了,停了多长时间呢?两个月,干什么呢?安抚荆州投降的人,做政治思想工作。这个工作也是该做的,不能说他不该做,但是你既然到了江陵而且停下来以后,你就干脆多停留一段时间,你就干脆接受采纳贾诩的建议。贾诩什么建议呢?说你这个时候不要顺江东下,你应该把这个地方安抚好,采取怀柔政策,让荆州的士民都真心诚意地归顺你,到时候江东不战而降。他不接受,两个月以后又上路了。坏就坏在这两个月,这时间叫做不长不短,如果你停留的时间短,你可以击破刘备与孙权联盟之前;如果你停留的时间长,你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等来年开春以后,不刮北风不生病的时候你再去打嘛。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发动一场错误的战争。   就算这些都做不到,他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在江陵待着,派曹仁这些人,另派大将,率步兵进攻夏口,即便不能把刘备消灭,你也能把刘备堵住,或者逼着刘备往南跑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那也比他投奔孙权好啊。或者你的部队你来到夏口,甚至你可以进军樊口,你把这个地方扼守起来,对孙权也是威慑力量,说不定那个联盟就搞不成了,搞得成他的军队也不会来到赤壁啊。他也没有这样做,这些事情曹操都没有做。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以曹操这样一个军事大家怎么会犯这样一系列的错误呢?很多学者的结论是骄傲轻敌,由于骄傲轻敌,他对孙、刘联盟的估计不足,他总认为孙权会像公孙康一样把刘备的人头给他送过来,他没想到孙权不是公孙康,此时也不是彼时。曹操前期之所以在中国北方连续取得胜利是因为当时群雄割据,互相争斗,曹操收了渔翁之利,现在他把这些诸侯都收拾完了,只剩下刘备和孙权了,他们能不联合吗?他们不联合就是死路一条啊,他们必定是铁了心联合起来对付你,曹操没有估计到。所以说曹操之败在与骄傲,孙、刘之胜在于联盟。至于其他的问题,说什么没有估计到会刮东南风啊那些,都是小问题。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20_5J5BDKmYlHLD.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21_cNu0VKq9SSHP.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另外,这里面还有一个可能是小原因,就是年龄,这个是吴晗先生指出来的。吴晗先生说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27岁,诸葛亮27岁,周瑜34岁,鲁肃37岁,曹操54岁,吴晗先生说赤壁之战是被进攻的打败了进攻的,哀兵打败了骄兵,年轻人打败了老头子。其实吴晗先生还有一个人没有算进去,就是刘备,刘备当时多少岁呢,47岁,如果把刘备加进去,那么孙刘联军这边的首脑人物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呢?34岁,正是周瑜的年龄,所以赤壁之战也可以说是周瑜打败了曹操,34岁的打败了54岁的。   不过曹操虽然老了,败了,但是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依然故我。曹操从华容道冲出去以后,又笑了。大家问他说,丞相为什么要高兴啊?曹操说:哈哈,“刘备,吴俦也”,刘备确实是我的对手;可惜的是,他动作总是晚了一点,他如果在这个地方埋下伏兵堵起来,再放一把火,我们这些人骨灰都没有了。这一回,战败的曹操他又笑了,那么他能笑到最后吗?请看下集——半途而废。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22_mG4Ippj7Tjp4.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523_61mHXvEPpn8n.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6-8-30 23:04:0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tr align="left"><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height="32"><font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140%"> 7月30日 《易中天品三国》(二十四) 中流砥柱</a /> <img src="http://www.warmrainforum.com/xfile.php?xname=CEFAG11&amp;fname=/vm.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td></tr><tr><td align="right">时间: 2006-07-25 02:45:33 | <a title="上一篇" href="http://www.warmrainforum.com/show_hdr.php?xname=CEFAG11&amp;dname=I33HU11&amp;xpos=23"><font color="#6497bd">[&lt;&lt;][/url] <a title="下一篇" href="http://www.warmrainforum.com/show_hdr.php?xname=CEFAG11&amp;dname=I33HU11&amp;xpos=25"><font color="#6497bd">[&gt;&gt;][/url] <hr align="center" width="100%" noshade="100%" size="1" /></td></tr></table></td></tr><tr align="left"><td><div class="readf"><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4_gXw4Uc5pNn8l.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bbbb00"><font face="楷体_GB2312">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劝说,孙权审时度势,反复掂量,决定联合刘备对抗曹操。但是,进行这样一场风险很大的战争,不能不探讨军事上的可能性。那么,是谁为孙权做了可行性分析?孙权最后又是怎样决策和部署的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中流砥柱。   <img src="http://www.warmrainforum.com/xfile.php?xname=CEFAG11&fname=/wmv.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000000\"> <u>我网维护版权决不妥协: 公示15站点</u>   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进而想统一全国,便挥师南下,直逼荆州。结果是刘表病故,刘琮投降,刘备逃窜,败于当阳。志得意满的曹操决定顺江东下,消灭刘备,威逼东吴。面对强敌,东吴集团的谋臣将士们十分惊恐,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只有以鲁肃为首的少数人力主“抗曹”。此时,走投无路的刘备只有联合孙权才有一线生机,便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展开外交活动联孙抗曹。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透彻分析,孙权清楚地意识到投降曹操决无出路,而对抗曹操就只有联合刘备。然而,来势汹汹曹操号称八十万众,水陆并进双管齐下,在此危难时刻,谁能为东吴集团挑起大梁,率领孙刘联军夺取胜利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易中天品三国》之“中流砥柱”。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411_b7VzBtQurLIX.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414_p8PADuSP2Kf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warmrainforum.com/xfile.php?xname=CEFAG11&fname=/wmv.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000000\"> <u>我网维护版权决不妥协: 公示15站点</u>   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进而想统一全国,便挥师南下,直逼荆州。结果是刘表病故,刘琮投降,刘备逃窜,败于当阳。志得意满的曹操决定顺江东下,消灭刘备,威逼东吴。面对强敌,东吴集团的谋臣将士们十分惊恐,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只有以鲁肃为首的少数人力主“抗曹”。此时,走投无路的刘备只有联合孙权才有一线生机,便派诸葛亮出使东吴展开外交活动联孙抗曹。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透彻分析,孙权清楚地意识到投降曹操决无出路,而对抗曹操就只有联合刘备。然而,来势汹汹曹操号称八十万众,水陆并进双管齐下,在此危难时刻,谁能为东吴集团挑起大梁,率领孙刘联军夺取胜利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精彩讲述《易中天品三国》之“中流砥柱”。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411_b7VzBtQurLIX.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414_p8PADuSP2Kf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鲁肃和诸葛亮都给孙权算了账,鲁肃算清了政治账,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诸葛亮算清了联盟账,就是联盟刘备对抗曹操完全有可能。但是我讲到诸葛亮算账的时候,我说了诸葛亮有几个账没算,其中一个就有战败了怎么办?那么这个账鲁肃也没算,鲁肃为什么也没算这个账呢?因为用不着,鲁肃算清了一个账就是你孙权投降曹操没有归宿,战败了一样,也就是你投降和战败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相比较而言还不如打它一仗,说不定打赢了呢;就算打败了,因为失败而没有归宿比投降没有归宿要光荣得多,所以用不着算战败了怎么办这笔账。那么鲁肃替孙权算清了政治账,但鲁肃没有算军事账;诸葛亮算了军事账,但这是另一方的意见,不是孙权集团内部的意见,孙权还必须听取本集团内部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   而这一点鲁肃想到了,因此鲁肃建议孙权立即召回周瑜。这个时候周瑜因为有任务,正在去鄱阳的路上,孙权接受了鲁肃的这个建议,立即把周瑜从去鄱阳的路上召了回来,听取周瑜的意见。那么这个事情在《三国演义》里面另有说法,《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说法有五点不同:第一点,《三国演义》说建议召回周瑜的不是鲁肃,是吴国太。为什么鲁肃不能提出这个建议来呢?因为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鲁肃先说服了孙权,但是孙权还很犹豫,鲁肃建议孙权听取诸葛亮的意见,孙权和诸葛亮谈话,这个顺序和《资治通鉴》不同,但是更合理。那么就有了诸葛亮的舌战群儒,舌战群儒以后诸葛亮又和孙权谈话,孙权听了以后做出了决定要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这个时候张昭这些人又跑去找孙权说,哎呀,这下子你可中了孔明先生的计了,这刘备和诸葛亮是想把咱们拉下水啊,孙权又犹豫起来了。那么这个时候鲁肃再来提出召回周瑜的这个建议就有问题了,因为鲁肃现在已经有里通外国的嫌疑,没有公信力;另外按照罗贯中的定位,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到无用程度的这么一个人,他想不出这个办法来。这就要有一个人来说,这个人就是吴国太,这是第一点不同。   第二点不同,是《三国演义》说周瑜也不是孙权召回来的,是他自己回来的,他听说曹操要顺江东下,着急,自己回来的,这是第二点不同。第三点不同,是周瑜回来以后没有马上去见孙权,而是在自己的府中接见了或者说会见了江东的文臣武将。然后这两拨人就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叫做文要降,武要战,纷纷不定,而周瑜不表态,态度暧昧,等这些人走了以后周瑜冷笑。第四点不同,是周瑜在会见了这些文臣武将以后,又见了诸葛亮,而且是主张投降,这个时候才有了下面的一场戏——智激周瑜。第五点就是周瑜成为一个主战派,是诸葛亮智激的结果。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401_eL7tJUJMbiJq.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403_D4LG0OGOa7zR.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bbbb00">*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军事首脑周瑜一开始并没有替孙权排忧解难,反而大唱投降论调,他最终决定主战是诸葛亮智激的结果。易中天先生对智激周瑜这个故事有四点评价:子虚乌有、形象不好、没有必要、并无可能。那么,说“智激周瑜”既无必要又无可能的根据是什么呢?   那么对于《三国演义》的这样一个描述我有四点评价:第一点是子虚乌有。就是整个的这个故事都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包括吴国太这个人。吴国太是什么人呢?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孙坚母亲吴夫人的妹妹和吴夫人一起嫁给孙坚的,这个事情于史无据,而且我认为在理论上也不大可能。因为吴夫人嫁给孙坚带有被迫性质,因为孙坚年轻的时候名声不是太好,而且吴家感觉他性格也不太好,不愿意嫁给他,这个时候吴姑娘出来说,不要为了一个小女子得罪这样一个强横的人物,给我们家带来灾难,我嫁给他这是命,如果嫁非所人,算我命不好,吴家这才把女儿嫁给了孙坚,她怎么可能又搭上一个妹妹呢?难道说孙权在求婚的时候对吴姑娘是这么说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没有这个可能,所以连吴国太这个人都是子虚乌有的,是编出来的。   第二点,形象不好。在智激周瑜的这个故事里面,周瑜、鲁肃、诸葛亮三个人的形象都不好。一开始是周瑜装腔作势,大唱投降论调。鲁肃和诸葛亮的反映是什么呢?鲁肃愕然,诸葛亮冷笑。鲁肃愕然是有道理的,因为鲁肃知道周瑜的立场,知道周瑜是个主张抗战的,而且周瑜在此之前还跟鲁肃打了个招呼,说子敬你不要着急,我自然有办法的,怎么一见到诸葛亮周瑜就换了一个人呢?他愕然了,但是他应该过过脑子,想一想周瑜这是为什么,他不过脑子,他跟着急,急得不得了,这哪像一个发表过东吴版“隆中对”政治家呢?诸葛亮形象也不好,诸葛亮什么样呢?冷笑,然后就对鲁肃说,子敬啊,你这个人就是死心眼啊,干吗跟我们刘豫州学啊,你看我们刘豫州对抗曹操落个什么下场啊?像公瑾兄多么聪明啊,老婆、孩子也能够保全,荣华富贵也能够保全,什么国家兴亡管他的呢!说这么一番话这像诸葛亮吗?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415_r2fyxSv02k38.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413_aQDk7kV1RDXe.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第三点就是没有必要。我们要知道鲁肃为什么建议孙权召回周瑜,就因为周瑜是铁杆鹰派。周瑜这个铁杆鹰派不是这一次才表现出来的,建安七年的时候,袁绍病死了,袁绍病死了以后袁氏家族就衰落了,曹操这个时候气就粗了,那就写封信给孙权,要他送一个人到曹操这儿来做人质,就是质子,当时孙权接到这封信以后也是拿不定主意,而张昭这些人好像哼哼叽叽的,意思就是那就送吧,曹操咱得罪不起啊。谁反对?周瑜,周瑜慷慨陈辞,告诉孙权,不要送你的子弟了去做什么人质,态度非常强硬和明朗。也就是在这一回,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对孙权说,公瑾比伯符——就是孙策——只小一个月,你要按照对兄长的这样一个态度和礼节去对待公瑾。所以周瑜是一个什么人是很清楚的,或者有人要问,说周瑜以前是鹰派,这回难道就不能改成鸽派吗?以前是主战派,难道这回他就不会动摇动摇变成投降派了吗?不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6-8-30 23:03:2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100%" border="0"><tr align="left"><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height="32"><font style="FONT-SIZE: 18px; LINE-HEIGHT: 140%"> 7月23日 《易中天品三国》(二十三) 力挽狂澜</a /> <img src="http://www.warmrainforum.com/xfile.php?xname=CEFAG11&amp;fname=/vm.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td></tr><tr><td align="right">时间: 2006-07-25 02:35:08 | <a title="上一篇" href="http://www.warmrainforum.com/show_hdr.php?xname=CEFAG11&amp;dname=I33HU11&amp;xpos=22"><font color="#6497bd">[&lt;&lt;][/url] <a title="下一篇" href="http://www.warmrainforum.com/show_hdr.php?xname=CEFAG11&amp;dname=I33HU11&amp;xpos=24"><font color="#6497bd">[&gt;&gt;][/url] <hr align="center" width="100%" noshade="100%" size="1" /></td></tr></table></td></tr><tr align="left"><td><div class="readf"><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_iqSDrXEp6ZhF.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bbbb00"><font face="楷体_GB2312">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无疑是他外交活动中精彩的一笔。而孙权最后做出决定,还是他的根本利益所使,作为刘备集团的代言人,诸葛亮显然不可能代表孙权集团的利益。那么,是谁从根本利益的角度为孙权进行分析,从而使孙权下定了决心联合刘备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   <a title="视频" href="http://vod.cctv.com/icctv_player.php?id=e0caa31d-b544-4241-8328-0b4c314686e4]<img src="http://www.warmrainforum.com/xfile.php?xname=CEFAG11&amp;fname=/wmv.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url]   <font color=\"#000000\"> <u>我网维护版权决不妥协: 公示15站点</u>   诸葛亮出使东吴,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孙权审时度势,决定联刘抗曹。然而孙权原本是十分犹豫的,因为他降曹不是,联刘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那么孙权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呢?是诸葛亮说服了孙权,还是另有他人?如果另有他人,这个人又是用了什么办法去说服他?真正打动了孙权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孙权决策的背后故事。《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a title="视频" href="http://vod.cctv.com/icctv_player.php?id=e0caa31d-b544-4241-8328-0b4c314686e4]<img src="http://www.warmrainforum.com/xfile.php?xname=CEFAG11&amp;fname=/wmv.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url]   <font color=\"#000000\"> <u>我网维护版权决不妥协: 公示15站点</u>   诸葛亮出使东吴,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孙权审时度势,决定联刘抗曹。然而孙权原本是十分犹豫的,因为他降曹不是,联刘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那么孙权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呢?是诸葛亮说服了孙权,还是另有他人?如果另有他人,这个人又是用了什么办法去说服他?真正打动了孙权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孙权决策的背后故事。《易中天品三国》之“力挽狂澜”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01_ploVAvTlCpdq.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02_3Foj3eUeMINM.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孙权最后决定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是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掂量以后做出的决定,而能够帮助孙权算清这笔帐的人不可能是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不是没帮孙权算账?也不是,诸葛亮是帮孙权算了账的,而且诸葛亮在说服孙权的时候使用的办法也是算账。诸葛亮帮孙权算了三笔帐:第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难临头最忌犹豫,你不能犹豫不决,你不能狐疑观望,犹豫不决和狐疑观望的结果是“祸至无日矣”,这是第一笔帐。第二笔账,诸葛亮告诉孙权,将军人多势众,刘豫州尚有余威。如果贵我两方联合起来,破操必矣,一定能打败曹操。这个账具体怎么算的我们在下一集还要讲。那么第三笔帐呢,是如果我们打败了曹操会怎么样呢?鼎力的形势就形成了。他的原话是:“<u>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u>”那我们就能造成一个三国鼎立,或者说三分天下的这样一个形势,这对于贵我两方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说诸葛亮是算了账的。   但是这个账呢,没算完;或者说,还算得并不十分到位;或者说,这个算法它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诸葛亮算的第一笔账,就是你现在不能观望狐疑,你必须在两种选择当中做出决断。那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就要把这两种选择的好处、坏处都把它说透了。哪两种选择呢?一个是对抗,一个是投降,对抗的好处诸葛亮把它算清楚了,投降呢?没说,如果孙权投降有好处,或者说孙权投降曹操的好处大于对抗曹操的好处,那么为什么不呢?这个他没讲。第二,对抗曹操也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打赢了,一种是打败了,打赢了的好处诸葛亮说了,是什么呢?“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打败了呢?打败了会怎么样呢?也没讲。这就等于跟一个人说,哥们儿,咱抢银行去,只要抢成功了一辈子都花不完这个钱!逮住了呢?他不说,警察真来逮你,他不管,有这么帮人出主意的吗?但这个呢,不能说是诸葛亮能力和水平有问题,兵马未动先想败局,这是任何一个军事家都懂得道理,诸葛亮不会不懂,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企业家也懂,你要做一笔生意你不能想我做成了以后我赚多少,你得想想我做亏了以后我赔多少。所以我的主张就是向来跟人家决策的时候你一定要朝坏处说,就是你这个事情做了以后最坏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心理上还能够承受,那你就可以拍板,撑死了我不过如此如此嘛,不过怎么样怎么样嘛,我不在乎我就干了。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懂。第二个,替人谋划要把话说透,这个道理他也不会不懂。   那么为什么不说?因为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已经开过来了,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不联合孙权,刘备集团是死路一条。何况诸葛亮初出茅庐,寸功未立,什么火烧新野,什么火烧博望,那是罗贯中帮他烧的,这个时候就个人而言也必须立下这初出茅庐第一功;何况如果不能够说服孙权,对不起刘备的三顾茅庐啊。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策略上,他只能够紧紧地把孙权抓住,只能这么说。   但你说孙权他心里就不明白?这也说不过去。我都想到了这些问题,孙权想不到?孙权智商应该比我高啊,那么我们就要问,孙权他为什么不问呢?那也只能有一个结论,就是在此之前已经先有人把这个账给孙权算清楚了,孙权有了底了,不必问。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09_HudFpSWFqZqt.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08_1Vv30APr76fG.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bbbb00">* 诸葛亮的一面之词避重就轻,明显代表着刘备集团的利益,孙权不是不明白,但是他还是决定联刘抗曹,这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孙权为什么如此呢?政治家在做决策的时候,首先是从自己集团的利益出发。而孙权集团有着和刘备集团不同的政治利益,诸葛亮代表了刘备集团的利益,他只为孙权算清了联盟帐,那么究竟是谁为孙权算清了另一笔帐,真正促使孙权做出决定呢?   鲁肃,为什么是鲁肃呢?因为鲁肃是江东集团政治路线和政治战略的设计师。看过《隆中对策》这一集的观众朋友们都还记得,鲁肃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就有一个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在这个东吴版的“隆中对”里面提出来的战略是保江东而观成败,先三分而后一统,这是他给孙权做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步:第一步,保住江东集团的既得利益,这是你的根据地你不能丢了;第二步,夺取荆州和益州,和曹操划江而治;第三步,在适当的时候北伐,一统天下,称王称帝。所以鲁肃对于江东集团未来的发展是有一个成套的这样一个想法。那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鲁肃才主张孙刘联盟。因为鲁肃的这个战略规划的实现有一个前提,就是荆州必须在刘表的手上,因为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但是刘表死了啊,刘表死,荆州不是落在刘备的手上就是落在曹操的手上,所以鲁肃这才急了,才亲自跑到当阳去见刘备。所以这个时候,孙权和刘备如果不能够形成联盟,诸葛亮着急,鲁肃他也着急,他甚至更着急。   那么妙在什么地方呢?历史有时候是很好玩儿的,它好玩在什么地方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操莫名其妙地写来了一封信,帮了鲁肃的大忙。曹操这封信怎么写的呢?曹操这封信是写给孙权的,他说:“<u>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u>”他说近来老夫奉皇上和朝廷的命令来讨伐那些有罪的人,老夫的军旗往南方一指,刘琮那小子就把自个儿的手捆起来了,投降了。“<u>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u>”现在老夫又整治了八十万水军,准备和孙权孙将军您在您待的那个地方打打猎。好大的口气,据史书的记载,这封信送到江东的时候几乎是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曹操的这封信是本案的一个关键,因为它是这个事件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们知道曹操顺江东下是打刘备的,但是如果曹操写了这封信,那么他顺江东下那就是打孙权的,曹刘战争就变成了曹孙战争,这个很重要啊,很关键的。因为在此之前孙权完全可以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因为打的是人家,现在打到自己头上了,那你还能够袖手旁观吗?不能够啊。所以我们就很想弄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曹操是不是写了这封信?第二,曹操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第三,曹操这封信是什么时候送到孙权手上的?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03_ObipUxrGGHKA.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04_ygEv22ad4kEk.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曹操这封信很可疑,因为这封信不见于《三国志》的正文,就是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没有收录这封信,记载在什么地方呢?《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江表传》是晋代人的作品,它的作者叫做虞溥,后来由他的儿子虞勃献给了晋元帝,那么它成书在《三国志》之后,陈寿当然看不到。但是,如果当时曹操当真写了这么一封信,应该说是件大事,陈寿怎么会不知道呢?这是一个可疑的地方。第二,曹操这封信写得蹊跷,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当时曹操南下东征的时候,据《三国志·程昱传》的记载,刘备跑到了孙权那里,而曹操的谋士们都认为孙权会杀了刘备,只有程昱说不会。也就是说曹操这个时候对形势的估计无非两种,一种是孙权会杀了刘备,这用不着写封信给孙权啊;还有一种是孙权和刘备会联合起来,那就更不能写这封信了,为什么更不能写这封信呢?因为你写这封信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促使他们的联盟。所以有人说这是一封恐吓信,为什么说是恐吓信呢?你看曹操的话是怎么说的,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这曹操的陆军和水军加起来他也没有八十万,他哪来的水军八十万?这明明是虚张声势嘛。当然古人这个算兵力从来就是虚张声势的,比方说十万人号称二十万。但是你打一个折扣,四十万水军也是不能的,这是虚张声势,虚张声势的目的是什么呢?恐吓,恐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跟孙权说你小子可注意了啊,老夫现在要拿下荆州干掉刘备,你别插手,一边待着去,你要乱插手的话,八十万水军,啊,老夫不是好惹的。   那么恐吓信的这个说法当然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问题是他这样做会不会适得其反呢?当时他的重要谋士程昱就断定,刘备和孙权会联合起来,他的道理是孙权虽然很英雄,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威望;而刘备是公认的天下枭雄,又有关羽和张飞那都是万人敌。孙权肯定要利用刘备这个力量,而刘备走投无路了也肯定要依靠孙权,所以他们非联合不可。就算没有程昱的这个话,根据曹操的一贯做法他也不应该这样。看过前面节目的观众朋友们一定记得,当时袁尚和袁熙两个跑到辽东去投靠公孙康,手下的人都主张曹操去打,曹操说用不着打,他们是同床异梦的,你要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结成死党,我们要放他一马他们就窝里斗,等着公孙康把袁尚和袁熙的人头给我送来,结果公孙康果然把这两个人的人头给曹操送来了。那么曹操这一回为什么不像上一回一样,等着孙权把刘备的人头给他送过来呢?他为什么要采取一个相反的做法,去逼一下孙权,激一下孙权,逼得他们两个结为死党呢?就曹操的一贯作风来说他也说不通啊。而且曹操这个时候至少他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孙权能够像袁绍和刘表那样对待刘备,怎么样对待呢?供养起来,束之高阁,那也行啊,为什么要逼他们联盟呢?   那么如果这封信写了,就只有一个推测,就是那是真要打孙权。那么这封信就不是恐吓信,是下战表。这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曹操这个时候志得意满,骄傲得不得了。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是非常骄傲的,小人得志,“小人得志”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很合适,他是一得意了以后他那个尾巴就翘起来当旗杆的,他藏都不藏的。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牛得不得了,也没把孙权二十七岁这个小子放在眼里,干脆搂草打兔子,打刘备顺便把孙权也干掉算了,或者是也不真打,我写封信吓唬吓唬他,他没准就投降了。也是说不清楚,因为张昭这些人是准备投降的,如果不是鲁肃和周瑜还有诸葛亮他们来顶住,说不定也就投降了,也都是难讲的事,所以有这个可能。所以结论是,第一,曹操可能写了这封信,也可能没写;第二,如果写了这封信,那么应该是下战表。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05_7GTMw3icpHr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10_ujoSapABBpwW.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bbbb00">*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在赤壁之战前,曹操莫名其妙地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关于这封信,史学界有不同的意见。如果真有这封信,这对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这封信的存在一下把孙权和曹操直接对立起来,本来事不关己的孙权不得不介入这个战争之中。但问题是,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到的?它对孙权做出决定有什么影响?鲁肃又会拿着这封信怎样为孙权算账呢?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这封信什么时候送到的呢?应该是诸葛亮和鲁肃回到柴桑的时候,这个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这么认为,只不过他是说鲁肃和诸葛亮到了柴桑以后,诸葛亮马上就见到了孙权,然后孙权就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就召集会议讨论是不是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这个时候信送到了,他说“是时”,他用了这两个字,“是”就是这,这个时候曹操的信正好到了。那么我们的看法呢,信应该也就是同时到了,但是我不认为孙权收到这封信以后他还不先开会,先找诸葛亮谈谈,我认为他应该先开会,开内部会议,自己家里人关起门来先讨论讨论怎么办再说。那么在这个会上,是一片投降论调,都主张投降曹操,只有一个人没说话,鲁肃,会就开不下去了,孙权就起来上厕所,然后鲁肃就跟了过去,孙权马上明白了,鲁肃有话要说,而且鲁肃的这个话是不能当众说的,是悄悄话,于是孙权就会过头来拉住鲁肃的手说:子敬,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吗?鲁肃说:是有话说,刚才我听子布他们,就是张昭他们,都劝将军投降曹操,这是误将军啊,曹操能不能投降,要看谁,比如我鲁肃是可以投降的,但是将军您是不能投降的,为什么呢?我鲁肃投降了曹操,了不起回家乡去再做个老百姓,我在家乡做个老百姓我还可以通过地方上的考核推荐再报考公务员啊,我还可以从什么县丞、县令啊这些小官一步一步地做起,做到老了我做个太守,做个州牧那总是没有问题吧,我总可以坐着一辆牛车去跟士大夫交往吧;将军您投降了曹操,到哪儿去呢?很重要的八个字:<u>将军迎曹,欲安所归</u>。也就是像你这样称霸一方的诸侯,你投降了曹操,有归宿吗?   这话说到孙权心眼里去了,而孙权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才既是他集团的利益,又是他个人的利益。你想想刘琮当年投降曹操,傅巽是怎么跟他算账的?傅巽跟他说将军您想想看,要抵抗曹操靠谁呢,靠刘备,那么刘备抵挡得住吗?如果抵挡不住将军您完蛋,如果刘备抵挡得住曹操他还会做您的部下吗?刘琮一想,对啊,我还是投降吧。那么鲁肃这样一算,孙权说对啊,我投降了以后我当什么呢?于是他拉着鲁肃的手说,这是上天把足下赐给我呀。这个话是诸葛亮说不了的,因为立场不一样嘛,他不是孙权的人,不是他没有这个水平啊,他不是孙权的人,他不能说,他也说不了。只有鲁肃这样的自己人,而且是帮孙权策划过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样一个规划的人,他才能说,他也才说得出,孙权也才听得进,而且他们之间也才能达成这样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才能够做到一点就通,而且这个话打动了孙权。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06_wNW1cAtAQTPP.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11_JxLNENlECgYD.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bbbb00">* 一提到鲁肃,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把鲁肃塑造成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其实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个具有政治眼光的人,他设计的东吴版的“隆中对”,就显示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让孙权极为佩服。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那么,鲁肃的话为什么能够打动孙权呢?易中天先生认为,这才真正是促使孙权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的原因,有根据吗?    我们有三个史料作证据, 第一件,就是赤壁之战以后 ,鲁肃先从战场上回来了,然后孙权把自己身边所有的要员都派出去迎接鲁肃,自己也亲自从屋里边走出来迎接鲁肃,按照最高的规格来迎接凯旋归来的鲁肃。这时孙权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子敬啊,孤今天可是给足了你面子噢。鲁肃说,没给够。当时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怎么这样说话?鲁肃不慌不忙地往里走,两个人坐下来以后,鲁肃举着鞭子说,鲁肃的愿望是什么呢?是将军您有一天能够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荡平四海,一统天下,到那个时候,您再派一辆舒舒服服的小车子来接鲁肃,鲁肃才觉得那才是面子十足呢!什么意思?你当皇帝啊。孙权哈哈大笑,哈哈大笑什么意思?心里想的嘛。    第二个证据就是孙权称帝的时候 ,这是赤壁之战二十二年以后了,鲁肃已经不在了。孙权称帝的时候要登坛,他走走走,走到半截子突然回过头来说:诸位知道不知道,鲁子敬早就想到朕有今天啊,嗯,真是明于事理呀!也说明孙权想称帝是他的真实想法。    第三个证据就是孙权称帝以后 ,那个当年主张投降曹操的张昭也举起芴来准备来歌功颂德一番,祝贺陛下如何如何。孙权把手一挡,慢着,张公啊,你就算了吧,当年朕要是听了张公你的话,别说是现在当皇帝,恐怕现在在讨饭呢。那么这三个证据都说明,打动孙权的,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合刘备的,就是鲁肃的那句话:将军迎曹,欲安所归。   那么不投降曹操,那就只有联合刘备。那么联合刘备,就要考虑一下刘备是可联合还是不可联合。因为这个时候哪怕是对抗曹操,孙权也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还有一种是不联合刘备,自己对抗曹操,他也有两种选择。那当然,如果刘备是可以联合的,联合是合算的,虽然他是弱我是强,但是在不能实现强强联合的时候,强弱联合有时候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那么刘备能不能联合?这个问题要问谁呢?诸葛亮,这个问题是鲁肃回答不了的。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12_6CZaycmYI4sb.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armrain.bbs.topzj.com/attachments/m12//12/13/12138/forumid_2478/2307_V7Ev4W3t2ggU.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所以我认为这个程序应该是怎么样呢:是鲁肃和诸葛亮从夏口回到柴桑,曹操的信也到了,当然也可能他没有这封信,得讲清楚,也可能没有这封信——没有这封信它不妨碍最后决策过程,因为据《三国志》的说法,是曹操拿下江陵以后江东方面就已经闻风畏惧了,听见风声就已经吓得不得了了——那么这个时候曹操顺江东下,因为刘备在什么地方?在夏口,樊口,已经很近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东下不是打孙权那也是打孙权。那么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孙权肯定要先召集内部的紧急会议,就有鲁肃的这番话。而鲁肃的这番话能够解决问题,除了他说到孙权的心眼里以外,还很重要的是他把问题变了,因为孙权以前犹豫不决在什么地方,孙权犹豫不决的是什么呢?帮刘备、不帮刘备,帮刘备、不帮刘备,帮刘备、不帮刘备,他怎么都算不过来,他帮刘备,也不对,引火烧身,不帮刘备,唇亡齿寒,帮刘备,养虎遗患,不帮刘备,如何如何,他怎么都倒不过来。这个时候鲁肃把问题转变了,现在我们要想的不是帮不帮刘备,是投不投降,他换一个问题来思考啊。孙权豁然开朗,对啊,不能投降,不能投降就联合刘备嘛;联合刘备,能不能联合,问诸葛亮嘛。它是这样一个系列。   所以孙刘联盟的第一功臣应该是鲁肃,而不是司马光他们认为的诸葛亮。这个问题历史上本来是有结论的,裴松之在《三国志》的两个传里面都谈到了这个问题,裴松之是怎么说的呢?裴松之说:“<u>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u>”这是一处,还有一处说:“<u>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u>”两处都谈到了,孙刘联盟的第一功人,是鲁肃。鲁肃的最大的作用是帮孙权算清了一笔政治账,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投降曹操以后我们江东集团就没有了,你孙将军也没有了。但是,能不能联合刘备,这个问题诸葛亮来解决。因为孙权这个时候已经相通了这个问题以后,他才会对诸葛亮说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怎么样呢?诸葛亮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刘豫州新败之后,但是我们还怎么怎么样。诸葛亮就帮孙权算清了联盟账,能不能联盟,也部分地帮孙权算清了军事账,因为诸葛亮对于曹操必败他有一番分析也是非常精彩的,非常到位的。但是还有一个账,就是我孙权这边能和曹操决一死战吗?我孙权这边也得算一算军事账啊,那么帮孙权算清了军事账的这个人他又该是谁呢?请看下集——中流砥柱。 </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3 20:13 , Processed in 0.110309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