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0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学典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7 13:3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height="19"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50" align="center" border="0"><tr class="ourfont" valign="middle" align="left" bgcolor="#fff5e1"><td bgcolor="#ffffff" colspan="7" height="22"><div align="right"><span class="content">                         </span> <span class="content"></span></div></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5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olspan="3" height="8"></td></tr><tr valign="top"><td width="550" background="../images/num2.GIF"><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valign="top" width="7%" bgcolor="#ff9933" height="1"><font color="#ffffff"><img src="http://numbersky.diy.myrice.com/maths/images/jpgc1.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td><td width="95%" bgcolor="#ff9933" height="21"><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ffffff"> 从一加到一百 </div></td></tr></table>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後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後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後,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後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後,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後,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後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td></tr></table>此帖由 江湖 在 2006-08-17 13:47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12-8 12:09: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很棒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6-9-8 10:01:0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ORD-WRAP: break-wor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div class="postcontent" id="show944218">太好了,谢谢分享,我要给孩子看.</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8-23 10:01:33 | 只看该作者
很好,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8-21 14:12:01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正在寻找这样的资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8-18 15:06:34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8-18 11:02: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很棒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8-17 13:55: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很棒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8-17 13:45: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可以讲给孩子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3:38:23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ffffff">“无理数”的由来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边长是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恼怒,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不可通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坛,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两个不可通约的比值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不可名状”的数。然而,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为“无理数”——这便是“无理数”的由来.同时它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3 21:45 , Processed in 0.08144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