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9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端午节知识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5 15:1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 class="dectext" twffan="done"> <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 size="3">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span><span class="dectext" twffan="done"><font face="宋体" color="#532c0d">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span class="dectext" twffan="done">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span><span class="dectext" twffan="done">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span><span class="dectext" twffan="done">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span></span><span class="dectext" twffan="done">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span><span class="dectext" twffan="done">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span><span class="dectext" twffan="done">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sp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09:03:52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一位老师包了送给我们几个吃,很不错,自己包的就是比外面卖的好吃。闽南的肉粽里面是加肉、蛋黄和香菇的,但外面卖的大部分很腻,不喜欢。很想念西安的凉粽,什么都不加,纯糯米,加上蜂蜜水,凉凉的,那叫个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08:56:58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ham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ham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ham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哈哈~~,两天没来,挺热闹的!谢谢大家捧场啊!说一下,这些都是我从网上找来的,不是自己的啊!记得小时候奶奶和妈妈在家里包用的是糯米、大枣和红豆,是甜的。上学加工作,已经十几年没有吃到自己家包的粽子了 <img src="images/smiles/sad.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images/smiles/sad.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images/smiles/sad.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老家还有一个风俗,端午节前夕奶奶妈妈们都会用五彩丝线合成“花绳”,给小孩子戴在脖子、手腕、脚腕上,不过到了端午节当天,一定要解下来埋在路边,不然会变成蛇的。<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lol.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lol.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现在想起来,这风俗会不会和白娘子有什么关系,端午节那天大人还会喝点雄黄酒,小孩子就在耳朵边抹电雄黄了。对了,我们老家是舅舅要给外甥送粽子的。<font color="#ff0000" size="7">不知道你的家乡还有什么风俗,说来长长见识!<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ros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ros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ros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ros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5-27 11:41:01 | 只看该作者
至于包粽子包得紧不紧的问题,好解决,我们会在包的时候在封最后一个口之前,用筷子在米里面插上几下,那么那些米啊,绿豆啊等等这类的就会比较紧啦,因为敝人包过粽子,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的指点并且确实执行过。包的人可以试试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5-27 11:35:53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在家,每天都会自已家包粽子,每次我都会在旁边帮忙包,我们家包形状不是这样的,像金字塔,不过在这里没有看到棕叶有卖的,要不我也来包。我们那还有一个风俗,就是一定会煮咸蛋吃,小孩子到了端午节每个女孩都会找纱线或针织线来编蛋套,可以挂在脖子上,然后到了那天,每个同学,男男女女都会带咸蛋到学校来,会来进行碰蛋的活动,看哪个蛋的壳最硬,可以坚持到最后的,男同学拿的是蛋王,女同学拿的就是蛋后。哈哈,通常这个蛋是不舍得吃再带回去的,但他们可以吃任何一个已碰破的蛋。不知现在的孩子还有没有我们之前的那些活动。此帖由 乐乐的妈 在 2006-05-27 11:36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6-5-26 22:47:26 | 只看该作者
酌言+2006-05-26 19:38-->引用:酌言 @ 2006-05-26 19:38 应该是先把米泡好吧!泡好米,包粽子包好在水中浸着,等到米煮熟这一过程中——还会有一膨胀过程,而粽子壳不会膨胀,所以粽子还是包得很紧!

(小时侯经常看奶奶包粽子)



一袋子宁静+2006-05-26 22:26-->引用:一袋子宁静 @ 2006-05-26 22:26 飞飞这一楼好强啊,又是详细的文字,又是图片的,真是费心了。看图片是粽子有肉的那种,真的跟我们不一样耶,我们只是用米和大枣的。

天堑提出的异议,我反对:今天正好吃到婆婆送来的粽子,恰好婆婆的手艺里最爱吃的只有粽子,她包的粽子一定要先泡,而且似乎泡的时间要长,这样包出来的粽子,米粒儿油亮完整饱满滑爽。(可能有点点松不外表太好看,但吃起来感觉好)

如果后泡呢,可能外表看起来很紧,可吃的时候,米粒儿被挤成米团、或者米坨,无论是口感还是视觉感觉上就差多了。

<font color="royalblue">  各地做法不同,可能有特殊工艺。

  越是简单的地方越有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6-5-26 22:26:08 | 只看该作者
飞飞这一楼好强啊,又是详细的文字,又是图片的,真是费心了。看图片是粽子有肉的那种,真的跟我们不一样耶,我们只是用米和大枣的。天堑提出的异议,我反对:今天正好吃到婆婆送来的粽子,恰好婆婆的手艺里最爱吃的只有粽子,她包的粽子一定要先泡,而且似乎泡的时间要长,这样包出来的粽子,米粒儿油亮完整饱满滑爽。(可能有点点松不外表太好看,但吃起来感觉好)如果后泡呢,可能外表看起来很紧,可吃的时候,米粒儿被挤成米团、或者米坨,无论是口感还是视觉感觉上就差多了。此帖由 一袋子宁静 在 2006-05-26 22:29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5-26 20:28:33 | 只看该作者
天堑变通途+2006-05-26 06:45-->引用:天堑变通途 @ 2006-05-26 06:45 MM,你这包粽子大法有一点提出异议看岳母包粽子米先洗但不泡,包好以后再泡半小时.问其缘由:米先泡再包,粽子包得不紧.一琢磨倒也很有道理
看来老岳母包粽子技术没过关或没掌握技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6-5-26 19:38:09 | 只看该作者
天堑变通途+2006-05-26 06:45-->引用:天堑变通途 @ 2006-05-26 06:45 MM,你这包粽子大法有一点提出异议看岳母包粽子米先洗但不泡,包好以后再泡半小时.问其缘由:米先泡再包,粽子包得不紧.一琢磨倒也很有道理
应该是先把米泡好吧!泡好米,包粽子包好在水中浸着,等到米煮熟这一过程中——还会有一膨胀过程,而粽子壳不会膨胀,所以粽子还是包得很紧!(小时侯经常看奶奶包粽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6-5-26 19:34:04 | 只看该作者
天堑变通途+2006-05-26 06:45-->引用:天堑变通途 @ 2006-05-26 06:45 MM,你这包粽子大法有一点提出异议看岳母包粽子米先洗但不泡,包好以后再泡半小时.问其缘由:米先泡再包,粽子包得不紧.一琢磨倒也很有道理
此帖由 酌言 在 2006-05-26 19:41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5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0-4 12:14 , Processed in 0.11199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