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61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我看国学----王小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3 12:5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color="#008000" size="2">我看国学  <font color="#ffa500" size="2">文/王小波  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师长还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我读书是从小说读起,然后读四书;做人是从知青做起,然后做学生。这样的次序想来是有问题。虽然如此,看古书时还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老先生有时候也鬼头鬼脑,那就是“子见南子”那一回。出来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没“犯色”。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我以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仪式差不多,什么早请示晚汇报,我都经历过,没什么大意思。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不过,我上孔老夫子的学,就是奔那种气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长什么学问。 《孟子》我也看过了,觉得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然不是一个绅士的作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这么读过了孔、孟,用我老师的话来说,就如“春风过驴耳”。我的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师生气,所以我是晚生。 假如有人说,我如此立论,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这是我不能承认的。但我承认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为给我两个线圈一根铁棍子,让我去发现电磁感应,我是发现不出来的。牛顿、莱布尼兹,特别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这些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按照现代的标准,孔孟所言的“仁义”啦,“中庸”啦,虽然是些好话,但似乎都用不着特殊的思维能力就能想出来,琢磨得过了分,还有点肉麻。这方面有一个例子:记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着刚出壳的鸭雏使劲看。别人问他看什么,他说,看到毛茸茸的鸭雏,才体会到圣人所说“仁”的真意。这个想法里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不过仔细一体会,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在内。毛茸茸的鸭子虽然好看,但再怎么看也是只鸭子。再说,圣人提出了“仁”,还得让后人看鸭子才能明白,起码是辞不达意。我虽然这样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为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我还看过朱熹的书,因为本科是学理工的,对他“格物”的论述看得特别的仔细。朱子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虽然阴阳五行包罗万象,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我还是以为多少有点失之于简单。举例来说,朱子说,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他老人家解释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乃太极图之象),井底至阴之地,有一团阳气,也属正常。我相信,你往井里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团白气,还能看到一个人头,那就是你本人(我对这一点很有把握,认为不必做实验了)。不知为什么,这一点他没有提到。可能观察得不仔细,也可能是视而不见,对学者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还有可能是井太深,但我不相信宋朝就没有浅一点的井。用阴阳学说来解释这个现象不大可能,也许一定要用到几何光学。虽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个光学体系是不应该的,那东西太过复杂,往那个方向跨一步也好。但他根本就不肯跨。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 现在可以说,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虽然没有很钻进去,但我也怕钻进去就爬不出来。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学家;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就算文科有点特殊性,需要背诵,也到不了这个程度。因为“文革”里我也背过毛主席语录,所以以为,这个调调我也懂——说是诵经念咒,并不过分。 二战期间,有一位美国将军深入敌后,不幸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敌人在头上翻箱倒柜,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以此来压制咳嗽。但是该随从嚼了一会儿,又伸手来要,理由是:这一块太没味道。将军说:没味道不奇怪,我给你之前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我承认,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得很远,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此帖由 jerryhao 在 2006-04-03 12:53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5-8 10:30:39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
王小波的这句话应该是笔误, 孟子是战国时人,不是春秋时人。
其它的观点我基本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6-5-8 09:56:12 | 只看该作者
从他的语气来看虽然有点委婉但是不难看出他对国学的厌恶,为什么他看到都是垃圾.难道我们这么多研究国学的都很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6-4-19 10:16:35 | 只看该作者
klcz2002+2006-04-18 21:08-->引用:klcz2002 @ 2006-04-18 21:08 静态还是动态看问题?

一万年后,大家还是&quot;三人行必有我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等等, 我们这代人的代表王小波等通通历史不流痕?
<font color="royalblue">  肯定会留痕迹,皮外擦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6-4-18 21:35:53 | 只看该作者
明白! 一两年对个人够长, 一百年对人类太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4-18 21:23:46 | 只看该作者
klcz2002+2006-04-18 21:08-->引用:klcz2002 @ 2006-04-18 21:08 静态还是动态看问题?一万年后,大家还是&quot;三人行必有我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等等, 我们这代人的代表王小波等通通历史不流痕?
我的本意是动态来看这个问题啊,是不是给人感觉是静态的?我有个习惯:碰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一两年以后我会怎么来看这件事,那时候会认为这事很重要吗?如果很重要的话,那就没什么好说的,硬着头皮去做吧;如果那时认为不重要,那就无所谓了,能做就做,不做拉倒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4-18 21:08:14 | 只看该作者
小灰熊+2006-04-12 17:12-->引用:小灰熊 @ 2006-04-12 17:12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也许王小波从小就不喜欢四书五经,带着这种情绪,即使他为了写这文章把这些书看得能背下来也照样不喜欢,再凭他的才气,要写一篇批斗的文章来还不是易于反掌?再说一句对目前这些名人不敬的话,一百年后,我们有谁能随口说句他们曾经说过的话?可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等这些经典名句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了。
静态还是动态看问题?一万年后,大家还是&quot;三人行必有我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等等, 我们这代人的代表王小波等通通历史不流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4-12 17:12:50 | 只看该作者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也许王小波从小就不喜欢四书五经,带着这种情绪,即使他为了写这文章把这些书看得能背下来也照样不喜欢,再凭他的才气,要写一篇批斗的文章来还不是易于反掌?再说一句对目前这些名人不敬的话,一百年后,我们有谁能随口说句他们曾经说过的话?可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等这些经典名句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4-11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王小波很有名,但他的文章都没有真正拜读了.今天看了感觉真的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4-6 09:08:33 | 只看该作者
jackxiao+2006-04-06 08:56-->引用:jackxiao @ 2006-04-06 08:56 谢谢老鼠!对于王小波的这段话,我基本上都比较欣赏。
王小波睿智,屡有经典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12:20 , Processed in 0.10498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