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80|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学习与创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1 08:3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创造能力属于天才,是不可教的,创新却是可教可学的。要进行创新教学,必须改变“学习”概念,改变模仿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把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激发学生能力,以行动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吸取知识。要使学生主动,就必须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要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就要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键词:创造 创新 模仿 能力 寻找发现我不知道怎么能够把学生教成科学家,因为天才是无法可教的,但是我知道怎么能把学生教蠢。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变得越蠢。满堂灌、死背书、出难题、考笔记,是让学生变蠢的四大绝招。这都来自教师,包括我在内。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变“学习”概念,改变当前教学思想,把灌输书本知识变为激发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2-1 08:53:17 | 只看该作者
结论:要进行创新教学,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思想,改变纸上谈兵、照猫画虎、真题假做、闭门造车,从模仿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习惯,传变为激发学生的全面能力,包括独立行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特别加强寻找发现式思维训练,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能力促进知识的吸收,促进学生掌握真本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2-1 08:51:20 | 只看该作者
创新是一个实用概念,提出创新针对的是模仿。创新的含义很广泛。专利中的创新包含发明、实用新型、外观造型。工厂企业中的创新包含技术发明创造、技术进步、设计新产品、新管理方法等等。在工业设计中,创新包含外观造型、新产品设计、新工作概念、新生活概念、新生产概念、新概念产品等等。准确讲,创新(innovation)是在已有的基础上改良、改革、改进、提高,实际上。创造能力无法可教,但创新是有椐可寻的,可以通过教学实现。主要方法是:提高教学激发独立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2-1 08:50:05 | 只看该作者
哈色洛夫(注2)认为创新过程有下述五个的阶段。(1)发现问题阶段。识别问题和矛盾,发现知识论点空白和经验中的空白。这些问题和空白往往被忽视、或被看作是不成问题的东西。(2)探索阶段。从各种角度抓住问题领域、认识和确认问题,逐步对问题有较清晰的理解。因此重新分析和结构经验、信息和知识体。在这一阶段存在许多可能性以及矛盾的解释,并没有形成最终的答案。(3)孵化阶段。至今对此还缺乏深入研究。紧张的思维在这一阶段得到情绪放松,甚至忘记了所研究的问题。出现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而是用直观或象征性表达经验和尝试的大脑神经组织。(4)寻找发现式回溯。这是创造过程的核心。它是在大量艰苦劳动中反复寻找探索中才可能出现的。寻找发现式思维(heuristics)不同于逻辑思维,它表现为一种游戏式的、无联系的漫游思维,不断改变想法,不断补充想法,这样试一试,那样试一试验,改变一些想法,放弃一些想法,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发现式思维的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回溯到儿童的玩耍心理状态,没有“科学”和“知识”的意识,回想起多种含义的亲身所遇,并且突破了习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最终形成创造性的思想,从中能够选择出有希望的解答主意。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儿童玩耍式的思维漫游。(5)精心构思。把寻找发现阶段产生的不完整的主意进行系统处理,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能够与别人交流。寻找发现式回溯是上述过程的核心,这种突然出现的想法被称为“灵感”、“顿悟”、“觉醒”。这种创造能力只有极少数天才具有,不可教,不可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2-1 08:49:30 | 只看该作者
用通俗的话来说,创造是对“无中生有”的正面理解。1970年吉尔福特(注1)描述的创造行为有下列特点:(1)对问题很敏锐,能够发现知识中的矛盾、空白、不一致性,以及在习惯和传统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上的问题。(2)超常的忍受能力:能够承受内在的高等紧张和孤独。创新工程中会经历许多错误,但从不放弃。(3)能产生大量新主意(例如联想、想象、象征、主意),常常象儿童一般。(4)灵活性:能够改变思维、期望、和观点,善于听取别人,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5)超常的精力:创造性需要反复不断探索问题,能够克服困难、阻碍、错误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6)超常的评价能力,以识别问题和有希望的解决方法。(7)多种专业知识以及特定的基础知识。因此能够形成确定的目的、吸收所需的信息、方法和条件。(8)能够把创新的东西与别人交流,把它转变成语言(词语、颜色、声调、画面、象征或公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2-1 08:48:46 | 只看该作者
5.创造与创新从心理学角度看,创新(innovation)与创造(creativity)不同。大约从1950年代起, 由美苏冷战对抗的需要,西方开始对创造进行研究。但是应当注意,当时在美国的这些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受实用主义影响,缺乏严谨细致的心理学基础,有些基本概念——例如创造力(creativity)和智力(intelligency)——缺乏深入谨慎的思考研究,迄今还很难下一个能被广泛认同的的定义,所以它的概念和理论往往只能起参考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2-1 08:48:08 | 只看该作者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发现问题,这是同往创新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在生产科研中,一般人习惯根据知识经验去观察发现问题,然而反常问题往往超出了这种正常知识。许多人在尝试过自己全部专业知识,仍然不能发现问题时,往往就放弃了。其实,当知识经验不再起作用时,能力就变成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观察就成为发现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同样,当知识经验失效时,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靠思维方法了。在工程技术中,解决问题一般使用两类方法:逻辑思维和寻找发现思维(heuristics)。过去误认为数学逻辑思维是工程技术中解决问题的主要能力,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了许多寻找发现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法广泛应用来发现解决日常脑力劳动中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下列方法。第一,减小差别法,这种解决问题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发现当前状态与目的状态的相似处和差别,通过行动逐步减小差别,提高相似性。第二,尝试法:通过各种尝试观察其反馈效果,从而发现问题的出处,并解决问题。如果不能产生反馈效果,就无法进行下一步尝试,这种方法就不起作用了。第三,模拟法:根据拥有的经验,在遇到相似问题时用同类方法进行尝试,这也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第四,生产法:把解决问题的经验归纳成许多规则,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就采用相应的规则来解决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问题可以尝试这种方法。第五,一般求解法:有叫规划法。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是寻找问题存在的范围,求解过程是:明确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发现问题,寻找操作过程或适当路径,达到目的状态。第六,反推法:从最后结果反推,返回出发点(出发条件)。在解决过程中,往往先把最终结果分解成若干子问题(部分结果),集中解决各个小问题。如果部分结果相互不独立,解决一个子问题可能会防碍另一个子问题的求解,这时该方法失效。第七,机会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严格从上而下(从头到尾)的系统逻辑过程,而往往是同时发生在各个层面上。在发现解决问题中随时观察,可能发现同时若干机会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计划。当前,对各种工程技术工作中所使用的寻找发现思维方式还缺乏系统观察,这是今后工科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2-1 08:47:20 | 只看该作者
4.认知能力        脑力劳动需要的主要能力是用认知能力描述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下列几大类:感知(觉察、寻找、发现、区别、识别),注意力,记忆(短期和长期记忆能力),思维(寻找发现式思维、逻辑思维、生活常识和经验),表达(直观表达、语言表达、逻辑表达、其它符合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寻找发现式思维和丰富经验对创新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2-1 08:46:41 | 只看该作者
.行动能力。    要独立完成一个行动,首先必须能够独立建立目的动机,它是起第一作用的。目的动机可能表现为:信仰、价值、人生观、态度、兴趣、需要,它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的是性格、条件、相应的能力、家庭和社会影响等等因素有关。目的动机是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学生存在相应的内因,通过长期教育可能逐步改变价值和人生态度,通过适当教学方法可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能力。如果学生不具有相应内因,老师不可能强迫学生对一个专业产生兴趣,不可能使没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转变成有创新能力。然而,以教师意志代替学生主动性,就可能压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动机(兴趣)是要经过比较选择才能作出决定的,从这一点出发,应当逐步放开学生,实施全面选择制度。这是鼓励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最重要步骤之一,对国家和学生自己的一生有长远意义。指令性分配学生专业和指令性学习,引起许多学生反感学习,造成许多人毕业后改行,或对专业工作缺乏责任感、事业心、成就感,工作中混日子,给国家和本人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确定目的动机后,计划就起决定作用。让学生自己计划,是促进独立行动能力的第二个主要方法。制定计划主要考虑的是可行性、灵活性、怎么解决问题、和不可预测因素。在面临陌生的新任务时,未来是不清楚的,让学生自己安排选择学习计划,就是把学习过程变成了与创新类似的行动过程。学生不得不考虑到几个问题: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水平,遇到问题后怎么办,设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改变计划?要设法解决问题的话,就要考虑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改变计划的话,就要准备若干个计划。是否考虑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如果学校把一切课程、实习、实验、设计任务都安排好,就使学生失去了这种锻炼机会。工作后,仍然不会计划未来。现实工厂企业中,工程师们大量遇到的也是种类问题。在学校里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处所锻炼这种能力,直接对未来工作有用。除上述因素外,意志力对独立行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2-1 08:45:39 | 只看该作者
有创新本事的人必须激发出两种能力,独立行动能力和认知能力。一般用行动能力来描述评价是否能够独立作事情、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行动主要包括四大类能力:选择确定动机和目标,选择决定计划,灵活实施计划过程,判断评价行动结果。认知能力也是由许多能力构成的,主要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思维,表达和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属于认知能力中教高级的能力。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发现式思维和丰富经验对创新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6 19:22 , Processed in 0.08210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