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645|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时候学什么(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9 14:5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04" border="0"><tr><td class="c01" align="center">什么时候学什么</td></tr><tr><td height="20"></td></tr><tr><td align="center" height="20"><font color="#079000" /></td></tr><tr><td class="c02"><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bb/pc/2003-07-01/101/3_20-101-1784-438_20030701101945.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很多幼儿的训练班的都有通过背诵或书写练习来掌握语音、词汇或运算的训练,但小孩能应付这些训练,并不代表就应该要求他们用这些方法学这些内容。他们合作的态度并不能作为这些活动的价值指针!  充实的课  三岁多的侄女已经上过一年托班了,暑假后将开始上小班。她的课余活动早就安排得相当充实:星期一音乐启蒙班,星期三创意美劳班、星期四芭蕾舞班。父母觉得,只要是孩子有兴趣学的,就让她上上课,看她的兴趣有多浓厚,能投入多久。小侄女对唱歌和跳舞最感兴趣,下课回来就向我报告当天学到的东西,还要表演给我看!<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bb/pc/2003-07-01/101/3_20-101-1785-438_20030701101945.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课余兴趣班  很多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家庭,孩子都有像小侄女那样从小上兴趣班的经历,有的是随意学学,有的是接受严格的训练:乐器演奏、舞蹈、运动、计算机、外语或珠算、心算等。除了为让孩子应付升学的竞争早做准备外,很多父母都期望孩子能多学点有用的东西。一般父母都希望给下一代更优质的学习环境,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因为自己的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孩子,保姆也只能照顾生活起居,所以感到更有必要为孩子安排充实的兴趣班。让他们有事情忙着,时间不会浪费掉,同时,也可以认识一些朋友。因此,孩子学什么就成了父母很早要考虑的问题!  学什么和什么时候学  教育工作者和儿童心理学家也常思考儿童发展有&ldquo;阶段性&rdquo;和&ldquo;可塑性&rdquo;的问题。对小孩来说,学什么和什么时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学校订定了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应达到的水平。&ldquo;阶段性&rdquo;着重某个年龄的小孩在学习上表现出怎样典型的能力和限制;而&ldquo;可塑性&rdquo;却关心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表现出的步骤和变化,以及这些不断演变的表现如何跟积累的经验产生互动。  另一方面,&ldquo;阶段性&rdquo;着重在了解某个年龄的小孩能够或不能够学到某些事情;而&ldquo;可塑性&rdquo;相信早期的学习经验对日后发展会有深远影响,因而探讨孩子在某个阶段应不应该学某些事情。<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bb/pc/2003-07-01/101/3_20-101-1786-438_20030701101945.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长远的发展  研究发现,很多幼儿的课程都有通过背诵或书写练习来掌握语音、词汇或运算的训练,但小孩能应付这些训练,并不代表就应该要求他们用这些方法学这些内容。他们合作的态度并不能作为这些活动的价值指针!&ldquo;可塑性&rdquo;的观念所强调的不只是孩子能学什么,更重要是孩子学什么才对他们长远的发展最有利!以下四类学习的内容对任何阶段的孩子都重要。  知识:事实、概念、意见、单字、故事和孩子身处的环境中发生的许多事件。孩子不仅从成人对事情的解释和描述中吸收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自己的观察中揣磨和建构知识。  技能:对幼儿来说,技能是组成一个动作的小环节。体能、社交、语言、数数和绘画等都包含很多的技能,技能也是可以通过直接传授或观察学来的。增进的过程往往需要引导、练习、重复、亲身操作等。  感觉:包括感官、情感和情绪。例如:激动、恐惧、信心、归属感和安全感等。  兴趣:兴趣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孩子对某些事物倾向的表现和态度,例如好奇心、合群性、创造力等应得到适当培养。兴趣有别于知识和技能,有高写作能力不代表热爱写作,有高阅读能力不代表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根据一些研究结果,生活中的熏陶,适当机会的发挥和得到欣赏,比系统化的训练和奖赏更能奠定孩子的兴趣。作为老师,为了强化积极正面的兴趣,应该让孩子关心&ldquo;我能学到什么有用的?&rdquo;而不是单单评估&ldquo;我做得能有多好?&rdquo;<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bb/pc/2003-07-01/101/3_20-101-1787-438_20030701101946.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怎样学  近代有些研究结果指出,通过互动的方法学习,比被动接收更有效。特别时儿童,这种效果更明显。因为儿童与成人、同伴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有利于他们体验更深层的学习意义。儿童会尝试主动探究、有目的地观察环境中的学习目标。成人若鼓励他们用说话、图画、文字、图像、模型等表达学习的体验或成果,他们对学习的热诚会提高,而且认知和情绪都会有良好的发展。  那么,不同课程模式对孩子到底有什么长期影响?科研结果显示,只着重于学术知识培养的幼儿课程,在短期内有利于提升应付标准化测验的能力,但是可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例如,为了达到某些指标,让孩子接受大量阅读技巧的规则指导,会使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个单一和重复的受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孩的阅读兴趣慢慢被磨灭掉。另外一个危机是,未能达到指标的孩子,也会感到自信心受挫。长期承受失败的儿童,若得不到适当的开导和支持,很可能出现行为问题。  非常规式的学习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年纪越小的儿童越适合通过非正规的方法和环境学习,因为这样可以鼓励幼儿在自由活动或即兴玩耍中参与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主动的探究。最好让孩子参与小群体合作的专题研习或设计活动教育,既有跟同辈的互动机会,也能体验以学习为核心的挑战。  曾有娣</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19:32:14 | 只看该作者
hehe我是矛盾呀,想要更多的人来参与这个讨论,但又怕最后大家伤了感情。其实我也明白我们每个家长真正去做时,会那么黑是黑,白是白的去做吗?只不过在讨论争论时,就没有灰色,好像只有黑白了。所以我也是庸人自扰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6-1-18 17:41:52 | 只看该作者
dyly+2006-01-16 18:21-->引用:dyly @ 2006-01-16 18:21  总有人先把问题极端化、条件单纯化、分析扁平化,然后再把结果普遍化。这样研究的态度及方法,与市井小报的手法同出一辙!

呵呵,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说我。

哈哈,你说的没错,老虫那句话说的是我这样的人。

没法子呀,现在老百姓都不动脑子,你说复杂了人家就不看了,所以就要学小报的方法,用最通俗最简单的方式,告诉他最正确的结果。

而且呢,中国老百姓呀,历史积陈的错误理念太多,不震他一下,他就醒不了。鲁迅老先生告诉我们说了,你要是想开窗户,那你就要告诉他屋子太黑了,必须掀掉屋顶,最后你再提开窗户,他就举双手赞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6-1-18 15:59:26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很佩服老虫的精辟、犀利和清醒。教育中常常充满似是而非的命题。在其中不迷失,需要自己心中有一个“一”。说实在的,真的这个“一”有了,其他不过是雕虫小技。我因为这学期开课的原因,最近翻看一些季羡林的文章,再次想到现在这个世界主导文化带来的影响。从20世纪开始,西方文化无疑已经在中国成了一种主流的时髦的标签,如果谁干什么不知道“科学”二字,势必就是落后,就是迷信。那么科学是什么?一切都有调查数据、都有数字为支撑。季羡林说:基本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的,东方是综合的,我很认同。分析的结果是把一个东西不断微观下去,比方说语言教学,就分成听、说、读、些,然后还不够,分成听读、听写、读写、写读云云,然后把一个课堂变为话轮、语调、手势等等,那这个教学评估就会涉及到20多个方面,这个就是科学。每次参加所谓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真的都是晕死在那里。其实当一个老师真要按照制定出的比例,多少该多少,搭配手势、声调、表情,我估计那基本就是一个电脑动画人物了。其实像歌德说的: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早期教育实在是人成长的一部分,有时候说实话很难分清楚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游戏,(佛教里说,万事万物都在给我们说法。那佛陀niepan的时候,也讲,我这几十年什么都没有说啊。)什么是情商培养,什么是智商培养,因为这些名词是人为创造的,可是人究竟不是以这些模子造出来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6-1-18 10:40:54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巧啊,今天家慧在上学的路上同爸爸玩游戏,这个游戏她在学校做“魔法总立总立空姐队女王”同警察队的大王斗争中玩过,规则是,某人先说出一事物,另一人要说出更大,更厉害的。家慧和爸爸说了,王美人/汉武大帝,耶酥/圣母玛利亚,圣母玛利亚/上帝,司令/军长,工兵/地雷等她平时生活中接触过的内容后,开始说,月球/流星 (流星撞击月球),太阳/牛郎织女星,宇宙/无穷等我们没有介绍给她或只是偶尔提到过的内容,我问她,你从哪里听说这些,她说,同学说过的呀。你看,只要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他们自己就是在游戏当中互相学习了,可惜我看到,很多孩子被家长牵着鼻子跑,失去了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孩子什么时候学什么,怎么学,你可以听其自然,只要你自己在学习,在进步,你能让你们家的生活丰富多采,孩子不停地暴露在各种可能性中,他总可以选择他喜欢做的事情来学习;你也可以专门学习儿童成长等方面的知识,给孩子创造一些人为的环境,主动,甚至较为系统地教孩子一些什么。不过,我总认为,除非你在某方面对自己非常自信,不然,你瞎琢磨了教孩子,不如给孩子机会让他自己瞎琢磨,因为孩子的琢磨能力总是比你强,而且他亲自琢磨出来的东西比你教他要来得有价值;即使你真的是某方面的行家,也要注意,在教孩子的时候,不要把孩子琢磨的空间给填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09:40:55 | 只看该作者
豆豆007+2006-01-16 09:54-->引用:豆豆007 @ 2006-01-16 09:54 豆豆2岁3月了, 现在还未读幼儿园. 下一阶段该做什么, 读不读幼儿园? 学什么?怎么学?请各位老师指点!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只能是大家讨论,您可以吸取适合您的。而且这里没有老师,大家都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共同一起学习的,每个家长都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应该相信自己就是老师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09:38:01 | 只看该作者
老虫:我会引以为鉴,避免成为你说的这样的专家。但是也更要避免谨慎说出一些可能自己还没有把握,却有可能给信任我的人带来不能改变的危害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6-1-17 21:59:15 | 只看该作者
“总有人先把问题极端化、条件单纯化、分析扁平化,然后再把结果普遍化。这样研究的态度及方法,与市井小报的手法同出一辙!”举例说明:水是宝贵的资源,水对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水是一个好东西!于是某人从此啥都不吃,光喝水。有专家发现了这个事情,立即振臂疾呼:“为喝水叫停”、“为喝水泼冷水”。并撰文,痛陈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东南亚海啸,写到美国新奥尔良水灾;从哈尔滨水污染,写到醉茶、醉酒,当然也没忘了引用上述某人的事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喝水有害!。。。。。。在这个浮躁的世界,如何能听到平静如实的声音?PS:“你有什么对其他的父母和准备做父母的人讲的?“对曰: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1-17 15:13:05 | 只看该作者
早与不早之间总是要找个平衡点的,而这个点就只能自己掌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6-1-17 01:08:3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老虫和dyly的辩论,过瘾,长见识,dyly的这些砖头引出了老虫不少玉呢.在早教这方面,老虫真的是理论和实际兼备啊,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14:49 , Processed in 0.08623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