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85|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日论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24 11:3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第一日</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pan><span>寻找永恒的快乐</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学而①<span>1</span>&middot;<span>1</span>】子②曰:&ldquo;学而③时习④之,不亦说⑤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rdquo;</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译文:孔子说:&ldquo;学了就及时实践,不也很高兴吗?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rdquo;</span><span></sp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①《论语》每章命名均采用第一句话的几个字,这一章即取&ldquo;学而时习之&rdquo;前二字&ldquo;学而&rdquo;,下面相同。<span></span></span><span>  ②习即练习、温习、熟习等。在这里是实践的意思。<span></span></span><span>  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span></span></span><span>  ④说<span>(yu</span>&egrave;<span>)</span>,同悦。高兴,喜悦。<span></span></span><span>  ⑤子,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span></span></span><span>  ⑥愠<span>(y</span>&ugrave;<span>n),</span>怒,怨恨,生气。<span></span></span><span>  ⑦君子,品德和才能都很高的人。<span></span></span><span>人生有三乐</span><span></span><span>  《论语》一开篇就谈了人生有三乐,这就显现了孔子乐观的人生态度。圣人的智慧就是教人离苦得乐的,得到了真正的大智慧也就得到了真正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大支柱,即儒、释、道。释即释迦牟尼,他创立了佛教,对人生的看法的基调是苦,&ldquo;苦、集、灭、道&rdquo;是早期佛教的基本思想,所以佛教教人认识人生是苦,从而走入出世之道,即涅槃,涅槃即是大快乐大解脱的境界。道家与后来的道教不同,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顺其自然,回归本性,以求得生命的快乐。<span></span></span><span>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人生三乐,实际上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如果没有到达到这三种境界,不仅没有这人生的三大乐趣,而且人生一定是很痛苦。<span></span></span><span>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得到孔子所说的三种快乐呢?那就是仁者和君子。追求仁义道德的人,他可以从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仁是每个人都有的善良本性,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的善性已经被世间物欲所掩盖,整天为追求个人名利而奔波,为衣食住行而操劳,再也找不到回归的家园。所以,世人追求名利,沉迷于感官刺激,自以为这样就快乐了。而实际上,这是短暂的快乐。<span></span></span><span>寻找永恒的快乐</span><span></span><span>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和永恒的快乐呢?<span></span></span><span>第一就是通过学习去追求人生的真正快乐。通过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并且到实践中去不断体悟,学以致用,那他就会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所以孔子说:&ldquo;学习了就及时实践,不是很高兴吗?&rdquo;这句话强调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学习,然后要实践。韩愈说&ldquo;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rdquo;(韩愈《师说》),孔子说&ldquo;唯上智与下愚不移&rdquo;,对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的。人类的知识有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尽快地吸收人类积累的全部知识,就只有学习,接受先知的教导。佛陀翻译为中文即是&ldquo;觉者&rdquo;,就是觉悟了的人,有觉者,还有不觉者,只有先觉才能引导后觉,所以后生要向先生学习。但是,光是学习不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是为了觉悟自己,所以学习后就必须身体力行,在生活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这就是强调了实践的作用。<span></span></span><span>对于&ldquo;学而时习之&rdquo;这句话,过去经常有人翻译为&ldquo;学习了而时常温习&rdquo;,片面地理解为复习功课就是快乐,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的学以致用,注重一个人在思想方面的成熟。即是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ldquo;仁&rdquo;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所以只有学习和实践同时并重,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span></span></span><span>  人生的第二快乐就是广交善友,广结善缘。佛教把广交善友叫作参访善知识,善知识即是道德修养和知识能力都有独到境界的人,知识即是朋友之意。一个人只有广交善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所以孔子说遇到远方的朋友来相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span></span></span><span>第三是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有永恒的快乐。一般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突出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至于别人不理解我,甚至误会我、诽谤我,我还不怨恨,这更加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满招损,谦受益。不求出人头地,但求谦虚谨慎。这是追求仁的方法。如果别人说我好话就高兴,说我坏话就仇恨,那么这个人实际上在为别人而活着,他就失去了自我,时时为世间一切所动心,整天为名利而奔波,那么他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呢?高僧印光大师说&ldquo;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rdquo;这样去做的话,在人生中还会有烦恼吗?高僧弘一大师被请到湛山寺去讲经,他开示说:&ldquo;戒律是律己的,不要总是拿去律人。&rdquo;律人就总是看见别人的不对,而不知自己也有不对。总是看见别人不对的人,他自己就永远不能进步。</sp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6-13 16:57:13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文章,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6-5-31 11:40:07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confused.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文言文难懂,谢谢,看了注解好理解。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6-5-31 10:43: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6-5-24 21:28: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6-5-22 10:28:46 | 只看该作者
好,收藏.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5-17 15:38:54 | 只看该作者
每次来都有惊喜,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4-13 22:31:02 | 只看该作者
建仓期, 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6-4-11 11:35:53 | 只看该作者
我孩子每天用15分钟时间来诵经,现在坚持一年了,还不错。不知各位还有什么更好的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6-4-9 08:59:28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mil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3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10:02 , Processed in 0.085207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