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27 23:3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蒙特梭利教育法施行步骤<strong />在我们了解蒙特梭利的基本理论后,才可以开始着手于教育方法和教具操作。  在作施行步骤的介绍之前,我仍想再一次的纠正:现在有很多幼稚园,在运用蒙特梭利教学法之前,并未先彻底地探索她的教育原理,就直接运用&ldquo;教具&rdquo;来指导孩子。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为,因为它会&ldquo;误导&rdquo;小孩子,使小孩子养成不用思考,生吞活剥知识的习惯;也会误用&ldquo;教具&rdquo;,使教具成为呆板的玩具。甚至于误解蒙氏老师的头脑和教育方法很简单而且呆板!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假如启导者(导师)不知道教具的真正目的是在引发孩子&ldquo;内在&rdquo;认知;也不清楚每件教具都拥有秩序性、创造性的基本和变化功能,以及自动改正等等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时,她可能对一个正在排放红色长棒的孩子,发出&ldquo;先放这个&rdquo;、&ldquo;在放这个&rdquo;&hellip;&hellip;的指示,这又与传统式的&ldquo;教&rdquo;有何不同?孩子仍然无法真正了解为什么那个应在前,这个该在后的道理,无异是在作积木的堆积游戏罢了!不但孩子觉得教具不过是漆了颜色、大小不同的木头,也会让他感觉老师的头脑和那堆木头差不多!  所以,惟有在你对蒙特梭利的教育原理,有了基本的心领神会后,才能进入正确教育孩子的进程。五大步骤  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方法可分为下述五个步骤:  1.预备环境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ldquo;敏感期&rdquo;。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蒙特梭利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特梭利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ldquo;教&rdquo;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ldquo;工作&rdquo;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ldquo;工作&rdquo;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ldquo;延长他的工作周期&rdquo;,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  蒙特梭利说:&ldquo;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rdquo;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ldquo;精度&rdquo;与其&ldquo;专心和耐力&rdquo;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ldquo;等待&rdquo;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ldquo;再来一遍&rdquo;,甚至几十遍。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ldquo;真正的成长&rdquo;,我称之为:&ldquo;心智的任性发展&rdquo;。这种尽情&ldquo;反复&rdquo;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ldquo;工作&rdquo;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ldquo;内在需要&rdquo;时才会发生。  5&ldquo;观察&mdash;实施&mdash;记录&mdash;研究&mdash;发现&mdash;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rdquo;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自由与独立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两点事项,是大人必须时时警惕在心的:&middot;给孩子自由  &ldquo;自由&rdquo;是蒙氏&ldquo;科学教育学&rdquo;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ldquo;教&rdquo;法,对儿童&mdash;&mdash;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ldquo;自由&rdquo;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ldquo;任何他喜欢的事&rdquo;。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ldquo;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rdquo;  &ldquo;自由&rdquo;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ldquo;内在需要&rdquo;,自由的去选择&ldquo;工作材料&rdquo;&mdash;&mdash;教具,自由地进行&ldquo;工作&rdquo;(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ldquo;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rdquo;。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middot;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ldquo;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rdquo; (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ldquo;独立&rdquo;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  &ldquo;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从孩子的叛逆心理看父母的教养弊端 如果孩子偶尔淘气,不听大人的话,父母往往不以为然;如果孩子经常不听话,管不住,父母就会深感头疼。&ldquo;不幸&rdquo;的是,许多父母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的增长,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愈来愈严重,而且在父母不断唠叨下,孩子甚至产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说什么,也不管对自己有多大好处,一律是先否定再说。  奇怪的是,每当父母把孩子如何顽固执拗的表现告诉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却很可能不认同;父母告诉其他和孩子接触过的熟人时,他们往往也会表示诧异:&ldquo;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没有你说的那么捣乱啊!&rdquo;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姗姗就是这样,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热情、爱学习、容易相处、乐意照老师的要求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在家里,姗姗总是闹别扭,特别是对爸爸说的话,她一般都要反对一下,让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个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评价,是孩子在父母和别人面前的表现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还是另有原因呢?孩子为什么说&ldquo;不&rdquo;?  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ldquo;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rdquo;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你有什么想法?第一,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与我这个幼儿家长何干;第二,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你也不愿意把这样地父母形象何自己连接在一起。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ldquo;不&rdquo;的理由。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ldquo;这孩子是怎么了?&rdquo;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地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教育小朋友&ldquo;自己地事情自己做&rdquo;,姗姗听了以后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饭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妈妈左思右想一番,还是以&ldquo;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rdquo;&ldquo;碎片刺破手怎么办?&rdquo;等理由拒绝了她。没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兴了,睡觉时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还赖在爸妈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处罚她。  第二天晚上,姗姗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饭后姗姗又提起洗碗的事,妈妈再次重复昨天的理由,没想到小姨却爽快的说:&ldquo;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够不着水龙头,我给你垫个小凳子,万一碗摔坏了也没关系,小姨再买新的。&rdquo;小姨话刚说完,姗姗就兴奋的大叫起来:&ldquo;谢谢小姨。&rdquo;接着,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认真、仔细。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见,父母确实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其实应该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长。  换个角度来说,父母喜欢乖孩子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目的何在?其实说穿了,还不是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发,独立性、自主性正蓬勃发展的孩子,是否有点太自私、也太短视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14 22:03 , Processed in 0.07508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