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5-9-9 11:07:56
|
只看该作者
新浪阿宇妈-----记得最早发现华德福,是因为那段时间疯狂地迷上了自然教育,结果在自然之友发现了介绍华德福教育的文章,它对自然教育的一些观念使我深受触动,所以就此迷上了它.但是也只是看过一些书籍,并没有感性认识.在周六参加了这次活动后,有了一些初步的体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感受一: 华德福的老师气质与其他幼儿老师截然不同. 那些老师气定神闲,做起事来从容不迫,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以至于我老公说老师说话声太小,需要孩子静下心来才能听清老师的话.也许这正是她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亲子活动的气氛也与众不同. 有的妈妈说华德福的教育活动安静有余,活泼不足.的确,像晨圈活动,线偶戏活动都是很安静祥和的气氛,老师的歌声都是那样的轻柔. 老师说在华德福幼儿园, 她们力争创造的也是很舒适很安详很温暖的环境,让孩子避免受到复杂绚丽的色彩\以及噪音的干扰,可以专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需要的身体活动都在户外进行. 感受二:华德福的教育活动多是以艺术的形式来展现. 在晨圈游戏\线偶戏活动中, 老师唱了很多歌曲,在收拾玩具的时候也是以歌声在招呼孩子,似乎平时在幼儿园的那些活动,华德福的老师都可以用歌声进行.当然它们还有哪些艺术教育方式,在这次亲子活动中还无法全部展现出来,但能感觉到这一点. 因为华德福认为七岁之前的孩子重在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艺术可以做到这一点. 感受三:它与自然息息相关. 在华德福幼儿园, 所有的玩具都是来自大自然,它们拒绝人工合成的塑料等制品. 那天我们见到了来自大海的贝壳,来自森林的树根,还有羊毛,蜂胶,全是天然物品.以及自己缝制的洋娃娃等.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团羊毛,让他体会羊毛轻柔飞舞的感觉.华德福认为孩子是感觉动物,给他们提供塑料玩具,无论形式有何不同,感觉永远是一样的. 感受四: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华德福的玩具比如洋娃娃,脸上没有鼻子眼睛嘴巴,因为她们认为洋娃娃有了具体的模样,就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而没有模样,孩子想象成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还有那些贝壳,树根等等,今天孩子可以把它当做小船,明天也许就成了火车,孩子可以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而如果是特别精美的玩具,孩子就不需要动脑筋,华德福的玩具却是需要孩子自己创造玩法的. 那天还有一件事触动了我,当老师胳膊上围了一条白布做成小白兔的样子,给小朋友讲故事时,一个小男孩说,那个动的不是小白兔,是她的胳膊,他无法进入故事的情境中,无疑也丧失了一次美好的体验过程. 感受五:华德福的教育是面向孩子内心的教育. 在做晨圈游戏时,老师领着孩子一遍遍地唱:感谢大地,感谢太阳,感谢石头,感谢小鸟,花儿朵朵芬芳开放,(大意如此), 做着动作唱着歌,心里渐渐有了种肃穆的感觉,总之是让你的内心受到了一些打动.这与一般的幼儿园蹦蹦跳跳的游戏截然不同.那是外向的而这是向内的. 据说华德福的活动中特别重视传统民俗活动的体验,也有一些仪式性的东西,会培养人的神圣的感觉. 总之可以感受到,华德福说它是从身体\心灵\精神三方面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在短短的的一个多小时活动中有了些初步的体验. 还有一点感受:在西方,华德福之所以受到追捧,甚至有人说它是治疗当今社会的一剂良药,那是因为西方的物质文明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时期,许多人有了危机感,在反思发达的物质文明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所以很多人认同它. 但是在中国, 经济的发展还处与上升时期,人们还处在对物质的欲望节节高升的时期,像华德福那样注重培养孩子心灵与精神世界的教育运动,估计响应的人不会多. 就比如我,可以为华德福感动,但是我也不可能放弃享受丰富物质的行为,它毕竟给我很多方便很多享乐,毕竟我是从物资贫乏的时代走过的. 在珠海深圳有妈妈们自发组织的华德福活动小组, 大家接受华德福老师的培训,讨论一些问题,希望北京也能有这样的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