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12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中医药与科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6 03:5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2"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ffffff" size="+1">中医药大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二) </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right" width="100"></td><td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00" size="-1">作者:<font color=\"#808080\">都市熊 提交日期:2004-12-31 16:49 </td><td align="right" width="100"></td></tr></table><div class="content">  关键词二:科学   一般人都认为,中医是医,西医也是医,西医既然在微观上已弄得那么清楚,要发展中医,没有西医的帮助是不行的。这个观念是目前最大的障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医跟西医不是一个理论体系,中医是宏观的,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的,是微观医学,它是从静止的、局部的、细微的方面下工夫;中医的认识是通过整体的、天地人相应的、动态的观察得出来的。我们中医不是封闭的,很早就有&ldquo;中西汇通派&rdquo;,一百年前就有,早就接受了西医的解剖、五脏六腑的形态学,但是其他的理论没有接受。解放以后,中医仍然认为要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但因为占卦的、算命的也用阴阳五行,就把这个理论混淆了,误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是封建迷信。   中医有很多理论是宏观的,也是超前的。像西医知道&ldquo;脾&rdquo;有免疫功能才几十年,以前凡是脾有损伤,就切掉,认为脾在人成长以后,作用就不大了。但是现在知道脾原来是一个大的免疫器官,所以千方百计要保住它,因为有很多无脾综合征,一旦被细菌感染后,死亡率很高。而中医1700多年以前就知道了脾有免疫功能,那是在张仲景时代。张仲景提到&ldquo;四季脾旺不受邪&rdquo;,如果脾是健康壮旺的,就不容易受邪,那就是免疫功能。又像肺有非呼吸功能,西医知道有多久?也不过就是几十年。西医知道肺可以产生前列腺素、血管收缩素等,影响血管收缩舒张,这才几十年;我们中医老早就说了,&ldquo;肺主治节&rdquo;,它协助心脏来管理一切,所以血管的舒张收缩很重要。肺&ldquo;通调水道&rdquo;,肺还有参与水液代谢的功能,中医两千年以前就知道了,西医上世纪50年代才理解肺除了呼吸、换气、红细胞换氧的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我们中医不仅仅在理论上有建树,更重要的是指导临床实践。所以有一些水肿病人,用了利水的药不消肿,中医就要治肺,实际上运用了这个理论而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这样的内容,现在还有很多。像&ldquo;肾主骨&rdquo;、&ldquo;牙齿属肾&rdquo;,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用得上的。例如我的朋友陈祖芬的外孙女在美国,已经2岁多了,就是不长牙齿,走路无力、全身乏力,西医认为是基因缺陷,无法治疗。他从美国回来,到广州去找我。我根据中医的理论,认为属五软五迟之病,牙齿属肾、脾主肌肉,走路属于脾,所以我给她补肾、补脾。治疗了半年多,牙齿长出来了,走路好多了,后来带着那个方子,到美国继续服药去了。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理论是可以指导实践的。我治疗的另外一个出牙问题的病例是我们科一个西医的儿子。他是因为抗生素吃多了,牙长不出来。我也是拿补肾的药给他吃,后来牙长出来了。所以说,这些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检验和发展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的。你没有去进行中医临床,没有按照那个理论去实践,你是不会相信的。   金木水火土,这些能解决问题吗?根据中医&ldquo;五运六气理论&rdquo;,今年的&ldquo;非典&rdquo;就是&ldquo;湿&rdquo;,因为今年是农历癸末年,是&ldquo;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rdquo;,今年属于&ldquo;多水、多湿、多寒之年&rdquo;;所以治疗非典,除了解表、清热解毒等治疗之外,一定要&ldquo;去湿&rdquo;,这样才容易好。所以,香港某杂志要我写文章,我在文章中说&ldquo;非典&rdquo;到6月份,它自己就会走了。我凭什么说\?就凭我所知道的一些中医的理论。所以,要理解中医的理论,必须通过临床,通过病例。这次&ldquo;非典&rdquo;就是通过临床来说明中医是有效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说中医药治疗&ldquo;非典&rdquo;还是很神奇的,要大家重新去认识。   中医并不是落后的,有些是超前的。例如,西医模式过去就是生物模式,统治了医学界多少年了,近二十年才提出来&ldquo;生物&mdash;&mdash;心理&mdash;&mdash;社会&rdquo;模式,这是在向中医基础理论靠拢。中医就是天人相应的模式,把人和天地相应。比方说时间医学,世界上有时间医学也不过十年,美国的哈尔贝格,有&ldquo;时间医学之父&rdquo;之称。后来我们成都中医学院一个助教,把《内经》的有关内容翻译发表在他们的杂志上,这个美国人看到后,认为&ldquo;时间医学之父在中国&rdquo;,他要到成都考察时间医学。   过去有一个老中医发表文章说要招收一些文科学生,就马上有人批评他说,你知不知道医学是自然科学\?他不知道自己讲这个话的时候,美国已经很注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了。现在强调生物&mdash;&mdash;生理&mdash;&mdash;社会模式,不就是两个科学的结合吗\?这已经是走在中医的后面了。中医早就是多学科的结合,所以理论体系中有天文、地理。有人说中医没有数学,那是错误的,他们只认为统计学才是数学。要重新来认识科学。我认为,中医学的大发展在20世纪没有办法,是因为单纯依靠20世纪自然科学没办法帮助中医提高。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广东省中医西医在报纸上&ldquo;打仗&rdquo;。西医说你说人参那么神奇,有起死回生之功,人参就是含糖份,跟萝卜差不多。真把中医气死了。现在慢慢才知道,原来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人参皂甙还不止一种,有能升血压的,有能降血压的。现在又说,里面还有人参多糖,这些够了没有呢\?还不够,还没有到我们中医运用人参的水平。我治高血压用人参,治低血压也用人参。高血压该用人参的就用人参,低血压该用人参的也用人参。这靠的是中医理论的指导,而不是靠化学成分,提取出哪一种皂甙。中医走的是综合的道路,西医走的是分析的道路,尽管两者是矛盾的一对,但刚好是互为补充。不能拿西医那一套去改造中医,否则就错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阴阳有什么迷信呢?阴阳就是矛盾的一对,有阴不能无阳,这个就是矛盾,就是辩证法,所以说中医理论充满了辩证法。中医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是很重要的&ldquo;八纲辨证&rdquo;,这就是辩证法。寒和热是一对矛盾,虚和实也是一对矛盾,表和里也是一对矛盾。这次&ldquo;非典&rdquo;一来就用激素,从中医理论看是错的。因为激素是入里的,它是把全身的精华调动起来,去治一时的发热;在发烧的时候,用了大量激素,引表邪入里,今后会有&ldquo;非典&rdquo;后遗症。现在我们有两个青年医生在香港,就是帮他们治疗仍在ICU的&ldquo;非典&rdquo;患者,陆续帮他们使患者好转。中医讲表和里,&ldquo;非典&rdquo;来的时候,是表症,要解表,肺部就不会发展到那个炎症程度。所以中医理论是辩证法的,不是玄学。乙型脑炎也是病毒性病,多属中医的暑湿,中医疗效不错;用西医的方法,后遗症比较多,死亡率比较高。中医就是这些很简单的宏观的理论,它里边含有很丰富的内容。 </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11-12 23:21:26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人总是用西医观点去思考中医的理论。这就好像把中国的绝句翻译成英文,还有看头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11-12 23:11:56 | 只看该作者
好帖!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5-11-7 11:21:06 | 只看该作者
强烈呼吁大家都来了解中医,多多去看中医(虽然庸医不少),实践中医的理论知识。
我刚刚开始自学中医,觉得真是乐趣无穷,对古人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稍稍实践两个药方子,竟然效果奇好。
决定以后建议宝宝学中医,只有中医能治人。

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这个我喜欢的论坛。
http://www.shanghan.com/bbs/index.php?

《思考中医〉是我在etjy里下载的,非常好。可能你还没看过。看看吧。也谢谢最初上传的人。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40...%BC%D6%D0%D2%B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5-9-20 08:12:11 | 只看该作者
wohaopa886+2005-09-20 06:43-->引用:wohaopa886 @ 2005-09-20 06:43 89岁的邓铁涛在用中医抗击非典起到一定作用
此&quot;一定&quot;是多少? 占抗击非典作用的100%? 50%? 10%? 0%? 还是只是&quot;概念&quo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5-9-20 08:08:05 | 只看该作者
小子昕+2005-08-25 12:01-->引用:小子昕 @ 2005-08-25 12:01 其实中医强调的是一种宏观概念,中医用药并没有强调一定要含量达到多少,虽然也有原材料优劣的说法,但总的对治疗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用量化的概念看待中医,其实本身就是不对的。就象前面有文章说到的,在西医中量化的人参的含量是什么什么的,和胡萝卜差不多,但在实际药效上它是有效的。美国的中医为什么无法推行,就是因为当地医疗部门用西药量化的等效成分来要求我们的中药,而要证明药效是相等的代价都是很大,虽然中国商人和科学家都在努力,但要证明这一点是何其的难?个人观点:道有道术,魔有魔术,和尚要念经,教徒上教堂。无论用哪种方法去分析另外一种,都是不科学的。中医纯在了几千年了,而西医的历史仅为中医的一半,互为互补是两者生存的根本之道,没有谁优谁劣的说法。
几千年的中医, 在保证人民的健康上到底作出了什么贡献呢? 只要看看现在全国的卫生体系, 再去看看中医院里的中医占的分量就明白了.中医的出路不在老是弄些虚幻的, 有意让人弄不懂的所谓&quot;概念&quot;, 也不在自吹自擂自己有多长的历史, 如果真想对人的健康负责, 不说全盘西化, 99%西化是必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5-9-20 06:43:59 | 只看该作者
89岁的邓铁涛在用中医抗击非典起到一定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5-8-25 15:41:3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刚看到一篇文章,对于帮助了解中医是否“科学”会更深入一些:

----------------------------------------------------------------------------

<p align="center"> 中医是比西医更完美的科学  

本报记者  汪少颖



  杨玉辉  医学学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现任西南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委员会委员。

  最近,记者读了一本名为《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的书,书中的许多观点都更令中医出身的小记倍感振奋,心中不少关于中医的迷惘、困惑也悄然冰释。抱着“好东西当然要与大家分享”的心态,记者采访了该书的作者――西南师范大学的杨玉辉博士,没想到杨博士关于中医,语出惊人。

  语出惊人一:从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看,中医学并不比西医学水平低,至少它是真正的人体医学,而西医学严格地说在理论和方法水平上还是生物医学、动物医学或兽医学。  

  记:站在现代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角度,您认为中医的优势或者说合理性都有哪些?
  杨:我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font color="navy">首先,中医学实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它更科学地揭示了人体的本质。可以说,迄今为止,真正能够从本质上说明人体的本质特征并将其与其他东西明确区别开来的只有中医学,而现代医学最多也就是能够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区别开,人仍然被当作生命体或动物看待。  
  记:可是从表面上来看,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体啊?
  杨:但是两种医学对人体本质的认识并不相同。 <font color="navy">中医学在本质上是将人体看成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就像《内经》中所说的,“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那么用现在的观点来解释,中医所谓的形气神其实与现代科学揭示的物质、信息、意识大体上是一致的。 而今天,随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和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与心理科学的突飞猛进,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体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物质存在,而是物质、信息与意识的统一。因此在对人体本质的认识上,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中国古代医学的观点,也就是说,形气神的统一才是最符合我们人体本质的存在。可西医学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把人看作生物体,忽略了意识对人体的主导性和根本性作用。而中医学从“神”的角度把人与普通生物体区分开,所以无论是从思想方法上还是从基本的理论价值判断上,我们都应该肯定中医学比西医学要高明,因为她是人的医学,而西医学还不是人的医学,只是动物医学,兽医学,当然说得学术一点,是生命医学。
  记:那您认为中医的第二个优势是什么?
  杨: <font color="navy">中医的另一个优越性体现在脏腑理论上。 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脏腑理论不科学,因为脏腑找不到现实的实体结构作为对应。可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就科学吗?西医是按照一个个有形的实体单位来追溯它的功能的,但是每一个实体结构单位真的能独立完成它所谓的功能吗?比如说胃的功能是消化食物,但仅靠胃能消化食物吗?当然不能。它必须依赖内分泌、神经等等其它机制的协助。由此推而广之,其实人体任何功能的完成都不可能靠某一个独立的形体结构单位实现,而是依赖一个统一的机制来完成。在这一点上,人体和计算机很相似,即都是通过程序机制来工作的,也就是说人体的任何功能活动都是由程序来完成,这些程序通过遗传发育和后天学习建立,并通过启动运行而完成它的功能作用。因此人体的功能单位应该是一个个程序系统,而不是单一的结构单位。治病其实主要是调整人体功能,所以也应该从程序、功能单位的角度来把握。再看中医的脏腑理论,虽然五脏也有它的结构基础,但在实质上五脏并不是以独立的形体结构为单元的存在,而是以功能活动为单元的存在,心、肝、脾、肺、肾实质上是人体五个大的功能系统,它们超越了单一的形体结构单位,而是多个形体结构单位相互协作的结果。事实已经越来越清楚,作为对人体功能程序系统本质概括的脏腑理论是一种比之器官功能理论更能反映人体生活实质过程的理论。这也是中医学比现代医学更科学、更完整地揭示人体本质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记:那么中医的局限性或不足又有哪些呢?
  杨:我想主要是中医对许多问题缺乏具体化的研究,比如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还有逻辑论证不太严密,理论阐述缺乏逻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这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有关,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在理论上的普遍问题。而且即使是现代科学对精神、意识领域的认识也仍不完整。不过正是这种局限性,使我们看到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纵向的物质-信息-意识的角度和横向的功能程序系统的角度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气神和脏腑,以现代的观点来诠释形气神理论和脏腑理论。我相信,如果我们能从现代的角度揭示这两个理论的奥秘,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我们就不需要完全按照西医现有科学的路子来走,中医会有自己新的发展之路。

  语出惊人二:当代自然科学看似科学,实际上并不科学,至少并不比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更科学。  

  记:您认为今天我们在中医研究中所固守的对“科学”的认识到底有哪些误区?
  杨: <font color="navy">今天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科学已经被当作一种绝对化的东西了,也就是说,科学就是绝对真理。但实际上,任何科学都是相对真理,只不过它对一个对象的说明相对更为合理,更为正确而已。 从这样的角度说,中医学也是科学,它是对人的生理、病理的理论说明和解释,而这种说明和解释在今天来看,在一定或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符合人的生理、病理规律的,进一步说,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来治疗疾病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所以我说中医学比西医学更科学,就是强调中医学是人的科学,是对人的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而西医学至少还没有把人看作人,从这个角度讲,它的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就要比中医学大。
  而且长期以来,在中医的研究过程中,对科学标准的理解过于狭隘,基本上是按照物理、化学这种物质科学的标准来理解中医。但是随着科学向更高层次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意识科学和人体科学方向的发展,原来的这种科学标准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了,必须进行改变。比如现在很多人把缺乏可重复性作为说明中医不科学的依据,但在我看来,可重复性只是科学的一个因素,做物理、化学实验肯定要讲可重复性,但随着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加入了人的精神因素后,可重复性必然会降低。比如在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时,安慰剂有效,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这种有效能实现像化学实验那样的可重复吗?可是我们能说这种治疗方法不科学吗?

  语出惊人三:中医学是一种对人的认识,她已经站在了对人研究的巅峰,但是我们却在用较低的对生物学的认识来看待她、裁剪她,并以之为标准来判断她、衡量她,其结果只能是对中医学的贬低,研究者也会越来越迷茫。  

  记:不可否认,这些年中医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越来越迷茫,到底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会带给中医一个怎样的未来?中医的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迷失了方向?
  杨: <font color="navy">我想产生这种困惑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在判断中医的价值时,失去了对中医学最基本的尊重,失去了对中医学基本价值和其科学性、合理性的认同,失去了自身的标准。今天许多人都是站在当代科学(主要是物理化学,最多是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评判中医,而不是从真正人体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评判中医,这就使我们迷失了对中医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另外在具体的研究上,我们又失去了对中医自身理论的探索,没有坚持自身传统的、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比如现在搞肾阴虚、肾阳虚模型,研究者更多地是按现代科学的方法、理念来设计实验,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只是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证明中医所说的肾阴虚、肾阳虚证型是有科学性的。但我以为,肾阴虚、肾阳虚的研究应该是通过寻找一些更具体化的、并可以按现代角度来理解的指征、标准来更准确地辨别它们,同时说明它们对人体进一步的影响;然后从现代的角度寻找到导致肾阴虚、肾阳虚的原因,并从治疗上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研究才符合中医自身的发展方向,也才更有意义。
  记:其实这些年我们对中医理论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比如说脾的功能已经研究到了“人身无处不是脾”的程度,可以说很现代了,但是我们的感觉却没有因此好起来,因为中医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似乎这些研究结果无法实现在中医学框架之内的重新整合。
  杨: <font color="navy">这就要求我们用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首先,一想到脾,很多现代中医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解剖学里的脾,这就不对。中医学的脾从结构的角度上绝不是西医的那个肉脾,我们必须要超越解剖学的概念,把它作为中医的功能体系或者说是功能单位。必须按照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指导思想,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有些时候,中医的模式看起来非常直观,没有复杂的科学术语,但正是这种直观、这种经验本身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科学道理。爱因斯坦说:科学就是具有简单性。简单性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简单化,而是指人们完全可以从经验的角度加以理解和把握。
  记: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目前对中医学研究或理解的态度总是要把它纳入到西医学的框架中去,而我们其实应该做的把西医学的系统打碎,把它纳入到中医学的框架中来?  
  杨:也不能说是把西医的东西打碎。首先我们要把两个体系划清,中医和西医,必须要明确,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两种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讲中医学的发展,就要遵守<font color="navy"> “中医为体,西学为用” 的原则,把西医学的知识、方法,有机地、按照我们的思维模式、按照我们的原则标准把它吸取过来。而现在我们所做的基本上是把西医作为唯一的科学标准,来衡量、看待中医学,并以之来规范中医学研究的方法。对中医学失去信心,这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语出惊人四:中医学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其本身理论和方法的现代化,而其理论和方法的现代化则不能脱离它的历史和传统,必须是其历史和传统的逻辑发展。从这一点上看,中医学的现代化决不应是某些人认为的当代科学化。将中医学现代化理解为当代科学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医学的西医化、兽医化,是中医学的倒退,而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和进步。  

  记:您认为中医学应该怎样现代化?
  杨:对于传统事物的现代发展,台湾一位叫林毓生的学者提出了一种方法叫“创造性转化”。就是在传统的理论中寻找其现代的生长点――即传统理论中与现代更接近、更能联系起来的一些因素,并以此为根,让它发芽结果、茁壮成长,我觉得这也许同样适合中医学。中医学的发展不能够否定传统,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其现代发展之根,比如形与物质、神与意识的联系就是中医学的现代之根,如果我们在中医学的研究中引进现代物质科学、意识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说明形、神,并进一步使它具体化,也就自然推进了中医学理论在这些方面的现代化。
  记:但是那些目前寻找不到生长点的理论该怎么办?抛弃它们吗?
  杨:我认为, <font color="crimson">中医学发展更重要的是继承。对于那些能现代转化的理论我们可以先转化,不能转化的就搁置在那儿,但仍把它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保留,到未来也许我们又可以有新的发现,找到这一部分的生长点。对于中医的理论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绝不能轻易地抛弃,也不要轻易地否定,除非有足够的证据。应该在整体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她的现代转化,而且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太快了反而会出问题,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来。传统就是根,丢掉了传统,也就丢掉了根,更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记:您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提法,“越是古典和传统的,也就越是现代和时尚的”,为什么?
  杨:现代和古代,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它们对立起来看的。一说到现代,我们就认为它是好的、绝对正确的;反之一提到古代,就意味愚昧落后,必须要否定。其实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本不应该是对立的,就像阴和阳,两者相对而生,没有此也就无彼。我主要是从价值的角度提出这个看法的。因为古代的东西之所以能够历经几千年而保留下来,就说明它在今天有现代的价值,否则人们早就把它抛弃了。而且这样的现代价值恐怕比我们今天流行的、时尚的价值更有生命力,因为它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而时尚、流行的东西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它们本身未必有生命力,价值也就不大。当然古典的东西保留到今也必须适应今天的现实,必须适应人们特定的、变化了的需要,改变自己,才能有更长远地发展。

  记者手记

  也许这就是哲学魅力吧,可以让人的心性变得澄彻、恬淡,在迷失中找到方向。杨博士的现代自然辩证法作为一套全新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观,将整个自然界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物质、信息和意识三个层次,从简单到复杂又分为非生命、生命、人体三个阶段;整个自然科学也按这样划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物质科学、信息科学和意识科学以及从简单到复杂的非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和人体科学。而当代自然科学今天正好发展到中级水平的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阶段。听了杨博士的话,记者感到尽管现在中医的发展只是一条小溪,但随着各种新思想、新方法的融入,随着科技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条小溪终会变成大江,向着她自己既定的方向——大海奔腾前进。
  可能经历这样一段唯物质的“扫盲”之路,对像中医这样一门来源于几千年前的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必经阶段。且科学研究之路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荆棘,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对记忆的研究,从最初的寻找特定物质分子(记忆分子)到发现记忆是程序机制,是一个特定的路线,人类也经历了痛苦的曲折迂回。杨博士所描绘的中医发展之路虽然是理想化的,而且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中医学的发展需要更公平、开放的氛围,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我们的理解、信心与坚持。
此帖由 ray 在 2005-08-25 16:04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8-25 12:52:4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确实很玄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5-8-25 12:35:16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个朋友腰酸,去省立医院(西医)看,做了B超等检查,花了几百大洋,医生给个结论,双肾无器质性病变,疑有腰肌劳损。总之,没有什么办法。而中医呢,办法有的是,具体我就不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02:19 , Processed in 0.34951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