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5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帖】期待孩子和我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9 22:0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立政治大学
幼教研究所
徐联恩 教授

根据五岁幼儿人数与请领幼教券的人数来估计,目前台北市可能有5000名五岁的孩子(大约是全市五岁幼儿的七分之一),舍弃合格立案的公私立幼儿园与托儿所,以及一年10,000元的幼教券补助,到补习班接受强调幼儿美语的学前教育。

美语补习班并不是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这些孩子的家庭也不见得都准备在近期间移民,但如今美语补习班却吸引了这么多台北市的幼儿来就学,为什么?

近年来,全球各地都吹起美语学习风,台北市也在民国91年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进行美语教学,再加上幼儿家长们多数有过学习美语的惨痛经验,因此,他们大都认为,如果孩子能在幼儿教育阶段,在说唱游戏中,快乐而自然地打好美语学习的基础,那可真是一桩美事!然而,基于幼儿教育原理与现行幼教相关法令,合格立案的幼儿园与托儿所却大多不认为美语学习是学前教育阶段里重要的事。

于是,许多家长便不得不面对一个两难的问题:到底是选择合法立案的幼儿园或托儿所,还是新兴的幼儿美语补习班,更能为孩子做好教养与教育的工作,以迎接他们灿烂的未来?

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这个选择比想象中棘手。因为很多幼教和语言专家曾热心提出忠告:幼儿美语补习班通常并不了解幼儿教育、多数师资并不合格、幼儿美语学习绝不等同于幼儿教育、外语学习也不等于双语学习、过犹不及的幼儿美语教学,可能产生学习排挤、学习干扰,甚至妨碍深度学习的副作用。

可是,孩子如果不在幼儿时期打好美语的基础,会不会因此跟不上时代潮流,在未来国际公民的竞赛中一路落后?先进国家如日本、欧洲的幼教经验如何?华人地区的新加坡、香港、大陆的幼教情形又如何?

事实上,幼儿美语补习班的费用远比一般幼儿园或托儿所昂贵许多,真有必要为孩子选择强调幼儿美语学习的补习班或托儿所吗?

根据调查,目前就读台北市的幼儿美语补习班一年大约要花费20至30万元;相对地,私立幼儿园的全年费用大约12万元,而公立幼儿园的费用则大约只要5万元。有些家长原本就相信:「一分钱,一分货」,而这三种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整体服务」,包括:收托时间长短、每日课程设计、师生比、是否提供才艺教学、是否进行ㄅㄆㄇ与认字教学、教师在谈吐中所展现的热忱与内涵,以及校园景观设计和服务态度等,的确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似乎显示,如何为幼儿选择幼教机构,已经不只是单纯地考虑园所是否合法立案、就学是否方便、教学质量是否令人放心而已,更进一步关系到此时的决定,是否对孩子的未来有助跑的功能?

很多家长可能想过:如果要让孩子读公幼,为什么不少人说不知道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了些什么?为什么不常听到人们赞扬公幼的教学质量?为什么公幼老师不时强调幼儿园不该教才艺和美语?为什么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能兼容并蓄?公幼的收托时间不能更有弹性?

如果要让孩子读私幼,为什么他们的校园、教室环境和师资看起来似乎显得比较传统?费用为什么要比公幼贵那么多?为什么立案的公私立幼儿园和托儿所,不能多花点心思在幼儿美语教学上,以提供符合幼教原理的幼儿美语学习?美语教学果真无法融入常态的幼儿教育里?非得在幼儿美语和幼儿教育中二选一吗?

如果不让孩子读幼儿美语补习班,为什么那些幼儿美语补习班整体看来似乎比较活泼、具吸引力?自己是否因为在乎金钱,而吝于提供「最优的」学习环境给孩子?如果家长愿意花钱投资孩子的未来,政府能不能监督幼儿美语补习班,也拥有合格的幼儿教育能力?

此时,应该有不少的幼儿家长这么盼望:希望孩子和我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6-10 09:16:01 | 只看该作者
有借鉴意义。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6-9 22:07:44 | 只看该作者
上全日英语幼儿园要付出多少代价

台北市立师范学院
幼儿教育系
林佩蓉 副教授

有些家长会说,欧洲的瑞士、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人民,同时会说英、法、荷兰等语言,他们都是从小就接触这些语言,但父母忽略的一点是台湾并不像许多欧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有两、三种,人民交流密切,具多种语言的自然环境背景;台湾也不像新加坡、香港曾是英语系国家的殖民地,有普遍说英语及看英语媒体习惯的环境;英语在台湾基本上是外语,并非像河洛语、客家语之类的第二语言。

在英语是外语,家长又急于看到幼儿学习英语成效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园因此不得不运用一些非常手段,例如:塑造一个全英语、No Chinese 的学习环境,花费许多时间要幼儿不断重复记诵单字、句型、生活对话,经常操练如何以英语表演歌唱、戏剧;如果孩子未能符合进度要求,可能要利用中午睡觉时间,额外进行个别辅导。

从「语音敏感期」的角度而言,幼儿对语音的感知和模仿确实较有优势,如果幼儿有很多机会接触适切的英语范例,长大后所说的英语,在发音、语调方面会较不成问题。但学习英语并非仅止于发音层面,还包括语意、文法及语用部分的学习,就这些层面的学习而言,却是等认知发展较成熟的青少年阶段再学,会比幼儿阶段学习有效率得多。

尽管研究发现是如此,在「不要输在起跑点上」、「别的家长都送,我不能不送」、「不能让孩子重蹈自己不会说英语覆辙」的极度焦虑下,父母还是争相把孩子送去全英语的幼儿园。而且无论此类幼儿园学费有多昂贵、环境有多狭小、师资是否欠缺幼教专业,只要能看到孩子从一句英语都不会讲,到会讲几句单字或生活用语,父母就欣喜若狂,觉得花再多钱都值得、付出再多代价都值得!

仔细想一想,小孩会说几个单字、几句简单句,是否就等于会说英语?会说生活英语,是否就等于英语能力好?英语能力好是否就等于有竞争力?这些陈述之间未必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存在,如果我们想当然尔自动如此认定,可能犯了过度或简化推论的毛病。再想想看,幼儿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甚么?学习英语是幼儿阶段主要或绝对必要的任务吗?幼儿教育是要汲汲培养出自理能力欠佳、生活常规尚未养成、不知如何与人和平相处、母语发展尚未成熟、可是很会说英语的孩子吗?或是要培养出对自己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缺乏认同的英语资优或英语神童呢?父母看到全英语幼儿园孩子在英语上的进步,但父母看到孩子在全英语幼儿园经常可能碰到的问题了吗?看到孩子为了学英语可能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以下将根据国内一些全英语或双语幼儿园教学现场的研究发现﹝廖芳宜等,民88;粘惠雅,民90;许月贵,民90年﹞,及个人现场实际观察所得,讨论全英语幼儿园孩子可能碰到的问题及孩子为了学英语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一、    沟通困难的问题

在全英语幼儿园的情境下,尤其是入园初期,孩子常「不知外师所云」;有委屈、有想法、想沟通时,却无法使用英语表达,又规定不准使用中文表达,只好变成假性哑巴;沟通过程经常发生鸡同鸭讲,各自表述,产生严重的沟通障碍。大人可否想象一下,每周五天、从早到晚、持续一至三年有口难言,会是甚么滋味?而才3、4岁的孩子,母语发展也未臻成熟,回家能充分表达这种「有口不能言」的痛苦与沮丧吗?



1.      鸭子听打雷

例一:外师介绍鸟如何学飞

外师拿起鸟巢,说明鸟如何学飞: "Soft string, mommy and daddy take that off. Baby birds, ooh, ooh, and they start to move out on the side of the nest, sit on the side. And then maybe they'll start to fly, just a little bit. Hue~, and then, mommy birds come  and put them on the back. Then they go flying, flying, flying. And mommy's gone, and the baby bird goes fall, fall, fall. Mommy bird, hue~, comes and catches the baby bird. So baby bird goes on, and mommy shakes him off. And he flaps, flaps, flaps and says, I'm flying! I'm flying! Look! Mommy! I'm flying! I can fly! I'm big enough. Spring, summer, the baby birds are big enough to fly. So now we look at the summer, we look at the nest. M, m, they're out. Baby birds are flying. Baby birds learn to fly. Let's pass it around. You can see the baby, see the mommy feed the baby."。

外师介绍的内容、句子明显长了些, Jesse愣愣地问道:「怎么了啊?」,Howard猜测:「他们要搬家了啦!」孩子一脸茫然,完全听不懂外师说了什么,也看不懂她的手势和动作有何用意。。(粘惠雅,民90)



2.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例一:孩子身体不适

有一次,外籍教师对于身体不适的幼儿,并未敏锐察觉,也未予以口头或肢体上的关照。之后该名幼儿忍不住呕吐在教室后方的垃圾桶中,此时,教师仍未察觉,经研究者趋前协助该幼儿并提醒教师时,教师尚且责怪该幼儿未能及时走到洗手间呕吐。在清理环境的过程中,也不时表现出对该名幼儿不耐烦和不屑的眼神与态度。她说:”Everybody, if you want to throw up, go to the toilet or the sink outside.”(小孩,如果要呕土,要去厕所或外面的水槽!),大多数孩子不太知道外师究竟在说甚么。后来, 外师对研究者及所有孩子说:”Even for my own child, I hate this smell”(就算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也会很讨厌这种臭味!.)。(许月贵,民90)



例二:同侪冲突的情况下

十点半过后,吃完点心的孩童四散着嬉戏,中师不在教室。Andy嘲笑Cindy不会讲英文,英文讲得超烂,两人起了争执。此时外师刚好走到Cindy身后。Cindy转身拍拍外师,委曲地说:「Ms. Wilson,Andy一直骂我!」。外师碍于语言限制,听不懂孩子的话,所以无法处理,只是摸摸Cindy的头,对她笑了笑,再转过去指导别人。Andy得意地说:「哈哈哈!反正Ms. Wilson听不懂,你也不会说英文!」,Cindy坐在椅子上,生了很久的闷气,只得把委屈、眼泪往肚子里吞。﹝粘惠雅,民90﹞



3.      鸡同鸭讲

例一:团体教学的情况下

有一次,外师拿着玉米模型,问: "What is it?" (这是甚么?)孩子以为外师是问他们模型的颜色,所以回答"yellow"(黄色)。外师顺口问:"Yellow what? Yellow what?" (黄色的甚么?),结果幼儿误以为外师在教他们「玉米」英文叫"yellow what",就大声念出"yellow what"、"yellow what"、"yellow what"。听到幼儿念出"yellow what",外师又问: "What is it?"(这是甚么?),孩子全都回答: "Yellow what."。外师苦笑,一旁的中师也哭笑不得,忍不住说::「不是,玉米, yellow what是黄色的什么东西」。但后来几次上课观察,幼儿还是没有改口,只要外师一拿出玉米模型,就异口同声地说出"yellow what"。



例二:角落自由活动的情况下

外师在教室里四处巡视嬉戏的孩童。Dave画好第一只恐龙时,拿去给外师看。外师一边问:”Dave, it's great! What's this? A turtle?” (Dave,好棒,你画得是甚么?乌龟吗?), 一边在纸上写上" turtle "(乌龟)与"Dave"。Dave不知道外师在说甚么,回到座位画了第二张恐龙后,又主动拿给外师看,外师又问道:" A turtle? Another turtle?A dinosaur?"(恐龙),Dave没说话,转头对研究者说:「Ms. Wilson说英文,我都听不懂!」(粘惠雅,民90)。



二、    学习受限的问题

如果以陌生的英语进行幼教课程时,因为孩子会的字词非常有限,整个教学一定是由老师主导,内容必须比较浅显,幼儿多半是重复英语老师的问话,无法深入讨论。相较之下,如果以熟悉的中文进行幼教课程,则孩子讨论的内容势必比较深入或广泛,可以学的东西会丰富许多。

1.浅碟式的学习

孩子在上英语课时,听不懂、又不准以中文问问题,若以中文问问题,还会被老师在白板上记XX,想以英语问问题,却又不知如何表达,只好保持安静,因此失去很多学习机会。即使在角落自由互动的情况下,全英语幼儿园的孩子仍多半是各玩各的,很少有深入的互动,即使彼此有对话,多半也是只字词组,与一般幼儿园孩子经常出现「合作游戏」及丰富的互动内容有极大不同。因为同侪或师生互动减少许多,英语课程一定会缩减幼教课程可能有的讨论深度和广度,造成孩子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



例一:角落的自由活动

Dave用乐高玩具在组车子,Howard手里拿着飞机模型,叫道:"Dave.",并将飞机递给他。Dave拿了飞机,发出「咻咻」声。Howard对Dave说: "Give me! ",伸手向他要回了飞机,又自己玩了起来。



2.事倍功半的学习

在台湾,英语是外语(foreign language),而不是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如果期望孩子从幼儿阶段开始学习英语就能达到广告所说的「让孩子自然而然学会两种语言」,困难度其实相当高!因为孩子光学一句 ”May I go to the bathroom?”(我可以去厕所吗?)可能就要学习一整个礼拜(许月贵,民90)。家长和老师携手合作,投注无数的时间、金钱、和努力,创造所谓「浸泡式」「双语」环境的期望和作法,其实非常不符投资报酬率。何况,为了达成英语说听读写的学习目标,许多全英语幼儿园难以避免强调覆诵、记忆或灌输的教学方式,反而可能提早扼杀了一些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例一:教救护车(ambulance)单字

「一位家长为了教孩子救护车(ambulance)的单字,在自家设了一个医院的角落,并且准备了一个大型收纳箱,装饰成救护车的样子,让孩子坐在里面推来推去。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每天等着妈妈变不同的把戏,爸爸妈妈不妨试试,在家上课也可以上得很精采喔!」」(摘自凯斯双语幼儿园网站)



例二:教苹果(apple)单字

「教苹果(apple)这个单字除了拿苹果给孩子看,或拿闪示卡不断的练习外,爸爸妈妈可以有更弹性的呈现,尤其是在家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更多的资源例如:在教苹果时,爸爸妈妈不但可以带孩子摸摸苹果的触觉,闻闻苹果的味道,也可以切切苹果看看里面的构造,听一听咬苹果的声音,在尝尝苹果的味道甚至爸爸妈妈可以讲一个苹果树的故事,唱一个有关苹果的儿歌,或和孩子一起烤一个苹果派、制作苹果酱,这些都有助于孩子运用不同的感官经验去记忆apple这个英文字」(摘自凯斯双语幼儿园网站)



三、    排挤中文学习的问题

从三岁开始,正是孩子第一语言能力突飞猛进的时期,不仅字汇快速增加、咬字愈来愈清晰、所使用的句子愈来愈长、句型也愈来愈复杂,同时开始注意不同场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沟通方式(语用);孩子学习第一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以语言思考,当孩子惯用一种语言时,不仅会将母语作为表达工具,也会将母语作为思考工具。在全英语的幼儿园中,长时间限制孩子使用中文,无形中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表述自己想象、思考、运用逻辑、叙述经验、编造故事的机会,中文能力的发展当然会受到很大限制。

口语能力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孩子符号表征能力,也会影响孩子的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孩子会用自我对话的方式思考或控制自己的行为,较大的孩子甚至会经由自言自语的方式预先计划事情的内容与进行的方式。三至六岁孩子最重要的发展特征,就是逐渐将语言融入思考中,用语言思考,语言能力可说是思考能力的指标。在全英语幼儿园中,受限于中文与英语能力发展的限制,连带思考能力的发展也可能受到限制。父母可能只想到英语情境下,孩子增强了物体名称与实体对应的能力﹝例如:玉米英文叫”corn”﹞,但未想到语言与思考有密切关系。

1.孩子不想、不喜欢写中文

例一:名字可不可以写英文?

可能是英文字比较简单,有些孩子在园所上了英语课之后,只要是要写名字的时候,就会问老师可不可以只写英文,不要写中文。有幼教老师曾听一些家长说过,有些孩子回家会跟父母抱怨,为什么帮他们取的中文名字,笔画又多又难写,几乎每次要写名字时,就会有一些孩子吵着只要写英文名字,不要写中文姓名(许月贵,民90)。

例二:我可不可以不学中文?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英语教育系张湘君教授的「我的孩子不会讲中文」一书中,曾提及她全心全意把女儿Hannah浸泡在全英语的学习环境下,虽然一开始沾沾自喜效果不错,后来才发现有很多当初没料到的副作用。

张教授的女儿Hannah上小学之后,对环境中的英文非常有兴趣,看到英文就觉得很亲切,一听到英语歌曲,马上就会引起她女儿的共鸣。但根本不喜欢中文,即使听到一般孩子耳熟能详的中文儿歌,她也没反应;看到中文就很头痛,认为中文太难,写功课时很痛苦,也很勉强。Hannah讨厌写字,因为中文结构太复杂,还问妈妈可不可以不学中文;甚至表达她以后长大只能从事需要英语能力的相关工作,因为她中文不好。张教授只好在一年级暑假Hannah的英语课程完全停下来,为她安排中文补习课程。

2.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可能会产生干扰和影响。

例一:你要读我一本书?

Hannah跟妈妈说:「妈妈,你要读我一本书」(Mom, please read me a book.),她所表达的中文却有英语的文法结构(张湘君;民92)。



四、    英语说不好社会地位会低落的问题

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外师经常以竞赛方式进行教学,幼儿也的确因此比较专注,但也因为过于计较输赢,经常会引发师生及孩子间的冲突。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竞赛活动中,凡是为组员赢得分数的幼儿,都会被称赞「好厉害哦!」,没赢得分数者,就会被责怪「都是你害的!」或被嘲笑「你们都很烂!」。竞赛无意中成为幼儿衡量自己或他人英语学习成就的一种标准,不但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概念,也影响了孩子的同侪人际关系。在全英语幼儿园中,班上比较会说英语的孩子,通常也比较有社会地位,有时甚至会取笑、排斥班上比较不会说英语的孩子。像以下的例子,英文比较好的Joy和Jesse 不仅捉弄英文比较差的Cindy,平常也拒绝跟Cindy 在一起玩。

例一:哈!你被我们骗了!

前半段复习旧单元"Weather"。外师拿起"snowing"的闪示卡,轮流要孩子说出名称。叫到Cindy时,一旁的Joy转头向Jesse耳语,两人便很有默契地说: "Hot, Cindy, hot!",等到Cindy真的听他俩的话,回答"hot"时,Joy就哈哈大笑说:「哈~,被我们骗了!」。外师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要Cindy再复诵一次"snowing"。



五、    幼儿园适应困难的问题

年纪愈小的孩子,愈需要有稳定的环境、稳定的人际关系,才能让孩子的内在有安全感,愿意主动发现、探索学习,对学校的团体生活有较好的适应。目前教授英语的外师,多为来台短期居留的兼职学生,停留台湾的时间从3个月到3年不等 (许月贵,民90),流动率不可谓不大,进出之间,不仅影响幼儿的学习,也会造成幼儿适应困难的问题;而中外师若管教态度不一致,又缺乏适当沟通,幼儿常会无所适从,造成孩子更多适应上的困难。

例一:现在去洗手 Vs. 等一下再洗

下午美术课结束后,每个人都满手满桌的泥泞,中师是想等所有孩子都把作品放好后,再一起去洗手,但她没空向外师解释。外师看到已放好笔筒的Megan手上都是泥巴,便要她去洗手。中师看见Megan走到门边,就对她说:「等一下再一起洗!」,于是Megan便回座位坐好。外师以为Megan不想洗手,便将她抱出椅子,要她再去洗手,Megan只好又走向门口。中师却大声说道:「不可以!等一下一起洗!」,Megan就再回座位,对外师说:"Ms. Lin say no."。外师才没再坚持。



六、    文化认同的问题

无庸置疑,外师的人格、言教与身教往往在无形中会影响幼儿的态度、行为、以及价值观,而他们的教养信念与方式,一定会跟我们存在着某些文化差异,例如:他们重视自由,尤其是个人自由与表现,较没有长幼尊卑之分,不像我们较强调团体规范、礼貌、生活习惯。长期在全英语幼儿园的孩子,可能会较认同西方语言、西方文化,展现出较西方的互动特质。

以张湘君教授的女儿Hannah为例,她经常和外籍老师互动的结果是--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对西洋文化如数家珍,对中国的端午元宵则全无兴趣。又因为她泡在全美语环境太久了,一口流利的外国腔常被误以为是小老外,行为举止也较一般孩子热情,与人相处有较多的肢体接触。

我们的社会一直存在着对英语崇拜的情结,流利的英语能力象征着知识阶级的夸耀,也是文化品味的装饰;认为国语说不标准似乎很正常,但英语不行就会让人觉得自卑、羞愧,这种心理正代表我们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俯首称臣(阮碧绣,民85)。难道我们想要培养的是认同西方文化多过中华文化、认为「不会说英语会觉得很自卑」的新台湾人吗?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05:12 , Processed in 0.08033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