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00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普通农民是怎样被塑造成教育家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30 12:5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了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考上了清华,
然后,父亲摇身一变被书商包装成了教育家,发明了什么“豹式学习法”,
说白了就是做题要快,读书要快。这是学习法吗?如果孩子不是极端聪明
能快起来吗?

这样的例子我们身边实在太多了,家里出了一个清华北大哈佛的,
家长就开始到处演讲做讲座,把孩子的天赋仍在一边,好像孩子
的成功全是自己的功劳。

典型的就是那个哈佛女孩的父母,一个劲的强调刘亦婷是个很普通的
孩子,是我们如何如何。他们能够培养出刘亦婷第二吗?

这个普通农民的第二个孩子正在长大,他能培养出第二个少年大学生吗?
看看吧。一切都会水落石出。

-----------------
王福志:独辟蹊径育爱子

董宝瑞

  王福志,一位14岁即有望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5岁舍弃清华大学物理工程系录取机会,16岁如愿以偿成为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新生的神奇少年的父亲。最近,他呕心沥血写出的育子手记《孩子向前冲》,被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这使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新闻人物”……

一个有点异想天开的年轻农民

  1995年秋天,一个刚刚9岁的男孩走进了昌黎县第三中学的校门。当从爱人口中得知这个叫王京的男孩在小学接连跳了三个年级时,我就开始猜测,他的父亲究竟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待《孩子向前冲》一书出版,我在新开口附近的潮河村紧靠公路的一个农家宅院见到王福志时,他一笑,我也笑了。他跟我多年的想像根本对不上“号”。他既未从过教,亦不是那种在家中闷头读书、想入非非的农村人,而是一个心直口快、胆大心细的年轻农民。
  个子不算怎么高,长得也不算那么魁实的王福志,刚刚进入“不惑”年轮,身上依然充满着朝气,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见多识广的海边人的精明劲儿。
  1963年5月20日,小满前两天,祖辈基本上没人读过书的王福志,在昌黎县团林乡潮河村的一个农家土炕撞响了自己的生命之钟。自幼在海边上长大,到处玩耍、淘气,他练出了胆子,也练出了闯劲儿。这样的孩子一般都省事儿较晚,待他知道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时,有些功课已经很难学进去了。1981年,读了一年半社办高中的王福志情知自己无法考上大学,提前结束了校园生活。辍学以后,有点绘画基础的王福志在村里放了两年电影。后来,农村形势发生变化,放映员的差事也就无疾而终。在做放映员期间,他最大的收获,是对钻研比较神秘的无线电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想像的翅膀张得较开,并掌握了为乡亲们修理收音机和小电器的本事。1985年,在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二道帷幕拉开之际,他与念过两年初中的邻村王官营的姑娘才丽君结了婚,组织了自己的小家庭。是时,农村的商品经济大潮涌起,王福志跃跃欲试,想在商海里闯荡闯荡。没有做买卖的本钱,他一不做,二不休,把父母给他们小两口新盖的3间房卖了5千元钱,从海边收购海产品发往东北的一些地方。他敢想敢干,哪儿都敢闯,一来二去,成了村里年岁最小的“买卖人”。
  1986年4月18日,王福志当了父亲。儿子的出生,使越来越觉得无缘接受高等教育是终生遗憾的王福志欣喜若狂。他翻遍字典,找到一个指喻美玉,表示美好的“琼”字,拆而开之,为儿子起名“王京”。为把自己未竟的心愿寄托在刚刚来到世上的儿子身上,他给儿子的枕头下面垫了好几本书。
  王京一天天长大了。为了使儿子从小受到文化的陶冶,王福志买了不少幼儿读物,还凭着自己所学的技术,利用一些旧零件,组装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那时,已经当了父亲的王福志,“玩心”依然未泯,常常想方设法带着王京在村里村外玩耍,借机启迪他的心智,有意识地促使他对大千世界萌发各种各样的幼稚的好奇心。
  1991年,王京5岁了,王福志开始教他识字,并把他送进了村里小学办的幼儿班。从此,王福志把王京接受启蒙教育的学习生活,同自己捆绑在一起,并异想天开地开始了大胆的教学试验,想闯出一条别人想也不敢想的路来……


在被窝儿里教儿子接连跳级

  1968年5、6月间,我和同学一起到昌黎一中设在海边的农场去插稻秧,曾在潮河村住过几天。那时,王福志刚刚5岁,正是一个“奇怪”地望着我们这些专从城里来干农活的学生,整天只知道玩的小孩子。而23年后,时过境迁,待王京5岁时,王福志却不让他再整天只知道玩耍了,要引导他迈着稚嫩的小脚步跨进知识的殿堂。
  匆匆一年间,王京在幼儿班显示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按照规定,第二年得再上幼儿班的大班,到7周岁时才能上小学一年级。王福志根据王京的学习情况,不想让孩子在学前班再“耗费”一年时光了。他找到校长,好说歹说才让王京交了两份学杂费及书本费,取得了到一年级“旁听”的资格。
  儿子上了小学一年级,王福志也“重”上小学一年级。他开始琢磨儿子的教科书,想从里面挖出能让儿子的学习兴趣更加浓郁、能够学得更多知识的方法。渐渐地,他发现课本编写颇有不尽人意之处,模式教育对孩子的思想束缚显得过大。他反其道而行之,教王京写字、作题求快、准而不求工整、规矩,减少反复练习。他一心让王京打造“豹的速度”,使“快”字成为自己教子的镇山之宝。这样,王京没有因为提前上小学不知所措,反而显得相当轻松,功课完全跟得上,成绩也相当不错。上了半年小学,王福志开始鼓励儿子“跳级”。寒假期间,父子俩定了一个“协议”:白天任王京玩耍,傍晚看动画片,利用早晚的时间自学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的课程。王京见不“剥夺”自己玩的权利,答应了。晚上,夜深人静,钻进热乎乎的被窝儿,王京看书的速度很快。算术每晚3课书,连例题在内,半个小时就能看完应对考试;语文也是如此,两三课书看上多半个小时,便能背诵下来,并能组词造句。除了晚上,早晨也要在被窝儿里学习,只要是一起床,就全是玩的事了。就这样,一个寒假,王京居然学完了包括二年级上学期在内的4本书。后来,王福志一再说,他是在被窝儿里教会儿子“跳级”的功课的。
  寒假后开学,王福志去找校长,说要让孩子跳级。校长说什么也不同意,他不相信一个不到7周岁的孩子能在20多天的时间学完其他孩子一年才按部就班学完的课程,再有就是实在没有“跳级”的先例。王福志让校长考一考看看,并答应由自己出面“做”一、二年级老师的“工作”。 考试结果令校长、老师都大吃一惊,试试“跳级”的事儿定了下来。
  王福志发现让王京“跳级”不是不可为,而王京也尝到了“自学”的甜头。再遇寒假,王京又在被窝儿里学完了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的课程,经考试跳进了四年级;五年级时,又“跳”到了六年级。结果,小学6年的课程,他仅用3年就读完了,毕业时语文考了98分,数学考了100分。
  王福志的胆子越来越大,决定把9岁的王京送到全县初中办得最好的昌黎三中读书。当时,学校有种种疑虑和顾忌,王福志几乎磨破了嘴皮子,才使王京成为三中年龄最小的“住校生”。当时,在王京的心里,只知城里有冰激凌,考进三中天天能吃冰激凌,没想到住校不仅远离了父母,而且不能再像在村里那样疯玩了,他哭了鼻子。家里给他备了不少衣服、袜子,让他管脱不管洗;不会洗澡,王福志隔三岔五进城带他到校外的浴池洗。他总从床上掉下来,王福志在床边给他编了个护绳……
  3年,3年初中的学习生活,王京坚持下来了。别看年龄小,他的学习成绩并不落后。中考时,体育成绩实在少得可怜的王京,总成绩拿到608分,恰好比昌黎一中的公助生录取线多1分。
  1998年秋天,12岁的王京又成为省重点中学——昌黎一中年龄最小的高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王京懂事了,他除了依然爱玩、贪觉,学习抓得很紧。上高二时,他到唐山一中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学校想让他试着考考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00年春天,在距离高考还有3个月时,把他插进高三的一个班,补学高二剩余课程和高三全部课程。是年7月,他在14岁时破格参加高考,考了560分,没有达到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分数线,却比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高出有20分。一般的学校他不想去,继续留在昌黎一中读高三。2001年夏天,他15岁,再度走进考场,考了647分,加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励的10分,总成绩为657分。他只填了一个志愿: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当时,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见他只差8分够在河北省确定的录取分数线,想破格录取他到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不想被他一口拒绝。名额为他保留了一天,他不为所动,决心想去清华大学自己选中的专业。2002年夏天,上了一年“高四”的王京考了683分,以在省内名列前茅,排秦皇岛市理科第一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录取……
  王京的梦圆了,王福志的心醉了。


十年心血铸就的书

  2002年9月4日,在商海闯荡出点名堂的王福志把王京送进了清华园。
  徜徉在荷塘旁的朱自清先生的塑像前,他思绪万千,感慨万端,激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10年了,3650多个日日夜夜,不就是为了这一天能够到来嘛!
  这些年,这么多个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自己是误打误撞,把孩子送进了中国真正意义的最高学府,还是自己摸索、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懵懵懂懂地使它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得到了比较完美的体现……
  他决定写一本书,把自己这么多年培育孩子的经过写出来,把自己点点滴滴积累的心得汇编在一起,看看能有多少上升理性认识的东西……
  自己做过的事儿,自己当然最清楚。10年的心血呀,足能铸就一本书!但事到临头,他还是觉得心里好像没底似的。在北京逗留的日子里,他去了首都师范大学,去了华东交通大学一位教授在北京开办的母亲教育研究所,登门找有关专家、学者请教;紧接,又购置了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图书,如饥似渴地阅读……
  10月,是收获的季节。从北京回来,王福志开始动笔写书。
  开头,他写得很难。一下子觉得有不少东西可写,一下子又觉得可大书特书的东西不多。头绪,最终还是缕出来了。写对儿子的“爱”,写陪儿子“玩”,写帮儿子在被窝里“跳级”,写激励儿子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写这么多年的酸甜苦辣、滴滴心血……
  王福志写得很苦,也很甜。他越写越顺手,越写越放得开。他还学着用散文笔法,把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奇景妙境都融进自己的笔端,甚至把自己和儿子讨论过的碣石山如何远离大海的考证也自自然然写了进去。
  2003年春天到了,王福志拿出了有13万多字的书稿《清华园的农家少年》(后易名《孩子向前冲》)。找人打印,又费了一番周折。打印稿出来后,他到北京找有关专家、学者征求修改意见,请人指点,回来后又利用两三个月的时间精心改写了一遍。
  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的昌黎,有一个培养出考上清华大学的农家少年的普通农民著书立说的消息传开,不少出版社表示了异常浓郁的兴趣,争着来签出版合同。成功地推出留美经济学博士王庆伯采用个性化教育方法育女成才的《成长1+1》的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紧追不舍,而王福志乐得有人专门做市场营销工作,就授权这家公司运作发行;恰好,与“读书人”合作的出版社,正是电子工业出版社(他多年的“电子”情结仍在)。
  2003年11月30日,中国农民第一本教子图书、排印有17.9万字的《孩子向前冲》首发式在王京的母校——昌黎汇文一中举行。王福志一下成了新闻人物。
  从报上得知这个消息,我让爱人从王福志正在昌黎三中读初二的小儿子王凡(像王京一样,也是3年读完小学,刚刚10岁,是王福志育子试验的延续)手中拿到一本《孩子向前冲》,连夜读了一遍。我发现,王福志写得很自然,语言也很活泼、优美,够得上“作家”水平。同有关人员交换意见,疑惑有“枪手”参与。由于有王凡的关系,我和王福志很快就见了面。当我把自己和一些人的疑惑提出时,王福志笑了:不少人都这么怀疑,其实这书稿从前到后全是我写的,有手稿为证。他还说:我上中学时作文就不错,常被当范文,只是,那个老师早就把我忘啦!最后,他郑重地说,这本书,他用“心”写了十年,是凭多年的工夫和心血磨出来的……
  他的话深深地击中了我的心弦。是呵,“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一个人只要肯下工夫,肯用心去做,有什么事情办不成,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创造出来呢!从这一点说,谁能不佩服这位农民兄弟坚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呢!
  “教育不是一种技术,教育是心灵的交流,是爱的结果。”王福志在《孩子向前冲》的序言中如是说。很明显,他想通过这本书,同更多的人交流,同更多的人一起探讨自己的心得和发现。他不是一位教育家,但想做点教育家的事情,至少争得一个热衷教育方法探索、独辟蹊径育子成才的农民的“发言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5-6-30 18:13:22 | 只看该作者
[quote]我堂堂教育学博士还没出书,你一个臭农民凭什么出书?
怎么能这么瞧不起人呢?
我们应该佩服这样一个父亲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5-6-29 17:47:15 | 只看该作者
阿门玩笑话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5-6-27 14:07:59 | 只看该作者
世事如尘,犯不着大家吵着把一本破书吵出名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5-31 20:58:25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做为父母看这类书籍不应该过多追纠书者的动机,而是应该从中找出好的东西,对自己才有帮助。过多地讨论书中不合适的地方只会影响情绪,限制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5-5-31 20:19:07 | 只看该作者
阿门+-->引用:阿门 替edu专家说说心理话。
何必,何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5-5-31 17:46:41 | 只看该作者
猫尾巴+-->引用:猫尾巴 楼主说话太损了吧?
你是真的看过那本书么?或许楼主你看过,但是你已经习惯于当权威,对非教育大家的教育方法不屑于一顾吧?
王京父亲的教育方法,在某些方面是可取,只除了,王京父亲对课外兴趣发展方面的看法的确是不敢让人恭维.
虽然王京很聪明,但是聪明的孩子在中国成千上万,有几个孩子做到王京这地步呢?
很欣赏王京这孩子,开朗,主动,自学能力很强.
认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5-5-31 17:38:14 | 只看该作者
金石头+-->引用:金石头 怎么能这么说话呢!!
替edu专家说说心理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5-5-31 16:08:33 | 只看该作者
阿门+-->引用:阿门 我堂堂教育学博士还没出书,你一个臭农民凭什么出书?

楼主说话太损了吧?
你是真的看过那本书么?或许楼主你看过,但是你已经习惯于当权威,对非教育大家的教育方法不屑于一顾吧?
王京父亲的教育方法,在某些方面是可取,只除了,王京父亲对课外兴趣发展方面的看法的确是不敢让人恭维.
虽然王京很聪明,但是聪明的孩子在中国成千上万,有几个孩子做到王京这地步呢?
很欣赏王京这孩子,开朗,主动,自学能力很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5-5-31 14:56:57 | 只看该作者
王福志---这个人作为父亲,值得钦佩。
但是有多少人能有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工作都忙不过来。
还是让孩子正常的成长,哪怕不上大学,做一个身心健全的普通人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13:42 , Processed in 0.08263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