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

楼主 |
发表于 2014-4-22 10:38:28
|
只看该作者
美中之最上者
——数学文化美学观之我见
左晶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0411791)
摘 要:数学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似乎永远是枯燥学科的代名词,正是这种先入为
主的误解阻碍着更多人欣赏其独特宏大的自然学术之美。本文结合美学的相关知
识和作者本人学习数学的心得感受,从理性、简约、确定、基础四个方面,力图
展示数学的独特文化美感,揭示其美中之最上者的学术文化地位。
关键字:数学之美;文化美学
相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世界上最枯燥的学科非数学莫属。枯燥的数字,枯燥的定理,
枯燥的推演方式,关于数学的一切都枯燥得令人敬畏。学校里,同学们谈数学色变,偶然遇
到一位数学院的同学,且不论其专业课成绩如何,有勇气选择这个充满挑战性的专业本身已
经很值得佩服了。美国的传统韦氏词典对数学的解释是这样的:“Mathematics—the science of
numbers and their operations, interrelations, combinations, generalizations, and abstractions and
of space configurations and their structure, measurement, transformations, and generalizations。”
仅仅从这个定义就不难发现,在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复杂性上,全世界人民的观点似乎惊人
地相似。
但是这样一门世人眼中乏味枯燥的学科,为什么能让那么多拥有天赐之才的科学家为之
着迷?为什么人类追求美的天性并没有让他们对似乎没有任何美感的数学退避三舍?直到
最近一次偶然机会,才让我有时间仔细寻找学习数学的十几年在我的思想深处留下的痕迹,
并且站在那些数学大师的身旁,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到闪着美丽光芒的数学之链。这时我终于
能够明白“天堂里也有数学之美”是出自对于怎样一种宏大之美的敬畏与向往。
1 美之理性篇
如果说培根的科学研究思想开启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系统理性大门,那么最能够体现这种
理性美的学科当之无愧非数学莫属。无论是推理演绎的方法,还是严格的假设与证伪,都是
数学研究中随处可见的思想,更不用说著名的庞加来猜想、歌德巴赫猜想等等人类对客观世
界的理性扣问。在古希腊时代,《几何原本》影响巨大,直到今天,它都是印刷数量、版本
仅次于《圣经》的读物;文艺复兴延续到17、18世纪的近代文明,牛顿发明了微积分,连
同他的力学理论把整个科学带到了新的境界;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中,高斯、
黎曼准备了很多数学工作,黎曼几何就是相对论的数学基础;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时代,
就是冯·诺伊曼创造了计算机的数学基础,开启了通往今日世界繁荣的大门。数学参与了几
乎所有人类理性科学的发展阶段,是人类理性思维起源的重要相关者。作为起源最早的科学
体系之一,数学的理性光辉并不因为时光的流失而变得黯淡。客观存在的数字和隐藏在它们
后面的神秘规律甚至比人类更早存于地球上,研究它们的科学让我们系统地建立起认识世界
的理性框架。数学的理性也许有时候显得不那么可爱可亲,因为你会发现那些数字和定理是
如此地铁面无私,容不得半点虚假与背叛,一个点错的小数点,或者是一种未列于讨论范围
的情况,就会让通篇繁复恼人的计算毫无意义,甚至让长时间的研究充作废纸一堆。但是正
是这种不同于感性的严格而客观的“冷酷”才是人类社会进步需要的理性思维,教会我们用
敬畏的心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看待宝贵的生命。虽然数学不能给你风花雪
月的眼泪和伤春悲秋的惆怅,但历史证明这些眼泪和惆怅在赋予中国含蓄之美的同时,却没
有带给她进步的科学、经济和经典的实验精神,反而滋长了一种中庸唯谷、无病呻吟的消极
态度。一位台湾著名的评论家曾经感叹过:“中国古代大文豪苏轼的聪明才智如果用在数学
上,近代科学理性就会起源于中国了!”事实上,苏轼的许多诗句中也体现着朴素的数学思
想,充分说明即使充满感性的诗人也会憧憬数学的理性之美。从理性美感的意义上,无论是
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数学都是最先指引人类进入美学殿堂的天使。
2 美之确定篇
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说过:“我之所以喜欢数学是因为我知道每一道题都有答案,哪怕是
那些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难题与猜想。”对于现代人所生活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来说,数学
的这种确定性存在就像一束温暖而强大的光芒。不确定努力是否就会有收获,不确定付出是
否就有回报,不确定以前的朋友会不会变成仇人,也不确定未来是否充满艰辛。然而,无论
现实中有多少不确定的茫然与无助,数学的领域里,答案始终是可以期许的。小到高等数学
和代数概率的练习题,大到困扰数学家几千年的猜想与迷题,我们始终知道尽头有答案等待
着我们,不同的只是接近答案花费的时间长短。尽管有人会争辩正是世界的不确定性才吸引
着人们不断去探索,但是和不确定的变化无常的色彩相比,数学中体现出来的确定性更有一
种安定平和简朴自然的智慧光辉。无论用什么方法,无论中间经过多么复杂的演算,有一个
确定的未来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显得弥足珍贵。任何过程或是事件,一旦能够运用数学的方法
进行描述,似乎就能够进行最直观稳定的掌握。比如房地产经济学中,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
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OSD方法用一套数学方程就能够相对
准确的拟合现实中房价的变化情况。虽然作为理论中存在的确定性,数学的这种美感更多地
体现在学术研究的层次上,毕竟从某一方面讲,现实生活的基础就是不确定性。但是确定之
美却能够暂时将人们从沮丧和迷茫中解救出来,看到一个温婉清晰的世界。
3 美之简约篇
从来最困难的事就是把一项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而不是用一个复杂的过程解释简单。
数学就像一个神奇的黑盒子,让一切穿过它的复杂事物变得简单易懂。数学公式是数学简约
之美的集中体现,是自然规律的概括和提炼,它既是自然界的原则,也符合美的原则,它集
数学的深邃、真实、合理、有序、统一、和谐、优美、简洁、实用于一身,是数学真、优、
美的高境界,它处处充满着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创造和美的表现,用简约
的符号刻划出一个深邃奇妙变化无穷的数学世界。它不仅揭示了客观世界的“真”,而且给
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学中研究的消费者行为,综合了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似乎是复杂到
没有规律可寻的事物,但是引入效用函数和预算线方程,这个看似复杂的概念也可以在简洁
明了的表达方式上深入研究,并给予现实一定的指导意义。再如市场结构中的垄断竞争阶段,
一个综合了多种市场结构特点平衡发展因而更加不好区分研究的结构,依靠数学语言的帮助
却能简单而准确地被描述继而打开研究的思路。实践和经验证明,与众人交流思想的更有效
方式是图形而不是文字。数学作为曾经出现在人类的最古老文字中的图形的一部分,享有得
天独厚的简化事物的本领,当然有助于人类的思想更加广泛地传播和传承。康熙年间,近代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首次碰撞就是康熙皇帝从传教士汤若望那里学习到微积分(与现代微积分
不同,刚刚起步)知识,而在中国流传千年的据说曾帮助大禹治水的《河图洛书》中简约的
数学图画竟是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的灵感来源之一。能够经得起时光考验的始终是简约的
美,所以在褪去维多利亚时代繁复蕾丝群摆今天,数学的简约之美在学术的圣坛上尤为引人
注目。
4 美之基础篇
有一道GRE(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作文题这样说:任何学科如果没有学科外的专
家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经验就得不到巨大的发展。在学生们的习作中,数学作为驳斥论点
的反例几乎出现在各国学生的笔下。因为几乎没有一门现代学科不涉及到数学的知识,它是
整个科学系统的基础。尤其是纯粹的理论数学,极端地讲,只需要笔和纸就可以构建直耸入
云的理论大厦。所以不用奇怪数学大师陈景润甚至不知道可乐和雪碧是饮料的牌子,因为他
只需要基础的数学知识就能进入数学的海洋。不必说在人类知识的起源阶段,多数自然学科
都直接源于数学或者间接地借助数学的推理方法取得进步,即使在现代信息爆炸的世纪,没
有数学的基础,一切研究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就只能是幻想
的存在而已。理工科对数学的无限依恋自不必讲,因为没有数学的指导与帮助,再客观的实
验结果也只是现象,永远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文史类的学科也并不与数学格格不入,经
济学在其出生地西方学术界早已被归入理工科的范畴,历史学的大量统计研究仰仗与数理统
计的知识,甚至还有红学家运用数学的知识来推断《红楼梦》的正确形成年代。前不久英国
某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推出了一套测试爱情恒久性的函数,据说根据这套函数就能测
试出不同男女之间爱情可能的持续时间长度。数学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除物质客观性外有
一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无论多少人叫嚣着学习数学无实际意义,他们生存的世界本身就
到处弥漫着数学基础之美的香气,且久久不散。
5 品味数学之美
培根说:“美中之最上者是言语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数学之美正是这样一
种美中之最上者。如果不能细心地体念和回味,其中宏大而深邃的理性、确定、简约、基础
之美不会给任何人的思想深处留下美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古希腊为数学捐躯的伟大女数学家
希帕蒂娅,还是陈老先生期许的数学天堂,都昭示着数学的美确实存在并且深深地打动每一
颗睿智的心灵。作为人类科学的皇后,数学的美需要更多毫无杂念的品味,也需要更多置身
于远山云雾中的淡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