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468|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大家来谈谈对素读的看法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9:08: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琴的素读,就是不带讲解先背了再说,顺带把吟诵运用到了素读里。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先说我自己的看法啊,吟诵的调子肯定不会只有一种,听了点陈琴以及徐健顺的吟诵,各有特色,调子没问题,但是和诗词本身联系起来,感觉欠缺了点什么。还有太夸大素读的做法,古时候读私塾要看经济,一般经济条件很好的,都会请先生讲解再读,差点的就是死记硬背素读了。她推广国学是好事,但是一味强调素读是不是又过了?毕竟死记硬背是最简便的,谁都可以操作,普通家长都能胜任。那么素读以后呢?下一步呢?我疑惑的是这个问题。好几个大师论及国学启蒙,都提及认字问题,认字写字必须同时进行,认字的学问就很大了,一个字可以引申出很多内容,这点我似乎没看到她有提及。想效仿古代读书,但是只抽取其中一部分夸大强调,走的又是什么样的路呢?大家来谈谈啊。

点评

你的头像,看的让人流口水啊。。。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19 16: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4-1-27 08:44:40 | 只看该作者
本来只是探讨素读的做法,局限在方法论上。后来因为参与讨论,变成探讨世界观的问题。

很抱歉歪楼。但个人也不觉得分得那么开,对讨论有什么好处。世界观是科学,方法论是技术。结合起来讨论,我们为什么学,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去思考,单纯采取素读的方法,是否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做怎样的调整。不是完全可以割裂开来的问题,尤其在如今的“读经”大讨论中。

点评

我也受不了天天押着小朋友学这学那。有时间,最好自己学。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去做那样的人。你希望孩子学什么,自己先学起来。这才是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10:03
操心自个的嘛。可是谁说小朋友就是自个的了,就不几天前还有人说了,小朋友只是上帝或老天分配到我们大家家里的做我们的同伴的,不属于我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09:29
基本上你没歪,你不是一直是To我的嘛。是我说话太多,接着你觉得要澄清下,然后你来我往就看起来变种了。我是这两天受了点刺激,看着一些小朋友被折腾地有点过分,按理说是人家小朋友,我操个什么心,要操心也只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0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1-26 21:25: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eawhirl 于 2014-1-27 10:05 编辑

小童学弟子规和大童不同。我把以前教女儿学弟子规时记录的一段文章贴过来:

因为《弟子规》本来就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都和生活戚戚相关。里面有很多都可以表演出来,小的孩子会感觉好玩,这和大孩子学习《弟子规》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比如,“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几句,我就和孩子一个在门外敲门,一个在门内,两人一问一答,孩子把这个当成游戏玩,觉得好玩。“宽转弯,勿触棱”,我就表演了一下如何绕过桌边,然后又表演一下猛撞上桌角,疼得龇牙例嘴的样子,孩子哈哈大笑。“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就表演一下喝醉酒,醉得东倒西歪的样子,女儿也是哈哈大笑。现在再通看全文,发现很多语句都可以表演出来,以表演的形式来加深记忆,适合幼儿爱玩的天性,也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只是有些方面,还是要以批判的方式来接受,比如孝道上,究竟该如何讲是个问题,关于这些,有些想法自己还不太肯定。比如,“父母责,须顺承”,还有关于父母去世后的各种繁琐礼仪的规定。那么讲的时候,就有个尺度问题。我平时就对孩子讲:妈妈不需要你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而是希望你有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的见解,一定要表达出来,但一定要有礼貌。有些礼仪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形式了,比如作揖,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比如讲到“称尊长,勿呼名”,如果在国内,当然是如此,但在国外,有些亲人之间还是喜欢你直呼其名的。

    孩子现在也吸收了里面的一些东西到生活中了。比如,从小的时候我们就要求她回到家换成拖鞋,外面穿的鞋子放进鞋柜,她总忘记。今天她从外面回来,告诉我们她把鞋子放进去了,我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学得还挺快嘛。”她说:“把东西乱放就弄脏了,怎么穿啊?”还有晚上在澡盆洗澡,洗完后,她爸爸对她说:我去拿毛巾,你出来吧。回来看到她已经站到盆子外的凳子上等着了,嘴里还得意地说:“父母呼,应勿缓”。

点评

结合实际,落实到行动上去,这个才是教化。妈妈很棒!宝贝更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14: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1-26 21:03: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4-1-26 21:08 编辑

我就觉得蛮奇怪的,本是讨论以什么方式读经典的问题,总是会转到国学经典本身好不好值不值得学的上面去。我突然就想起了钱文忠的演讲

有一次,我教训孩子,我父亲在旁边就有些不愉快。我儿子说:“爸爸,你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我说:“因为你错了。”他说:“错了也不能用这样的口气跟我说话。”我说:“《三字经》没读过?”他说:“你不就是想说 ‘养不教,父之过’吗?”我说:“是啊。”

孩子明明问的是教育态度问题,钱文忠回的却是教育你就是我作为父亲的责任,孩子不是问你为什么要教育我啊,教育就一定要用很差的态度吗?答问完全驴唇不对马嘴嘛。专注于国学经典的思维就是这样飘忽吗?

点评

这只是个个例,得不出学国学思维飘忽的结论。论坛里讨论话赶话,带出点发散性思维也很正常。素读也是开在国学经典土壤里的花。任何落实到“技术”层面的东西,都不能绝对的判断。都有可能是“双刃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10:13
所以才会有人用点评而不直接回复楼主。因为觉得不想太歪楼了嘛。别人觉得飘忽是别人的事情,再说又不是空穴来风。觉得不飘忽,可以说出不飘忽的理由啊。好让觉得飘忽的也变得不飘忽,才和谐啊。一人得道多不好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2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1-26 17:32:08 | 只看该作者
我最喜欢的卦 - 谦(卦十五)

【原文】

(艮下坤上)谦:亨。君子有终。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鸣谦。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六四:无不利,伪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这几乎是《易经》里唯一没有“凶”相的卦了。艮为山,坤为地。

我没有那个能力一一举例证明《易经》有多了不起。但每读一次,都让我有所感触。即便是大力神,如果离开脚下的土地,忘记自己从何而来,忘记自己是谁,也会软弱无力。这种形象而又深刻的比喻,让我心甘情愿被它教化。中国人该有这样的智慧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1-26 17:18:37 | 只看该作者
勤劳的菲比寻常 发表于 2014-1-26 16:54
To Tricom163:

点评老是发到一半,就把句子截断了。单独回你哈!

To Tricom163:

我有次买错书了,本来想买袁鸣的《子不语》,结果买成夏达的漫画《子不语》。我当时第一个反应是退货。

但是看到封面上唯美的漫画,还是忍不住好奇打开看了。

除了漫画,我非常喜欢夏达的文字。很平淡,但是很有画面感。有些像电影剧本。

好奇心会害死猫。后果就是,我买了我遇到的所有夏达的书,并且最快时间读完。

在对的情绪下,读到一本对的书,是很幸福的事情。

点评

看了那本书,很生气。完全是东拼西凑。说的都是很常识的东西,儿教网的爸妈比他高明多了!弄得到现在,我对王金战的东西都不感冒。还是愿意看直接点的,蒙特梭利的原著(这个是翻译过来的版本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10:08
书和片子有一点点不同。我看烂片的原因,可能是受某一情节吸引,然后想知道这导演怎么收拾烂摊子,有些烂片的结尾很好看。怎么,你就没发现这烂书里也有可取的地方。不会从头到尾都烂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53
前提是,书本身不是烂书哈。很烂的书也碰到过,而且吹得天好地好的。买过一本王金战的《培养有潜力的小学生》,还是北大出版社的,而且原价买的,直接扔在地铁的垃圾桶里了。懒得带回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38
偶尔碰到烂片,居然也看到结尾,我还佩服自己居然能看完呢。但肯定不会去爬烂片的每根丝每根线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33
我有时连情绪都没有,误打误撞看没有开头的电影,觉得没白看呢。然后再去找全片,看片段,等等。这个东西就像蛛网,只要想爬,就能每根线去爬爬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1-26 17:01:3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老子》和《黄帝内经》,包括《易经》,都有可能是经过后人编辑的。但是这些后人相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前很前的了。

我看《易经》,很感叹古代的中国人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他们应该也是继承自另一个文明的。也许他们是冰川时期的来客。居里夫人说过一句特别代表她风格的话,“在科学上,你应该关注事物。而不是关注人。”在我看来,《易经》也是自成一体的科学,值得我们关注其本身。伏羲也好,周文王也好,孔子也好,俱往矣。我们有我们的智慧和批判。

点评

这个不是奥数,解决不了小升初之类的顽症。不想清楚这一点,盲目地读经,纯粹是浪费孩子时间了。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去打网球,说不定又是个李娜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46
是的,很喜欢你说的图书馆中的一册。我是看到身边的朋友,他们本身对古文不感兴趣,却因为拔高的原因去让孩子学。拔高和贬低都没意义。我觉得自己还有点拔高了呢,为了看易经,我曾经买了本甲骨文字典,真可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40
只不过是图书馆中的一册,为什么要无谓地拔高它或者无谓地贬低它呢?正确的做法是,拿过来读一读。或者不管它,读别的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22
只做自己和看一些古人的书不矛盾呀!我赞同只做自己。赞同只读自己想读的书,和自由发表想发表的言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21
咱们别把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归功于古人,也别拿古人的东西向后代炫耀。我们不应该只做自己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1-26 16:54:11 | 只看该作者
To Tricom163:

点评老是发到一半,就把句子截断了。单独回你哈!

喜欢一本书,除了因为喜欢内容,也因为喜欢形式。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次读,很可能是读不懂的。但读来,仍心生喜悦,觉得喜欢,在我看来,这形式本身(即,汉语的对仗、音律、简洁)就很吸引我。

接下来,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一些注解,比如南怀瑾等,我认可一部分,否决一部分。结合读过的书,以及人生经历,我再次阅读这六个字。

如果有人以非常精准的语言翻译出了这六个字,我觉得未尝不可。我很愿意参考。但最终,我还是愿意回归原文。我这种学外语出身的人,自认为翻译是很难把握的事。在有能力读原文的时候,还是希望亲口去嚼一嚼甘蔗。

点评

对我来说,也有荆棘密布的甘蔗丛的。不是所有的书,我都愿意读原版的。而且我也会参考很多解读版本的。我这人走中庸之道哈,没那么绝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20
甘蔗的比喻好好,继续说,可以引出很多八卦出来。你把原文当作甘蔗,我把它当作荆棘地的甘蔗,我没有去取的勇气,宁愿有专业的人帮我取来。如果专业的人也不肯去取,那我只取路边能吃得到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7:08
我明白,据说在孔子眼里,形式就是内容,不分家的。不过你的那种喜悦有没有可能是其他原因,不仅仅你说的那种原因。比如说某种期待。为何你只对它心生喜悦呢?如果是无名之辈写的,为何就没有喜悦之情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6: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1-26 16:21:17 | 只看该作者
To tricom163

坦白说,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难免带着时代的烙印,功利地说,也许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
但我因为非常喜欢陈琴老师的书,按图索骥,读了一些经典,抄写了《金刚经》《四书》,通读了《易经》《史记》《宋词三百首》等等,真正感觉到自己需要补上这一课。

举个大家都在看的说吧,我读《论语》的时候,是当小说看的。我觉得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似乎又回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圣人“圣”的地方。给出当下的情境,比如教学,比如做官,比如国家之间的关系,难道孔子的话就过时了吗?

再说了,《老子》,大美不言,大音希声,行无为之治。无论赞同和反对,这些价值观都影响着我们。

实用点的,也是我最喜欢的(呵呵,庸俗吧!),《黄帝内经》。身为女人,家有小孩,不看不行啊!按照节气时令,按照身体的辩证统一关系调理,是让孩子少打吊瓶的不二选择啊!

《元曲三百首》,挺好看的。过去的流行歌曲,不比“你那该死的温柔”和“你不许去找小三”来得缠绵含蓄?当然,有人就喜欢直白的。众口难调,求同存异哈!
(我想起《枕草子》里面描述女人早起手臂无力。注释里说“夜里运动量过大”。呃,,有时候含蓄也可以很黄很暴力。我当时学日语文学的时候,怎么都没读出注释那层意思。)

点评

最近新闻上,专家还在破案,探索历史上有没有老子这家伙,也不知后事如何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6:53
黄帝内经不是伪书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6:50
其实,读也可以,但不是单纯的“素读”。我提倡加入更多的“谈话”。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人文主义教学方法论的支架型教学,父母该做的功课不能下放给孩子。“素读”并不好做,不是父母偷懒的借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6:38
你说的没错。所以,在引导读经的时候,还是要慎重,不能人云亦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6:35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假如书也有生命,明白你读懂了它,它会感谢你的。不懂强懂的话,它多半是不吭声的。假如你要归功于它的话,它会生气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6: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1-26 15:49:54 | 只看该作者
素读只是阅读经典的一种手段而已。素读肯定不是目的。

即便是素读的推广者-- 陈琴老师,在素读的同时,也没有排斥白话文解说和对微言大义的课堂讨论。

更直接的案例,郭初阳老师讲《弟子规》的时候,就鼓励大家结合实际,做批判性的思考。这是我比较欣赏的一种学习模式。
王崧舟老师讲《两小儿辩日》的时候,就用特别有趣的方式,让大家反复朗读,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其实王老师的做法是非常艺术性的素读。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有时候会模仿他,给孩子讲故事。

点评

To悠悠:3、4岁有3、4岁的读法,7、8岁有7、8岁的读法。30岁有30岁的读法。读整本还是读节选,是唱快板,还是吟诵,还是普通朗读,还是上面抄文言下面写注释的读,还是频频点头微笑的默读,各有千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10:06
昨天我儿子说学校让他们寒假读背超无聊的《弟子规》。我跟他说,咱们现在可以读这个了,保证你能读得开心。孩子的理解力到了,很多东西一讲他就会有兴趣的。换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我就不会让他去读这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9:01
可不可以得出结论:很多人只相信自己,不相信翻译专家。但是你又说了:音韵形态,这个话题有点大,得有个定义才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6:43
我觉得还是看原文更有冲击力。因为古文本身就有音韵美,形态美,有格言的效果。但不排除用白话文说道理说得很到位时,也会让人每个毛孔都张开。但这种时候,往往发生在翻译西方作品的时候,比如《通往奴役之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6:31
你的意思是,如果用白话文解释是不会有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吗?如果请一个好的翻译家翻译出来,用浅显的语句娓娓道来,看起来不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6: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1-26 12:21:33 | 只看该作者
昨天读书,读到胡适《四十自述》中关于读古文的部分,用实例证明读古文不讲解,全无用处,放弃素读吧,宁可少读点精华,也不要求全只读光背不解释,那是做无用功。


未命名.JPG (139.49 KB, 下载次数: 0)

未命名.JPG

点评

这一点我赞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6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8 15:01 , Processed in 0.087764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