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929|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鸿林:国学熏陶自幼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 14:5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或许是因为我在教女儿的同时,开办了“哈里快乐英语角”,而且女儿的英语也确实出色,还加上我主张几门外语同时教幼儿,以致媒体报道以后,不少人批评我过于重外语而轻国语,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色彩。然而,事实上,我却更注重我们传统的国学。我反对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黄皮白里”的香蕉人——犹如一些海外华侨的后代,忘了汉语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只会说英语了。



2001年夏,女儿两岁时,已开始接触唐诗。不到半年,几十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女儿开始学古诗,并非我的刻意安排。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逛街,见到地毯上的书摊,女儿执意要买几本“花花书”,我只好给她挑了几本回家。其中便有一本叫《幼儿学唐诗》的,她喜爱得整天拿在手里,翻来翻去,——那上面的画确实不错,很吸引孩子。我也一时兴来,便就着这些画,编些故事给她讲解,又带着她一遍一遍看着字诵读。有了这个开头,女儿就经常缠着我“讲故事”——讲解和诵读古诗。我白天外出时,她又去找她妈妈“讲故事”。没几天,她已会自己“唱”那些古诗了,——有腔有调的,非常愉悦,也非常自豪。她那聪明可爱的样子着实赢得了我们父母发自内心的赞许,邻里也给她不少夸奖。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萌生了对她适时早教的想法,并开始注意早教的书籍资料。



2002年春夏间,她们母女俩从重庆出发,经上海、广州,先我而来到我的故乡海盐,总算能定居下来。按时下的常规做法,女儿便被送进了当地的幼儿园。当我于同年秋天回到海盐时,一是发现女儿经常生病,二是感到女儿害怕去幼儿园。偶尔有一天,检出那本辗转几千公里仍舍不得丢弃的《幼儿学唐诗》来,女儿望着那本书上的画,一脸的惘然,已然记不得几首了。这些导致我毅然下决心终止女儿去幼儿园,放下自己想做的事情,改为一边教自己的女儿一边开办一个现代私塾——英语角。这回当然是颇为认真的,也做了相当的准备。



英语角于2003年四月下旬开张。女儿不久就告别幼儿园,改为每天在英语角上课。除了英语和稍后又开的日语,她还要学习音乐和绘画,并系统地开始学习国学。我的国学课注重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但实际上可分两部分,首先是读经,如一开始的《三字经》,以及现正在读的《论语》,其次便是古诗文和书法、国画。



谈到国学,我并不主张复古;尤其是对下一代,一定要教会他们向前看,看得越远越好。但往前走时,不时回顾一下,也属必要。何况文化不能隔断,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其优秀者,其精华,应得到传承。如失去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也就不成其为民族了。五四时期,反传统的呼声在当时背景下,有其历史合理性,但未必很科学。比如鲁迅,其革命性之坚决、思想之深邃、爱国和学问之伟大,都无可怀疑,但他却最反对叫人读古书。然而,离开古书,离开传统文化的根底,鲁迅也就不成其为鲁迅。至于后来的反文化做法,那简直就要人们倒退到蒙昧的洪荒时代去。物极必反,经过文革的文化大扫荡,国人倒反省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是有这种反省的人未必很多,其程度也未必一样。我觉得让自己的孩子自幼读点古书,受些国学熏陶,领略一下古代先贤大哲的思想风采,享受一下诗词文章和传统美术的美感和韵味,懂得一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恐怕是大有好处的。



我非常赞同让孩子自幼接触像《论语》这样的典籍。起初,幼儿在理解上会有不足,但让其背熟,并通过不断复习,逐渐深化,直至基本理解。让幼儿读经,可以不求甚解,但能熟读背诵,就建立了良好的基本功。绝不可忽视这种“童子功”,这将使其终生受用。从教育观点看,自幼接触传统文化精华的做法,也是直接与中学乃至大学的课程接轨。试想:文言诗文都不成问题,一般的白话文,自然是小菜一碟了。以前在旧私塾读几年书,学生都能阅读写作,但现在的小学生读了好几年,读写普遍有问题。我怀疑选用教材和教学方法恐怕有问题。比如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学拼音,还不如直接认读汉字。我教女儿学中文,就先不教拼音。我认为等女儿稍大,需要借助字典查阅生字时,再学就很容易,只需花几小时熟悉一下拼音即可。但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加起来至少要花两三年的时间去重点搞拼音,实在是浪费幼儿的宝贵时间,不足为训。再比如,现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文,真正值得背诵记忆的东西并不多,那些类似青菜罗卜之类的儿歌等孩子长大了又有何用?背熟《三字经》,至少对中国的文史有了重要的基础知识,更何况熟读《论语》,除了识字,又可获得多少传统文化精华!两相权衡便知该如何取舍了。我国源远流长的蒙学,并非全无道理。



当然,谈到古代的人文经典,起初我有点担心小孩子会厌烦这些“之乎者也”。可是,我女儿却学得津津有味。先用约一年时间,学习《三字经》,然后改读《论语》。先是读,读得上口,我就讲解,讲完再读,读完再写。第二天先复习,再学新的。讲解很关键,要有故事,要有知识,也讲文字。他们听着觉得有趣、新鲜,所以也就喜欢。他们到底能否理解?理解多少?这就要看你的标准了。但有趣的是,我女儿经常会在说话中引用这些经典上的文字,——我真的很开心。这证明她是理解了,当然恐怕只是一部分,而且是从一个幼儿的角度去理解的。但这就够了。有一次,饭吃到半碗,她就想去玩,我们吆喝她,她理直气壮地说,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逗得我们直笑。



学诗文,她就更来劲。因为快到中秋节,我就选了一首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让她读。没想到中秋晚上看电视,恰好有文艺演唱,也唱这首词,我女儿也跟着唱,非常开心,还接连好几个晚上都要她妈妈跟她一起唱。好的诗文就真有那样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这首词一直脍炙人口。我就趁热打铁,又推出另一首苏东坡的词——《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我女儿学完这首词,对她妈妈说,这首词写得“好凄凉”。我则告诉她,正因为苏东坡有这样早年丧妻的经历,才能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通过这两首词,她记住了苏东坡这位伟大作家,懂得人世间的真情,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美妙。谁说小孩子不能理解古代的诗文经典呢?我看,主要的问题却是你是否会教吧!



过了中秋,很快就是重阳。于是,我选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让他们吟诵。当时,我几乎每天上午带女儿和其他的几个孩子到我们附近的绮园读书。当两三个孩子看到从绮园的池塘跳出来的青蛙,感到非常有趣时,我就教毛泽东的少年诗作《咏蛙》,他们喜欢得争相诵读:“独坐池塘如虎踞,绿阴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通过这首诗,他们知道了毛泽东,而且留下深切印象。绮园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我就教他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首诗。他们望着绮园的红枫叶觉得好奇,我就教他们杜牧的《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永远都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艺术的至高境界就在于自然,其实教书育人,也同此理。



约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女儿突然说,要写一首咏猫的诗,并仰头略作思索,便口占一首:

“独坐客厅如虎踞,

桌子底下养精神。

夜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老鼠敢作声?”



她当然没意识到这是在改毛泽东的诗,而且改得不错。我一听就叫好,并即刻让她用铅笔记下。一个5岁的孩子,改出的诗与毛泽东16岁作的原诗相比,并不逊色。从形象来说,还更有味道——猫不是比蛙更像“虎”吗?



回想起来,女儿能改出此诗,并非偶然。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小动物,我曾经给她买过两条狗三只猫。她特别喜爱猫,学猫的叫,模仿猫的一举一动。在她心目中,猫是她的最爱:能捉老鼠,可爱亲人,特别听她——“猫姐姐”(她的自号)——的话。内心有了真感情,就会自然地要求表达;吟唱往往是幼儿很自然的内心流露,多读一些古诗,自然也就会哼那么几句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化的熏陶就有那么神奇的力量。怀着这种想法,听着孩子们在绮园的朗朗书声,我由衷感到欣慰:至少他们不会成为新一代不懂文化、缺乏个性、不会思想、了无情趣的愚民。







(2005.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12-22 16:42:12 | 只看该作者
我强烈支持袁老师对幼儿采取多种语言同时教和学的实践,这是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对于小孩,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只要善于引导,孩子的学习能力会让我们吃惊。这也是我对我家孩子31个月大的观察所领悟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8-9-10 10:57:51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能力,借鉴别人好的学习方法是很值得的,非常感谢那些将教育孩子的心得贴出来的朋友老师.
国家要更强大,要发展,只有下代人更加聪明.刻苦 ,素质更高,才有希望.所以为了未来我们更应该好好的培养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8-9-6 00:38:08 | 只看该作者
袁博士是自身有资本啊,既可以开英语角教学,无糊口之忧,又能有教育之闲,天时地利,无以伦比啊!
我们凡人,每日须奔波糊口,又无基础可以自己教授孩子,读经尚可以自己闭门造车,外语就只有花钱送孩子去学了,一门外语尚且价格不菲,三门同学,那就更没有时间陪孩子了,要多打几份工来挣学费罗.
    玩笑之余,还是觉得,能有袁博士来愿意做这样的事,至少,她的女儿有福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8-5-22 15:56: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8-5-22 09:04:2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国学熏陶自幼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8-5-11 18:06:3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大家的传经送宝,个人觉得学前教育应该非常慎重和神圣,所以不要在上面有攻击性的语言,让人觉得刺眼。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努力都是我应努力学习的!!!
我们应以研究的精神对待科学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7-12-11 10:58:54 | 只看该作者
深受教诲。我感觉现在的孩子只要家长、学校能正确的引导,他们一定会做出让我们吃惊的事情来,我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着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12-3 21:31:22 | 只看该作者
好羡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11-28 12:17:13 | 只看该作者
袁博士讲得很好,简单明了。不象新新唐人故弄玄虚,把简单的搞成复杂的,把家长们都搞头晕了。
看来新新唐人是自作聪明的理论家,而袁老师才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家。没有空洞的理论,只有踏踏实实的实践。

谢谢水瓶子把这么好的帖子顶上来,袁老师每天在搞教学很辛苦,我们是不是该帮助袁老师整理一下他以前的帖子啊,好让更多的家长分享袁博士的教学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7 00:17 , Processed in 0.08790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