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89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说说激发兴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2 09:3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版主给我站短,希望能深入谈谈激发孩子兴趣的问题。

我不擅长说长篇大论的,就随便起个头,有人愿意聊,我们就多聊几句,没人聊就收场算了。

有人说教育的核心是点燃激情,而不是灌满水瓶——我这是歪曲之后的大意,原话找不到了,好像是名人说的——我还是比较认同的。
不管怎么样,我都不太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培养机,你收集信息列个清单,好,成才需要如下内容:1、钢琴;2、奥数;3、艺术;4、英语;5.。。。然后照单安排,规划好时间、课程,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完成一项划掉一项,最后就能培养出精品人才。
如果人才能这么培养,现在的教育体制就完全可以这样改革了,家长交给学校一个原材料,学校还给家庭一个产品,多好!
可惜,世界上没有这么美妙的事情。

看过井中月版主做的摘编,孩子的学习类型多种。其实孩子的性情和成长速度也有很大不同,有些孩子天性倾向于配合,有些孩子则桀骜不驯,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却大器晚成。

对于不同的孩子,点燃他们激情的方法,可能也很不一样。

我的孩子还小,我不能拿他当样本。
即使将来他大了,真的很“成功”了,我也不能拿他说事。
因为他是个体,不是大规模研究后的成果。

但我也不介意开帖说下这个话题,看看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困扰,交流交流。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12 09:3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42 金币 +42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1 + 1 我很赞同。
紫竹林 + 1 + 1 我很赞同。
你带来的幸福 + 30 + 30 入选2012年热点推荐第九期奖金,谢谢:)
dragonfly_re + 10 + 10 谢谢你了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2-7-13 11:2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无事生非 的帖子

情到深处人孤独。如果对生命、对世界深深的关注与热爱,孤独难免。
娱乐是浅水嬉戏,阅读是海底潜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5-17 10:31:36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去,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7 07:39: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5-13 15:06 发表
兴趣还是要激发的,因为现在又比一般爱好更厉害的武器:电视和电脑游戏,阅读涂鸦这些本来属于孩子天性的东西,也搞不过那哥俩的。


关于这些大众俗文化,有两本书不妨一读(对照着读):

坏事变好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78776/
娱乐至死: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2193/

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后者的。
附读书笔记一则(《娱乐至死》):

何以至此?

除了经常思考自己所处的状态和该走去的方向之外,经常困扰我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大家何以至此?

稍微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我们大家多么不同。就在此时此刻,我的那些朋友们,其中一个正在看网游相关的东西,在他所玩的游戏中有一种行为叫“押镖”,他谈起押镖时总是眉飞色舞。另外一个正在看体育新闻,他是每周都抽出时间踢一两场球的人。还有一个,正在看娱乐新闻,平常的喜爱范围是康熙来了娱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唯一的不同是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电脑进行,或曰,所有的人都被电脑挟持。

我不是要比对我们大家的种种不同,君子和而不同。我也不是要做出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这不过是个人的选择。我是觉察出了这其中的荒谬。这些都是“娱乐”,你不觉得吗?为何大家都身陷娱乐却从来没有人察觉这其中的荒谬?到底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什么样的思想转变,什么样的偶然或者必然的契机,让我如此不合大众的范式?我不会因为种种娱乐感到安然自足,我沉湎于一本一本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书本中,陷落在一条一条悲催或者不悲催的资讯中,还迷失在暗夜一样的找不到前路的思考中。人生是个铺展开来的森林,我走了一条孤独的路。何以至此?

记得小时候,每发现一条人生的原则世界的规律,我都会欣喜不已,以为自己掌握了部分人生的奥义。现在我们知道了,大思想家说的很有道理,小思想家说的也很有道理,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毫无道理。大大小小的道理都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里成立,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事态。而我们的错误在于记住了太多的原则和教条。也许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失去可能性的过程。当你刚出生的时候,你面对一个全然陌生的巨大的世界,你是一颗刚刚萌发的种子,拥有无穷数量的可能性。可是经历了童年少年,你的无数可能性被你称之为成长(并且是欣喜的成长)的东西穷尽,其实我们越来越贫穷。人生是一个消耗的过程。

按照小时候的思考范式,人的生存方式可以被非此即彼地判断。比如生命在于运动,那么不运动是不好的;比如要细致认真,那么大大咧咧是不好的;比如要温和谦逊,那么骄傲暴躁是不好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会发现,那些好或者不好只是我们幼小脑袋的不成熟的自私的判断,当处在不同情境中时,当某人的生长环境接受的教育既定时,这些都不过是选择,没有非此即彼的善恶区分。

我也以此为教条来判断很多事。比如雷雨,当我发觉他很少读书一天到晚对着电脑不是魔兽就是足球偶尔看一两场哈哈笑的喜剧电影时,你根本不能知道我是多么失望。然而放眼望去,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是这样生活的,他们很快乐,虽然在我看来是浅薄低智的快乐,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不过是一团结构类似的原生质,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一切思考行为娱乐狂欢又有多大区别呢?我自己呢?整天窝在沙发上床上椅子上读书,姿势一成不变。读完书就微博,或者看一些不怎么听说的剧情片、为大众乐道的科幻片……除此之外,沉默寡言,对一切感到不满,暴躁压抑虚伪遮掩,难道我是唯一的残存世间的高尚吗?

人到了二十五岁,大约根本性的东西已经很难改变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充实。我的生活方式和很多人的完全不同。当我读完尼尔.波兹曼的已经“过时”的《娱乐至死》一书时,我对“娱乐”一词更加敏感。这本书讨论电视为王的时代人们在娱乐中的迷失,人们不会因为老大哥的监控和信息的屏蔽而迷失,人们因为自己喜闻乐见的令人身心愉快哈哈大笑的各种娱乐而迷失。

其实,真正迷失在铺天盖地的娱乐中的人不会涉猎到这种书,他的脑海中从来不会有对自己娱乐化生活的反思。而涉猎到这种书的人大约很可能是娱乐方面的低能儿,就像我,跟不上盲目狂热的世界大趋势。那么娱乐的继续娱乐,读书的继续读书。

更有甚者,在天朝,变态的程度比整个世界的迷失更胜一筹。奥威尔《1984》和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都对未来做出了预见。现在的我们就是他们的未来。我发现,很不幸,他们俩都对了。我们现在活在他两预言的叠加下:智识深远的东西被屏蔽,渣滓低俗化身娱乐肆虐“媒体”;老大哥真理部铁腕更甚,娱乐低智魅力嫣然。我们活在老大哥和“娱乐至死”的双重挟持之下,要每个人保持自我独立思考?“醒醒吧,你在梦中。”我对自己说。

书本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系统化条理化,而且书本是大块的整体的信息:有原因,有来处,有现状,有归属。这种信息,或曰思维模式,无可替代。不论是报纸电视,脸书推特,百科豆瓣,它们提供的都是一条一条分散的信息,我们的脑袋因为这些信息一团乱麻。我最渴望了解的那个终极的问题——我从何处来,我是谁,我要去哪?或者其它的诸如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物质和意识是真的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肉体和思维什么关系?别人怎么思考的?别人怎么生活?地球上的其它人在做什么?宇宙如此孤独,我们如此独特,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就算看再多的电影,浏览再多的网页,玩再多的游戏,看再多的球赛,也无法解答。

然而如果到不了这个阶段的话,倒不如快乐的无知。某种意义上,无知是一种幸福,而且和有知没有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样的潜移默化让我自己到了非读书非思考不可的境地呢?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在奶奶家翻到一本姑姑用过的生物教科书。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学生物课,是小学语文书一样的小开本装帧,很厚,分动物学和植物学两本。在那个无书可读的年纪(我家小时候除了教科书和几本果树修剪的书,完全无书可读),这两本书我反反复复读很多遍。于是我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有了后来的读了生物专业,又有了后来的因为专业而身无一技之长专业完全不对口找工作尴尬茫然,又有了后来的种种。我回忆这些是想说明,刚开始我们读书可能是因为兴趣,因为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因为目光渴望遥远一点的风景。

上了大学,有了图书馆,我才开始一本接着一本地读书。直至今日,我还是在“一本接着一本”读书,虽然其中好多本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我每每都要神经质般准备下一本或者下几本该读的书,不然会产生很强烈的不安。然而这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

刚开始可能因为愧疚夹杂着虚荣。愧疚来自老师们的说教和父母们的辛苦,既然上了大学,不读书就好像会对不起很多人。读书也是一种虚荣,这虚荣来自一种了解很多人还未了解的讯息的沾沾自喜。后来读书成了一种惯性。最令我生疑和生惧的一句话来自大学的一个温和谦逊的君子之风的同学,他说:“我们这样的人,除了读书,还能干点啥呢?”

也许我会在心里瞧不起只知娱乐的人,但是我同时批判我这种瞧不起,我没资格判断别人。然而读书越来越多,求知愧疚虚荣习惯种种原因都成为往事,读书成为一件极其孤独的事。你没法和任何人说,因为所有人都没读过,没想过,甚至一生都不会读,不会想。即使偶有几个同样“一本接着一本”读书的人,他和你读书的范围又完全不同。除非你穷尽彼此都读过的所有的书,否则无法交流。而且,彼此读越多,这穷尽会越难。而我也脱离不了大众,我和这些涉猎游戏体育娱乐节目或者书本等等其它方面的人是最亲密的伙伴,和他们一起度过这苍白荒谬的人生。表面上我们一致,内里却多么不同。个人的生命宛如一个在肉体掩映下的内核,越致密越缩小,最后缩小成为一颗在空旷宇宙中独自运转的小行星。孤独。无可名状,不能缓解,也找不到安慰。

何以至此?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550903/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17 07:4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dragonfly_re + 10 + 10 我好崇拜你呀,读那么多书,而且还在读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11:31:38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一个不在主题词里的帖子很好,贴个连接过来: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http://bbs.etjy.com/thread-241500-1-1.html

我看帖的收获是:虽然要激发,但也不要着急。

摘录其中部分句子如下:
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dragonfly_re + 10 + 10 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5-13 15:14:04 | 只看该作者
电视电脑游戏是躲不过去的,只能善加利用罢了。让它们成为众多兴趣中的可控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5-13 15:06:32 | 只看该作者
兴趣还是要激发的,因为现在又比一般爱好更厉害的武器:电视和电脑游戏,阅读涂鸦这些本来属于孩子天性的东西,也搞不过那哥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3 06: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新叶 的帖子

不知道鼎鼎妈发了什么话,如果不是秘密的话,是不是可以贴出来学习一下?谢谢!

如果你认为不需要激发兴趣,那么你赞成的就是保护兴趣啰?
我也很赞成保护兴趣啊。
所以我们在基本的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

不过,我之所以说激发而不说保护,还是有一点不同的,就是mtryshy所说的“广泛的接触各种环境”,扩大孩子的视野。等待也不是不可以,但现在的问题是谁肯等待呢?何况,如果孩子特别有兴趣的那个东西始终没出现,那又怎么办?

关于涂鸦的问题,我有个未经科学验证的想法:孩子之所以在早期喜欢涂鸦,而日后并未保持这种兴趣,多半是因为之前他们没有别的更好的表达方式。正常孩子的语言和文字表达都晚于涂鸦,是吧?有些特例,两岁就能读书认字的小孩,他们还喜欢涂鸦吗?这个我还真不清楚,请让孩子早识字的父母来说说吧。
真正能持续一生的兴趣不是处处留心。什么都喜欢的人,往往最后流于什么都知道点,却没有一样真正专精的。
所以真正成大事的人,他们小时候即便有无穷的兴趣,成人之后也会逐渐的有所取舍,至少有阶段性的取舍。别跟我说达芬奇,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还是谈比尔盖茨或巴菲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12 21:33:25 | 只看该作者
鼎鼎妈今天在群里发的那段话,所谓的教育不留痕迹。

按照那段话的意思,“激发兴趣”已经是属于留痕迹的教育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探索欲、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与其说激发,不如说保护!

比如,有几个孩子不爱涂鸦?在他们不太会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已经能画出稚嫩的作品来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可是到最后,又多多少孩子始终保持涂鸦的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5-12 20:55:27 | 只看该作者
想要激发兴趣,一是要提供环境,二十要学会倾听和观察,三是要耐心的包容。所谓引导,与我的孩子只是在她兴趣上的扩展而已。先说环境,广泛的接触各种环境总是有好处的。著名的小白鼠试验就说明大脑皮层受到的刺激越多,大脑的沟壑也就越深越多。因此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就自己体验不同的事物,除了自己培养自理能力外,孩子想要画画,涂得满手都是,甚至弄脏了衣服,不要阻止,画完,孩子还要自己用剪刀胶带把画贴在墙上,这些都不阻止,孩子就有了画画的兴趣。孩子想要听音乐,要穿漂亮衣服,随着音乐跳舞,那就随着她疯,这样她每日都想要听音乐了,这就是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了。大抵每项事物,都是家长先提供环境,然后由着孩子的发展,才能看出是否有兴趣。

在家里如此,出外也是这样,多去动物园,博物馆,甚至看杂技,看儿童剧,看歌剧,甚至公园,游乐场,丰富多彩的形式绝对会激发孩子的不同兴趣。但并不是孩子对每一样都有兴趣,何不放下执着,倾力于孩子更感兴趣的事物。家长可以在此时对喜欢的事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展。比如喜欢一本书是喜欢主题,绘画,还是卡通人物。我们可以做作家扩展,获此奖作家扩展,插画作家扩展,卡通人物扩展,甚至相关主题扩展。喜欢手指画,是否喜欢毛笔画,蜡笔画,胶水粘贴画,毛线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不断改变,过一段时间后也许原先不喜欢的,反而因为理解力和阅历的增加而喜欢了。

孩子对某些事物虽然有了兴趣,但孩子不是课程表,有家长说我每天安排的是你感兴趣的内容啊。可是孩子想出去玩时,你让孩子读书,孩子想读书时你让孩子画画。其实孩子在小的时候各种活动对孩子的锻炼是一样大的。只要孩子肯做,都是会增益其所不能的。那么何不在孩子小的时候多一些陪伴,少一些要求,随着孩子的本心去体验大千事物,孩子可能今天没读书,但她明天必然要求大量读书,这不是出于要求,而是出于热爱。如此便是培养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拍砖。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2 金币 +22 收起 理由
紫竹林 + 1 + 1 我很赞同。
子云008 + 10 + 10 深以为然
dragonfly_re + 10 + 10 我很赞同。
无事生非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5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05:01 , Processed in 0.093837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