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28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9 09:5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感
读诗的目的有很多,对学生对家长而言,最基本的是会背会默,应付考试。这似乎不难做到,只要多下功夫。但是,往往还不知足,希望会用,用到文章里,以润色添彩,这往往就很难做到了。
为什么,我想这应该是读诗的方法有误。
诗,不是快餐盒饭、也不是饕餮盛宴,而是一杯清茶,一壶淡酒。品味、缓酌才知个中滋味。中国古诗词不仅仅是要背的,更重要的是要读的,音调固然重要,字里行间才有真谛。小孩子固然理解尚浅,但养成习惯,不断反刍,循序渐进。长此以往,不怕没有触动灵感,不愁不能诗情画意。读诗的过程是用来养性的,是用来陶冶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huangyezi + 2 + 2 精品文章!
V3V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9:5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shwyyan 的帖子

不必客气。
您的话语比较犀利,但就理念而言,很多是非常有见地的,值得思考与学习。
论坛需要不同声音的碰撞,虽然有时候令人不是很舒服,但往往更会让人反思。
论坛里,有阵子没有电闪雷鸣了,而这正是儿教的与众不同,特别吸引热心孩子教育的家长之所在。
感谢版主,也很钦佩您的学识及对坛友的付出,很感慨语文版近些时间的新气象。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Martina-Mm + 2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4-22 23:50:5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这篇好文,我移到国学版里去了,并在语文版也留下链接。让这两版都可以看到。

我为我国学版里面的失言向您道歉。感谢您的努力。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zty1122bb + 2 + 2 不用客气。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3-16 11:5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secretgarden114 的帖子

谢谢版主:《我爱吟诵》我只买到中和高级。上周和他一起跟着音频吟诵〈芙蓉楼送辛渐〉,虽然书中已表出拖音字,但还是不明白什么是1、3、5不管,2、4、6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3-15 11:51: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lxnet 于 2012-3-15 10:08 发表
请教1122爸爸,能否讲讲你们是怎样诵读古诗?诵读和吟诵方法是什么?

1122爸爸不在,我抢答一下啊,不过说的是我们家孩子诵读古诗的方法。

目前,我儿子小羽正在吟诵《我爱吟诵》里的古诗文,如果你能找到这本书马上就会明白吟诵是怎么回事了。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个人感觉,吟诵诗文还是比较正确的方法,好处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一句话,如果是古诗词还是吟诵比较好。
你可以在论坛里用“我爱吟诵”做关键词搜索一下,会有一些吟诵调下载,听听把,会有收获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lisaping + 2 + 2 学习了,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3-15 10:08:03 | 只看该作者
请教1122爸爸,能否讲讲你们是怎样诵读古诗?诵读和吟诵方法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2-22 14:01:03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很多诗孩子都是死记硬背的,尽管在学诗的时候,解释过意义,但是要很好的记住就难了,往往都是考试前记背了,考完不久就忘了
不仅仅是诗,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文章片断也如此。
这个是个问题,需要解决,如有良策,还望指教,在此先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2:16:43 | 只看该作者
操作理由: 1122爸爸,你说用潮州话读诗我想到个问题:一是古人作诗写文章讲究押韵,虽说统一了语言,但是各地方言是不可能统一的,那过去的诗词主要应该还是按照统一语言来写的?还是有部分也是按照方言的发音来写的呢?按照方言的话不是很多的读法读音会远远异于官话?而且同一个字不仅古今含义不同,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意思的,那不是应该也要考虑下作者写作时的地点吗?
二是你所尝试的唱诗是简单的抑扬顿挫读诗呢还是用歌曲类似的方式呢?
呵呵,我总爱胡思乱想,见谅啊:)[/quote]
=========================
不必客气。
中国语言的变迁实在是个大题目,但总的感觉是北语南迁。江南和岭南相比,江南固有的吴语系比较强大,所以感觉上是中原官话与吴语的相互融合,苏北北方味浓一点,南京、镇江不南不北,无锡、苏州吴语占优,而杭州由于南宋定都的缘故又有所不同。
岭南情况则很大不同,当地土语较为弱势,北方士族对于自身河洛语音保护意识较强,当地流传下来的方言如潮州话、闽南话,与唐宋官话较为接近。

[ 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2-2-22 22: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2-21 13:28:07 | 只看该作者
才看到这个贴子,儿子今年9月份上学,这几个月陪着儿子开始一起读<我爱吟诵>. 跟着吟诵调子找找感觉.
要向11,22多学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2-20 13:15: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说的太好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18:00 , Processed in 0.096313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