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72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向大家推荐---弟子规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30 12:0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课

从今天(2009年3月17日)开始,给大家讲一下《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自学的,没有传承,但感觉内容非常好,就自己学了一遍,也给部分孩子传了一遍。它讲的虽然不是佛教道理,但与佛教并不相违,而且,即使是学佛的人,也可依此来完善人格,所以了解这部论典很有必要。尤其是汉地许多孩子,从小没有受这方面教育,甚至老师对此也非常陌生,所以希望通过这次的共同学习,很多学校也能开这门课,让大家了解古德先贤的做人道理。

在传讲的过程中,我会借用佛教故事或其他教言在字面上作简单解释,以便于“文殊小学”为主的出家、在家的小道友们学习;同时,也会引用顺便想到的佛教公案、教证,来印证《弟子规》的内容。

你们应该清楚,古人特别重视《弟子规》,汉族子弟的启蒙教育多开始于这本书。但在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被“革”了“命”,以致后来成长起来的一代,都没有接受这种理念。我曾问过许多年轻的校长、老师,但回答全部是“没有学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孔孟思想中虽没有佛教的因果正理,更没有大乘菩提心、空性及光明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许多地方很值得借鉴。现在的社会,怎么样孝顺父母、怎么样诚实守信……不要说孩子,就连为人师表的老师也不太懂。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醒世人:这么好的传统文化,理应值得接受,而不要抛弃。这次学完《弟子规》后,希望你们有能力、能发心的,今后结合佛教教理尽力引导世人,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可能有人会想:“《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我现在都是大人了,没有必要学这个。”这种想法不正确。虽然你不是小孩子,但古代小孩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我们这些成年人,乃至出家人都不见得有。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应该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言:“不知理,六十岁也孩童。”尽管你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了,但如果德育上一片空白,那就是“孩童”,就该接受这种教育。尤其现在很多学校只重视分数,德育方面却没有引起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拥有高超的智慧,但没有德行的话,那他的智慧依靠什么而成长?这是个大问题。

还有些人想:“我们作为出家人,学《弟子规》根本没用,因为它是世间人的童蒙教育,而我已经看破世间了,再学这个岂不是多此一举?”这种观念也不对。出家人若不懂得基本的做人规范,那在僧众群体中也好,发心利他的过程中也罢,连人都做不好的话,还想要成佛利益众生,恐怕更是遥不可及。

所以,从各方面考虑之后,我觉得即使在成年人中、居士团体中,乃至出家僧团中,学习《弟子规》都有必要,一个人学和不学肯定有很大差别。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弟子规》看作所有教育的顶巅,有了它一切具足、没有它一切不成,这是不对的。虽然它在教导人生哲理、规范世俗行为上是一部好论典,但与佛教胜义、世俗的真理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这方面务必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否则,特别喜好孔孟思想的个别人觉得:“《弟子规》是一切学问之最,只要懂得孔子的思想就可以,学佛没有什么。”把孔子与释迦牟尼佛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是一大错误!

我看过不少儒家先贤的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对今生的做人讲得很好,可却没有涉及业因果、前后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触及佛教所揭示的一切万法真理。因此,如果有人说孔子与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可以跟他辩论:不说特别深奥的道理,单单是前后世或六道轮回的存在,儒教传统思想中有没有提到?大家不妨观察一下。我详详细细地翻过很多书,觉得儒家注重的是今世,来世几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说揭示心性本体,让人明心见性了。因此,对它太重视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说: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关于汉地三教,总体而言,儒教是入世的,引导人做慈善、重孝道;道教是出世的,思想偏重于远离红尘、与世隔绝;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远离一切尘染的同时获得解脱。因此,佛教的思想包含道教和儒教,通达了佛经论典之后,看道教会一目了然,看儒教也同样如此。现在有些学者也认为:“儒教治世,道教修身,佛教治心。”可见,真正能对治内心烦恼的,唯一在佛教中有。当然,这样的认识,出家人一般都具足,而有些在家人的分寸稍需调整。

接下来讲《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他祖籍山西,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这部论典最初叫《训蒙文》,后经贾有仁先生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对人类文明起了很大作用。

我在自学的过程中,觉得作者相当了不起。他用的语言很简练,但所讲述的道理很甚深,除了字面的内容以外,背后还隐藏着深奥的教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

释题:弟子规

所谓“弟子”,狭义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广义来讲,所有的人均可称为弟子,我们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上师的弟子,非佛教徒则是老师的弟子,人人都应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永远是“弟子”。而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就叫做“规”。因此,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弟子,就应当学习这部论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1-7-30 13:33:01 | 只看该作者
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弟子,就应当学习这部论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3:07:4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前两课,共20课,看了后受益匪浅啊,其余内容以下网站上有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5421    视频在网上搜索弟子规另解 也能找到的,一起分享,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3:01:57 | 只看该作者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虽然是非常小的物品,也不要因为它小,就背着父母私自藏起来。如果偷偷地占为己有,会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也会有损你的道德。

这一点,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有些人可能是习惯了,对别人的东西随便拿、随便用,这不太好。尤其是一些小孩,随便用别人的笔、拿别人的本子,虽然这事很小,但习惯了以后,对一些大的财物也会不在乎。当今社会,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人对公款公物,私自占用也觉得没什么、无所谓,顺手牵羊也就拿走了。

有些人甚至对僧众的财产也这样:“这是常住的、寺院的,没事,可以随便拿。”但这是不是你的?如果不是,就不能装进自己的口袋,否则,来世的因果非常可怕!佛经中的很多公案,大家也应该清楚,有些人只用了僧众一点财物,就无数劫在恶趣受苦,至今仍然不能解脱。

然而,有些人是习惯了、不好改,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偷偷地塞进自己包里。我一个亲戚即是如此,每次到别人家,见到自己想要的,连个招呼也不打,藏着就拿走了。所以他一来,我就比较害怕,虽对那些东西不执著,但心里不舒服。说他偷吧,也不算,有时是公开拿,但有时我也不知道。因为是亲戚,又不好说,很麻烦的。这就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有些道友可能也是如此,这样很不好。如果你要借别人东西,就应该说:“这个我借一下,可不可以?”如果你想要,那就说:“这个给我可不可以?”当面说清楚好一点,否则也是人格出了问题。

所以,大家做人要有礼貌、懂节制,甚至对不合理、不如法的,看也不能看,听也不能听,做也不能做。古人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现在人恰恰相反,对于不合礼教的,又要听、又要看、又要说,更要去做。这个社会确实已经乱了,想一下子改变过来,非常困难,因为人们都习惯了。北宋时期有个人叫张乖崖,他发现一个小官从库房里拿小钱,就狠狠地责备他。小官不以为然:“才一文钱而已,不足道也。”张乖崖说:“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由此可以推知,小的恶习渐渐扩大,最后也能毁坏整个世界。

因此,我们每个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自己的不良行为,应当尽量改正。而身边的孩子,也要让他接受这种教育,以令其逐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在此,呼吁大家尽量挽救下一代,否则,他们有智慧却无德行,今后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倘若这种无德的智慧付诸于行动,对社会不但无益,反而有极大的损害。我们不愿意看到那样一个社会,所以希望每个人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慢慢散发出慈悲和爱的光芒,到那时,大乘佛法也就能在世界上弘扬开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3:01:35 | 只看该作者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也不要不经父母同意就自作主张、肆意妄为。如果随随便便去做,将有损于子女的本分。

做孩子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问过父母,如果自认为有学问了不起,就擅自做主、随心所欲,这是不合理的。有些人觉得:“我现在是知识分子,父母又没读过书,问他干嘛?这个老糊涂懂什么?”其实不是这样。父母的社会经验丰富,尤其有道德修养的,我们去问他,他会有好的建议。佛教的《善生经》中也说:“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凡是你要做的事情,先应呈白父母,看能不能做。如果接受了父母的建议,后果肯定非常好,否则不经父母同意就去做,很容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俗话说:“老人走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老人吃过的盐,比我们吃的饭多。”别看有些老人没有文化,但他吃的苦很多,社会阅历相当丰富,你若去问他一些事情,就会知道这非常有必要。

所以,子女不要擅自做一些事,尤其是造罪业,假如觉得“这只是小罪,造了也没什么”,那问题就很严重了。《贤愚经》云:“莫想诸罪微,无害而轻视。”三国的刘备在离世前,也给儿子留下教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不要因为罪业小就随便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业小而不去做,只有具贤明、有道德,才能让人信服、于人有利。

因此,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时,应经常请教一些有智慧的老人、有智慧的上师。他们的教导与指点,肯定会对自己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2:59:58 | 只看该作者
言归正传,这里讲的“居有常,业无变”很重要。作为修行人,行为不要多变,身体也要稳重,住于一处好好修学,最终才会学有所成。否则,今天在一位上师那里学个仪轨,念几遍就舍弃了,又寻找另一位上师……自己的课程、仪轨、行为,经常换来换去,这样恐怕意义不大。其实,能在一位上师面前、在一个寺院里长期发心,这是一种成就。人生本来不长,所以要选择最有意义的发心,发心时间也不能太短,这是我自己多年的经验。尤其在为众生、为佛教发心时,不要今天在这个部门,明天换一个,过段时间又换一个,这样心态不稳就不好。

不管出家人还是居士,做人还是要稳重,这方面的功德,《二规教言论》中讲得非常清楚。我看现在很多道友不稳重,这是你们最大的毛病。昨天我翻了八年前的电话簿,感觉有些学佛的人变了,包括心态、修行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很可惜!你选择好一个法门之后,一生中没必要变来变去,十年前是学这个,二十年后还是学这个,一门深入很重要。所谓一门深入,也并不是只看一部经典、只学一个法,而是你所着重的法不要轻易改变。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还可以,二十多年前的课诵,现在仍然天天念。以这种方式,自己所学的知识会用得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2:59:4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父母是很可怜的,天天记挂着子女:行为不如法的孩子,害怕他在外面打架、做各种非法行;品德好的孩子,那些虽不必担忧,但还是挂念他会不会生病,正所谓“父母唯其疾之忧”。尤其是出家人,有父母的,父母会一直惦记着:“孩子没给我打电话三年多了,他现在活着还是死了?如果活着,身体好不好啊?”可能你当时出家他不同意,但实际上——你们不要哭哇,这多不好!

去年我弟弟天天给母亲打电话,这方面他还可以,比我强。他为居士林进货,每次出去都习惯性地“我现在到马尔康了”、“我到米亚罗了”、“我到汶川了”……后来我跟他说:“你这样讲,母亲也不懂汶川是哪里、米亚罗是哪里,不如到成都说一声就可以了。”但他已经习惯了,回来一路上也是不停地汇报。我说:“如果你非要说,说色尔坝、霍西就可以,不要一直汶川、安德……”这方面我确实不擅长,可能是一种习惯吧。有些出家人经常问我:“我要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我说:“《札嘎山法》里讲了,父母当你死了最好。你以前在家时本应孝顺,但当时因耽著事业,没有好好地尽孝,而现在你出了家,也不一定能做什么。”有些出家人会不会觉得自己不孝,现在想重新寻找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2:59:26 | 只看该作者
当然,作为出家人,出去回来都跟父母禀报,恐怕不一定适合。尤其是父母若不信佛教,你这样做,可能永远没机会行持善法了。对这种情况,佛教经论中开许说:可以自己决定。诚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所言:既不向父亲询问,也不与母亲商量,自己决定一切,远离世间而前往寂静地,什么也不挂在心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以此来印证自己修行。到了那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什么也不必在乎,在这样的境界中,就不用天天到父母那里去了。如果你都出了家,就应该放下一切,没必要总惦记着家,否则修行容易出障碍。暂时看来这好像是不孝,实际上是大孝,这方面也有许多教证。

不过,世间的做法与佛教的大不相同,尤其在古代,由于交通不方便,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不能住得太远。以前有个“聂政养母”的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母亲在世时,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他总是刻意回避;当母亲去世以后,他才离开家为朋友报仇去了。所以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父母健在时,最好不要远游他方,如果你有事需要出去,不论远近、时间长短,一定要向父母说明,以便父母与你联系。但现在不说也可以,因为每个人都有手机,不过有些人总欺骗父母,本来自己在南方,却偏偏说在东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2:59:08 | 只看该作者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出必告”:作为子女,出门时一定要向父母告辞,不能不告而别,随随便便想走就走,否则会让父母担心。尤其现在社会非常复杂,治安也不好,孩子到底是出去了?还是……父母不清楚就会担心。父母的心跟孩子的心完全不同,俗话说:“母心如水,子心如石。”孩子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对父母总是无所谓,而父母的心却像水一样柔软,始终惦记着孩子。就算孩子已经二三十岁了,按理说不需要担心,可父母还是放心不下。所以,出去时跟父母打招呼非常有必要。

“反必面”:一旦从外面回来,也要去看看父母,让他们心安。不这样做,父母会始终想着:“孩子回来了没有啊?”

然而,如今很多子女,出门时从不辞行、想去就去,回来时也不打招呼。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行为。

“居有常”:做子女的,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变来变去,今天在北京、明天在上海;今天在寺院,明天在闹市……住处若经常变换,父母就会担心孩子在外面居无定所、到处漂泊。

其实,居所固定很重要。不仅在家人要做到,出家人也应如此,在一个道场的时间越长越好,呆的时间长,说明你在这里有一分功夫,有一分成就。否则,今天在这里,明天去那里,东南西北跑来跑去,恐怕有点问题。有时候我接触一些想来出家的人,问他到过什么地方,有的说:“我先在一个寺院呆了三个月;又到东北的寺院呆了五个月;然后去南方的寺院住了两年;某某佛学院读了一年半;后来在邮电局呆了三年;老师当了一年;医生做了两年……”弄得我眼花缭乱,心想:“这个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在这里恐怕也是一年半载,能不能呆一个月也不好说。”所以,居所不定有较大的过失。

“业无变”:一个人的学业、事业、道业,最好不要改来改去,一门深入才会有所成就。如果你想学佛,那就好好学显宗或密宗;在社会上做一项工作,那也好好去做,不要换得太勤了,否则心很难成长起来。所以,人一定要稳重,不稳重的话,干什么都容易出违缘。这些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平时用它来观察,既可以衡量他人的境界,也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2:58:19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怎么样,关心父母确实重要。倘若你是在家人,平时一定要经常问候父母。周文王就是典型的例子,有关历史说:他是圣者,母亲怀他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语”,即眼睛不看不如法之色,耳朵不听不如法之声,口中不说傲慢之语。后来他成了太子,每天三次去礼拜父王:早上起来,他穿着礼服在门外向父亲问安,中午、晚上也是如此。这在历史上非常出名。

但现在的在家人,不要说一天三次,三个月一次有没有啊?有些人对父母关心很不够,好像从降生以来父母从未关心过自己一样。当然,这也与父母的教育有关,倘若从小就培养孩子孝顺,那他对长辈会有恭敬心。其实,恭敬心非常重要,前段时间我去学校时说:“你们做老师的,有一个道理没有教好,那就是恭敬心。”古人的礼节,往往代表很深的意义。我看过一位教授的演讲,他在每次演讲之前,都先给台下的人深深鞠个躬。他说:“如果我心里有傲慢,腰肯定弯不下来。”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对,一个人很傲慢的话,根本不会给人鞠躬,甚至连头也不愿点一下。所以,人如果从小懂礼节,对他一生会起到很大作用。

汉地非常讲究团圆,一家人共同吃饭时,因为对孩子的宠爱,菜往往先夹在他碗里:“你是宝贝,最可爱的。”所有长辈都给孩子夹菜。其实不应该这样,吃饭时,应让孩子先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种恭敬的表示,就像我们对三宝供养献新一样。这样点点滴滴教,渐渐地,他就会对长辈有尊重之心。否则,现在很多孩子智慧不错,会打电脑、会上网、会开车……有种种技能,可内在的德行很缺乏。所以有些教育需要调整,不然的话,孩子对父母连基本的感恩心都没有,更不要说去学佛修菩提心、大空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2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7 04:04 , Processed in 0.084934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