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49|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儿童读经的不同意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7 22:5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置顶贴后面水太多,故而开一新贴。

鲁迅在《朝华夕拾》里回忆他儿童时代读孝经到“郭巨埋儿”,就非常害怕父亲把自己给活埋,然而运气却很难象孝经里那样会挖到金子。后来苏雪林常常引用这段话来攻击先生,认为其心智自小就有问题。

鲁迅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恐怕很难有人企及,然而他却说“最好不要读中国的书”。所以儿童读经的确是要慎重考虑的事——或者不如学习数理化什么的。我以为读读唐诗宋词体会一些文字之内和文字之外美感是无须质疑的,论语这样亲切的文本也无防读读,至于老子,有些话似乎不那么适宜,弄不好象鲁迅当年那样。

更何况目前推广读经工程的人不是别有所图就是力不从心,如果家长本人对“经”不那么了解,还是慎重些好——以免被误导。

下面转两篇这方面公开发表的文章:


關於讀經  

    徐晉如
    季羨林先生曾經對清華大學中文系係主任徐葆耕教授說:“清華辦中文系應當開設詩詞寫作課。”季先生不但是一位淹通中西的學術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散文大家。季先生曾經在多種場合論說過背誦古典詩文對於寫作的裨益。季先生講這番話的時候,傳統文化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注,而今天,不但形形色色的古詩文誦讀教材令人目不暇接,許多文化商人也煞有介事地搞起了經典誦讀工程,請名教授講演,讓孩子從小讀經,更有甚者,居然還教孩子尊孔,朝著至聖先師像行禮叩拜,這種變味的傳統文化教育已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我並不贊成讓孩子讀經,我覺得應該從小教孩子讀洛克的《政府論》、穆爾的《論自由》這樣的經典,而不是再讓他們習學孔孟。但是我認為為著維護漢語言的純凈、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適當地讀一些古詩文還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最近遇到的兩件事卻讓我對“適當”也產生了質疑。

    一次是一位搞文化產業的馮先生,他做了一家北京青少年經典導讀中心,邀請了一些名教授指導孩子們讀經。那天他降臨寒舍,說明來意,大抵是希望我能幫他多介紹一些名教授,也想請我去授幾堂課。我給他推薦了幾位古典文學研究的大家,但自己去授課呢,因為我一向反對讀經,自然是婉拒了。馮先生還帶了幾張光碟,是他們從前在廣播電臺錄製的節目,我聽了一盤,是北師大一位博士生導師講《大學》。起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博導先生把“親民”解釋成“親近民眾”,我說這裡的“親民”應該讀作“新民”,馮先生馬上瞪著雙眼說:“不會吧。”我只好拿出各種不同的注本給他看,馮先生雖然沒有再說什麼,但是我看得出他的眼睛裏還有懷疑。

    另一次是我坐車去右安門,在車上有兩位臉蛋紅撲撲的小朋友捧著古詩文誦讀的教材大聲地背誦楚辭裏面的《漁父》。他們在念誦到“眾人皆醉我獨醒”一句時,那個“醒”字念成了上聲,而實際上應該是平聲。我跑上去糾正,小朋友立刻舉起手裏的書,說:“你看,書上就這樣注的拼音!”我看著他們天真無邪的小臉,難過得說不出話來。他們將來也要長大,也許他們長大後不會再去學習傳統文化,也許他們長大後會成為古典文學的研究學者,然而幼學對一個人一生其實是最重要的,如果小時候學到的知識根本就是錯誤的,那麼這錯誤可能一生都改正不掉。我跟這兩位小朋友說,我是大學的老師,我告訴你們的才是正確的,下車後才忽然想到,孩子是天真的,他們對於書籍是懷著神聖感和崇敬心的,他們要麼是不信我的話,要麼就是因為這種神聖感和崇敬心被打消而受到傷害。 

    前人筆記裏面載過這樣一個笑話:有塾師授論語,“鬱鬱乎文哉”念成了“都都平丈我”,後來新塾師念“鬱鬱乎文哉”,學生都駭散。時人為詩嘲曰:“都都平丈我,學生滿堂坐。鬱鬱乎文哉,學生都不來。”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要讓孩子多誦古詩文,然而誰才是夠格的老師?

    讀經熱的冷思考  

    段崇軒

    有報紙稱:在全國的許多中小學校,“四書五經”又重新走進課堂,成為一門要求學生熟讀、背誦的必修課程。據說,北京目前已有25所學校開展“讀經”活動。廣州市的“五一”小學等學校,早在1998年就試行“讀經”,全國計有100萬孩子加入了“讀經”行列。在去年的北京市人大會上,有代表提出一個“大力推進經典誦讀工程”的提案,頗受各方關注和重視。在國家教育部2000年製訂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有140篇之多,《論語》、《孟子》、《莊子》、《荀子》、《詩經》等選篇比過去有了明顯增加。現在語文課本還在不斷修訂中,今後古典詩文比重還會逐漸加大。還有消息說,山東曲阜辦起了“誦經”班,挑選入學兒童中的聰慧者,進行專門教育,執教者是國學功底深厚的七八十歲的老先生……

    不知為什麼,獲悉這樣的消息,我的心就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一塊重石,有一種振奮、欣喜,但也有一種困惑和憂慮。

    “讀經”,這久違了的字眼,這淡忘了的傳統。在今天世界一體化、市場經濟長足推進的背景下,它的突兀萌發,真讓人有點“驚心動魄”的感覺。它標明我們的民族,現在終於可以正視自己的歷史、正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了。要知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封建”、“腐朽”、“沒落”等一頂頂帽子緊緊扣在它的頭上。而今我們終於明白,歷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強勁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為優秀、美好的特質,越是在現代化的時代越顯示了它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其實,西方人從來就沒有鄙薄過我們的傳統文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研究更成為西方的一門顯學。譬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就認為,中國古代文化是美好的,它蘊含著無與倫比的偉大力量,它將在未來的世界中作出更傑出的貢獻。西方人的看法,更增長了我們的信心和自豪感。對這樣一種民族文化,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繼承和發展、不去發揚光大。倡導中小學生“讀經”只是一個現象,它反映的是全民族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重新認識和積極重建的雄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重建中國的民族文化,最終要落實到人——人的心靈塑造上來,落實到培養具有文化根底的青年上來。一代一代、薪火相傳,中國文化才可以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變為民族的精神資源和強大動力。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培養青年的文化人格的教育機制,我們已經廢棄得太久了,至少已有七八十年了吧。遙想“五四”時期的文化先驅們,他們的文化教育是在私塾和類私塾的學堂中完成的,當時儘管引進了不少新學科,但修身、國文課是所有課程中的重中之重,他們在“不情願”的接受中夯實了文化根底,成就了他們輝煌的文化建樹。他們是傳統文化的承傳者,同時又是傳統文化的叛逆者。但沒有承傳,何以叛逆?又遑論建樹?其實他們倒是應該感恩傳統文化對他們的饋贈。陳獨秀、魯迅、胡適就是最典型的例證。之後,從戰亂頻仍到新中國的建立,從社會主義改造邉拥轿幕?锩??袊?膫鹘y文化始終處於被批判、貶斥的處境,直至傳統文化教育被徹底掃除,“四書五經”之類在中小學課本中消失殆盡,一代一代青年學生喪失了應有的文化根底。現在,60歲、50歲、40歲的人群中,你能找到幾個有文化根底的人?許多人抱怨數十年來沒有產生“大師級”的學者、作家,其根源不是不證自明嗎?現在,有一句流行的口號是“學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那麼,“承傳中國文化也要從娃娃開始”。我以為,這後一句話對中國來說更為重要。只要我們把“文化種子”給一代一代的青年撒下去,中國的民族文化總會有振興繁榮的那一天。

    然而,我依然要說:“讀經”行動應該緩行!

    我絕不反對“讀經”,我舉雙手贊成“讀經”。幾年前,有幸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專門編寫語文教材的資深編輯張必錕先生,我曾冒昧地對老先生說:“我覺得幾十年來中學語文課本的編寫缺乏文化含量,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在課本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老先生頻頻點頭,若有所思。我感覺他是贊成我的看法的,但他“身在廬山”,自有隱衷,又能說什麼呢?現在,“讀經”活動自下而上地展開,頗有“星火燎原”的勢頭,這無疑是對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一個嚴峻挑戰。推廣“讀經”,承傳文化,這似乎已成大家的共識了,現在的問題是,“讀經”究竟是為了什麼?這“經”應當包含哪些內容?就目前“讀經”的態勢看,好像“讀經”無非是讀一點“四書五經”,擴而大之,再讀一點古典文學作品,使青年學生有一個較厚實的文化和文學基礎。竊以為,這是一種“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做法。我的看法是:“讀經”應當讀的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經典,不僅要讀儒家四書五經之類,還要讀一點道家、佛家、墨家、法家,更要讀“五四”新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百川匯聚的大河,只讀一些四書五經,豈能領略和把握這條大河的全貌?豈能悟到中國文化的真諦?特別是“五四”新文化,它不僅刷新了中國的古代文化,注入了剛健、鮮活的西方文化特質,同時保留了中國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精華,鑄造成了一種嶄新的中國現代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長河中最輝煌的一個樂章,我們怎能捨近求遠,棄之不顧?因此,全面地、準確地審視和把握中國的傳統文化,理應成為我們“讀經”的主導思想;慎重地、精心地遴選文化發展史中的那些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應該成為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宗旨。

    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燦爛以及它“無與倫比”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它對人的道德修養的重視、主張“天人合一”以及極富辯證法的“中庸之道”思想等,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一份很有價值的文化遺產。但是,它的僵化、陳腐和落後也是不必諱言的。它“精華”與“糟粕”並存,且二者相輔相成,很難剝離。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它可以補救和化解現代社會出現的某些弊端,但它同時也能阻礙和瓦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對這一點,我們必須有清醒的理性認識。早在1925年,中國處於混亂、動蕩、貧窮的歷史時期,時任教育總長的章士釗,一面壓制學生邉樱?幻嫣岢觥白鹂鬃x經”、“讀經救國”的主張。魯迅在他那篇著名的《十四年的“讀經”》雜文中,針針見血地指出:“古國的滅亡,就因為大部分的組織被太多的古習慣教養得硬化了,不再能夠轉移,來適應新環境。若干分子又被太多的壞經驗教養得聰明了,於是變性,知道在硬化的社會裏,不妨妄行”(見《魯迅全集》第3卷13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魯迅在青少年時期“幾乎讀過十三經”,他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瞭如指掌,他以洞幽燭微的眼光,看透了封建文化如何“硬化”了中國社會的肌體,在“仁義道德”背後掩蓋著的“吃人”本質,那些“聰明人”在舊文化的教養下的“變性”與“妄行”。星轉鬥移,時代變遷,21世紀的今天自然大不同於20世紀初期,中國文化歷經“五四”風暴也有了質的變化和飛躍,但在中國傳統文化龐大的生命體中,依然隱藏著種種病毒,依然在今天不斷滋生著負面的作用,魯迅以及文化先驅們的“警世”之言仍然值得我們記取和深思。譬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專制思想、等級觀念、宗法說教、人治傳統、保守主義、封建迷信等等,我們還能繼承和弘揚嗎?它還能推動我們的現代化步履嗎?我們還能把這樣的“文化種子”撒播在青年一代的心田嗎?陳獨秀、魯迅、胡適等一代文化先驅,正是吸納和借助了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科學思想,才建構了他們的現代文化思想,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因此,中小學生的“讀經”,不僅要讀“五四”新文化經典,同時還要讀一些西方文化經典,這樣才能塑造出一代青年健全的、現代的、開放的、深厚的文化人格,中國文化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現代。

    重建中國的現代民族文化,是一項龐大的、長期的、細緻的“特大型工程”,盲目不得、操切不得,它需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時下中小學生“讀經”雖然問題多多,但畢竟是一個好的開端、好的切入點,在重重的憂慮中我依然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一種振奮。

    中華讀書報2002年12月4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9-9-3 11:40:57 | 只看该作者
况且,大家总是在读经,有没有想想,论语,为什么会成为经典,真的,是完美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9-3 11:35:05 | 只看该作者
严重同意楼上所说的,言传不如身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9-3 11:32: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ianhua 于 2005-12-30 17:46 发表
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与家长的智慧力有关。这个智慧是大智慧。与学历无关、与聪明无关。就是老子讲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同意,明智的父母,自己也在读经中成长,然后,影响,教育孩子。不明智 ,读了一点用也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9-3 11:30:2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为了训练记忆力,不如学琴。背谱可不容易。也可以更功利的被英语。但没必要读经。
孩子读经可以不求甚解,但家长总要看看。老子上面的哲学思想,一些辩证思想和我们在学校接触的也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论语,教育出来的孩子,应该说是谦谦君子。但如果父母本身 ,言传身教时,表现的就不是谦谦君子,你认为读经有什么用。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行为,也影响我们的孩子,你认为是读经有用,还是,你的言传神交更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6-3-23 12:26:06 | 只看该作者
程度自己把握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1-13 12:47:05 | 只看该作者
22楼我会给孩子读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对于读经我认为适可而止,我觉得三字经,百家姓等还行,有些对孩子来说太难,理解不了。你训练孩子得记忆力得方法对得,我就是这样训练得,孩子现在记忆力超群。甚至过目不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1-6 14:21:35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反正宝宝的脑袋里要装东西的,每天早晚二十分钟不会占他去太多时间,而且大量听背对记忆力极有好处,例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每天早一次,晚一次我大声念给他听,一个月下来,我都可以不过脑地流利地背下来,真让我吃惊。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宝宝记忆力。至于其他都是其次的。如果你们早晚有二十分钟,你愿意念些什么给宝宝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6-1-6 10:24:04 | 只看该作者
读经就似欣赏古典音乐,懂好,不懂听听也好,没坏处的事情做了总有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5-12-30 17:46: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儿童读经的讨论。与家长的智慧力有关。这个智慧是大智慧。与学历无关、与聪明无关。就是老子讲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4 08:44 , Processed in 0.09047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