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032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为何活动课程和课外阅历对孩子的成长是重要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6 22:2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家好啊!我第一次在这个论坛上发帖,其实已经潜水很久了……呵呵……我国内读的本科,然后在北京的一家国际幼儿园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去了剑桥大学读“教育研究”硕士。最近在国内,前几天在我父母开办的小学——南京苏杰学校——给那里的部分爸爸妈妈开办了一个讲座,主题如题。想放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希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苏杰学校“关爱孩子健康成长家校联合会”教育研讨会上张晓扬的发言 (2010-3-18)


3月24日补记:那次的讲座看来真的挺有效果的,那次参会的家长之一已经主动请缨,要给孩子们做“海洋生物讲座”,配合最近要组织的一次南京海洋馆参观啦!真开心~

      大家好,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对以下这两个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为何活动课程与课堂外的阅历对孩子成长是重要的?我们家长和学校如何精心策划这样的经历,帮助孩子更健康、更有效率的成长?
        
      在一切开始之前,我觉得有个问题很重要,就是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一个人。明确了方向之后,才能开始讨论方法。当然这个话题具有它的复杂性和根本性,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当今这样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中更是如此。设计活动课程和课外阅历的方法,所服务的大目标是:培养有着一个健康人格、乐观进取、智能比较全面的人。根据我在国内和海外的经历、观察,与思考,符合这个描述的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与社会环境,都会比较快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和舞台,最大程度的发挥智慧, 打造一个比较幸福和成功的人生,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价值。

如何定义“活动课程”和“课外阅历”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在课堂上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这种常见学习方法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获得一手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外阅历”不是指课外班,它指孩子可以主动探索真实社会,在比课堂与家庭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和成长的经历,可以是自助旅行,参加夏令营,参加社区活动,参加公益活动,参加童子军(香港就有童子军),去外地甚至是外国做义工……

为何它们对孩子的成长是重要的?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西方有个流行词汇叫做gap year,中文有时翻译为“空挡年”。欧美的很多青年在高中毕业之后、开始工作或进入大学之前,先用一年或者半年时间去世界各处旅行——当然很多时候还需要一边打工赚旅费(教英语是一个Gap Year Taker的常见工种,呵呵)。这其实是二战之后兴起的概念,发源于英国。当时的英国政府倡导青年人走出国门的初衷,是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能够在早期就开始互相了解,学会彼此宽容、和谐相处,从而避免像世界大战这样的全球性悲剧再次爆发。那些年轻人出去之后感觉非常好,发现从前不能理解的现象现在可以解释了,从前无法忍受的异类现在可以理解了,从前混沌的自己突然变得更加清晰了——至少对于他/她自己而言。这种经历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他们对自己和世界更加了解,也更加懂得为自己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生活。所以Gap Year也就越来越流行,就算有的人没来得及在大学之前出去,也会想方设法在开始新的生活阶段之前要出去好好儿走一趟。

      但是,是不是只有孩子大了,阅历才重要呢?我觉得其实从小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成长很重要。在英国,越是好学校,就越是组织很多的外出,博物馆、研究所、实验室,都成了他们的课堂;越是条件良好的家庭,度假就越多,异域文化和那些有着各式生活方式的人们,成了孩子最有趣的良师益友。在美国,更是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大量的孩子到世界各地参加夏令营,我在剑桥两次的夏令营工作中,就教过好些这样的孩子。我发现阅历广泛的孩子会比较自信,而且做事效率高,因为他们知道效率高,就意味着能做更多有意义有趣的事情。他们也会比较快的适应社会。这是英国和美国的父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方法——给他们很多机会出去旅行增长见识。咱们经常会用到“走向社会”这个词,比如“大学毕业之后你就要走向社会啦!”,我认为这个词是有问题的——走向社会之前,我们在哪里?这个词让我想到了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在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的那一刹那,两人是第一次见面,但不管他们互相之前是否满意(我们假定一见钟情实属幸事),都要在一起生活一辈子。人和社会的互动,有点像是婚姻中两个人之间的互动,真正“订立契约”之前的准备工作越是充分,就越有可能打造一个良好的“姻缘”——孩子的成长需要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这样无论是社会被他们吓到,还是他们被社会吓到的几率都会低一些。

      下面来看看我总结的一个“剑桥地区儿童成长生态环境图”(见文章最后)。活动课程和课外阅历的可能性是比较多的。无论是大学各种科系的开放日,还是当地超市组织的社区体育比赛。当然,剑桥、牛津和伦敦地区都是英国很好的儿童成长土壤。不过我相信,向最优秀的榜样学习,是各位家长的心愿,也是苏杰学校的办学原则之一。

      那么,剑桥也好,欧美的家庭也好,他们为何花力气带孩子参加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呢?对此我的解释是:孩子需要有了解自己和了解世界的机会。他们需要有机会亲自找到自己在社会的复杂坐标中的位置。他们需要亲眼看,亲手摸,亲自走,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不然全部都是二手信息。每个人生来都有着千差万别,没有哪两个人应该成为同样的一种人。能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并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功。如果说生命是“陷入困惑”和“揭开谜底”之间的螺旋上升状态,我认为每个人最需要尽早揭开的一个谜,就是我究竟是怎样的人,在各个阶段去客观的认识自己,通过学习去不断地改善自己。清楚了这一点,他自己就会选择最适合的大学和城市,最擅长的工作,最适合的生活方式,与他人与社会友善相处,最有意义的度过这一生。

      课外活动和丰富的阅历,可以让孩子从小锻炼好几种帮助了解自己和世界所需的能力,它们是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前者是对信息的接受、筛选,和吸收能力,而后者建立在前者之上。现代社会信息极其丰富,除非人为因素不能访问的网站之外,获取信息、为某个问题寻找答案,对于会用互联网的城市孩子来说,早已不是难事。于是我想,知识存有量应该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会思考,学会在一堆新鲜信息中寻找自己最需要、并且能很好驾驭它的学习能力,才是让人无往不胜的法宝。

      对其他生命——尤其是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一开始不能理解的事——的尊重,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团队协作也是现在很多公司考察新人的重要标准。关于尊重,我有个小故事想和大家分享。有一次我和一个英国同事及其6岁的女儿一起去一个农场玩儿。那里有个动物农庄,很多动物住在那里,小朋友们可以和他们零距离接触。那天去的很巧,正好有一只猪正在生小猪,已经生出来了2只,第三只好像还不愿意出来,猪妈妈正在休息。我和那个小女孩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场景,自然都是激动异常。我是大人,懂得控制自己的声音,因为管理员已经告诉我们猪妈妈需要安静。但是小女孩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一个劲儿的问这问那。她的妈妈于是把她带到了一边,蹲下来,轻声对她说:“你现在情绪比较激动,我觉得咱们还是先走开一会儿,因为猪妈妈现在需要安静,让我们尊重她的隐私。”这句话看似平淡,6岁的小孩儿也居然有所思的点点头,对我的震动确实很大的。英国人对动物的尊重,和对各色人种的尊重,一直都很让我敬佩的。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是表面文章,但我觉得表面文章做多了,也成了习惯。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110 金币 +192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10 + 10 我好喜欢。。。
听语漫步 + 15 + 97 欢迎常来
hq1966 + 25 + 25  先记号 慢慢读
wanyi77 + 25 + 25 我好喜欢。。。
果行育德 + 10 + 10 我好喜欢。。。
jiangying + 25 + 25 欢迎欢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4-19 22:35:0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4-16 16:00:39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上海游的实践,1~9认识城市的想法的确很好,不过这是从大人的角度来想的,也许小孩想的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小孩的思维是跳跃性的而非逻辑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4-2 13:37:49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慢慢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3:17:42 | 只看该作者
这次我们组织五年级孩子去上海,要去科技馆和上海博物馆。打算让孩子提前上网找自己感兴趣的,到了科技馆就不会凭着高兴乱玩一气;同时还想要找几个孩子提前做做准备,做小导游带着大家玩上海博物馆。(主要是考虑上博的互动性欠缺一点,让孩子们自己导游,可以增加趣味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4-2 12:54:02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文章,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4-2 12:50:3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写的东东太有用了。孩子很喜欢去科技馆,但总是走马观花,我希望她能带着问题的目的的去。刚刚在摸素给她制订参观计划,楼主的东东太有借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3-29 13:48:27 | 只看该作者
你应该接你父母的班。
英国威廉王子教育就是标准的英国式教育,旅游、牧场、军训、社会......甚至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3-29 12:47:45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游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环境,生活才精彩。我觉得玩的开心,就是人生的主要意义和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3-29 11:02:33 | 只看该作者
这么棒的东西,顶!!如何让孩子了解一个城市,太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02:19 , Processed in 0.084002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