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5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幼儿园里的友谊与竞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29 13:2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老师,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引导他们掌握学习和交流的技巧,而非拿着笔和纸预备明天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孩子们在学习、玩耍的过程中建立起初步的人际交往,体会到友谊的喜悦和竞争的乐趣。
  写几则小故事,也写下蒙氏教师的思索。
  PartⅠ打开友谊之窗
  故事一:两岁半孩子的“猩猩”交流
  小虎和晴晴是同一天来“小橡树”的。第二天,正是个周五,其他孩子都去动物园了,他们俩因为有点感冒留在“家”里。两人还没说过话呢,但是,“惟一”的同类就是对方,怎么办呢?
  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远距离相互观察,一边自己玩着一边偷偷注视对方,就像是动物的警惕性。此时,如果其中一个的动作稍微向旁边移动一下,另一个马上会往回退若干步,重新远距离观察。最后,由于玩具的魅力,俩人站到了一起,但相互不说话,不对视,而是各玩各的。一段时间后,双方都酝酿了进一步沟通的情绪,有了交流的欲望,所以几乎是突然间,两个人同时抬起头,对视一下,这需要“小动物”有足够的勇气。对视后又慌忙低头去玩自己的东西,但估计已经心不在焉。然后又是第二次抬头对视,这次对视时贝贝微笑了一下。小虎作为回报,立即给了晴晴一块玩具零件,但没有说话,给完后立即低头游戏,纯粹是用动作在掩饰,因为他什么有效性动作都没做出来。第三次是小虎先抬头看了晴晴,晴晴立即抬头回应,还是没有说话,但两人对笑了一下。此时完成了交流的全过程。
  蒙氏教师的思考:
  孩子的心灵真的如小动物一般,纯洁、萌动,他们从家里走到幼儿园这个社会上,心灵也慢慢打开了,但是,如何打开?他们首先通过眼神和动作去学习分享玩具和快乐,分享“趣味”和“感动”,然后才是语言的沟通、交流。小虎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曾宣布自己为“小蜗牛”,我立即明白了他内心的“蜗牛”情结在于“蜗牛随时背着它的小房子”,他内心所盼望的安全感,对家的眷恋;当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候,他宣布自己是小松鼠,已经可以离开家但随时有大尾巴保护自己;现在他“进化”成小鸡或小鸭啦,可以一群在一起游戏。是这样的,自己玩→平行玩→一起玩,就是他们长大和心智发展的表现。
  故事二:混龄的妙用
  在“小橡树”,经常见到小点的孩子围着大孩子转的情形,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有“帮派纷争”,这,其实正是混龄的妙用。
  两岁多的佩佩入园第一天时,一句话也不说,比她大1岁的微微很喜欢她,就递给她玩具,教她玩,一起做音乐游戏,老师有话就请微微转达,佩佩很听微微的话。这缓解了佩佩刚入园的紧张,情绪很快就好起来了。
  那天我们要外出的时候,小朋友们一起换鞋。微微帮佩佩黏好鞋上的黏扣,比微微大1岁的扬扬又帮微微使劲往上提鞋,三个孩子低头挤成一团,穿好后,佩佩很兴奋地向我报告:“老师,微微帮我穿鞋,扬扬帮微微穿鞋!”孩子们都很开心,等到过马路的时候,我说:“谁愿意帮老师照顾小弟弟小妹妹啊?”孩子们总是欣然地拉起手,这是组织迅速拉手的法宝之一!
  其实,大点的扬扬本来喜欢追着比他大的孩子玩,对小孩子总是“不屑一顾”,他妈妈甚至担心他在情商方面的发展。我就经常观察扬扬的表现,一见到他拉起小弟弟的手,就常常鼓励他:“扬扬真棒,帮助老师照顾小弟弟。”结果,好胜心强的扬扬就学习对弟弟妹妹照顾有加,还带头响应老师的各种“号召”呢。
  蒙氏教师的思考: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倡导“混龄”,孩子从两岁到6岁不等。一般情况下,较小的孩子喜欢跟在大孩子后面,模仿大孩子的举动,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一天不见就想念,这样,小孩子在追随的过程中学到了新东西,获得了信心,很自然地完成了一些成长的过渡。
  “混龄”的状态对大点的孩子也很有益。他们知道在世上有更小的孩子需要照顾,学习了给予、关心和体贴,慢慢屏弃了家中“独苗苗”的一些不好习惯。我想,混龄的幼儿园该是对独生子女生活的一种补充吧!
  故事三:与成人平等的心态
  天天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常常用激烈的躯体动作表达对老师的亲近,或以此引起老师的注意,几乎所有老师都被他撞过,我一直很担心他伤到别的孩子,所以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我的担心被证明是多余的:天天的人缘很好!那天,微微和冉冉玩起“把大门”的游戏,别的孩子只有在“大门”打开的时候才可以通过,而微微很大声地说:“天天可以过,天天是我的朋友!”
  的确,天天很少争夺玩具,对“弱小”的朋友总表示关注和同情,拉小弟弟的手,或在他们不开心的时候去安慰他们。不管是新来的老师还是参观的客人,天天总是会主动表示关心,搬个椅子给客人坐,或者拉客人的手引领他们找校长,一脸的庄重。这让我感觉到,在这个3岁半孩子的心中,他和成人的平等的。
  蒙氏教师的思考:
  事实上,天天所表现的“与成人平等”的心态,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常让我们感觉惊喜。的确,这其实就是他们建立友谊的基础。互相理解、包容、尊重,用于接受友情的“考验”,最终享受友情的甜蜜。这些是他们在家中无法享受的心灵“按摩”。从孩子的友谊中,我们成人可以找回一些失落的东西。
  PartⅡ初尝竞争的滋味
  故事四:好胜心的“魔力”
  排队时最能立竿见影的把孩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孩子飞奔而来,忘掉一切规则、友谊,“据腿力争”(紧紧抱住老师的腿)的抢着要排第一;另一部分孩子缓缓而来,嘴里哼着儿歌,津津有味地笑看“龙争虎斗”。事实上,好胜心人人都有,就是表达的方式不太一样。
  男孩子有竞争概念的年龄比女孩稍晚,这直接导致了上个月一场友谊赛的结果:运动会的“送信”项目是一个团体运动,小朋友分为男队和女队,在练习时,由于多数男队员好像对赢并不感兴趣或者并不理解,于是常常或慢慢悠悠或中途“跑神儿”,虽有大点的几名队员奋力追赶,男队还是每次必败。最让老师又急又笑的是,几个小一点的孩子在一片加油声中“镇定自若,我行我素”一路“游山玩水”,甚至被卖力喊加油的老师吸引住了,停步看起了热闹——他变成观众了!对于失败,男队员们倒也并不在意,只急坏了“大哥”冉冉,每次都小眉头皱着发急生气,老师为了安慰冉冉,每次宣布结果都替男队“找回面子”,这次说:“男队这次有进步,比上次快多了。”下次说:“男队今天发扬风格,女队人少,借了一名队员给女队。”偶尔男队跟女队跑了个勉强平手,老师更是及时鼓励,不遗余力地大力赞扬,打气:“男队进步太快了!真棒!”后来,每到老师宣布结果:“女队赢了……”不等老师说完,冉冉必焦急、殷切、认真地盯着老师的脸,高声接道:“男队进步了!”
  蒙氏教师的思考:
  在传统观念里,竞争似乎是“功利”的代名词,事实上,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是纯洁的、原始的,这带给他们“胜利”的成就感,也引领他们思索“失败”的原因,是非常有益的。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是不设立奖惩制度的,这就避免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沾染功利思想,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羞辱”与“嫉妒”。孩子可以充分享受学习和进步的乐趣。
  故事五:“我喜欢你!”
  孩子也会“吃醋”,从妈妈亲爸爸时宝宝怨怒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来啦。在幼儿园中也会有类似情况,常让老师们哭笑不得。
  大点的扬扬总是被别的孩子“景仰”着,微微很喜欢他,常去主动拉他的手,但是,冉冉也喜欢扬扬。只见微微拉起扬扬,冉冉一把过去把微微推开,拉起扬扬就跑,反而把扬扬吓蒙啦。老师问冉冉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喜欢扬扬!”“那么你为什么喜欢扬扬呢?”“因为扬扬总是把玩具让给我,还给我讲故事呢!”“你这样推开微微,微微会喜欢你吗?”
  这样的对话不用继续了,因为冉冉已经低下头了——小小脑瓜一定想到了什么。
  蒙氏教师的思考:
  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往往把熟悉的人进行排序,第一喜欢谁,第二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喜欢,是多么纯净的词啊!诱导孩子说出喜欢什么人的原因,可以判断他小小世界中的价值观,比如,他说“喜欢强强力气大”,你就要考虑他好恶的倾向了。一般情况下,孩子们的喜欢总是与“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不知不觉地去观察、模仿喜欢的人。
  当然,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被别人喜欢,孩子的确会“生气”,此时正是告诉他“分享”、“给予”他人快乐的良机,并非坏事。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孩子其实有自发学习的本能,因此成人要给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觉快乐和舒适,包括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环境,这样才可以让小小心灵既经受历练,又自由成长。等他们走出幼儿园,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学习的热爱,真正能自发性地学习,去适应各种环境,当然也包括人际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8-3 13:51: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5-6 09:12:06 | 只看该作者
——等他们走出幼儿园,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学习的热爱,真正能自发性地学习,去适应各种环境,当然也包括人际环境。

不错,就是需要走出幼儿园,进入一个跟蒙氏教育环境相同的学习交往氛围,否则,要孩子们去适应一个全然不同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5-6 09:07:31 | 只看该作者
故事二:教师的评述只是说明强调了混龄的益处,却没有对他们的弊端进行分析:
(一般情况下,较小的孩子喜欢跟在大孩子后面,模仿大孩子的举动,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一天不见就想念,这样,小孩子在追随的过程中学到了新东西,获得了信心,很自然地完成了一些成长的过渡。)
没有正确的指导,低年龄孩子们往往因为他人的强大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了自信心。大孩子也因为是从老师或者家长那里的道德约束,完成照顾他人的任务,而产生厌烦,在没有大人在场,缺乏自律精神的情况下,欺负弱小。我的朋友就谈到过这类的问题。
对于蒙氏教育这一庞大的教育体系,能够系统完全地领会其教育精髓,不是一名教师几天工夫就能掌握的,很多幼儿园不负责任的开办了一些只有表象的蒙氏园,其实是迎合了一些家长的教育误区。以中国的国情,民风,中国人的整体教育观,在中国做蒙氏,需要教育者结合它的教育理念,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5-6 08:53:34 | 只看该作者
观后感:
故事一:观察得很仔细,分析得也算透彻。只是缺乏了教师的引导。毕竟是2.5岁的孩子,如何正确的引导幼儿交往才是关键。当然这需要老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引导,可能是当时的情况并不需要做这项工作。我指的引导,是单从幼儿交往过程中来说的,家长和教师关键把握好,言传身教。就是说不要用语言指导孩子该跟谁交往,该怎么玩耍,而是主动跟小朋友们一起进行游戏,或者创设一个很好的交往环境,如我们班里现在组织的各项交往活动——发送幼儿亲自制作的邀请函;跟爸爸妈妈一起接待客人;春游、合作完成任务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5-6 02:31:5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棒的文章。
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小朋友的心态以及家长应该采取的方式。
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00:50 , Processed in 0.08062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