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40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心理学应用:为什么全职妈妈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6 16: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理学应用:为什么全职妈妈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zt)
题记  两个故事:一个是状元老子做职业爸爸,专业培养无能儿子。另一个是“职业保姆”无力顾家,女儿自己成为高考状元!这种巨大的反差,为何会不断地出现在身边?里面有什么奥秘,有必然性吗?如何从心理学理论上说明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全职爸爸和全职妈妈们有什么启示?如何防止自己的儿女教育失败?



心理学应用:为什么全职妈妈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为什么妈妈会被孩子称为魔鬼妈妈?为什么被照顾得越周到的孩子越不快乐?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一:全心全意地投入为何带来相反的结果?

一个孩子,如果享受过于“职业化”的待遇,一旦由全职爸爸,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爷爷,全职奶奶全职照顾,甚至仅仅是因为父母过于重视孩子,把孩子的前途未来看得比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为重要,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往往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

这个结论,是我们大众认为“不应该出现”的事情:专门让一个人来“全面负责”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这种”慷慨投资”理所应当带来“丰厚产出”:应该提升孩子教育成功和更加优秀的可能性才对。这也是全职妈妈们的初衷和愿望,怎么可能还相反呢?

我问过周围一些全职妈妈的子女教育情况,大约都是幼儿园,小学阶段好像还可以,妈妈们会很自豪地宣扬自己的“成绩”,其实已经隐藏了很多不良的种子,只是家长视而不见。中学以后问题暴露,一般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已经养成了惯性,来不及改正了,因此全职妈妈们的教育成果,总体上是失败的。孩子们往往在心里个性行为上,有很多的问题,学业上失败的情况也很普遍。

这里讲两个都是我身边亲友的真实故事:一个是状元老子做职业爸爸,专业培养问题儿子。另一个是“职业保姆”无力顾家,女儿自己成为高考状元!

我的一个长辈,当年是我们地区的高考状元(文革前),可后来所在的国营厂倒闭后被迫下岗,由于自己的职业失败,就把人生的全部希望放在儿子身上,孩子从小就在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操开很多心,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呵护,全程监控,结果高考的时候考入了武汉大学。可是,这也是问题的开始:进入大学后爸爸失去了全面指导控制的机会,孩子得到了自我发展的“自由”,于是“乖”了两年,勉强上到大二之后,就连续两年留级。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大学是不好进,但是很好出,老师很愿意送学生及格,只要别太过分。这孩子能考上武大绝对不笨,可他偏偏连体育课都要去拿个不及格,可见这孩子“故意不学”,连混日子都懒得混。最后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回家后父母当然很生气,后果却不严重!因为爱子心切,虽然没有毕业证,但是父母到处找高人帮忙,居然还是在省城的银行帮他找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轻松,有层次,薪水也高。可是最可笑的是:他“毅然决定”继续反抗父亲安排的理想道路,还是要走自己的路:两年之后,就因为挪用公款满足“高消费”,买高档手机等物,被银行辞退。父母依然要为已经三十来岁的儿子买单:把养老金全部贡献出来还不够,还到处借钱来为他填窟窿背了一身债,以免儿子被关进监狱。他现在的职业是“自由人”,父母已年老,无力管教,只好远远离开,暗自伤心地品尝自己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失败。

相反:一些自顾不暇的父母,没有时间和能力专门来“照顾和帮助子女”的,往往孩子却很成器。我另外一个亲友,也算是我的长辈,没上过大学,也没有正式工作,靠外出给人打工,当保姆赚点钱回家过日子,也没有学卡尔威特和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法,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管孩子,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了孩子一招:我什么都不懂,你将来要考上大学,连学费都别指望父母,得自己想办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想要什么就自己去年努力。得自己的为自己负责!结果孩子去年高考成为状元,连学费都有别人争着送,家长一点都不操心。

上面所说的两个故事看起来很偶然,实际上,这种奇怪的现象,如果学习过心理学,就知道是必然的: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全职爸爸,以及全职爷爷,全职奶奶,如果专业负责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教育失败。放手让孩子自担责任,反而会成功。这是人性的必然定律。

当然也有例外:如果该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而且很善于应用心理学全力帮助孩子成长,也可能会提高孩子的教育成功可能性。实际上,这就是精英教育的本质----让最优秀的成人来教育孩子。不过,这样的全职妈妈有几个?这样的全职爸爸存在吗?如果有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的事业会很忙的。因为真正精通心理学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很容易成功,特别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中,精通心理学将让他们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不太可能呆在家里当专职保姆。

当代中国人普遍非常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因为中国人在概念上,以为心理学是一个 “专业技能”,好像离实际生活很远。中国大学里大量由根本不懂心理学的教授们编出来的[心理学教材]和讲授的心理学课程,主要是堆砌概念的一些迂腐无用的内容,更加强化了这个印象。结果是:由于缺乏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国人的日常生活经常处于无序和混乱中,不太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快乐度极低。

相反: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心理学,即使是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普通职员,也会利用业余时间去社区大学修学心理学课程。这不是为了提职,而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一门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实用性课程。实际上,美国某高级官员总结说: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不是因为美国的技术专家有多高明,而是因为美国有一大批很高水平的心理专家。这种说法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难以理解。



二:马斯洛心理学理论关于学习动机和成就动力的解读!

这里我用一个简单的心理学理论常识,来解读一项经常令中国父母们大惑不解的现象:就是为什么全职妈妈往往导致教育失败?为什么对孩子倾注了全部人生希望的父母,往往最后收获的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为什么被照顾得越多的孩子越不快乐?这些问题,不仅令中国的普通父母们不解,即使是现在很红的“教育大师”们也没有说清楚。甚至是中国家长们的偶像如卡尔威特的父亲,斯特娜夫人,这些全力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仅仅是在孩子的学术教育上成功了,就成为国内家长们一窝蜂追着学习的榜样,但是家长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人生教育上却基本上无例外地失败了:因为他们的孩子的人生并不快乐。

要说明这个问题,这里需要先补充说明一点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理论:

第一个是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第一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第三是归宿和爱的需要,第四是尊重的需要,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这个需求动机发展模型中,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人绝对不会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状态而稳定下来,相反,一旦达到第一层次的生存生理需要上的满足后,就开始不断追求更高的心理上的满足,精神和心理的要求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和动机。最终,自我实现也就是成长和成功的需求,会激发我们更高的动机,成为我们最高的精神需求。

人生就是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开始,一步一步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能够实现这个转移过程的,人生就会很快乐,很充实,心理就会比较健康和积极。相反:如果人生的需求无法向上转移,就会觉得很压抑和失败。如果不仅不能够向上提高需求层次,反而被剥夺了更高的需求层次,被迫向更低的层次转移的话,往往带来巨大的挫败感,心理上常常不能够接受,容易导致各种障碍,甚至会自杀。例如,金融危机让很多很风光的总裁们破产,但绝对不会严重到让他们失去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仅仅是事业失败,让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受到了打击,就导致很多人情绪低落,还有不少人自杀。

另外一个教育学理论,与上述理论相同:就是人是生来就热爱学习的。因为真正的学习就是人生的成长,符合人的需求心理层次向上转移的要求。因此真正的教育就是不断让学生心智成长的手段。

明白了这两个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就明白为什么全职妈妈(爸爸)为什么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以及我们国家的孩子为什么都普遍很不开心的原因了。因为我们家长目前的做法,违背了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也违背了教育学的原理。



三:全职妈妈们是用满足孩子低层次的要求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

首先,生理需要固然是人生最基本的需要,人如果得不到食物,会冒险去偷去抢。但是一旦生理和安全需要没有问题,人关注的其实就是归宿和爱的需要,这里的爱指的不是被宠,不时人能够“集三千宠爱在一身”就开心了,而是宠人,是自己“很重要”和“被需要”的感受需要。如果现实中不存在这种需要,人往往会刻意制造出这种需要。例如,孩子喜欢扮家家,模拟当妈妈爸爸,来“照顾”洋娃娃做家务等等,想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提供对“弱小群体”的帮助,用游戏来满足自己心理深处的这种需要。大人们喜欢玩的“建设类,战略类”的电子游戏”,如“文明”等,就是这种成就需要的表现。大人们喜欢养宠物,也是自己内心深处“爱和归宿”的成就需要!

实际上,全职妈妈的心理需要,也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阶段:角色归宿的需要(我是某某的妈妈)。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全职母亲,网名就是孩子的名字或者“小宝妈妈”等角色命名,很多全职妈妈的博克内容,全部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她们就当作天大的新闻公布给全世界。这些全职妈妈们很尽心地演出自己的角色,以此得到心理归宿感。一旦离开孩子的需要,她们往往茫然无措。这种全职妈妈往往在孩子升学离开家后,都会变得心态失衡。这说明本质上不是孩子需要她们,而是她们需要孩子。

学堂孩子的一些全职妈妈,把孩子送到学校住宿后,甚至会哭好几场,会公开和偷偷地找各种理由跑来看孩子,会不断打电话给老师:我的孩子怎么样了?他会不会不习惯?他能够适应吗?等等,这些事例,充分说明照顾孩子,当全职妈妈,实际上是这些母亲为实现自己较为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归宿和爱”的心理需求而存在的。本质上,这种行为与这些妈妈当小女孩的时侯扮家家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洋娃娃被真实的孩子代替了,但是心理的本质和需求完全一样:孩子本质上是满足她们心理需求的工具。也正因为如此,她们没有懂得,也同时剥夺了孩子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尊重的需要!也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的需要。孩子往往被这些妈妈们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来满足妈妈们“归宿感”和“献爱心”的心理需要。

第四个层次是尊重需求,国人基本不懂什么是尊重,只知道讲面子。在家里,家长们基本上都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也不懂得自我尊重,因此彼此都无法满足尊重的需要。在日常的社交中,我们通过互相给面子来获得虚假的心理满足,也不懂得真正的尊重。这一点,美国兰德公司的中国报告也说得很明白,就不多说了。

家长们往往很奇怪:学堂里管教学生很严厉,孩子们很“怕”的老师,同时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老师。而且学堂的老师即使处罚了孩子,孩子也不生气。而且在规矩严格的学堂,孩子们还过得更快乐一些。反而在处处宠孩子的家里,孩子往往容易发脾气,常常不高兴。家长们不解之余,把结论说成是孩子天生怕老师,其实不是这个原因。本质原因是学堂的老师强调尊重,即使对孩子,我们也像对大人一样,讲原则和规矩。我们甚至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唯一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孩子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也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学会规则意识。而家长基本上剥夺了孩子的这种心理追求,以“为孩子好”为理由剥夺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于用满足孩子低层次需求的方式来剥夺孩子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如强迫孩子吃各种“好东西”等。孩子当然不高兴,当然会发脾气了。

家长们基本上会尽力阻止孩子“犯错误”,而一旦犯错误后,又尽量不让孩子承担后果,结果造成孩子的反感,心理需求被剥夺,也养成孩子错误的行为模式。我一般明知孩子会吃亏,但只要影响不大,也会让孩子自己去吸取教训。例如,我的孩子小时候一贯被老人强迫喂食(极度不尊重孩子基本生理能力的例子),形成厌食的心理价值观。接回家教养后,孩子说如果能够不吃饭就好了,我告诉他可以尊重他的要求,他可以一天都不吃饭。他很惊喜,说真的吗?我说当然是真的。我很尊重地跟他约定好,一天不吃饭,但可以喝水。结果他后来饿得团团转,只好不断去喝水。孩子并没有因此恨我,反而更尊重我,因为我充分地尊重了他的选择和自由,即使是错误的。而且我故意用这种方式来教育他,让他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惜,中国的父母嘴巴上说教,行动上却更喜欢教自己的孩子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结果出现大批问题孩子。

第五个层次的需求是“自我成就”的需要。简单一点说,就是成功和成就的需要,这是心理需求的最高层次要求,而且,这个层次的需求是无限高度的,不像低层次的需要是有限制范围的。比如你不可能为了满足“吃”的生理需求而不停地吃。但是自我成就是无止境的空间,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自我成就,它成为人生最大的动力和满足的来源。

孩子自我成就需要的满足,首先来自于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的成就,越能够控制自己身体的孩子,动作越灵活的孩子,心理满足度越高,因此他们越快乐,越自信。这就是西方教育中非常重视用体育来塑造孩子心理健康的原理。我们从学步的孩子身上,能够看到孩子学习会走之后的巨大满足感:他们不停地尝试,不停地失败,终于有一天能够到处走来走去,非常开心。因为孩子学会了成功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过不少愚蠢的家长会以“照顾”为名,剥夺孩子身体控制的自我成就要求,来满足自己“好家长”的心理归宿要求。其实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成就感,因此剥夺了孩子成长的需要,内心深处觉得必须让孩子保持无能的状态,才会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当然,在嘴上,家长们是“抱怨”孩子“不行”。所以他们“不得不”帮助孩子,以此彰显自己的“能耐”和“重要”。

最严重的例子,是我看到过的一个7岁的悲苦小孩,他的脸上写满了无助和痛苦,常常毫无理由地哭泣:因为他连路都走不好,平平的地板上走路都会摔跤。跟他父母交流后发现:小时候因为怕孩子摔跤,怕衣服弄脏等等理由,因此他无论在那里,都是被家长们抱着(轮流接力交换,反正家里老人没事),很少自己运动,结果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脆弱,敏感,无助,自卑,而且我认为这个问题基本上无法解决了,即使这孩子只有七岁,但是由于破坏实在是彻底和严重,在生理上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这个孩子今后,可能只有在悲苦和无助的处境下过完一生了,实在是可怜。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当很有活力的人,被疾病和伤害绑到病床上的时候,他们的痛苦很大一部分来自心理需求的被剥夺而并非病痛本身:他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控制力丧失了,这让他们非常沮丧。因此很多人会得抑郁症,甚至会因此导致更严重的事件。所以,身体的健康直接与心理的健康快乐紧密联系。

自我成就的需要,还体现在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上面:当孩子们在持续不断提高身体和思维能力的时候,以及孩子拥有更广泛的知识面时,孩子的心理是积极而正面的,这证明本质上孩子们很愿意参加学习。而且孩子还愿意参加各种有竞争性的活动,“赢”的感觉让他们有巨大的满足感,同时,失败的挫折,又激发他们不断的努力和进步,这个过程持续一生。理论上说:任何一个个体,如果找到了一个自己愿意不断努力的领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功。因此,西方的教育,特别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家长只是尽量帮助孩子选择最佳的路线。教育就是提供孩子选择的智慧和拥有选择的能力,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死板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投入并做出骄人的成绩来,所以西方才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人才和天才。

可惜,在中国的家长,基本上只关心孩子的低层次需求,忽略孩子的高层次需求。甚至更可恶的是:家长们经常剥夺孩子们高层次的需求而用低层次的需求来“满足”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病态。比如说,家长目前普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才有好工作,才能够养活自己。听起来很正常,其实特别可笑:因为这些笨家长们,把丰富多彩,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生,变成了动物似的“活下去”。把马斯洛的心理学中的高层次心理需求全部抹煞,只用最低一级的“生存需要”来“激励”孩子,这怎么可能让孩子有真正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孩子们基本上感受不到“生存压力”的时候,他们生活得很舒适满足的时候,这种教育目标和激励方式,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笑话。实际上,这种目标更适合农村和贫困家庭,他们在基本的生存压力下会比城市的孩子特别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有实现基本生存需要的愿望和动力。但是,绝大多数孩子,内心根本不可能认同家长的读书学习是为了“找工作”“过生活”的“中国式人生需求理想”理论,因为完全与基本的心理学要求背道而驰。

西方普遍教育孩子的人生学习目标就是追求真理和智慧,倒是更本质地反映了人的最大成就需要。中国的金钱拜物教,违背人的精神发展要求,不仅培养的是畸形的人格,而且培养了失败的,不快乐的人生。

在造成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上面,全职妈妈们做得要更“成功”一些:本质上,由于缺乏自己的事业空间,自然也缺乏真正的“自我成就”心理需求的满足感。当她们把“妈妈”作为自己的“人生职业”的时候,就自然把“孩子”当成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获得自身心理满足需要的工具。因此,往往全职妈妈,全职爸爸和全职爷爷奶奶们,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心灵寄托,为了实现自己的高层次需要,如自我成就感等,用满足孩子的低层次物质需要的方式,来剥夺了孩子的更高层次心理精神需要,剥夺孩子的能力发展和成长空间,让孩子不得不依赖他们,离不开他们,以此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重要感”。

在具体表现方式上,全职妈妈们有很不相同的面目:一种是无怨无悔型的“贤慧妈妈”,她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孩子生活的每一方面,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的需要和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造成出一个生活上极端无能的孩子。从而也让孩子在心理上脆弱和缺乏自信,可能孩子很乖,但是往往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恐惧,变成心理上长不大的孩子。这种孩子,即使小时候学业成绩比较好,但是长大后不太会有什么出息:因为他们的个性偏于内向和封闭,心理上也缺乏自信,情感脆弱,敏感,身体上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生活上难以自理,自然谈不上什么“人生成就需要满足”,他们的人生将很缺乏成就感。

另外一种全职妈妈,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心中梦想的工具,比如,希望孩子考上哈佛,自己就可以成为“哈佛妈妈”了,可以到处自吹自擂,满足自己心理成就的需要。这也是她们“妈妈事业”的成就需要。这种妈妈可能会变得非常严格,甚至是冷酷:他们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会逼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除了生活方面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外,其他方面孩子都必须服从职业妈妈的意愿和要求。她们为了让孩子就范,会无情地收拾孩子,当然,心理上,她们会说这是为孩子好。如果孩子学业表现不良,她们痛打孩子也不奇怪,我就见过一个家长因为10岁的孩子弹钢琴没有专心就被当众一个耳光打过去。我虽然不反对打孩子,但坚决反对因为孩子学业不良打孩子,只建议用于处罚孩子的行为不良。

这种妈妈,往往在孩子小学阶段会比较有“成就感”,她会用孩子取得的各种成绩,考级的证书等等来炫耀自己的“功绩”,满足自己的“成就需要”。这些东西,很容易让她自以为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她也会在妈妈圈中到处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不过,一旦上了中学以后,就开始分化了:一些个性弱一点的孩子(女孩居多),可能愿意压抑自我,继续服从家长的意愿,乖乖地读书,牺牲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压抑自己的心理和愿望,成功地考上大学。但是,即使考上了名牌大学,这种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很不好,会偏于冷漠和感受迟钝,缺乏激情和热情,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这种人,即使名牌大学毕业或者继续上研究生,一生中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成就,更不会快乐。我在武汉大学看过太多这样的城市孩子,一个个像个老头老太般,病恹恹的活在梦幻中的样子。这些,已经算是全职妈妈们的成功案例了,妈妈们也认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直到发现孩子在工作和结婚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才悔之晚矣!

另一批小孩,比例上占大多数,特别是男孩居多,则上中学后开始反抗父母。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的高层次需求被剥夺,所以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缺乏指导,往往会迷上网络游戏等,他们在虚幻的世界里获得“自我成就”的满足感。因此,这批孩子往往成为“问题孩子”,其实主要是心理上长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孩子都是家长制造出来的问题孩子,而全职妈妈们由于工作得更投入,所以比例上,“制造”出来的问题孩子就更多。

我在昨天接待了一对“全职妈妈+全职爸爸”模式的家长,他们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全国各地到处跑,去了北京,山东,湖南等不少“有名”的私立学校,还为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投入不可谓不大,“敬业精神”不可谓不佳。可是,由于没有反省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结果孩子身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就是由于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带来的长期压抑下,已经开始萌发的反抗心理行为模式,利用“破坏”和“捣乱次序”来获得心理满足的不健康心态,前途不妙!调整起来问题很多,主要是家长方面很多问题没有意识到。我的建议是:既然他们夫妻俩都没事,就花时间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把孩子教育出来,而不要到处求。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解决了。



中国家长只关心生存需要,如吃,喝,穿,住等生活需要,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尊重需要,更忽略孩子自我成就和成长的需要。而且中国的大人们都会很自然地牺牲高层次的需要来 “满足”孩子的低层次需要,结果是压抑和破坏了孩子的心理成长。这个原因,可能是中国长期处于基本生存需要不能满足的状态,因此只能关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有关。而西方发展较早,生存需要不是问题,因此更关注精神心理的需要。这实际上代表社会的进步状态,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所以西方很重视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而中国由于缺乏心理精神上的发展,已经与现代社会的进步格格不入,而且互相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问题。导致现在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下一代出现的问题很严重。切望妈妈,特别是全职妈妈们,多学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常识,不要把时间都用在赞美孩子的一言一行,或者忙于照顾孩子的起居。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灵,他们才会健康成长。家长们自己也才会真正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11-17 17:37:5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篇文章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像我家宝贝,平时带她最多的是奶奶,可是她不是最喜欢奶奶的,很可能就是因为她奶奶就只顾她吃饱了没,穿暖和了没,不让她做一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在心里学上有点道理
做全职妈妈不容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11-17 15:08:07 | 只看该作者

比较片面,部分认同

我觉得现在高素质的妈妈还是大有人在。我自己就想做个全职妈妈,可喜欢这份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11-15 23:15:35 | 只看该作者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11-15 20:57:19 | 只看该作者
不全同意,我想要看什么样的父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11-15 13:25:50 | 只看该作者
全职妈妈的心态的确需要一些调整.

这篇文章说的可能有点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11-14 13:36:42 | 只看该作者
更多成功的全职妈妈爸爸带的优秀孩子没有说,因为太多了,为什么只说特例,就是因为是新闻,少,所以注目,当然孩子性格方面确实需要注意就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11-14 12:07:50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有失偏颇,但还是很有启发,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11-12 23:15:18 | 只看该作者
是的 看了大部分 是很偏激 写这片文章的人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吧 现在的全职妈妈一般不会只注重学业 也不是像文章中提到的那种只顾孩子的低级需求 现在的年青全职妈妈一般会给于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1-11 23:22:16 | 只看该作者
真偏激,两个例子也太极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9 18:53 , Processed in 0.17551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