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15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小学课文杜撰多遭教师质疑 被指用美德绑架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3 21:4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浙江在线
 [提要] 杭州的语文教师郭初阳用几个月时间,仔细梳理了全国包括浙江广泛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很多问题。很多经典被随意篡改后出现,课文说教的多,充满童趣、让孩子们快乐的却非常少。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时下的孩子们信服。[你怎么看?]


  爱迪生到底有没有救过妈妈 3位小学教师提出质疑

  浙江在线09月23日讯 空洞的说教、随意的“改编”、模凌两可的事实、甚至杜撰一个个“名人故事”,这样的课文竟然在时下通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时有出现——浙江3位较真的语文老师,咬文嚼字,挑出了课本里的刺。

  昨天,杭州语文教师郭初阳来到本报编辑部,拿出了他整理的“问题课文”目录和点评。他说,他用几个月时间,仔细梳理了全国包括浙江广泛使用的“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用现代公民的视角进行审视,发现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并不想找茬,只是希望大家从人文的视角,时代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我们的孩子回到家后都必须认真背诵的课文,希望孩子们得到真善美的教育。”

  无独有偶,关注伪课文的,还有来自绍兴稽山中学的蔡朝阳老师、桐乡凤鸣高级中学的吕栋老师,他们也都发现了语文教材中的各种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发给记者,希望更多读者来商榷。

  爱迪生真的救过妈妈吗

  “主要问题有四类:一是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如人教版的《爱迪生救妈妈》;二是缺少童心,扼杀儿童天性,如苏教版的《蘑菇该奖给谁》;三是思想不符合现代观念,如人教版的《妈妈的账单》;四是随意改编戕害经典,如苏教版《少年王冕》、北师大版的《不愿长大的小姑娘》等,至于无作者名字、无出处、无发表时间的“三无”文章,更比比皆是。”

  郭初阳说,时下的教材普遍缺乏经典作品,但可笑的是,有很多经典却被随意篡改后出现;有的课文内容老旧,灌输过时的思想;很多甚至连故事的真实性都让人怀疑。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P137~139),虽然很感人,却在任何爱迪生的传记里都难以找到事实的根据,而且从医学上考究,当年也不可能做那么一个阑尾炎手术。”

  郭初阳说,这样可笑的课文很多。如苏教版《云雀的心愿》中写道:“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鸟类没有汗腺,哪来汗水?

  为了证实《陈毅探母》的真实性,他查阅了《陈毅大事记》、《陈毅年表》,还把所有关于陈毅元帅生平的书翻了个遍,都没有找到故事的蛛丝马迹。“这个故事从时间到地点都是虚构的。”他得出结论。“或许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

  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

  郭初阳仔细研究了3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后还发现,时下的课文说教的多,充满童趣、让孩子们快乐的课文却非常少,课文中的儿童形象也大多是成人化的。

  “这些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提倡发明的、歌颂伟人的,却极少有童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课文。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时下的孩子们信服。”

  郭初阳举了几个例子:苏教版的《蘑菇该奖给谁》中,兔子妈妈把蘑菇奖给了和骏马赛跑的小白兔,而把和乌龟赛跑的小黑兔冷落在一边;在北师大出版社的《儿子们》中,老爷爷无视唱歌跳舞的两个儿子,眼里只有正在劳动的儿子……

  “三鹿奶粉事件,没有一个母亲不觉得触目惊心。现在部分语文教材,不就是混杂了各种成分不明的甚至有毒添加剂的劣质奶粉吗?看我们给孩子提供了怎样成长的营养?”郭初阳毫不客气地说。

  审视教材的一个准则:常识

  “现行的几套主流小学教材,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昨天,绍兴稽山中学教师蔡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侧重于关注那些不适当篡改、价值观念上值得商榷的课文。这些文章都是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出来的,浙江省用的也是这些教材。”

  “我现在教高中学生,计划在三年内,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看一些美好的童话、经典电影等,这些作品有一种人性美,融‘伟大’于平凡中,我知道学生的童年里缺少了这一课。”
一个高中教师为何会关注小学教材?蔡朝阳说:“自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才更加深刻理解到,一个成年人对孩子所肩负的教育重任。
作为孩子启蒙读本的语文教科书,我们有责任吹毛求疵,有责任让它尽善尽美。”

  “我提出一些观点,不敢说都是正确的,但是一种不同的声音。我在审视这些教材时,有一个准则就是:常识。”

  桐乡凤鸣高级中学老师吕栋认为,教科书是孩子文学启蒙,任何虚假都来不得。他说:“看到我们的小学生每天捧着课本,用稚嫩的声音认真朗读这些文章,还把那些有可能是杜撰的故事背下来,我们能安心吗?”

  “爱迪生救妈妈”真相

  《爱迪生救妈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二年级(下)第30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中,二年级下册第15课,有相同课文《晚上的太阳》)

  课文大意:爱迪生刚满七岁时,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自己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

  商务版拉皮罗夫·斯科勃洛《爱迪生传》和Josephson Matthew写于1959年的《Edison》都没提到这一事件。但传记中没有记载,并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

  我问父亲:阑尾炎是怎么诊断的?做手术要多亮的光?急性阑尾炎延误多久才有危险?答案如下:阑尾炎诊断基于症状和体征,腹痛,发热,局部压痛等。阑尾炎一旦诊断,要尽快手术,但没有说多少时间内必须进行;如果有穿孔危险或已经穿孔,就应该马上手术。手术的灯光以满足照明(能看清)为准。所以也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

  但在美国留学时,我问了身边无数美国同学:知道爱迪生这个故事吗?所有人都摇头。然后我去查了阑尾炎的医疗史。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 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更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得了急性阑尾炎的的妈妈做紧急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本文点评者何易,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生,父亲是浙江邵逸夫医院院长)

  三位老师挑出的“刺”

  《检阅》:三年级下册第14课,P56~5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挑刺:波兰国庆日的更改已经20年,教材却视而不见。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P93~95,2008年5月

  挑刺:时间不明确,情节虚假不真实。

  《陈毅探母》,《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P63~65,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挑刺:虚构故事。

  《母亲的恩情》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9课,P52~54,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挑刺:编排上“文包诗”,封闭了原诗想象空间。

  《乌鸦反哺》,《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P71~73,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挑刺:乌鸦无家庭,无从反哺。以美德绑架孩子又一例。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三年级上册P7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5版

  挑刺:改编时严重歪曲了原文。

  《朱德与兰花》四年级下册P2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挑刺:故事时间均经不起推敲。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1-7-20 10:32:5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万分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8-28 12:44:46 | 只看该作者
真有点想念QQ。。。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嫌没人给你砸砖了吧?哈哈哈。。。我倒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8-28 09:37:20 | 只看该作者
教材,语文教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9-27 11:53:1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在给孩子吃错药 浙江三教师联手向语文教材发难

 作为母亲的“标准形象”,出现在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能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精神储备吗?  有研究表明:来自母亲的教育是否正确,或能影响这个国家的GDP
  作为统一的教材,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可以看作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标准形象”。显然,如果这里的母亲形象能给孩子足够的教益,她就能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精神储备。
  最近,三位老师却开始向现行的语文教材发难,他们甚至不客气地指出——我们现在在给孩子吃错药。
  这三位老师全部来自浙江,其中一位老师是原杭州外国语学校老师。
  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又为什么瞄准教材中母亲形象“开炮”?昨天,商报记者对这群麻辣老师进行了追访。
  麻辣观点
  教书匠敢向权威教材叫板“《第一次抱母亲》很煽情,但我觉得只是病态的文本”
  教书匠敢向权威教材叫板
  郭初阳曾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语文老师。这段时间来,他和他所在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对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套小学教材进行的多次专题批判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前不久,由郭初阳主导的批判专题“母亲、母爱”又一次掀起波澜。他和他的同事认为,目前小学教材中涉及母亲、母爱的课堂文本存在很大问题,其中包括虚构、杜撰。
  “我们对小学文本的可信度要打上一个问号了”,郭初阳认为,现行的小学教材很大程度上等于给孩子吃错了药:教材应该体现的是教育理念,教育本身是让人得以解放,得到真理,获得自由的。可是他觉得,目前充斥着“高大全”的教材内容最可能对孩子的精神进行戕害。
  昨天,原为杭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的郭初阳告诉我,他在杭州教书十几年,“母亲、母爱”专题的其他两位同为浙江教师。性格温润的浙江教书匠敢对权威教材叫板,他们觉得靠的不是以卵击石的精神,而是年轻新锐教师的一种责任。
  “《第一次抱母亲》很煽情,但我觉得只是病态的文本”
  郭初阳提到了《第一次抱母亲》。“这是一篇相当著名的课文,关于它的公开课有不少。我觉得它煽情,但实则是一种病态的文本。”郭初阳提到,我们已很熟悉一种说教:子女成功与母亲的正确教育密不可分,但凡是名人伟人,其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相关的。“这其实是一种中国文化,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孩子教育成真正的‘成年人’。而现在我们的教材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常以大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子世界。”
  教师解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只有两张面孔对“母亲”的包装过度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只有两张面孔
  目前,小学教材中使用较广的3个版本教材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郭初阳和同事对这些版本的相关文章进行了分析。
  负责母爱专题北师大版教材点评工作的叫吕栋,是浙江的一名中学教师。他有一个疑问,儿童文学世界,优秀的文本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去选次一等的,有破绽缺陷的文本。
  蔡朝阳是浙江绍兴稽山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负责母爱专题人教版的评点工作。他也觉得现行的几套主流小学教材,存在很大问题。蔡朝阳甚至觉得,我们给孩子吃错药了。
  “我们把三套教材中,只要出现‘母亲’、‘妈妈’、‘娘’词汇的文章都进行了统计,所以这个专题相对来说是比较精确的。”郭初阳介绍,他们收集的是一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一共是12册。再加上是三套教材,所以手头上是36本书。专题小组一一进行点评。
  他们的研究结果是,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大致分两张面孔:苦大仇深型和道德完美型。比如苏教版中的《水》、《沉香救母》、《花瓣飘香》;人教版中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研究小组认为,这些课文中的母亲形象是不健康的,这些家庭也是压抑的。另外,人教版中的《日记两则》、《看电视》;北师大版的《流动的画》、《妈妈的爱》,已经失去了该有的逻辑,将母亲形象描绘得完美无瑕。
  对“母亲”的包装过度了
  在北师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花脸》,它表达的是只有回报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还有人教版中,有些课文直指孩子就是要不断吃苦。“这是教材很大的缺失,我们很少关注儿童的真正需求。”郭初阳的意思是,教材中说教的意味太浓,符合孩子心理,满足童心的文章几乎没有。
  “北师大版《流动的画》说:‘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这样枯燥的话,怎能让孩子了解‘爱’、了解‘祖国’。”郭初阳直言,我们常常把“不能给孩子素质教育”的罪过给了“应试”,但“应试”不是教育的关键而是手段,我们目前给予孩子的是捆绑教育,有时候我们使孩子丧失了天性和创造力。
  因此,郭初阳所在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除了发表一系列批判性研究报告外,还会组织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和语言专家为年轻教师培训,如何摒弃糟糕的教材,从而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语文教案。“当然我们希望能对小学语文教材做进一步改革,但在无法改变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行,从教学手段上先做出调整。”
  记者追访
  他们都在浙江教书
  他们说“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与地域无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母亲形象
  学者指出:一个人可以选择职业,可以选择朋友,可以选择配偶……唯独不能选择的就是出身和父母。而从人的出生之日起,无不在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中成长,母亲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母亲的教育,进而爱我们的母亲。当今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母亲的竞争。
  而来自美国智库的研究也显示:来自母亲的教育是否正确,或能影响这个国家的GDP。
  胡适说“得寸进寸,得尺进尺”,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务实态度。有趣的是,专题的重要参与者都在浙江教书。郭初阳说,这与地域没有关系,他们都是教书育人十几年了,只知道教材应该对生活有方向性的指导。
  为什么要对小学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做批判?母亲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
  “我在为杂志撰写专栏文章时发现,有些描写母亲、母爱的教材存在严重问题。比如有一篇是苏教版第二册的文章,如果稍加研究,就会发现,这篇课文,或者说课文中呈现的故事有不少破绽。”郭初阳不能理解教材的粗劣质量,他说,“面对缺乏信度的文本,该怎么向小学一年级的天真儿童授课呢?”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母亲形象
  麻辣老师们推荐了12本书
  郭初阳们觉得,有破坏必然有建设,他们有自己的12篇推荐文本。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推荐理由。
  如《向着明亮那方》,推荐理由为“月亮,冰雹,枯叶,水池。孩子漫散性的联想中,意象像冰糖葫芦,串接起来,全部结冰。天寒地冻,怎能不想到妈妈的翼护、妈妈的怀抱、妈妈的温暖?可是,眼前这只可怜的小野鸭呢?没有妈妈的小野鸭如何能挨过严酷的寒冬呢?对于孩子,妈妈是所有联想的归宿,没有妈妈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没有妈妈的小野鸭,触发了孩子无尽的忧伤——也许是生命中最初的忧伤。那么会不会,第一次的,孩子有了失去妈妈的担忧?”
  席慕蓉所著《透明的哀伤》的推荐理由为:一张多年前的卡片,“自己也忘了”,却在生活中的某一天,突然呈现于面前,“然后,我就看到我那张大卡片了”,倏然而至,无须转折,“那一刹那里”,我发现自己、发现母亲、发现母爱,发现了母亲爱我的最大证据,而这却可能是我爱妈妈的“惟一的证据”——母亲选取并珍重的一张卡片,须臾之间显示出令“我”心动、心痛的面目。
  席慕蓉的文字真诚、清浅,时空变换场景更迭,情感贯穿毫无滞涩,字里行间跳动着其实就是一声“好想妈妈”,轻逸而透明,待文末那一刹那的泪流下,轻逸中又突显厚重,每读一回,总想起那句瑞典格言:
  “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
  背景阅读
  语文教材广受关注
  在大多数人眼里,能入选教科书的文章都是经典,因此,教科书的每次改动,都会引发广泛的争论和猜测。
  编定的教材一经审定就将是不可更改的,孩子们就得伴随这套课本成长,学校、老师和学生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力,教科书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本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也有不少教育人士认为对教材不必过于敏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9-27 11:43:19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的真正问题是现代价值缺失

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9-09-27 08:58    网络编辑:刘春燕   字体显示:




浙江三位语文老师,最近给小学语文教材挑毛病,发现某些名人美德故事是假的。比如爱迪生母亲接受阑尾炎手术,爱迪生用反光镜提供“照明”,当时还没阑尾炎手术;陈毅探母,查无实据。故事是假的,以下结论似乎就顺理成章:小学语文用美德“绑架”了孩子。
    首先,这里涉及美德故事的真实性问题。美德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体现在一些小事上,如果有人较真,要翻开二十四史、相关传记、回忆录进行考证,那真的会感到失望。所谓割股疗亲、凿壁囊萤之类,即便史书有所记载,所据大抵也是传闻,较真起来,多半查无实据。但作为美德故事,它们还是参与了对社会道德观念、个人道德修养的型塑。
    简单用“真实”标准来衡量,西方用于教化的道德故事可能更属虚妄。西方人道德观念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圣经》,而《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没有真实性可言。较起真来,《圣经》宣扬的道德观念还自相矛盾,比如耶稣既鼓吹财富“马太效应”,又诅咒“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但它还是西方人的道德教材。
    这又涉及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美德教育是否必要,是否有害。道德是社会的黏合剂,它规范人们的价值取舍和所行所止,生成社会的基础秩序。所谓美德,是指那些可以增强人格力量的道德要求,不论西方东方,每个人总是要有一点的。在西方自由主义氛围下,人的私德总体在缩窄,但基本的美德还是要有的,比如诚实、守信、勇气等等。相应地,美德教育就不可少。
    中国用来进行道德教育的西方故事,现在陆续被人考证出来,属于无中生有。有一个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儿时的故事,说华盛顿用自己的小斧头砍掉了父亲的樱桃树,父亲已经放出狠话,但华盛顿还是勇敢地站出来认了错,父亲认为这是“千棵樱桃树不换”的品质。此类故事,要说作伪,始作俑者也是西方人自己,而非中国人自欺。既然西方人这样教育孩子,中国人拿来作为教材,似乎也无大碍。
    这不是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小学语文课本问题不少。有人主张,语文只传授语言、文学知识,其他免谈。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语文除了讲授语言文学知识外,还是灌输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意义的平台。现有小学语文课本的问题,不是它用道德“绑架”了孩子,而是很多观念、价值已经不合时宜,缺失一个现代社会所需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
    人性问题,应该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了,现在重新流行的《三字经》,起首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也讲“披着羊皮的狼”,但此狼喻指敌人,无关人性。正常的人,似乎都是性善的。在这一点上,中西教育上的差别就出来了,西方主流是性恶论,也有性善说,具有多元主义特征;而中国宣扬人性本善,于是课本讲了太多的好人好事。倒是像《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的动漫,给孩子开了真正的人性启蒙课,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再比如,我们的道德教育,片面地宣扬孝顺、节俭、谦让、服从的道德,而漠视独立、权利这样的现代价值观念,使现代人格存在传统与现代失衡的现象。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就不算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而是有更多臣民色彩。
    这样看来,小学语文课本的问题就不是美德故事的真假,而是如何引入更多体现现代价值的故事,型塑国民新的道德观念和人格。(杨于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9-26 19:25:40 | 只看该作者
相比我们小时候的教材,已经改进很多了!
有人提出来,批判,就是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9-26 17:29: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颀颀妈妈 于 2009-9-23 23:03 发表
今天孩子预习  彩色的翅膀  一课.  
读完了后, 对我说: 战士带昆虫到海岛不对. 没有经过评估,引入外来生物到海岛会破坏海岛上的生态平衡.

现在很多课本的说教味道太浓,把爱国主义硬生生地塞给学生,作用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9-25 11:35:03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本里面讲了些什么,我很多都不记得了,尤其小学语文课本更是如此。现在偶尔能想起来的课文,不过是几句的确优美的古诗词。
看,如果一个东西,在你成年之后几乎都会忘记的,我们还需要太过多的去关注他吗?
我们本身就处在这么一个迅速变动的时代和社会里——一切的变化都很迅速,知识的更新,思考角度的变化,都是的。指望一个课本教给孩子所有的真理,我是觉得非常不现实。
也许家长多了解一点,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甚至帮助孩子应付好这些课本的“标准答案”,让孩子知道标准答案之外的故事——不过要不要教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孩子出来呢,这的确是个问题。
要么就让他不知道,日后去发现,再反思,其实也没多大关系吧。Critical thinking确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让他无所适从。

[ 本帖最后由 我爱飞飞 于 2009-9-25 11:4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happy_99 + 3 + 3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9-24 12:25:01 | 只看该作者
相比我们小时候的教材,已经改进很多了!
有人提出来,批判,就是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3 02:27 , Processed in 0.091869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