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精英教育11 引刀自宫的中国权贵阶层的“精英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 18:2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读精英教育11  引刀自宫的中国权贵阶层的“精英教育

标签:瑞吉欧 精英教育 教育  分类:教育杂谈

题记:本文披露了我所亲见的某前省长儿孙的教育成果以及我知道的各级官员和富贵人家对于儿女的教育的失败和失望。甚至可以说,中国权贵的教育成功率相当低,他们承受了失败的教育带来的最大损失。同时也介绍了英美的权贵富豪阶层的精英教育模式,以及中国古代的权贵们在如何保证自己后代在财富和权力竞争中保持优势所作的努力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果这个教育体系,连创立和竭力维护它的官僚和权贵阶层的最大利益都无法保证,它又如何保证您的利益?失败的中国教育体系造成个人的失落,家庭的悲伤,社会无法得到合格的人才,国家缺乏真正的精英,难道还不需要反省吗?
解读精英教育11  引刀自宫的中国权贵阶层的“精英教育”成果(一)
真正的贵族精英教育--中国古代和现代西方的精英教育模式
                               作者: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一:古今权贵们为何要建立自己的精英教育体系?
如果您是一个拥有财富和权力的权贵阶层,您的心愿和常识应该是:
希望并试图运用各种手段,把自己拥有的权力和财富,或者是能力,智慧等转移给自己的子女。让自己的子女能够得到比其他人更有优势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把权力和财富乃至能力智慧等一世传二世乃至万世。
而缺乏常识的表现是:运用“关心与爱心”,剥夺儿子本来就有的能力,把孩子送到压制他正常成长的地方,交给一个愚化教育的体系,让自己的儿女像养猪一样糊里糊涂地长大。于是将来变得平庸无能,以至无法接手自己创下的江山。或者刻意“栽培”得孩子身心受伤,竞争能力降低,轻易就被穷人家孩子挤垮。各位同意这种关于常识的判断吗?
而提升自己子女优势的方法,几乎毫无例外就是教育。否则,无论你拥有的是什么,无论是财富还是权利,硬传给平庸无能的子女后代,拥有的财产,权力越多,只怕惹来的祸事越多。
这是一个艰难的工作,实际上相当不容易。财富和权力的传承,甚至比得到它们还艰难。不是早听人说了吗?“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即使是皇帝,也对此颇费脑子。要恭恭敬敬地请全国最优秀的学者来做老师,而且教学内容文武兼备(保傅制度),要组成一个从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兼顾教育的精英教师团队。光把老师请好了还不够,怕孩子学得孤独,缺乏伙伴,造成心理和个性障碍,学而无友,难以长进。所以还要把大臣们品质优秀的“佳子弟”请来做陪读。这些陪读的伙伴,往往后来也就是太子们登基后的得力助手。
手下的大臣们也一样,都希望让自己的子女得到最好的教育。高品官员的子弟,就有机会上专门的皇家学校,叫做“太学”,这等于是皇帝的中央军后备队伍。低品级的官员,也要保持和提高自己子弟的竞争力,于是办各级“州学”和“府学”。级别最差的就是七品芝麻官办的学堂“县学”。这些,就是中国古代的权贵们保证自己的后代继续拥有优势的“精英教育”机构。
现在中国有些“教育家”,宣称应该把中国办大学的历史追溯到“太学”,只能说是没文化:太学是专门培养未来统治阶层的精英贵族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大学根本就不一样。这些呆子,看别人的“太”比“大”要多一点,贪心也想弄过来。
二:精英教育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东西”
不过,能够提升子女的竞争力的精英教育,不是花钱就能买到手的东西,需要用心浇灌。饶是古人如此“苦心劳意”地教子弟,难保还是教育出不少败家子。如贾宝玉,他父亲认真严格地教,想让他经世致用,造就栋梁之才。结果就是除了与女孩们调情,喜欢吟诗弄文外,干点正事就没本事了,连使坏都不会,可又自我标榜为“清高不俗”。因此,家势败落后如何指望这种人能够“中兴祖业”?连吃饭都成问题,只好讨饭,做和尚去了。
想象一下,古代权贵阶层们如此严格培养子弟,都不见得能成功。如果像现代有钱有势的父母一样,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们根本就不了解的学校,实际上根本不愿意去了解学校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教育原则,只听一个“名气”招牌,只看一下漂亮的校舍,就放心地把孩子送去。以为花了钱就能买来“教育”和“成长”,几乎等于放任不管,却又如何?教出一堆败家子其实很正常吧?
现在的权贵阶层,居然以为用钱就能解决后代的“教育”问题,以为“教育”就像商场里的商品一样,贵的就是好的,花了钱就有结果,花了大价钱就有好结果,实在是有些太自以为是了。
不知道“教育”是要用心来培育的,不知道“教育”是需要用心选择的。一味用钱解决问题,不知道还需要用脑子思考和分析。光从这点来看,就比古代的权贵们缺乏常识了。所以,他们面临比古人更狼狈的“家庭传承”问题,实在也很正常。
“刑不上大夫,学不下民间”。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会真正关心如何提高老百姓的教育水平,秦汉以后的统治者还特别喜欢愚民,老百姓只要成为会干活纳粮的工具就行了,学这么多东西干嘛?所以没人来管百姓“教育提高”的事。古代权贵们愚民,自己可门儿清,不会把自己也愚了,所以他们自己还是很努力很严格地办学,认真地教自家子弟的。
古代有钱有势的“精英们”热心为子弟办太学,百姓们咋办?凉拌!
可百姓们也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提高自己竞争力,跻身权贵阶层,这也只能靠教育。所以官家不教,自己来学,这就有了各种私学的兴起。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学术成就多么了不起。而是从他开始打破了一个传统,把教育和文化从贵族垄断的“精英阶层”请下了神坛,下到民间,开办私学“有教无类”,让老百姓也有机会掌握深度的文化。但孔子最终的目的还是服务于统治阶层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教育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投资。而且中国古代的富人缺乏政治地位,为了取得政治地位,也为了保持经济地位,特别重视办学。中国古代最好的学校,其实就是这些民间富人们办的学,他们很精明地请真正有本事的校长来主持学校(山长),发现不合适就换掉。办学的水平质量经常会比官学还高,所以有“学在民间”的说法。
幸运的是,那时候的皇家,还没有专制到“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的程度,并不反对平民们自我教育和提高。那时的官僚权贵们,不像现在的教育官员们这么霸道,看别人办学的成绩比太学还好,老百姓很欢迎,觉得没面子就勒令别人停办。那时候的“封建官员”们其实比现在只知道吃喝和开会游玩的官员更有常识:知道百姓们学得再好,教育出来的人才最后还是属于国家的。老百姓自己出钱,自己出力,官府没掏钱投资,只需搞一个考试制度,定时来把优秀的人才娶走,充实自己的人才库。何乐不为?
因此,中国的文官制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机构,花很少的钱,培养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当时的政府,用比现在少得多的官员(吃皇粮的官府人员不到现在的1%),管理了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成为世界文官制度的典范。不像我们现在,因为国内没有一所学校能培养出真正的管理人才,朱总理只好很没面子地到国外大学里演讲,坦率承认我们国家那么多大学根本就培养不出来我们国家最需要的管理人才,请求别人培养出来的优秀管理人才到中国来效力。
现在有些人批判“科举考试”万恶,把晚清时候的科场腐败行为和变态了应试科举,说成是科举制度的常态,用来为自己的“教育体制”的“高明”作宣传,这是非常不懂也不尊重历史的,或者就是典型的虚伪。明眼人不值一谈,大家有兴趣自己研究去。如果你看看晚清时候的科举试题,其中的策论深度和广度,与我们娘娘腔的高考作文考题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三:古代民间私塾不能代表私学
不过古代民间总体的办学质量,特别是农村和偏僻的地区,由于经济原因,请不起好老师,所以水平还是很低下的。前面说过了,政府并不关心民间的教育水平提高的事。因此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是落魄秀才来教书,带几个蒙童混混日子,这就是私塾。就像是你们参观主席故居时见到的毛太阳在韶山冲就读的那种低级私塾。因此私塾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模式,其实可能是古代根本就不入流的教育模式,是穷人家聊胜于无的“教育”。这种私塾的教育质量基本上得不到什么保证的,偶尔出个别好一点的学生就会转到像样的学校如“书院”“学堂”里去了。否则中国古人一直说:学在民间。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最优秀的都不是官办的“精英学堂”,可是靠大家见到的毛泽东上的这种穷人的私塾,哪里看得出来“学在民间”的精英气!
报社的人采访我时总说:你的学校就是“私塾”吧?我说不是私塾,是家学。他们全糊涂了,不懂什么是家学,报道的时候依然是“私塾”-----现代私塾。的确没文化呀!不是明明学过一句成语叫“家学渊源”吗?私塾是农村贫困生的“希望小学”,只管认几个字拉倒。“家学”“家塾”是富裕或者成功人士的“私立贵族精英学堂”,主要设在富裕城市的深宅大院里,就像今日学堂设在别墅区一样。其目的是要培养未来的“财富和权力”的接班人,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两者差距巨大,无论师资和教育水平,都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怎么可能是一回事?
如南开大学,当年就是一所“家学”,叫做“严氏家学”。清朝末年,一个开明富人,名严修者,礼聘了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很有学问也很有教育理想的先生,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主持家塾,学生开始只有6人,都是严家的子弟。这位教师非常赞赏日本的教育模式,觉得中国要强大,就一定要办好教育,而且要普及对社会办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少数权贵阶层。结果爱国富人很支持该新派海归教师的理想,把房子给了他办学堂,还给资金资助他按自己的理想教育模式面向社会办学,还从日本请来私资,教学新式的东洋课程。这就是后来的“南开学堂”的起源。教育质量当然不错,吸引了当时的名流孩子也来上学。孩子们长大一点,就又升级为“南开中学”,直到“南开大学”。宣称“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而名传天下的后来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就出自“南开学堂”,证明别人是真懂教育。这等事情,难道是乡村落魄秀才的“私塾”能办的事吗?
但大家不知道“家学”也正常,目前中国的穷人也好,富人也好,权贵们也好,有几个是有“渊源”的?都是草根吧?就算是历史上有点小小“渊源”的,被毛太阳一折腾,也早忘了这段历史。有多少人会知道“家学”是什么含义呢?我在从没见过的爷爷身后留下的偌大庭院和书房里,只能幻想当年这里堆满线装书画的时候是什么样。爷爷的12个子女小时候有奶妈,长大后无论男女,人人都上学,个个都是“国家干部”,其中还有参加地下党的革命“离休老干部”。还有4个子女考上大学,在那个时代是很突出的“教育成绩”。据说当年爷爷在地方上称为“张大老板”,极有名望,可我就愣没发现“家学”的痕迹。爷爷留下的书和画等“文化家当”,都被他的大儿子很革命地交给“组织”烧毁了。我的父母也没有继承爷爷的辉煌,他们从来不会说“当年爷爷怎么教训他们的”,因此这是“封建老朽”,只看见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毛主席语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我的“家学记忆”,也只是在书本里想象,生活中也没有“家学”。
这里用“家学”的例子,只是想说明:中国古代的权贵们,非常知道办学的重要性。采用各种可能的手段,让孩子得到可能情况下最优良教育。这种优良教育不是物质堆砌的,而是一系列严格的训练铸成的。中国古代留下来很多家训,基本上都是当时的“权贵家庭”才会搞的东西。各位看看各种家训的内容,可以说对子女管教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
与百姓家放任孩子不同,古人说“贫家养娇儿”。穷人家,对未来没有什么指望,所以可以不考虑未来,互相感情敲诈,把儿女当做宠物一样来养,彼此都可以得到感情上的慰藉就行了。
可是权贵们知道:优势地位的获得,不在于你比别人会享受,更会吃穿用,这些不用教就会。“精英”的表现是在于思想的高贵和气度的不凡,智慧和能力的超群,在于知识学养的深厚,在于比其他人更能接受考验,有更多的办法和能力来对付考验。这就是真正的“精英教育”精神,西方叫做“蓝血传统”,“绅士风度”。因为他们就是这样奋斗出来的。可不像中国有点小钱就发泡的暴发户型家长,因为自己“苦”过来了,就决心“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结果专门培养无能的败家子(败家子,翻译成现代的时髦语言,就是“消费者”,在当前的社会思想中绝无贬义,反而是“时尚”)。这也是“没文化”“没教育”的表现,不知道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劝诫,不是道德上的表演,而是对“权力和财富”来源的本质把握。
所以,中国古代的权贵家庭,反而非常注重子女的训练和教育,有时严格得近乎苛刻。有机会大家看看巴金的“家”,那里面的子女,难道会象穷人家一样“娇养”吗?可惜,“家”的严格,被视为“封建”,是反面的教材。结果导致现在的中国富人们,只会用穷人家的方式来娇宠孩子,造就出一大堆的废物。报载武汉某富裕大学生过生日,花了十万元去“潇洒走一回”,还包了游船在长江请同学为其庆生。关键是另外某富人看了报纸的报道,很有豪气地对自己的儿子说:“明年你过生日,我给你二十万,随便你自己怎么安排”。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精英阶层”的教育,这种教育专门培养特别的品类:消费者,败家子,土皇帝。这些家长花上大笔的金钱,砸出来的绝对不会是精英。
四:西方的权贵家庭对于精英教育的努力。
古代的西方国家也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贵族学校”,专门培养自己民族的领导人。比如英国的伊顿公学,是一所真正的贵族中学。硬件上,它除了图书馆和电脑网络具有“世界水平”外,生活设施是落后的“中世纪”水平,学生生活条件很艰苦,宿舍里连洗脸水都没有,学习生活也很严格。美国总统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读伊顿中学。
美国的大学如耶鲁,就公开而且很骄傲地承认自己是只为精英服务的学校。他的校长说:“十八世纪初期,耶鲁要求必须为小小的新英格兰殖民区培养领袖和公民。到十九世纪中叶,我们的视野便面向全国。在进入21世纪时,我们必须立志为全世界培养领袖人才----我们的学生,要准备成为世界领袖-----近三百年来,耶鲁已经光荣地实现了为国家和世界提供领袖的建校使命。14位耶鲁校友曾在大陆议会任职,4位参与签署独立宣言,是五位总统,533名国会议员的母校。到目前为止,耶鲁教育出来的企业领袖超过任何一所大学。”(选自耶鲁校长理查德.雷文[大学工作]一书)。
而且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这些精英贵族学校都公开存在,也毫不讳言自己的主张。他们在“公平入学”的旗号下,首先就用昂贵的费用,打消了百姓们试图分享的“精英权利”:我一个同学把孩子送到美国的某私立小学,需要给儿子付每年三万美金的学费。其他去读免费的(真免费,不像我国需要家长负担的的义务教育)公立小学的,当然只能是穷人和普通人,这些公立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都要比我们国家的“私立学校”要高得多。有所美国公立小学校的教师,居然70%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教小学也很常见。公立学生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将来的“权力财富”竞争,但是显然赢的可能性就小多了。穷人的孩子要用自己的个人奋斗来达到权贵们花大量金钱为自己孩子们训练和铺路的目标,就如同国内上公立小学的学生,居然想要跟今日学堂的孩子比试英语水平一样,不是不可能,但要辛苦很多,还需要运气。而学堂里的孩子,只需要“正常”就行了,他们只需要用三四年时间达到的英语水平,体制学校基本上用十几年上了大学都还达不到,这并不是说体制内的学生笨,而是他们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教育。
这也就是说:拥有权利的财富的权贵阶层,很善于用一种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教育制度”来帮助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比穷人的孩子更有机会赢得世界。事实上,西方国家的确做到了。美国的私立精英大学,是很“公平”地向穷人们开放的,实际上,不仅公平,这些精英大学还“歧视”富人子弟:他们只有表现比穷人更优秀才会被录取,理由是:他们从小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条件,父母用大量的钱财来堆积了他们的优势。如果他们的表现仅仅与穷人一样,证明他们的能力不如穷人,所以这个录取的机会就应该给穷人。所以,只要穷人证明自己的卓越,富人们就用轿子把你抬进去,不要你出一分钱。而且,他们喜欢这些优越的穷人来刺激富人的孩子,避免他们的腐败。这方面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奥巴马总统,他是草根阶层进入美国私立精英大学和精英主流的榜样。
这一招极为高明,优秀的穷人被收买的同时,还提供了绝佳的教育榜样,富人的孩子们哪敢“堕落”,结果加倍努力。实际结果就是:美国对穷人慷慨开放的私立精英大学,穷人极少,很且不见得是最优秀的。
因此,美国的权贵们,成功地用教育手段实现了财富和权利的传承工作。甚至总统这样的权力地位,在规则绝对很公平的“民主”下面也能“传承”:如老布什和小布什。老布什遗留的法官“基础”,就直接帮了小布什一把。否则他肯定当不上总统。
而我们国家的所有中小学,本来就没有什么“贵族气”,任何一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不懂“精英教育”是什么!原来的学校教育目标是一个让人怎么都弄不清楚的目标,要“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核心关键词就是要“听党的话,听组织的话,不要思考,不要脑子”。当然对,愚民最好管理了,看看现在的北朝鲜,连饿死了全国10%的人口,老百姓们还不断地对金家王朝感恩戴德,假如你要敢说小金的一句坏话,他会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献血生命来教训你!多么理想的顺民啊!
但官员们自己也“不需要脑子”吗?他们也要把自己的子女一起“愚民”吗?现在教育目标不培养接班人了,换成了要“考大学”,也不知考上大学是要干什么。这些学校却都在“做大作强”的口号下不断灌水中“发展”了,规模越来越大,办学品质不断下降,越来越变态和怪异。
老百姓们吃了亏,都以为权贵们得了好处,让老百姓买单。这的确是常识: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权贵们要愚民,理论上肯定不会把自己也愚了。权贵们在子女教育上肯定偷偷地弄了一个“精英教育”系统,不会告诉百姓的。所以知道常识的老百姓都大骂官员们“不作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06:13 , Processed in 0.07624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