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65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谢贴】网络游戏究竟是不是毒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4 02:3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虽然又饿又困,可这个题目不写睡不着觉。

1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吸食毒品,你会怎样做?你肯定会严厉制止。
你不会跟孩子妥协,什么吸一口试试之类。

如果孩子不听话,继续吸呢?

我想这是许多家长的噩梦。遇到这种顽劣的孩子,
是非常难办的。我在《实话实说》策划的一期节目,题目就是《母爱彷徨》,
一个孩子吸毒,采用了无数办法都无法戒掉,母亲看着孩子痛苦,
甚至充当了给孩子买毒品的角色。经常,母子俩相拥而泣,相约一起自杀。
我采访这个母亲后都感到一阵阵的寒意逼人。能体会到那种深深的绝望。
后来这个节目小崔怕成了哭诉会,节目没做成。

为了避免这种绝望,我想每个家长都要好好思考一下,网络游戏到底是不是毒品?
如果是,态度肯定是坚决制止,把住源头。如果不是,你才可放心让孩子接触。
没有这个思考就放手让孩子接触网络游戏,这种做法是盲目的,不可取的。
这方面我不是权威,我只希望通过我的思考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
供你进一步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许多人把网瘾比作毒瘾。遭到了口诛笔伐。
我看过一些资料。客观说,网瘾与毒瘾相比,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毒瘾是药物驱动。嗑药之后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浓度甚至会增加数倍之多。
海洛因强度大,冰毒强度稍小。

而网络游戏虽然也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但是强度要小得多。
所以,海洛因可能一次就能上瘾。而网络游戏,一次显然不够。

但是,如果长期累积会怎样?就像吸烟一样,一次也难以上瘾,如果经常性的吸,可能就上瘾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skinner box,心理学家把老鼠放进盒子里,老鼠触碰一下杠杆,
就会有食物掉进盒子里。老鼠一看有食物,就开始不停的触碰杠杆。

后来,由于食物不够,即使碰杠杆食物也不掉进来了。可是,老鼠仍然对于触碰杠杆乐此不疲。
原来,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也许,不必食物,触碰本身已经能够给他带来快感。

玩游戏也有类似的体验,习惯成自然,快感虽然微弱,但是已经习惯了,有它不多,没有就觉得难受。

此外,戒掉游戏瘾有时候比戒掉药物成瘾还难。

因为电脑和网络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工具,是很难离开的。而药物可以不去接触。

3

无聊和寂寞是年轻人的口头禅。大家没有方向感。不知道多余的力气集中在哪里。

但无聊和寂寞不能成为借口。许三多在别人打牌的时候一个人修路。易中天在放牛的时候
边放牛边读书。当年明月在工作之余拼命读明史。路是人走出来的,你不去走,
怎能发现更好的出路?

归根结底还是沉迷之后难以控制的那种心瘾。

4

网游到底是不是毒品?

说网游是海洛因,可卡因这类硬毒品可能有点过,可把网游比作冰毒,大麻这些软性毒品呢?

以大麻为例,在西方一些国家比如荷兰甚至是合法的。但是,大部分国家对于大麻是严厉禁止的。
仅仅是损害健康的原因吗?显然站不住脚,有人说饮酒,吸烟比大麻的危害更大。

我想大多数国家禁止大麻,主要是因为他的精神鸦片的作用。人们会沉迷于这种容易获得的快感之中,
不思进取,不爱工作,建立在激励基础上的人类社会组织结构会面临崩溃的可能。

而荷兰这种近乎社会主义的富国,小国,问题相对来说小得多。

网络游戏在此意义上与毒品是一样的。不能说这种毒品会损害健康到什么程度,但是,
他对于人的意志消磨却与大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这种快感太容易获得了,
现实社会那点事太没意思了。

大家都听说过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后, 他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这个故事寓意很深。虚拟与现实有时候很难分清。比如,过去我们都是到商店买贺卡,现在网上下载一个就可以了。现在的孩子们,可以在网上订购虚拟的玫瑰花,穿戴虚拟的衣服,养虚拟的宠物,现实与虚拟越来越难以分清了。

如果自己的种种欲望,在虚拟空间就能满足,那么,就会与现实社会越来越疏离。
毒品的两大危害,一是身体上的,二是精神上的(精神鸦片),而大麻这类软毒品,主要是精神上的。
在这点上,网游与大麻有相似的作用,所以有人才会说网游是电子鸦片。

5

一些研究者发现网瘾人群中很大一部分人患有逃避型人格障碍,也称回避型人格障碍,
是网瘾导致了逃避型人格障碍,还是逃避型人格障碍容易游戏成瘾?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一些逃避型人格的易感人群在玩网游的过程中,会逐渐将隐性症状变成显性症状。
就像一些身体虚弱的人,在过度劳累的诱发下生病一样。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伯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据说贝多芬也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但是,他通过音乐创作战胜了障碍。

我们看到这个定义,就很容易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学校里,这样的孩子何其多?
这些孩子可能还不到人格形成的时候,是易感人群。

网游特别容易吸引这些孩子,因为非常符合他们的性格特质。
然后,本来这些孩子应该帮助他们克服罹患这种人格障碍的可能,而雪上加霜的是,
网游加深了他们的人格障碍。进而形成了一种很难治愈的病态人格。

一个孩子如果发展到这个阶段,我有时候会想到多年前策划节目时感到的绝望。

6

刚才看电视,公安大学的一个教授又出来接受采访了。多年前我在做一部关于安全教育的电视片
时到他家去过。他儿子正在玩网游。这个教授愁得简直痛苦不堪。

网游的俘获人群里不仅有逃避型人格障碍的易感者,也有攻击型,强迫型,表演型,偏执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易感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在虚拟世界里满足,强化,由潜在的病患者变成真正的患者。

7

多年前,何新披露了一个事情。发达国家的精英开会,把人类分成优良人口与垃圾人口,
那些垃圾人口是不能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因为消耗得资源太多。所以对待他们就是用工业品的渣滓喂饱他们,任其自生自灭。

让我想起了150年前鸦片战争时有人建议,只在当兵的,当官的等精英人口中禁烟,那些闲散之人就任其自生自灭吧。

有一项数据,我记得不大清楚,大概是今天的社会,只需要20%左右的人口就可以维持发展了。80%是多余的。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为什么网游具有软毒品消磨意志的作用,依然能够大行其道?
因为即使20%的青年人口丧失了劳动能力,这个国家也是能够承受的。

虽然网游沉迷者的犯罪率较高,但是,如果没有网游消耗了他们的大量能量,可能犯罪率更高。

如果我是一个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我可能是网游的支持者。
但是,我是搞教育的,我必须对我的读者、学生与家长负责。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牺牲20%人口的年轻劳动力可能不会影响国家的发展,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呢?
如果你的孩子丧失了劳动与正常生活的能力,这往往是难以承受之重。

一方面,国家会适度控制网游,防止这个国家大多精英人群陷入网游,
另一方面,国家又在鼓励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个行业已经超过电影,音乐成为最大的娱乐产业。

这个社会是自由的,国家给你了选择机会,是进入社会主流还是进入社会末流,你的命运你做主。

8

许多人拿姚明举例,说姚明也玩游戏。请注意,玩游戏与玩游戏上瘾是两个概念,
成功人士的休闲与事业无着者的放任自流是两回事。

姚明如果在早年奋斗的过程中沉溺网游,他不可能成为篮球巨星。

9

当然,并不是每个孩子玩游戏都会上瘾,有许多一度沉迷的也能走出来。
但是,这不是我们可以掉以轻心的借口。在让孩子接触甚至尝试网游之前,
我请你仔细考虑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回避,表演,攻击,反社会,强迫,偏执等不良人格的易感人群。我的孩子是不是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如果有一些较为明显的表征说明他们可能是不良人格的易感人群,那么,网游对这些孩子来说就很可能是毒品。

如果你确信,孩子没有上述不良人格的表征,而是阳光健康,兴趣广泛,进取自信,亲子融洽,乖巧懂事,
通情达理,那么,网游可能对他们来说只是生命中的调味品。

你不妨跟孩子做一个约定。你列一个表格,如果孩子在上述品质中得到某个分数,才能得到玩网游的资格,
如果得分是负数,那么,你让孩子玩网游就是在帮助他吸食毒品。我不希望《母爱彷徨》的绝望再次上演,
也不希望再次看到戒网瘾训练营的新闻。

在这个问题上,我诚挚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自信,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多么高超,自己的孩子有多么强的免疫力。

一失足成千古恨,最近看到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大家在这方面的重视,未雨绸缪。


                                      本博参加了博客比赛,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请: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8-14 14:5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31 金币 +31 收起 理由
瑜珈 + 5 + 5 支持
棠棠妈 + 2 + 2 为了投票,但不完全认同本文的观点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精品文章!
乐乐520 + 2 + 2 谢谢你了
hq1966 + 10 + 10
清泉潭水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8-17 12:44:33 | 只看该作者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网络游戏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不能否定其娱乐性,但是上瘾就是毒品了,尤其是小孩子,自制力差,一旦接触很容易上瘾,所以家长要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8-14 20:33:03 | 只看该作者
棠棠妈2009-8-14 18:56威望+2你的孩子上不了瘾!我这有个可能会上瘾 ...
棠棠妈2009-8-14 18:56金钱+2你的孩子上不了瘾!我这有个可能会上瘾 ...
谁也不敢说:自家孩子不会上瘾,尤其是男孩。。。所以才会紧张。。。。也怕别的孩子会影响到自家孩子,所以说服大家,也是为了自家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8-14 19:43:11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游戏,还是要看家长的观念。
当然,游戏会有利有弊,游戏有娱乐功能,能让孩子体会到刺激和快乐(我儿子暑假有一篇看图写话的作文,是一个男孩玩电脑的图片,孩子写的是玩游戏,他的原话“我不停的按键,我觉得很刺激,我喜欢这种感觉。。),可能有些游戏还有益智功能,这都是好的方面,,但是无数的网瘾悲剧,告诉我们,游戏还有可怕的我们可能承受不起的方面。。。
我们权衡利弊,你担得起风险吗?
   不要只看到短暂的好处,以为小小的孩子操作电脑,过关斩将,做家长的沾沾自喜,以为孩子聪明,,要展现或锻炼孩子的聪明,可以在很多方面,何必在这个方面呢?
   当然,我们不是禁止孩子玩游戏,,,但我们也不能帮助孩子培养这方面的兴趣或自信,,,当然如果他真的天生有这方面的才能,我们可以在电游方面帮助他,成为专才。。。
    我会告诉孩子:电脑游戏是一种好玩的游戏,我们只能有一定的玩的时间,,,同时,我会把那几个因网游而丢掉生命的新闻给他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8-14 15:40:57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支持老易的这篇帖子的

我觉得老易的这一篇已经没有那么极端,他已经说“并不是每个孩子玩游戏都会上瘾,有许多一度沉迷的也能走出来。”

也说了“如果你确信,孩子没有上述不良人格的表征,而是阳光健康,兴趣广泛,进取自信,亲子融洽,乖巧懂事,

通情达理,那么,网游可能对他们来说只是生命中的调味品。”

虽然他举的那时明月可能上班时间也在写帖子写小说(在电视采访中肯定不能说上班时间做这些),但他的业余时间完全可能

是更投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8-14 15:3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老易2009-8-14 14:48金钱+10信息来源不同,各让一步吧。
老易2009-8-14 14:48威望+10信息来源不同,各让一步吧。

你说得很对,但我相信我们不是为了讨论明月业余时间在干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实际上你说的也没错,因为热爱历史,大家都是花了很多业余时间在这个方面上的。就如同你老易,因为热爱儿童的教育事业,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我绝对不会因此说你这样不好,相反我知道你在写这些东西中,一样也获得了大量的快乐。

其实我们的目的肯定不在这个地方,分歧在于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养成孩子的习惯。我之所以说这个事情,是因为经历过以前那种树立偶像的手段,拿什么雷锋、邱少云之类的编造出来的故事去教育别人,但一旦真实的东西被公布出来,就会使得很多人的信仰和信任感崩溃。

所以具体到网瘾问题上,我们也都不赞同从小用用细不好玩或者玩游戏是罪恶的这类东西去教育孩子,因为孩子早晚会看到真实情况的。这样做,所得极少,所失甚多。

老易千万别怕有人砸你,其实我们都很喜欢你写的一些东西,有些我们也会坚决支持,但也会有我们个人认为不认可的,就会来砸你。但绝对不会见到老易的文章,就去说不是。

所以我希望这些砖头,会对你以后做的事情有一些益处。有些不确切的,下次你就会找其他的题材去替代。同时为了应付我们,我相信你也回去查阅更多的东西,会有可能读到很多你以前没来得及读的东西。我相信会对你今后的写作大有益处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瑜珈 + 5 + 5 同样支持
flycloudjhy + 2 + 2 这个我也赞同qqyou的意见,哈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8-14 15:01:08 | 只看该作者
从老易的帖子里看出来,老易还是很喜欢明月写的东西的,不过老易确实要向明月多学学,第一不要怕别人质疑,当初煮酒那么大的乱子,也没见明月气急败坏过,相反却帮助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他的作品。其实有交互,是论坛要比博客强得多的地方。其实除了某些名人的博客,其他人想让博客火起来,真的很难,因为缺乏了必要的交互。

另外还是建议老易不要太看重作品的数量,而更看重作品的质量。上次说明月,有人说他那是小说,不是历史,俺就不认可。历史有很多种写法,有人拿他做背景写小说,比如二月河,其演绎的成分就比较多。有人那他写信史,比如茅海建先生,其引文准确全面,分析独到,为爱好历史的人所推崇。明月则是另外一类,那就是写出好看的历史故事来。明月成功了,因为他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哪怕是讲故事,也不会随口乱说,每一段故事,都有相应的史书所可以佐证。因此当初很多不喜欢明月的,只能说他的倾向不被认可,很难找出破绽来。

老易喜欢明月,就应该学习明月写作的态度,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自己懂的东西。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有依据,而不是凭自己“悟”出来的,挥着编造出来的。

真的能努力做到这一点,才真的可能被大家认可。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听语漫步 + 5 + 5 中肯
老易 + 10 + 10 谢谢提醒,我的确很喜欢明月,会多跟他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8-14 15:00:4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老易。
   尤其是老易对于不同性格人格的孩子接触网游的分析,非常独到,我很赞同。
    迷上网游的成年人,多半令我觉得,这个人心理比较另类,,只要看眼睛,两只眼睛红红的,眼球突突的,肯定是经常晚上打游戏不睡觉的。。。工作上也不思进取,办公电脑大半时间在玩游戏。。。。一定要帮孩子发展别的兴趣,不能像论坛里有的家长一样,帮孩子发展游戏的兴趣(这是我的反思)。
  。。。

[ 本帖最后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8-14 15:3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棠棠妈 + 2 + 2 你的孩子上不了瘾!我这有个可能会上瘾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8-14 14:37:48 | 只看该作者
你不了解的事情多了,如果一的依据都是从CCTV来的,那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年明月在天涯煮酒连载《明朝那些事》粉丝甚多,点击率百万,于是被天涯煮酒首席写手赫连勃勃大王嫉妒,于是动用自己的版主权利,封禁所有支持明月的网友,把自己的帖子全部飘红,并且污蔑明月造假。于是造成了一场动荡,我们很多老天涯煮酒的网友,都是那时候气愤离开的。

明月原本在新浪博客也连载,点击率也不错,但是从来没见新浪推荐到首页去,直到煮酒事件以后,新浪的博客才火起来。

现在很多人怀疑当时是一场炒作,甚至有人说赫连勃勃大王是托,这是不确实的,因为当时赫连也在准备出书,也是关于明朝的,忘记叫啥名字了。但后来的结果是,明月火了,赫连的书卖得很惨,如此做托也太愚蠢啦。

关于明月是不是上班的时候照样在泡坛子写帖子,你去煮酒看看那些帖子就是了,去明月的博客看看也行,时间都在上面写着呢。

至于你不愿意相信,宁愿意相信出名的人都像你所说的那样在秉灯苦读,那我只能是你真的很纯真。

明月也好,易中天先生也好,他们能写出那些东西,出于他们对于历史的热爱,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这些喜欢读历史的人的一个爱好,某种意义上说,就像玩电脑游戏一样让人上瘾,幸亏这个上瘾被老易认可了,没有说就像毒品一样。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8-14 14:4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棠棠妈 + 2 + 2 那个大王的书我也买过,确实不如的好看
老易 + 10 + 10 信息来源不同,各让一步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3:44: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8-14 10:03 发表
老易和小崔很熟,小崔俺不认识,但上次俺已经告诉你了,当年明月和俺是网友,上次你说明月是在业余时间写《明朝那些事儿》,俺就已经告诉你他那都是上班的时间写的了,这次怎么又拿他出来说事啦,又改成他业余时间读明史啦,其实明月业余时间干的事多了,也好玩网络游戏,还喜欢和大家一起在QQ上聊天呢。奉劝老易下次一定要换一个人来说,或者在儿教以外的地方编这种故事,免得俺笑话你。...


下面的文字来自CCTV面对面对当年明月的采访,请笑纳:

“人只要不干那些乌七八糟的事,他会有很多时间的。你下班之后吃完饭,洗把脸,开始写东西,很简单的,就看你愿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

“我现在得到的东西,别人可能要三四十岁才能得到。但我最想要的,还是每天晚上读书的那种纯粹。”

从那以后,他更是一门心思地沉浸在写史的世界里。每天晚上,他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然后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翻飞游走。


白天依然要上班,每晚他都会花4至6个小时来写作,写完后倒头就睡。每次写作前,他会翻看《明实录》、《明通鉴》、《明史》等史书,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整理分析,挑选材料。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8-14 13: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01:59 , Processed in 0.108692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