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36|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话说田忌赛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3 09:5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多人都喜欢给孩子听那些古代故事,而唯有我从来不敢,所以我儿子目前对于一些成语了解的甚少,其实他早晚都要接触这些,而我宁可他越晚越好。

田忌赛马是大家共知的古文故事,尽管他出于史记,但我个人依然认为它是个故事而不是史实。

首先是这个故事很不现实,既然“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那就是用田忌的上驷和威王的中驷去比,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去赢,甚至都未必就有把握赢威王的下驷。所以上赢中,中赢下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思维而已。类似的简单思维,依然会存在于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中,比如一个学生在名校可能会是差生,到普通学校就一定可以是优秀生等等。

而且据说在小学课本里,对这篇古文的翻译还有很严重的错误,长期误导广大小学生。

以上这些我觉得都不是太重要的,更重要的东西在于国人对这个故事的认可。因为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宣扬孙子智慧的故事,到了现代甚至有人说这个故事是古代的运筹学。把运筹学解释成为这样,真的对国人吸收现代知识的水准表示汗颜。

其实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一种对于比赛公平原则的破坏,上马对上马,原本就是一个规则,尽管古人没有明确这个规则,但作为君子人也是要墨守这一规则的。

实际上,在宋襄公被讥笑为蠢猪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君子,也没有任何诚信了。

因而到了今天,大家孩子不断的实践这一信条,并不意味是耻辱。

比方说在中国体育界,少年运动员改年龄,几乎是常态。因而美国人至今搞不清楚易建联、姚明到底年级是多大。前次奥运会,尽管有几位体操运动员被质疑年龄问题,也不了了之,但国人都清楚是怎么回事。

一次一个朋友的孩子去参加比赛,他的孩子已经把年龄改小了两岁了,可是一上场,发现他的对手比他高了足有一头,人家最少改了四岁。

这就是“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最现实的应用啊。

前两天一位朋友发帖子,讨论何川洋被北大拒绝录取问题,我明确表态应该不录取,因为造假必须付出代价。有些朋友感到何川洋很冤枉,这一点我也深深认可。因为此类事情实在太多了,很多的都是国家级的造假,却都不被处罚,而何川洋却成了倒霉蛋,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实在是太冤枉了,简直倒霉死了。

这几天报纸都在热衷于讨论中石油、石化屡涨油价问题,于是石化派出专家再次运用田忌赛马方法,用中国最低标号的90号汽油,去和美国的比我们97号汽油还好的汽油去比价格,因而得出了我们汽油比美国还是便宜的混账结论。

其实就是便宜一些又怎么样呢,人家挣多少,我们挣多少钱呀。

整个社会到处都充满这种混淆概念,强词独立的东西,根本上就在于我们的课本里充斥了太多这类不合现代社会规则的东西,让我们的孩子去学习。希望我自己的儿子到了六年级的时候,课本里这类东西可以少一些吧。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7-13 23:2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28 金币 +28 收起 理由
夏伊 + 1 + 1 支持你,但我想我,这样会不会很痛苦。
hi5 + 2 + 2 精品文章!
hq1966 + 10 + 10
wanyi77 + 10 + 10 精品文章!
pianocrazy + 5 + 5 好话题。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22:2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8 jiangying 的帖子

哦,这个是在旧金山

随着我们移民越来越多,美国会在某些方面和中国越来越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9-7-14 22:0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qqyou 的帖子

这两副图片是某个国家的唐人街???

从背景看,不象大陆,我试图看汽车牌照,看不到

另外这图代表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20:39: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9-7-14 19:36 发表
俺慢慢领会一下QQ的精神哈:


美国因为文化的差异报导了中国负面的消息。


中国人因为卑鄙而故意反意翻译美国人的著作。



严于律已宽于律人?

小时候我被自己的一个问题常常弄来头晕。俺在刚上 ...


你提出的问题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一个自由社会,实际上美国也有大量中国报道的XX时报,可是订户太少。这些不是不允许,而是因为大家不看。

美国报纸上国际的消息其实很少的,不单单是对于中国的消息少,美国的老百姓兴趣不在那里。因此薄之力主要是美国的社会新闻和文体消息。哪怕我们国家换了领导人,美国的报纸都很少报道。不像我们这里,经常几位过人在那里争论这次美国大选到底是谁获胜。其实谁获胜和我们有屁关系呀,谁赢了也是美国总统而不是中国的。因为少,一旦美国出现了其他国家的报道,除了灾难外,大多是让美国人感觉可笑的事情。一类事情是文化的差异,也就是我们觉得正常,人家觉得可笑的。另外一种就是连我们自己也觉得可笑的。如果希望有一天美国会出现中国又出现几大成就之类的报道,恐怕很难在美国看到的。

而我们这里的新闻可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所以无论是历史书还是一些新闻报道,就不得不按照统一的口径去歪曲。恐怕作为中国人的,没有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是自己平时没机会看到原文,往往受到欺骗而已。

不过对于某些反美的人士,那就另外的说法了。美国如果说中国不强大,他就会说美国诬蔑中国,如果美国说中国强大,他又要说美国宣传中国威胁论。对这类人,美国对中国的报道还是越少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9-7-14 19:36:23 | 只看该作者
俺慢慢领会一下QQ的精神哈:

美国的报纸里其实涉及中国的消息非常少,美国人远远没有像我们关心他们那样关心过中国。一旦出现的消息,确实负面的比较多,但是说偏见都不如说是文化的巨大差异更准确。

美国因为文化的差异报导了中国负面的消息。

可是翻译人家的东西,却大肆修改歪曲,然后说这是人家某某老外说的,这种细微实在是太卑鄙了。

中国人因为卑鄙而故意反意翻译美国人的著作。

英文原著是不是准确并不重要。
不是我不想让孩子了解,而是我们目前所可以拥有的此类资源中,谬误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尽管文革后改变了一些不正确的历史观,但很多本质的谎言还都存在。

我也希望有一天,可以有一套比较实际的、真实的历史书籍可以供孩子们阅读,只是目前这类东西太少了,很是无奈。

严于律已宽于律人?

小时候我被自己的一个问题常常弄来头晕。俺在刚上一年级时,总想为什么古人不把1叫2,把2叫1呢?如果他们把1当2,把2当1,那我们现在就会得出1+1=4了。然后我又想,如果他们真把1叫2,把2叫1了,可能我又会想,为什么古代人不把2叫1,把1叫2呢?我还会想,如果他们把2叫1,把1叫2,那……再往后,一年级的我就迷糊了。

现在我也常想:如果我是美国人,我肯定会想:中国人为什么什么话不说明白呢?弄来自己连自己的历史都搞不清楚,如果我是中国人,我肯定会想如果我是美国人肯定会想中国人为什么……


顺便再说一下小说。俺绝对没有把小说中的事件当历史的企图,俺只是看小说看小说,看着作者反应出来的他对事件的看法,这些看法是基于他从小受到的历史教育而产生的,不同背景出生的小说家们,对于同样的历史持有的看法不一样。但是,历史这东西,不管谁写,历史本身肯定只有一种,但千百个人写出千而个版本,每个人都还认为自己写的是真实的,谁能说谁写的真就比别人写的更真实呢?

[ 本帖最后由 happy_99 于 2009-7-14 19: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17:43: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歪 于 2009-7-14 17:36 发表
赞同帖主的看法。

西方的历史书没读过,不过以前倒是连续看过几年美国的报纸,美国媒体(商业化时代,媒体应该是可以代表或者需要迎合民意的)对中国的偏见,我看和我们在70年代对美国的偏见有一拼。

英语 ...


美国的报纸里其实涉及中国的消息非常少,美国人远远没有像我们关心他们那样关心过中国。一旦出现的消息,确实负面的比较多,但是说偏见都不如说是文化的巨大差异更准确。

英文原著是不是准确并不重要,可是翻译人家的东西,却大肆修改歪曲,然后说这是人家某某老外说的,这种细微实在是太卑鄙了。

不喜欢完全就不要去翻译人家的东西么。





我估计以后美国关于中国的报道会越来越多,不知道这两张图片能看到否。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7-14 17:5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pianocrazy + 5 + 5 着两张图看着。。。亲切。
urlaubgeniessen + 1 + 1 学习一下。
老歪 + 1 + 1 是这样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9-7-14 17:3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2 urlaubgeniessen 的帖子

赞同帖主的看法。

西方的历史书没读过,不过以前倒是连续看过几年美国的报纸,美国媒体(商业化时代,媒体应该是可以代表或者需要迎合民意的)对中国的偏见,我看和我们在70年代对美国的偏见有一拼。

英语原著就一定可靠吗?好像不见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urlaubgeniessen + 1 + 1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17:33: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9-7-14 16:57 发表


那如何确定外国的史书就真的真实呢?

小心翼翼地问句,比如说日本教科书上关于抗日战争的写法?孩子有能力看又碰巧有这书,就给孩子看这个?比看我们的教科书好?

再小心翼翼地提个想法:

偶很少看 ...


我不认为国外的历史书上说的就是对的,尤其是对中国的历史,他们往往写的很少,因为他们不太了解。当然也有不少华人在国外也写了不少研究资料。

但是我喜欢他们的治学方法,那就是实证及引用,每一个问题都会有很严谨的依据存在,绝对不会随口胡说,更不会像我们这里,证据摆在那里却死不承认。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但这些看法要依据于证据而不是随口胡说,更不是编造证据。所以在国际上,对于很多历史问题,学术界还是有很多共同的看法的,哪怕仅仅是我们国家不去认可,也不能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日本教科书上的历史我可能没机会看到,因为我不懂日文,但我知道不是所有的日本教科书都那么修改了,只不过个别的私立教科书出版商这么做过,而且使用的学校也不过几所,恐怕连普通的日本学校的学生也没机会看到。教科书问题是在于日本的文部省居然允许这些粉饰侵略的教科书出版,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所以反日也要搞清真相,不要听人家一说就去自行猜测。

说起日本教科书来,再看看我们的教科书就更汗颜了。

顺便说一下小说问题,很多小书都是以一定的历史作为北京来写的,但小说毕竟不是历史,大多数都是演绎。

非常可笑的是,我周围的很多人的历史知识,差不多都是从小说、戏曲、电视剧、评书里学来的,可是他们往往忘记了这些是文学作品,经常拿这个作为依据来讨论历史,真是让人感觉很有趣。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7-14 17:4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老歪 + 1 + 1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9-7-14 17: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1 happy_99 的帖子

人家学历史,是让孩子去努力探求历史的真实,通过各种手段(阅读、调查等等)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至于这个本来面貌反映在各人心里是什么样子,基本上,只要孩子能自圆其说,老师还是认可他们的努力的。

所以不要说不同国家的人了,就是同一国的,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有所不同,那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个人愚见,欢迎拍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老歪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09-7-14 16:57: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7-14 13:51 发表


我手头就有很多,不过孩子还没有能力读,今后孩子会不会对这个有兴趣我不知道,如果有我怎么会去拒绝呢,如果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这个人喜欢对比,经常拿中外的孩子做对比,也经常拿翻译的书和原 ...


那如何确定外国的史书就真的真实呢?

小心翼翼地问句,比如说日本教科书上关于抗日战争的写法?孩子有能力看又碰巧有这书,就给孩子看这个?比看我们的教科书好?

再小心翼翼地提个想法:

偶很少看历史书,不论中外的,都不喜欢看,觉得那些年代、人物什么的枯燥。但俺爱看小说,什么死猫烂耗子的小说都看,看来看去,这些小说作家们对于各种历史事件的看法俺也看见了一些,但很疑惑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个历史朝代所持的看法是大相径庭的。俺的问题是,如果他们各国的历史都真真实实地写着,那英国和美国关于独立战争的叙述应该是相同的,那英国人和美国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应该是比较一致的,但好象他们的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观点却不太一样。这两国家还说的同一语言,还毕竟一脉相承来着。再看南美的作家们写的东西和北美以及欧洲作家们写的小说,那对某些事件的看法就差得远了去了,这是各自学的历史不一样还是各自的道德评判观点不一样呢?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1 收起 理由
lingling0921 + 2 我很赞同。
老歪 + 1 + 1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0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4 00:52 , Processed in 0.089779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