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开论坛,看到瑜伽网友转载的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演讲,题目叫《中文是最纯正的语言》,文字写的很有趣,大家可以去读读。也钱也看过余先生类似的文章,一般叫“当中文遇到英文”,这次起了这么一个题目,似乎有些标题党的味道了,因为余先生无意去说到底是中文好还是英文好,它通过两种语言的一些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各种语言自己的特点。
实际上我很偏好这类中西对比的文字,在这种对比中可以让我们了解很多深层次的东西,所以看了有感,也写一篇文字。由于考虑写的东西会稍多,那就单独开一个帖子吧。
先从余先生的话题开始说起,那就是汉语的纯正。余先生说的汉语的纯正概念也是相对的,是和英语去比较更加纯正,多少年来变化较少。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只能说是古文,而且是书面的文字。从口语上来说,中国几千年的语言变化还是很大的,我们现在说的话,包括很多字的发音,和汉代、唐代的人差异就太大了,那时的语言,现在还可以在福建的各种方言、客家话、广东话等等中找到依据,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基本是属于外语了。
但古文字,也就是说书面文字,相对变化较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文发生了一次巨变,所以有了现代白话文和古文的巨大差别。
虽然几千年间变化较小,但是和藏文、印第安文、非非洲的很多文字比起来,中文远远不能叫做最纯正,因为中国也在发展,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一定会导致语言的不断演变。
我们先简单看看古代中文的特点。从西周以后,中文书面语逐渐走向统一,但那个年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比方说,那个时候文字基本都是刻下来的,没有笔、没有纸、也没有印刷术,所以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是一字一义,也就是单字词的年代。比如我曾经和一些爱好国学的朋友讨论,“有朋自远方来”的本义,其中“远方”完全不是我们现在的“远方”这个词汇,而是每一个字,表示了他特有的含义,远是一个意思,方又是一个意思。只有在诗经里,有一些双字词,主要是一些植物的名字和某种叠字,表现一种状态。
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单字来表达意思,那就远远不够了,中国的文字,从多里说有五万个汉字吧,尽管常用的不过五千多个。比较一下,《牛津字典里》有多少单词,60万个。所以用简单的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对于信息的不断膨胀,远远是不够的。所以中文的发展,就出现了双字词和多字词,这种变化,从唐以后越来越多,当时和西域交往众多,于是葡萄、胡床等多字的单词看是越来越多。实际上现代词汇中,很多词汇的另一个来源是佛教的那些经书。像我们现在用的轮回、世界等等词汇,都是从这里来的。余先生说了蒙古文有影响,比如现在的胡同等词,都来自蒙文。但实际上对现代词汇来说,满文的影响实际上更大。但这些影响主要出现在口语方面,而对于中国古文的影响还是相对的比较有限。只是在白话文以后,口语进入了书面语,这种影响才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用单字组合成词语,是适应信息化爆炸的一个不错的方法。我经常的做这样简单类比。每一个汉语单字对应一个英文字母,那英文有26个字母,我们至少有5000个字母。所以英文要用很多字母来组成词,而我们则需要两到三个字母(汉字)就可以了。这种方法就是白话文兴起的基础,也是汉语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目前我们用的文字,已经不能用纯正来表达了,我这一篇文字里,源自日语的词汇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很多词,都是在古文里从来不存在的,都是100年以前创造和翻译的。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到达现代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说了中文的发展,再说说中文的特点,余先生的文字里有很好的比较,实际上很多中国的文字先驱们也都有不错的描述。单字词表述事物,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方式,余先生演讲里也举了例子,古代的原始的英文,也多是单音节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音节或者单字词的弱点也会很明显。最大的弱点就是一字多义,因为字实在是太少了,要表达那么多意思,只能这样。这就造成了中文语言里比较突出是汉字成为一种含义模糊的文字。由于中文的不定义性、多义性、主观性与虚无性,也导致了它在现代科学时代存在的很多问题。
林语堂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所以他的评断是很准确的,他认为:“汉语是诗的语言,它朦胧、隐晦、随意,具有跳跃性、整体性,它重意境、暗示、象征、音韵,因此,几乎随便几个汉字组合在一起都能成一首诗。但汉语的这些特征与科学描述的精确性是相悖的,所以,汉语不是科学研究的语言。”
余光中先生是位诗人,因此从他的角度,会大讲中文的好处。其实我也这么认为,中国的唐诗宋词,以及古文里的散文,都是非常之优美的文字。我很奇怪那些让孩子读经的人们,反倒去贬低这些优美的东西,而让孩子们读经史子集这些垃圾,真是不知道长了什么脑子。实际上我曾试图和一些爱好国学的朋友讨论一些论语里的本义问题,但那些人拒绝和我讨论,他们说不在乎论语里到底说了什么,自己按自己的意思理解就是了。这我才明白那些爱好国学的,本身并不如我对于古文之兴趣,而是要信仰一种宗教而已,对他们来说儒教更重于儒学,经里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古的,越古越好。听起来像是在收藏古董。
这些人爱好的是六经注我,典型的就是类似于丹解读论语。所有的国学研究者,对这类解读只是笑笑而已,没兴趣去指出她的种种谬误。
实际上汉语除了写诗,还有一种好处就是暗喻和反语。这也是西方语言很难做到的,因为那些语言相对太精确了。这在一个专制的社会,是很需要的东西。我个人有兴趣与历史,曾研读过清朝的一些文字狱的事情。后来我发现文字狱绝对不是冤狱,那些人确实在表达一种不敢明确的表达的意思,但可惜被发现了而已。所以文字狱的冤,不在于本无事实,而在于不允许人们正常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余先生说了汉语的语法的事情,其实汉语以前不存在有规律的语法,现在小学生学的是白话文里的语法,是从西方语言里借鉴过来的,所以自然有很多冲突和不完整。你说他好也有好处,但不完整的语法,表达的东西就不明确,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绝对是很大的障碍。老外们打死也弄不明白“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为什么说的是同一种意思。
这种问题会很典型的出现在语言交流上,也就是常说的翻译问题,关于这方面余先生也曾经有不少演讲举国大量的例子。实际上翻译还是小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很多科学的东西,只能了解其皮毛不能了解其真正的内容和实质。这也是100年了中国人做事情不能有科学态度的根源。
在英文单词里,有很多词是普通人不认识的,比如我们考GRE的时候背得很多单词。这些单词如果出现在西方的报刊杂志上,一定会有一大段的详尽解释。否则外国人可能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中文这类问题很少,因为很多词翻译的你一看那个词的两个字,就能猜出其大致意思来。尽管很好,但带来的问题是,国人再也不去细究这歌词是什么意思了,而且开始随意的去联想。因此导致了国人的很多日常理念是非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这也是在中国各种伪科学的东西大行其道的最根本原因。
我举一个小例子,“Rule of Law”和“Rule by Law”这两个词,一字之差,完全是截然相反地两种意思。非常有趣的是,这两个词都被翻译成法制,所以中国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法制。
语言的含混性造成了思想交流的困难和无谓的争论。关于汉字,黑格尔曾说:“中国文字很不完善”、中国的“文字对于科学的发展,便是一个大障碍”,其实这话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多少年没有科学的出现,就和这文字以及文化大有关联。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对我们育儿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我说还是有的,很多人问我什么是逻辑思维,怎么培养。关于逻辑思维,我写过一个帖子讲形式逻辑,后来看大家没兴趣看,也就没有写完。关于怎么培养,我要说的是,从小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减少形象思维的影响。
我曾经断言,让孩子读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数学能力。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说语言不过是一种工具,怎么会影响思维了。但是你让孩子读那些形象思维的东西,那些不符合最基本逻辑的东西,孩子读多了,自然接受了,他就再也难以完整的接受逻辑思维的东西。他习惯了用形象思维的东西去研究数学乃至科学的东西,是一定不可能成功的。钱玄同先生曾言:“所以二千年来用汉字写的书籍,无论哪一部,打开一看,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若令初学之童子读之,必致终身蒙其大害而不可救药……青年弟子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将为其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
百年前很多仁人志士曾大声疾呼,胡适就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如今读来,也是有历史痕迹的。现在汉字也没有亡,也在发展。而且如今的孩子,都可以学习英文,可以去阅读原版的书籍而不借助于翻译。如果中国今后可以再学会西方人的严谨态度,比方说,在写一个词汇的时候多加以严格定义,学会用事实和依据来论证问题,而不是用散文性的语言去讨论问题。学校教育里更重视有依据有推理符合逻辑的写作,而不是简单的把词汇华丽的堆叠性文字给以高分鼓励的话,中国的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
毕竟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所以讲中文的纯正性不是好事情,那不过是一种原教旨的态度,相反地,中文更多的去吸收外来的词汇,不断地创造新的词汇,以使的语义更加准确,才是中文今后发展的正确方向。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6-5 16:32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