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03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谈贫说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9 20:0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贫说富(2009-05-09 10:01:26)

标签:杂谈  

我上面讲过,穷困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富人所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无论是家长和孩子,都应该为拥有这种无形的财富而感到富足。有形的财富也许需要对孩子适当掩盖,但这种无形的财富则一定要告诉孩子,让她或他为此而感到骄傲。  
我们在美国曾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故事:一位亲友住在个富人区,房子在我们看来已经相当好了。但是她对我们说,这样的房子,在这个区还是显得寒酸。一次女儿带同学来家玩。同学好奇地问:“你们家的房子怎么这么小?”以后女儿就再不带同学来玩了。另一朋友的孩子,对自己家的小房子是如此惭愧,乃至每次校车来家门口接送时,他都不用前门用后门,绕着走大房子邻居的过道。无疑,家境打击了这些孩子的自信心。

其实,这两个家庭在经济上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水平。如今我工作三年,还没有买房,租的是本区最便宜的房子。女儿请过许多小朋友来家里玩。大多数来了一次以后就再也不来了。大概是家长看到我们家实在太寒酸、不愿意送孩子来吧。在我工作前,情况就更糟糕。全家挤在顶层的小阁楼上,女儿根本不可能请小朋友来。女儿三岁多时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就问她:“你们家怎么没有车呀?”女儿来问我们,我们直截了当地告诉她:“我们没有钱买。”

这样的境况会不会影响女儿的自信呢?我们并非没有担心。女儿出生前,我们的生活圈子主要是校园,非常单纯。师生们不会以贫富来判断人,我们自然也全无阶层意识。但是,孩子一进幼儿园、特别是一上学,我们也跟着进入了真正的社会,开始碰到许多“势利眼”,当然担心女儿的心理有影响。可是观察了几年,发现她在这方面几乎完全“免疫”,在各种群体中都表现得非常自信,既不嫌家贫,也不羡慕人家的财富。她在幼儿园时,一位四岁多的小朋友还当众骄傲地宣布:“我住在大房子里,我们家很富!” 七岁时,女儿的一个小朋友来家里玩。她看了看我们家,然后问:“你们家是穷的还是富的?”女儿坦然回答:“属于偏穷的。你们家呢?”“属于偏富的。”另有一次是在学校里。当她的一个同学知道我们是租房住后,就直截了当地说:“真是太糟了,你们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对此,女儿都能淡然处之,从来不觉得自己比谁低。而我们周围不少人都为女儿的快乐而感动,会问我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孩子这么快乐?”甚至我们健身房的一位服务人员称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快乐的孩子。这些话当然有许多客气的成分。但女儿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则是无庸置疑的。

为什么女儿生活在一个很穷的家庭却能这样自信?我以为关键在于家长的态度。一个孩子的幸福感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其实并无直接的关系。她穿的是旧衣服,不是名牌,但只要很舒服,她绝不会介意。小孩子除非你特别去教,不会有什么名牌的意识。家里穷,但还是有吃有喝,她并不会挨饿。她真在乎的,其实是家长花多少时间照顾她、和她玩。很多百万富翁的子弟,因为家长太忙,无心顾孩子,住在大房子里反而很压抑。对此,任何孩子都不会羡慕。所以,在贫困的环境中,如果家长安贫乐道,并且充满自信,孩子也会如此。家长若是因为少几个钱就人前人后抬不起头,孩子就会跟着自卑。老实说,我们能够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把孩子教育成这样,当然也不是没有任何外在条件的。毕竟,我们夫妻两人都在耶鲁读博士,属于在美国受了最好的教育的人,而且也知道贫困是暂时的,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甚至还有些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些在教育孩子中都能流露出来。而在一般的穷人中,象我们这样背景的人就实在太罕见了,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不过,即使承认自己拥有许多非物质的教育特权,我还是以为我们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是可以传授的、可以被那些没有“特权”的人所掌握。毕竟,这里最关键的地方是和孩子如何沟通,并不涉及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以下是我们和孩子交流的几个原则。

首先,要认识到穷本身是一种优越。我在上面已经反复讲过: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穷会带来了许多优势,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我们夫妻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这笔财富,觉得比许多富人都富有。当家长真实地这样想和行为时,就会不自觉地感染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其实很富有。我们从来不对孩子回避自己的经济问题。房子小,没有车,我们都痛痛快快地告诉女儿:家里没有钱。不过,我们同时提醒女儿: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父母没有时间和孩子玩。你愿意妈妈出去挣钱,然后买车买房子,但要找个人看你,妈妈没有时间和你玩吗?五岁以下的孩子一听到这些,马上会选择妈妈而不是房子和车。这是孩子天生的价值观念。但当大人把房子和车看得过分重要时,就会扭曲这种价值观念,给孩子带来许多心理问题。

这样说说当然是不够的,还要不停地把真实的生活展示给女儿看。在我们前后左右,有不少和女儿差不多大但身心发育有问题的富人孩子。帮助女儿观察他们,看看他们有什么,自己有什么,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一次我们去位朋友家。那是一个有四百多平方米的豪宅。女儿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房子,一进门吃惊得嘴都有点张开了。主人是个事业成功的生意人,招待很殷勤,家里也有位和女儿同龄的女孩儿。不过我们很快发现,主人把女儿介绍给自己的女儿、让两个孩子去玩儿后,心思全在招待客人上,两个小时居然不管孩子。后来我不放心,到孩子的屋里一看才知道,主人家的女儿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玩儿电子游戏,并拉着我们的女儿一起玩,我们的女儿则全无兴趣。再仔细观察,那家里儿童书籍和玩具非常少,乃至女儿无聊时找本书看都没有。后来我们在回家的路上问女儿:“喜欢你的新朋友吗?”她淡淡地说:“Ok。”我再追问:“OK是什么意思?她有意思吗?”女儿摇摇头。“为什么?”女儿这才告诉我们:那孩子除了电子游戏和电视,什么都不懂。许多自己看的书她都没有看过,谈不出任何有意思的事情。再过几天,她妈妈在谈起相关的事情时再问她:“你喜欢住那样的大房子、过那个孩子的那种日子吗?”女儿坚决地摇头:“绝不!”于是我们告诉她:看看,钱不是一切。你可以没有什么钱但很富有;也可以很有钱而很穷困,就象那个孩子一样。

在本书的另一篇文章中,我还讲到女儿的一位同班同学杰克。那孩子家里很富,有几栋房子,平时带着手机,有事情就打电话给父母。女儿一个月一美元的零花钱,都存到银行里;他则一个星期就一百多块,如月花光,经常到自动售货机上买东西吃。这个孩子的父母,一天到晚忙着自己的房地产生意,电话打个不停,把孩子放在一边玩电子游戏,乃至他的阅读水平还不赶不上女儿两年前的程度。因为学习差、能力低,在班里也不很人气,很少有朋友。女儿一直对他非常同情,两人反而变得挺要好。这个男孩子其实非常懂礼貌,待人很好。这也是女儿喜欢他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直鼓励女儿帮助她。所以,在女儿的眼中,他不仅不“富”,而且一直是个弱者。喜欢为未来操心的女儿有时还替杰克发愁:他长大会找不到工作的,会穷的。

这一系列的经历,也许多少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还住在很便宜的房子里、女儿却一直很有信心的原因。即使如此,我还是要打预防针式地和她讨论贫富的问题。比如,当听了她告诉小朋友自己属于偏穷的家庭时,我为她的坦然而高兴。不过,有些现实,大人不提醒,孩子未必能注意到。因此那天在哄她睡觉时我还是问她:“你真觉得咱们家很穷吗?你看看:你学芭蕾、学钢琴、学中文有多少孩子象你学这么多东西时?”她马上恍然大悟,告诉我她比她班上的大部分同学课外学的东西都多,她其实很富有,而即使从物质上论,这些也都是要花钱的。我又问她:“你愿意放弃这些课,省下钱来象别的同学家那样买个大房子吗?”她马上说不愿意。最近,我们确实在考虑买房子的事情,全家还一起出去看过房子,不停地讨论学区、价格、地点等等问题。这时女儿特地插进来向我们强调:她宁愿住个小房子,可以省下钱来学芭蕾和钢琴。可见,教育和钱财对她来说都是财富。但她知道在这些不同的财富中作出选择。

女儿在八岁时为什么就能这么自觉地重视自己的教育呢?一大原因在于我们不断教育她:物质上的贫富都是暂时的,关键要看你自己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又是通过教育获得的。当年我们从纽黑文的小阁楼搬到波士顿近郊的一套两卧的连体式房子中,对女儿震动很大。新居虽然属于当地最便宜的档次,毕竟有两层。那年她五岁,兴奋得跑上跑下,嘴里不停地说:“好梦成真!”她妈妈马上不失时机地教育她:“看看,爸爸工作很努力,受了良好的教育,挣来了钱,所以我们都可以住好一些。”在未来一两年(大概是她十岁左右的时候),我们恐怕会买房,居住条件又会有明显改善。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教育她:“我们能买房子了。因为爸爸工作很努力。努力总会有结果的。”这样,她小小年纪就看到一个努力的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状况。这种“人生实况转播”,也是富人家不可能作到的。一天,她练了一个小时的琴。晚上我拥抱她道晚安时说:“宝宝,你今天练琴很努力,爸爸很为你骄傲。谢谢你给爸爸当这么好的女儿!”她亲吻我的脸说:“爸爸,我也很为你骄傲!”我马上问:“你为爸爸骄傲什么?”她看看我说:“你也很努力,给家里挣了钱回来,让我们过这么好的日子。”看来,她对所有的一切很珍惜。现在她非常自律、用功,对未来非常有信心。这也都和我们在穷中发现的财富有关。

所谓“人穷志不短”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气话,而是有具体内容的实话。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pianocrazy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5-9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oodhead 于 2009-5-9 22:07 发表


我相信是叙述,真实则未必。比如打电子游戏那段,“我们的女儿则全无兴趣。”你不觉得作者的孩子有点过于早熟吗?
“玩具和书籍很少”。书籍少是可以的,你见过哪个富人孩子家里缺少玩具?


你说的对,有些肯定是有选择的来说啦。

不过美国的很多家庭,孩子的玩具真的没我们的孩子多呢。也许是因为他们幼儿园有足够的玩具,家里不用买了?我也不太清楚呢。这个还要请教Hi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5-9 23:05:56 | 只看该作者
物质第一性!
文章的观念太狭隘了,贫穷的磨练是一种精神财富,剩下的 没发现是什么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5-9 22:07: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5-9 20:55 发表


你说得很对,这本书因为是真实情况的叙述,因此很有可读性。对于其观点,那就见仁见智了

比如我,就不认可那种自己没有钱也要上昂贵的私立幼儿园的观点。不过还是美国人厉害,后来给他减免了学费。


我相信是叙述,真实则未必。比如打电子游戏那段,“我们的女儿则全无兴趣。”你不觉得作者的孩子有点过于早熟吗?
“玩具和书籍很少”。书籍少是可以的,你见过哪个富人孩子家里缺少玩具?

[ 本帖最后由 woodhead 于 2009-5-9 22: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5-9 20:55: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09-5-9 20:53 发表
这本书就是以事实列举取胜的。
观点部分可以参考,有待商榷。


你说得很对,这本书因为是真实情况的叙述,因此很有可读性。对于其观点,那就见仁见智了

比如我,就不认可那种自己没有钱也要上昂贵的私立幼儿园的观点。不过还是美国人厉害,后来给他减免了学费。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5-9 20: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5-9 20:53:05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就是以事实列举取胜的。
观点部分可以参考,有待商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5-9 20:45:22 | 只看该作者
赞同这句话:关键在于家长的态度。
但说实话,没有多少可比性。。作者说穷是一笔财富,笔调中却时时流露出“文化自信”的优越感,和对富而浅薄的鄙夷。
实际上,作者一面说,“看看,钱不是一切,你可以没有什么钱但很富有。”一面又不断强化自己的潜意识中的自卑,通过让女儿学钢琴、学舞蹈、学中文来体现自己的成功。

我想说的是,上学要花钱,买书要花钱,旅游要花钱,出国也要花钱。好好挣钱,好好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20:16:45 | 只看该作者
教理财,更要培养领袖的素质(2009-05-01 19:55:44)

标签:杂谈  


《一岁就上常青藤》连载

女儿如今才八岁,在学校表现不错,跳芭蕾很有天份,弹钢琴至少算是用功,但目前实在看不出日后能成就什么。不过,如果拿《华尔街日报》等等媒体上讲的成功者的素质对照一下,她似乎什么都有:她非常能够推迟欲望的满足,甚至在饮食上都非常注意;她很有未来的规划,连上大学的事情都在考虑,也愿意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她对钱计算得很精细,从来不乱花;当然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到了哪里都高高兴兴,非常自信,也能和人相处得很好。她更懂得友爱,帮助他人的意识和公平的概念非常强。总之,她有多大智商我不敢说,但至少在品性上实在没有什么可挑的。父母看自己的女儿当然不会客观。不过我还是可以大胆地说,至少到现在为止,她已经有了个小小的成功的人生。  
教孩子理财,当然是希望她成功。但是,我需要提醒家长:理财并不是要当财迷,不是让孩子只想着自己;而是要通过理财认识世界、培养好的价值观念。毕竟,我们社会的运行要有一个“经济基础”。孩子学理财,也是认识社会的这个“基础”的手段。

我们夫妇一个读历史、一个读文学,都属于那种最不实际的“傻博士”。教育孩子自然也反映了我们生活的格调。比如,女儿课外的主要时间,都是用于学习钢琴和芭蕾,全无专门的财经方面的熏陶。但是,因为平时注意上述理财的生活小节,她在财政方面已经相当成熟。这时我们注意的,则是把她对自己的小帐户的兴趣引发到对整个社会的兴趣。下面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女儿七岁半时,已经能读不少东西。一天上厕所时,她捡起一本《新闻周刊》,封面是一个中年男子穿着条游泳裤、悠然自得地漂在游泳池的水面上,显得十分健康。上面的标题是:“这位男士要在过去就已经死了,但现在不同了。”(This man was dead, but not any more.) 女儿马上问:

“爸爸,这是什么意义?怎么他已经死了,现在又不死了?”

我拿过来一看,原来那是一篇讲医疗技术进步的封面故事。我解释说:

“这个人有心脏病。要在过去,他就死了。但是,现在医疗技术进步,他通过复杂的心脏手术,不仅能够活下来,还可以象一般人一样游泳。可见那些医生是多么了不起!”

我本来想这也许是激发她对医学兴趣的机会。没想到她沉吟半晌,突然问:“谁来为这些埋单?”(Who is going to pay for this?) 

我一下子笑起来,马上和她解释:“他一定有医疗保险。他的保险公司会给他付。”

“那么你有医疗保险吗?”她马上看来很关心我。我告诉她:

“爸爸有工作,咱们全家都有医疗保险。”

她穷追不舍:“保险需要多少钱?”

这一问我也傻了。想一下告诉她:“咱们全家一万多吧。不过是爸爸的学校给买的,咱们不用花钱。”

接下来的问题就复杂了。女儿继续问:

“人没有工作,能不能自己买保险呢?”

“当然可以,不过那要贵得多。”

“为什么?”她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解释说:“你看,假如爸爸的学校给所有员工买保险,这些员工既然都在工作,他们大部分当然都是健康的,不用去医院,花不了太多医疗费。看病的人少,保险公司支付的钱就少。所以,这些人的保险就可以比较便宜。但如果你个人去买保险,保险公司就会想:你为什么来买保险?你为什么没有工作?是不是身体不好?如果你要总去看病,保险公司就赔本了。所以,一个人去买保险,总是很贵。另外,学校给一大群人买,是一笔大买卖,一下子就定下来,很简单方便,管理费用也少。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去买,保险公司就会一个人一个人地调查,看看每个人身体如何、大概可能去多少次医院。这样管理费用就高了。”老实说,我这么一个学历史的人,没有接触过这些实际问题,解释起来也很力不从心,只能勉强招架了。

女儿接下来的问题,就让我这个当父亲有些感动了:

“如果我不是个学校,但要给许多人一起买保险,那么是否也可以便宜点呢?”

我有些不明白:“你不是学校,不是雇主,怎么会需要给许多人买保险?”

女儿说:“那些没有工作的人怎么办?无家可归者怎么办?我能不能给他们都买了保险?能不能便宜点?”

让我吃惊的是,她一下子竟触及到了美国政治中关于全民医疗保险计划的辩论的核心问题。于是我又和她讲目前美国大选中的医疗改革问题,因为其中的重要议题就是政府如何代表社会来和保险公司集体地讨价还价、降低成本。由此我也介绍给她一些社会公平、政府职责的概念,话题从经济又转到了政治。

我并不指望不到八岁的小女一下子能明白医疗保险、医疗改革等等复杂的问题。其实,孩子的注意力能集中的时间很短。即使这么讨论一下,她几天后就可能忘了。不过,日常帮助她理财,促进她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理解,这样她就会逐渐向这个方向思考,对社会的理解也慢慢会成熟、复杂起来。我想她七岁半时能问这样的问题,是和她五岁开始经营自己的零花钱、开立自己的银行户头是分不开的。以后她理解社会、学习经济学等等科目,也会快一些。我拿她这个故事和朋友开玩笑说:小女经济头脑有些发达得过分,以后最好的职业大概是经济学教授(只是希望她不要变成中国那种“主流经济学家”);第二好的职业则是到华尔街上搞金融;最糟糕的职业,大概就是作为共和党候选人竞选总统了(当然保不齐她会成为民主党。她固然象共和党那样讲求财政纪律,但也象民主党那样老惦念着给穷人买保险呢)。不过无论如何,我大概不用操心她是个不会经营自己生活的人。

女儿最让我骄傲的地方,是她不管对钱财如何有兴趣,最后总能超越自己,想到如何帮助别人。这种利他主义的精神,是界定成功的更高面向。我在大学里教历史,许多学生来自商学院,一心想做生意,对历史烦得不行,觉得和他们的生活一点关系没有。我常常这样对他们讲:“如果你一生只关心你的下一张工资单,你这一辈子就很可能在为自己下一张工资单的忧虑中度过。你很难成功。如果你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这些直接的利益和经验,多想想别人、多想想世界,你就可能成为你们这一代中的领袖。显而易见:人们不可能选择一个只关心自己工资单的人当领袖。你必须通过关心别人、给别人谋福利,进而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拥戴,成为他们的领袖,同时也获得个人的成功。”这也是我教育女儿的哲学。即使从最自私的角度看,一个只想自己的人,有点成功也非常有限。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领袖眼光,让她思考怎么帮助别人、怎么解决社会问题。这样,她未来才能占据领袖的位置,才能很快学会怎么经营一个社会、怎么经营一个巨大的组织结构。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博论坛 圈子(已加精)
[url=]阅读[/url](1512)|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5-9 20:0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wangtutu 的帖子

好久不见兔兔了,占个沙发!-------------呜呜,QQ下手快,俺的沙发变成板凳啦

[ 本帖最后由 leowelkin 于 2009-5-9 12:2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angtutu + 2 + 2 家人好吗?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5-9 20:04:5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那个常青藤里的一段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angtutu + 2 + 2 对.我才看到.平时不看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23:54 , Processed in 0.085613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