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214|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空山泠语--一个私塾教育者的手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8 20:2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麦苗

  窗外的麦苗,油油的在春风中摆动。一片纯然的生机,棵棵都在生长。它们为什么生长?没有人知道。也许,生长就是目的。上天有好生之德,此德,亦只是一股不竭的生机吧。人间若无此生机,恐怕就要死灭了。
  看见这绿油油的麦苗,心中就充满了生意。春风,阳光,雨露……都在帮助它们生长。在它们干旱时为它们浇浇水,不就是在“赞天地之化育”吗?
  又有多少人,在迷乱中挣扎呢?他们本该像这一畦麦子,在阳光雨露中成长,吐穗,结果,却不幸没有圣贤精神的拂照,日渐枯萎了。更可悲的,是那些孩子!他们离圣贤精神比父辈更远。生机在减少,天地间越来越混乱而死寂。这正是人间的大不幸呵!
  生机就是善,就是仁。死寂就是恶,就是不仁。各行各业的大师们,不过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呵护、增添宇宙的生机。
  ――老师,更是如此。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石心 + 10 + 10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20:27:39 | 只看该作者
           书架前的将军

  一天,站在书架前,看着那一列列的书,突然感到自己像一个将军,踌躇满志。
  以前不是这样。还记得初进大学图书馆,那种近乎绝望的压抑感。这么多书,怎么读得完?每次走进国家图书馆,也是这种感觉,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那些沉甸甸的书籍,简直要把人压垮。
  但现在我站在书架前,看着那些书,却气定神闲。在我眼中,它们不再是铁板一块,一排排、一本本呆板地排列着,而是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明有暗、参差错落的,像一棵枝干分明、生机盎然的树。我好像有了一种透视力,能把书籍看穿;好像一个将军,书籍做了我的俘虏。我为自己心态的变化感到惊奇,有时担心这是不是狂妄。但说实话,我喜欢这种感觉,我爱看书,但以前的我为书所困,现在我从书中解放出来了。
  这一切,发生在读过几年经之后。
  有的书是需要精读的,有的书略读即可,有的书翻翻而已,更多的书其实碰都不必碰。一个人真正需要好好读的书,不过是那么几本。书不在大小厚薄,而在它的智慧含量。博览群书的意思,不是说读遍所有的书,而是当你吃透最有智慧的几部书后,其他的书看起来都很容易,有的一翻而过,有的翻都不必翻了。像马一浮、钱钟书这样号称读书无数的大家,并非什么书都读过,而是说在他的学问范围内,该了解的都了解,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有的书他们法眼一扫,就懂得了——就算读过了。
  这种强大的吸收理解能力,看起来很神奇,其实培养起来并不困难。培养的方法就是从小读源头性的书。源头性的书每个民族只有那么几种,就是经典。就中国来说,经、子、史、集,读了经就很容易读子,读了经、子,史、集就不再话下。但如果你从集开始,恐怕头发白了还读不到经。
  学问是有系统、有层次的,明白了学问的系统、层次,耐心读过几本经书,有了点真体会,就可以执一驭万、左右逢源。这样读书做人,才有乐趣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00:41:22 | 只看该作者
        要命的汽车

  药家鑫已经伏法。此案就像所有曾经引起轰动的案件一样,将会逐渐为人们淡忘。
  药家鑫肯定是一个教育失败的典型。但是,究竟失败在哪儿呢?我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案件的来龙去脉,也没有过多的考察药家鑫的受教育经历,仅仅一点,我觉得已经可以判断他的家庭教育问题之严重。就是:他一个21岁的大学生,却拥有一辆汽车。
  他家虽然还算富裕,但并非富豪或官宦之家,买车的钱还有一部分是借的。还有,他的父母辛苦了半辈子还没有汽车,他却21岁就开上了汽车。这正常吗?
  我们不仅要问药家鑫的父母:为什么要给儿子买车?
  说是为了做家教。听上去像个笑话。
  仅此一点,我们就可以判断:药家鑫在家中一定是极受宠爱的。凡他想得到的东西,他的父母一定会不惜一切满足他。而问题就在于,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以轻易满足自己要求的人,一定是自我中心的。他觉得一切都可以唾手而得,不会珍惜任何事物。
  在今天,房子、汽车是多数人心中成功的标志,这个成功的标志,为什么不让药家鑫自己去争取呢?如果他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买了一辆汽车,他的心智一定比现在成熟。
  药家鑫在家中一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父母觉得他有钢琴天赋,只要他把琴弹好,其他一切都无条件地满足他。父母潜意识当中,甚至还有讨好药家鑫的成分。一个被捧上天的人,是不会知道天高地厚的,是不会知道人生的艰难的,是不会在意他人的感受的。药家鑫就是这样一个被宠坏的人,一个被过度保护、心智极不成熟的人。
  没有汽车,就没有这个案件。汽车直接要了药家鑫的命。其实,应该说,是为他买汽车的人要了他的命。这样说似乎有点苛刻,但我们可以推想,这样一个心智极端幼稚的人,即使不开车撞人,是不是也很容易做出其他的极端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9:18:51 | 只看该作者

不溺爱,不网游,多读经

  越来越感到,在今天,一个孩子要真正成人成才,殊非易事。

  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在溺爱中长大。父母接受了似是而非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不愿也不敢管教孩子。也有的家庭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而老人多溺爱。

  不敢管教孩子的父母,还会放任孩子接触网络游戏。多数家长对网络游戏对孩子的摧毁力估计不够。一个迷上网络游戏、脑袋里装满了怪兽、暴力形象的孩子,将会失去现实感,不能再从事任何有效的学习。有因上网荒废学业的,有连续上网十天耗尽生命的,有为上网弑父弑母的……网络游戏已经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奈何很多父母就是不能及早注意并有力地斩断它伸向孩子的魔掌!

  不溺爱,不沉迷影视和网络,是学习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可议读经。

  常常担心,孩子还没开始读经,已经被溺爱和网游扼杀了。而且,很明显的,读经孩子人数的增长,与迅速增长的网瘾孩子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常常担心,我们拯救孩子的速度,赶不上网络吞噬孩子的速度;也许还没等我们把读经的孩子培养成才,世界已经被网游毁灭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让孩子染上网瘾、少看或不看电视,与让孩子读经一样重要。执政者真要有远见,有良心,当立法限制网络游戏的制作和流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9:17:40 | 只看该作者

汝是人,何畏鸡


于某会议闻一幽默故事,甚有味焉,与诸君共赏。

某国有患强迫症者,臆己乃一虫,甚畏鸡。久之不愈,家人送入精神病院。医者悉心施治,三年,始使之信己乃堂堂人类,非虫也,无须畏鸡。问之,则曰:“我,人也,非虫也,不畏鸡。”如是者多日,医者谓愈矣!家人甚喜。出院门,适遇一鸡,患者大骇,疾返入院,瑟瑟不敢出。众曰:“汝既已知为人矣,何畏鸡?”答曰:“吾固知矣,恐鸡不知也!”


由识者观之,世之称读经大有益而不让孩子读经者,殆类此矣。既知读经乃人性之所在,乃成就人才之根本,何畏本末颠倒声名狼藉之体制教育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6:58:17 | 只看该作者

朝会·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当今之世,放眼天下,没有几个读书人。并不是上过学,或上过大学,读过硕士博士,就叫读书人。“读书人”这一称谓,其实是有特定内涵的。在中国古代,它指的是熟读经书,以生命实践圣贤学问,有修身养性之功夫,有齐家治国之本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这样的人,古人叫做“士”。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今天的学生,很少有人算得上读书人。因为他们读的书根本不对。今天学生所读之书,不仅肤浅驳杂,且多偏于知识技能,于身心修养了不相关,即使努力攻读,充其量也不过成为一个专门人才,将来有个好饭碗而已。
     也有一些人喜欢读书,或者也读读经典,但也不能算读书人,因为他们读书的目的、态度不对。他们只是把经典当作一种知识来了解,一种材料来研究,甚至抱着消遣的态度,随便看看。他们并没有把经典看作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没有把读书明理、追求圣贤学问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他们虽对经典有一些了解,但终其身还在经典之外。
     真正的读书人,应当明白“大学之道”。<<大学>>开头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要发明自己的德性;“亲民”就是要亲近、关爱天下人,像圣人那样“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一人”;最后,一切的努力,要以善为依归,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有这种胸怀,有这种识见,有这种为学做人的目的和诚恳,才算得上读书人!
     读的书对,目的、态度对,还要耐得住寂寞。古人有“板凳甘坐“十年冷”、“三年不窥园,十年不下楼”、“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之说。真正的读书人,要把得定志向,耐得住寂寞,攻苦食淡,不求人知,安下心来好好读几年书。今天最缺少的,正是这样的读书人。出去看看,红尘滚滚,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东奔西跑,有几个人安心读书?但社会需要读书人,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人类,最需要的,就是读书人。因为读书人是社会的主干,国家的栋梁,人心的标尺,人格的模范。古人讲“士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这里的“士”、“儒”,讲的就是这种读书人。我们看看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林则徐等彪炳史册的人物,其实都是一介书生,一个读书人,他们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建功立业,救国救民,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今天的人一处高位,一有钱,很少不贪污腐败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读书,没有人生的目的,没有高尚的追求。人生没有高尚的目的和追求,必然会追逐低级的享受。人们恨那些贪官,那些为富不仁者,但你想想,他这样一个空虚肤浅的心灵,有了权有了钱之后,不腐败享受,还能干什么呢?
   真心希望大家珍惜眼前的机会,立定志向,静下心来,好好读几年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根据谈话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25:35 | 只看该作者

朝会·关爱同学,做好自己

  公先生:落实圣贤之言,应从关爱小同学开始。圣贤之言终究是要落于行动上的。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我们应该从身边的人做起,先关爱周围的人,再把此心推而广之。学习经典要用在正确的地方,一个人若是心术不正的话,能力越大就会越糟糕。
  吴先生:修德当由身边做起。孟子言“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我们不要向外求,不要好高骛远。此外,尊长爱幼都是责之于己的事,而非要求他人。人做好自己就行了,总是要求别人会使事情更加恶化。“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这一段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只问自己有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而不是要求别人。所以大同学应该只问自己有没有爱护小同学,有没有做到“兄道友”,而不要管小同学是否尊敬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弟道恭”。要求别人,自己首先就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11:00:36 | 只看该作者

重读鲁迅:“改造国民性”之可怕

  鲁迅一生的工作,可以“改造国民性”一言概括之,鲁迅也常这样自诩。然而,“国民性”是可以改造的吗?  何谓“国民性”?我想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基本的人性和中国人所独具的性格特征。前者是所有民族的人都相通的,后者是在中国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
  基本的人性怎样改造呢?是人就有人性,把人性改变,重造,谁有这个本领呢?
  一个民族的性格,是在独特的环境中长期形成的,能像换件衣服那么简单地换掉吗?英国人不会想着改成法国人,印度人不会想着改成美国人,为什么中国人就非得把自己的性格改成别国人呢?如果说是为了强大,不得不改,那英国人、法国人、印度人也曾经失败过。如果说我们要放开心胸,多吸收人家的长处来丰富自己,那是应该的,但应该说“丰富”或“完善”“国民性”,而不是咄咄逼人的“改造”。
  仔细体会“改造”这个词,是可怕的,尤其当它运用到了人的精神领域。
  鲁迅之所以把“改造国民性”看得那么简单,因为他根本就不承认,人有基本的不变的人性。在这他反驳梁实秋的文章<<文学与出汗>>中表现得非常鲜明。他认为古人的人性与今人是不同的,贫民的人性与富人是不同的,既然人人不同,当然可以大改特改了。
  实则,鲁迅理解的人性,只是人的气质之性甚至生理属性。在<<文学与出汗>>这篇文章中,他就用古今人“脾气”不同、“出汗”不同来证明人性不同。他只了解人原始粗鄙的一面,不知道人还有超越光明的一面;他只知道人有动物性、气质之性,不知道人还有人性、天命之性!而对人来说,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一个思想偏颇的作家,却长期被尊为“青年的导师”,被尊为“民族魂”,不是很危险吗?他的文章(包括这篇<<文学与出汗>>),多年来都是中小学语文的重点篇目,,让千万孩子背诵、学习,考试!中国人的“国民性”,真的就这样被“改掉”了!
  
  附:  
             文学与出汗
                 鲁迅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
  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的,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二七,一二,二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10:58:02 | 只看该作者

朝会·学习是分内事

  大家来家塾的第一目的是学习,但是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有努力的,有不努力的。每人都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如果觉得不够努力,就要找找原因了。对学习的认识可能有误区。    学习本来是人的分内事,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世上所有的道理,都是人心中本有的,学习就是开发自己本性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视学习为额外的事。人不主动学习,最主要的是辜负自己,对不起自己。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其实所有行业的佼佼者都是“学而不厌”的人。现在中国的学问,西方的学问,古今中外的学问,都在我们面前,为什么不去好好学习呢?一般人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视学习为苦事,他的人生就有缺陷,生命是被浪费的。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让生命不停的进步,一步步走向充实、饱满、光辉。学习有阶段性,十几岁以前是被动的,要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十几岁以后就应该是主动的,家长和老师只是指明方向,人生的路还是要自己走。希望大家都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自觉自动地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0:51:41 | 只看该作者

"假民主”之害甚于猛虎

  受现代民主观念影响的父母,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管教孩子,怕这样做不够“民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服管教,乖张暴戾,无法无天,如埋在家里的一颗定时炸弹,令父母们烦恼不堪。

  究竟要不要给孩子“民主”?

  其实,“民主”作为现代社会一项重要价值,虽然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不能滥用。从本质上讲,从来没有绝对的民主,认为世上存在一个“绝对民主”的国家或群体,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此外,民主有其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一般适用于素质、地位相差不多的成人之间。还有,“民主”主要是一个权利概念,与利益相关,不能简单套用到亲情伦理等方面。就父母与孩子来说,父母与孩子在年龄、地位、文化程度、社会经验等等方面本来就是极不对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是利益关系,而属于亲情伦理。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不宜过于强调“民主”。过于强调“民主”,其实是放弃了做父母的责任,结果反而害了孩子。

  必须注意的是,在今天,传统的严格管教型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民主”的家庭越来越多,一种似是而非的“假民主”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因“民主”而被耽误、被障碍的孩子,远远多于因严格管教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如果说过于严格的管教会给孩子身心留下阴影,那么过于“民主”的不管不问、放纵姑息,则让孩子根本不能成长!作为一个教育者,近年来已经遇到太多这样的有“民主”教育背景的“问题”孩子,还有他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家庭。然而孩子已经长大,习气已经养成,软硬不吃,如“虎兕出于柙”,面对一筹莫展的父母,再高明的教育者也无力回天,只能扼腕叹息而已。“假民主”之害,甚于猛虎矣!

  父母之所以不敢大胆地管教孩子,主要是怕防碍孩子的自由,压抑孩子的个性。其实,这都是很片面肤浅的观念。正常地管教孩子,不但不会防碍他的自由,压抑他的个性,反而是保护孩子自由,培养孩子个性的必由之路。

  什么叫个性?就是一个人能按自己的理性来行动,不盲从他人。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因为他还是一个感性的存在,没有理性。让孩子听从大人的话,实际上是让孩子感性混沌的生命逐渐服从理性的过程。在“听话”的过程中,孩子逐渐体会到什么是理性,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蒙昧走向清明。如果我们不敢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是取消了孩子感受理性的机会。而理性不能建立,人也就无所谓成长。

  一个孩子小时侯不听大人的话,长大了也不会听从自己的“话”——他心灵真正的要求,良知的声音。他只是顺着自己脾气、欲望而盲目地行动。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孩子,他并非完全不懂道理,不知是非,但他就是不依理而行。他不只是不听大人的话,其实他也不听他自己的“话”, 总是陷于无法调和的矛盾之中。因为他根本没有养成按理性行动的习惯,控制不了自己。他的人格是分裂的,身心备受煎熬,严重者其实就是精神病。这样的孩子一生颠倒错乱,痛苦不堪,又有何“个性”“自由”可言?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由脾气、欲望控制的盲目的自己和来自天命之性的清明、超越的自己。按先儒的话说,前者是“气质之性”,后者是“天命之性”。气质之性不一定不好,但它需要教育、修治才能转化为德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治气质之性使之合于天命之性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调伏习气欲望使之顺从清明的良知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好,人就成长得好,心智成熟,谓之有理性;进行得不好,人就没有成长,心智不成熟,谓之没理性。<<学记>>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者,长养其善性——天命之性也;救其失者,救治其气质之偏也。不长养其善性,任其气质之偏肆意发展,还做什么父母呢?

  所以,今天的父母们,不要再滥用“民主”了,不要借“民主”而偷懒,也不要怕自己“不民主”或怕别人说你“不民主”而不敢管教孩子。父母管教孩子乃天经地义,是父母神圣的职责,不可推卸的责任。管教孩子要大大方方,坦坦荡荡,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当一个孩子拒不服从父母管教时,我们应该区分他是真有委屈呢,还是任性使气无理取闹?是正常的生理需要,还是欲望的过分膨胀?如果是前者,我们要找出原因,尽量满足;如果是后者,应该坚持原则,稍示颜色。要知道,这时孩子表现的并不是他真实的自己,大人对他的管教,正是对他真实自我的保护。如其不然,孩子脾气将日益粗暴,欲望日益膨胀,最终淹没他清明的天性,变成毫无理性之人。当孩子已经长大还毫无理性,那就非常之可怕,本应充满天伦之乐的家庭,就要变成人人饱受折磨的“地狱”了!如今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多少这样的家庭!见之令人心痛。岂孩子天性如此哉?岂父母本意如此哉?皆“假民主”之过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4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20:38 , Processed in 0.088917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