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45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栏】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3 01:3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背景:

卡尔维特的教育不等于《卡尔维特的教育》

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不等于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

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是伪书不等于全盘否定《卡尔维特的教育》里的内容

原因就在于:

《卡尔维特的教育》是杂糅了《早期教育和天才》、《斯波克育儿经》
等等许多教育作品的伪书。是假托卡尔维特之名制造的伪书。

所以,里面精华和糟粕并存。

所以我打算从一个新的视角谈卡尔维特,将里面的一些糟粕提取出来,
做出点评,精华的东西,常识的东西如果能够就题发挥也谈一些。

这样,使读者既避免了被糟粕的东西误导,又能吸取里面的精华。

所以,在这里开个专栏,对这本书详细点评。

今天先点评第一个。

原文

儿子和玩伴之间的矛盾

人们一再说,孩子必须有游戏的小朋友。否则,孩子就会感到生活没趣,以致情绪低落,性格孤僻。


即使我并不这样认为,但由于说的人多了,我也有些妥协。最后和妻子商量,相继选了两个小女孩做儿子玩耍的伴儿。

自从让卡尔和小女孩一起游玩以后,并不任性的儿子变得任性起来,从不说谎的儿子也开始说谎了,并开始使用一些低俗的语言,他也变得自以为是和傲慢了。这种变化令我担心。

我对儿子与两个小伙伴玩耍时的情形进行了观察,发现这是由于两个小女孩什么事都顺着他而造成的。
为此,我告诉小女孩们,不要什么都听卡尔的,如果卡尔自以为是,就跟我们说。但仍然无济于事。最后我们只得选择不让儿子再跟她们玩了。

没有小伙伴也不会失去童趣

没有其他童年小伙伴,是否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了童趣呢?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认为孩子不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诚然,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他们更加随心所欲,想说的就说,想做的就做,随心所欲,他们当然喜欢这么干。习惯上人们就是把这些叫做孩子们的乐趣。

然而这样的乐趣不如没有的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母在推脱与孩子一起玩耍的责任。
做父母的如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同孩子一起玩耍,那么孩子同样会感到高兴,并且这也是有益无害的。因为这种玩耍使孩子既不会任性,也不会自以为是;既不会品质变坏,也不会沾染上各种恶习。


让孩子们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如果是坏孩子,弊害就更大了。

老易点评:

手头正好有《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这本书。
29页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精神病医生通过对一个校园枪手
C的调查发现,C童年时期缺乏正常的游戏活动。C的教师回忆说,
他是个容易受惊的小男孩,从来不会自发地进行游戏。在校园里
当其他孩子都在玩耍时他总是消沉地靠在一面墙上。

放学后,C的父亲完全控制了他,使他几乎没有时间参与游戏,
甚至独自玩耍的机会。

调查之后,这个医生对德州26名杀人犯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人
90%在童年缺乏游戏,或者只有过一些不正常的游戏经历。

这个医生说,游戏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游戏是健康,幸福儿童
时代的一个重要部分。富有游戏性的成年人通常也是具有高度创造力,
甚至十分聪明的个体。

这本书厚达400多页,详尽论述了儿童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我没法一一摘抄。不过从上面这位医生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到
与老卡尔似乎相反的观点,即游戏对于儿童来说相当重要。

当然,几乎所有游戏,即使下棋这样的简单游戏,也是需要玩伴的,
没有玩伴绝大多数游戏是无法展开的。

但老卡尔为什么要特别提出没有玩伴也不会失去童趣这样的观点呢?
原因在于,玩伴问题是家庭私塾的一个软肋。

家庭私塾的好处为数不少,我在直线论中举过一个例子,那个例子中,
有个家长通过一种极端的应试教学方式将两个孩子都送进重点大学。

私塾能够集中资源,集中目标,集中时间,目标与手段之间可以画一条
几乎笔直的直线。如果是学校教育的话很难画直线。因为要照顾到不同
程度的学生,老师的水平,教学进度诸如此类。

有些朋友鉴于学校的种种弊端,要开展家庭私塾式的教育,
但这种实践很难绕开玩伴这个问题。

上面引述了一段医生的话。他提到的仅是游戏的一种好处。
游戏还有其他好处。比如我写的那篇《刻骨铭心与体验式教学》提到,
儿童,包括成人的许多能力靠书本和抽象讲述是很难内化为能力
和具体行为的。连许多企业搞入职培训都要借助许多游戏来进行,
目的就是刻骨铭心。

如果我们只把孩子当成一个学习机器,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考上重点大学,
或者是学外语达到某种水平,那么,老卡尔的做法和说法也许是有道理的,

可是,事情没那么简单。一个人的成功,情商,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和理解他人
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可能远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有人甚至搞出了一个量化的数据,说一个人成功20%靠智力,80%靠情商。

而情商这种东西,培养手段主要靠体验式学习。靠书本和灌输是很难奏效的。

我经常说教育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事情。

老卡尔的这种教育观以及教育实践,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大程度会带有
其教育烙印。卡尔维特成年后怎样了?这个问题其实极为重要,
但是,我们从书中只得到只言片语,往往是一面之词,如,成了著名的
但丁研究学者之类。但个性如何?是否取得了较大的创造性成就?
这些问题其实是更重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费劲心机去查相关资料,英语的资料太少,
我不懂德语,后来委托一个在德国留学的同学帮我找。然后又请他翻译成汉语。
从他提供的资料看,卡尔维特成年后是个不善言辞,木讷无趣的人。

他讲课很不受学生欢迎。而德国大学当时的制度是,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
选自己课的学生越多,老师的收入越多。老师实际上类似于卖门票。

卡尔维特不受欢迎,自然票房不佳。所以穷困潦倒,不得不搞了一个第二职业,
就是在法院帮助搞一些文字工作。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卡尔维特这个人。因为许多做出伟大贡献的天才
个性也不怎么样,不妨碍他们的伟大。

但是,我们现在要以纯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卡尔维特的教育问题。
如果你培养孩子的理想就是闷头读书做学问、不谙世事、甘于贫困的人,
那么,卡尔维特可以学。老卡尔的理论可以接受。
但是,危险在于,你有没有权利把孩子培养成这种人,孩子是否同意?
而且今天与200年前的境况不同了,
我写的那篇《卡尔维特教育是否过时》的文章里提到,现在,21世纪
知识的价值观念与19世纪知识的价值观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这种知识灌输、闷头读书的培养模式可能只能培养出掉书袋的知识篓子,
而无法培养出大学者。过去,一个大学者靠勤奋,靠博闻强记就能出类拔萃,
现在,知识存储方式的巨大变革已经让勤奋与博闻强记显得不那么重要,
相反,对于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悟性与想象力诸如此类可能是更重要的。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4-23 22:5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29 金币 +27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10 + 10 老易点中了问题的要害。
lianganfan + 2 精品文章!
一剪梅lily + 1 + 1 精品文章!
悠悠妈妈 + 2 + 2 学习一下。
flycloudjhy + 2 + 2 精品文章!
menghuan + 10 + 10 学习一下。
hi5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0-10-14 19:06:20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伪书,长见识了。不过确实也有可以参考的部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0-10-2 19:27:4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在中国大受欢迎,是不是与我们的文化有关系呢?那位大虾指教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0-9-29 14:4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jiangying 的帖子

人家是德国人呢,咋会起个英文名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0-9-29 11:45:33 | 只看该作者
The name "Karl Witte" is changed to "Carl Weter" when translated from Japanese.

难怪我搜索Carl Weter,搜不到英文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9-29 09:43:03 | 只看该作者
翻译(虽然很蹩脚,只要能大致明白意思就成):

红字部分:该书在德国广受批评,很快被人遗忘。

蓝色部分:但在中国,此书于21世纪初成为畅销书。数百万中国人希望用威特一书,使他们的孩子成为天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0-9-29 09:32:1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读过卡尔维特的教育,曾经也觉得很好,但现在不这样认为了。

搜索一下wiki,找到这样的叙述: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rl_Witte
Johann Heinrich Friedrich Karl Witte (born July 1, 1800 in Lochau; died March 6, 1883 in Halle) was a German jurist and Dante Alighieri scholar.

He was the son of a pastor Karl Heinrich Gottfried Witte who encouraged a fairly intense program of learning. When Karl Witte was nine, he spoke five languages.[1] On April 13, 1814, at the age of 12, he became a doctor of philoso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Giessen in Germany.[2] As a result, Witte was listed in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as the "youngest doctorate", a record that still stands.

His father wrote a book about educating his child.[3] This book attracted criticism and soon fell into oblivion in Germany, but in China, the book became a bestseller at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Millions of Chinese hope that their children using Witten book to be a genius. The name "Karl Witte" is changed to "Carl Weter" when translated from Japanese.

In his own right be began his reputation as a Dante scholar in 18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0-9-29 08:13:13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楼主对《卡尔威特的教育》看了多少遍?(光明日报版的)

但是从楼主写下的文字可以看出,没有吃透《教育》里的一些思想,或者有断章取义之嫌。老卡尔威特确实不太赞成孩子太小的时候与他人玩耍。但有两点:
1、不赞成孩子过早的社会化并不代表不赞成孩子玩耍。相反,老卡尔威特为了培养小卡尔的兴趣可谓是煞费苦心。卡尔每天的读书时间其实不超过1小时。而且我觉得孩子太早社会化(或在其世界观没有形成之前社会化很容易受到外界更多不良的影响。)


2、老卡尔并不是一直反对孩子交朋友,当孩子的世界观初步形成之后就可以教朋友了。那时虽然也会对孩子造成一些影响,但是不会是根本性的,并且是可以改正的。

我想这就是老卡尔的思想所在。而楼主则全盘否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9-20 10:22:22 | 只看该作者
家有上二年级的儿子,其教育问题也是我的一大重任。。。
为此,看了许多关于此方面的书籍,也经常到论坛里取经。。。
谈谈我的一些感触:
1。首先一点,教育宜早不宜迟,越早越好,当然至于是否要进行胎教,不在我所说之列。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 教育方式与方法而已。各位,也许会反问我你的家庭教育从何时开始?很惭愧,再教育方面,我也是一个绝对的后知后觉之人。没有过多的早早教的实践经验,只是一点小小的感悟。
2。教育之重要,天下做父母的皆知。但很多的家长把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学校教育,认为学习老师教的知识是教育的全部,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 重要性。我以为,如果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按照权重划分,学校教育只能是3分,而家庭教育为7分,或许还要更高的权重。当然,这样简单划分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不是很严谨。但家庭教育之重要是不容忽视的。
3。家庭教育中,以培养阅读兴趣为首要。当然,首先得让孩子健康,快乐。我给我儿子的一句口号就是:天天健康,天天快乐,天天进步。阅读是学习之源,所谓: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孩子,还小,他自己不知道到底喜欢什么,做父母的我想没有人能够很肯定的说:我知道我的孩子喜欢什么!!!其实,我们应当在问孩子你到底爱好什么之前,先通过某种方式让他知道在这个神奇的世界到底有些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引导,教育启蒙。唱独角戏的老师好做,启蒙老师难觅。这个启蒙重担只有考家长们自己了。。。有了阅读的兴趣,就等于为你的孩子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未知的大门,孩子到底有没有兴趣,让他自己去体味,去尝试,总有一天,他会自己锁定目标。
4。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多看帖,多回帖,比如多看看老易的帖子。。。
   在这里,感谢老易之前辈们的不吝分享。。。

[ 本帖最后由 kevin_lou 于 2010-9-20 10: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5-16 23:08:20 | 只看该作者
老易开专栏了,祝贺祝贺!
老易此篇点中了私学的要害,前有老卡尔威特,今有郑渊洁,私学的好处很多,弊端也大。

我的一个观点是,孩子大了,就要放手。不放手,不放心,孩子长不大。鲸鱼曾经开过一楼“让孩子自主学习”,我觉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自己修炼出来的。
孩子大了,由他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3 07:59 , Processed in 0.091032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