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542|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我家孩子的一篇作文,大家来点评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7 18:0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家孩子,现读初一。

今天看到电脑里存有他写的一篇作文。

我自己感觉挺好的,想让大家一起分享。   




改革的乐章





改革,是一曲不朽的壮歌。它的词,是中华儿女用血泪呓语凝成的,它的曲,是党的先辈用铮铮铁骨谱成的!
——题记



中国改革的乐章,是由人民奏响的。

沿袭着邓小平总书记走过的路,回首往事,三十年的重量压在我们稚嫩的肩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了解、探索,这场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革新之路,也让我们深感:路漫漫,其修远兮……

歌剧院内,指挥者右手执起指挥棒,颤抖着翻开乐谱——是激动,预示着,乐章已拉开序幕。



A
前奏——粉碎“四人帮”的垄断


“文革”是一场民生的噩梦。
“文革”,曾被民众与“文字狱”、“焚书坑儒”相提并论。伟大的毛泽东主席
在此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为了稳固党的政权,而引发了“彭德怀事件”以及“反右倾”,乃致于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总书记挺身而出,粉碎了“四人帮”的垄断,并于1978年召开了党的三中全会议,对中国进行对外经济开放,促使中国走上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
“文革”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这场政治运动堪称文人的浩劫,似战争的铁蹄蹂躏着国民,给人民蒙上了一层心悸。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发动战争要远比结束战争困难得多。”

毛泽东在支持“文革”以前,是否也曾在决议时来回踱步,难以决断?

我们也不可否认的说,“文革”也促使了党中央的绝对政权,无疑也是一壮举,连邓小平爷爷也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革’也有一‘功’。”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民会怎样想?这是将政权的稳固建立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邓小平爷爷说得很对,但也存在了些许客观原因。政权不倒为之利,人民苦难为之弊。而在我们所看来,是“弊”远大于“利”的。

事物总有两面性,这也是大众所不能左右的

不管结论如何,“文革”结束了,彻底的结束了。一个全新面貌的中国正在革新的奠基上,在“邓小平理论”上崛起!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时刻:


19781218——中国再度崛起




B
序曲——父辈开辟过的足迹
1978年,至今已有30来个年头,我们无从通过自身了解这场翻天覆地的革新,也只能从父辈们的身上,寻觅一些零碎的思想,父辈们经历过的,最真,亦是最纯。
母亲自幼生活在“文革”的影响下,外祖父家世代务农,因为生活在农村,镇上九成人口均是务农,自当没有所谓的“肉票”、“肥皂票”。那些仅是公务员和城市人才有资格领的。
从姨母的口中得知,“文革”那会儿,母亲正值小学,家里有四个孩子,外祖父为了生计,每天凌晨时分便要下地,带上外祖母烙的馍,揣在怀里,充当一天的食粮。
家里收成不好,外祖父只能靠捡些人家田里遗落的稻梗,晒成稻干,用作柴火,点火照明。
后来,母亲上了初中,外祖父仅能出卖劳动力,镇上有人要建房,外祖父就去帮镇上的大农户搬运石头。倘若石头块头大,便要四五人才可搬动,外公是不懂“杠杆原理”的。百斤重的石头,外祖父扛在肩上,磨出了血泡。

相对与母亲,父亲的生活似乎要好很多。曾爷爷是大地主,祖父又是包工头,有8个子女,父亲最小。因而父亲幼年的生活应当是过得很滋润。
然而,“文革”时,曾爷爷被批斗,祖父被逮捕,且下落不明,后来幸得逃生,家族的产业开始沦陷。为不使家道败落,父亲13岁时便只身从温州到广州,开始跑货生涯,天南地北,只有北方的大熊与天狼相伴,璀璨的星光下是疲倦的影子,还有不眠的怀缅。
父亲留下的足迹,沾满了汗水,很湿漉,很深沉。







C
高潮——落实于现在的中华
至今,中国仍以年GDP 9.0%的高速增长,与尚未完全开放的经济体系,乃至于没有在这次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成为打垮国际经济体系战略的牺牲品。
随着中国加入WTO七年满,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与严密的经济体系,以及即将完全开放的对外贸易经营模式,促使中国能够国力强盛。这与邓小平爷爷的“三个代表”思想,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是如何地紧密不分。
将政策落实下去,落实到国家,社会,文明,以及每个公民。
这让我们不禁忆起了2008年汶川震灾时,国民纷纷投入到救灾援助中去,使我们这个泱泱大国13亿国民的心凝聚到了一起,这种无比的向心力,正是革新使国民素质的提高。
纵使灾难已过去,我们却得到了深刻的启迪。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
我们开始追逐我们的梦想,直至“神七”冲天,奥运赢得世界的认可。中国每次所创造奇迹,都是站在世界的角度。
今天的中国这一切,源于什么?



D
尾声——改革,路在脚下

这场三十年的革新重绎了诸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将中国敞开胸怀,对外开放,促进国力日益渐强,使我们能有幸见识到今日的中华犹如千年以前的“盛唐时期”。
改革还在继续,中国还在突进。
党的中央领导人,一届又一届,都是那么年轻,和蔼。当然,胡锦涛爷爷和温家宝总理,他们一个“花甲”,一个“古稀”,却都“人老心未老”。他们都奔赴在国家的最前线,为这个国家日夜操劳。
中国的政治的灵魂,均是在改革的影响下铸成的

“敢问人民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敢问改革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4 金币 +24 收起 理由
棠棠妈 + 2 + 2 出自于初一的学生,厉害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犀利
hq1966 + 10 + 10  厉害厉害
上方宝剑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9-3-19 14:06:19 | 只看该作者
感叹!初一的小孩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3-19 09:30: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佳浩妈妈 于 2009-3-19 09:24 发表
谢谢同学们的回复,很高兴。看到大家各种不同的声音。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qqyou 谢谢您的精彩点评。

从孩子上述的作文中。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几个姐妹书啃的少。想要跟上孩子的教育,感到力不从心!

因为 ...


城市里各方面条件虽然好一些,但这里的孩子往往不够努力。

看文章也知道这是个很优秀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9 09:24: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同学们的回复,很高兴。看到大家各种不同的声音。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qqyou 谢谢您的精彩点评。

从孩子上述的作文中。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几个姐妹书啃的少。想要跟上孩子的教育,感到力不从心!

因为家庭的原因,孩子从小寄宿在学校。每半个月回来一次。包括现在也是。虽然父母没在身边。但孩子的学习从不让人担心。不仅主课掌握的好!就连课外学习,那是学一个,就算一个,当时的画画。书法。真的很好很好。 我有时候都在想,如果这样一个孩子,把他放在城市里,父母精心培养,今后,他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呵呵,跑题了,有些感慨啊!

对了,同学们,我让孩子回来看看各位同学的建议,你们说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3-18 23:19: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angtutu 于 2009-3-18 14:47 发表
写的真好。完全可以与美国孩子写论文相比。
而且形式和套路也符合美国论文的思路。
唯一区别就在于:我们不允许有不同政见。


现在的小孩厉害呀。

这个不敢苟同,毕竟方法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3-18 16:53:42 | 只看该作者

不容易

知识面很广,谋篇布局也不错

文贵在真情实感
好好培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佳浩妈妈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3-18 14:47:25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完全可以与美国孩子写论文相比。
而且形式和套路也符合美国论文的思路。
唯一区别就在于:我们不允许有不同政见。


现在的小孩厉害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佳浩妈妈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3-18 14:27:18 | 只看该作者
继续点评,我前几天在另一个帖子里,转过一个帖子,就是说让现在小学生对比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强人所难的题目。

不过国外的孩子确实也经常会有很大的作文题目,和我们的差别在哪里呢?国外经常针对一个具体事件让孩子进行评论,而我们习惯于做大文章。同样是查阅材料,国外的孩子更容易有针对性,而我们的孩子容易被题目带的盲目。最根本的差别是国外的孩子可以按照个人的观点任意评论,而我们只能学着唱赞歌。

但即使是这样,也完全可以帮助孩子完成一个比较好的文字。比如这个孩子,文章架构的创意就非常好。用音乐的架构还衬托改革的乐章,这是个非常好的想法。

有了骨骼架构,就要看看我那个里面填什么肉。这一点对孩子来说最困难。像楼上的这个孩子,查阅了很多的材料,但由于它对所写的东西不熟悉,组织起来就会力不从心,有些事情会显得不够准确。

怎么避免呢,那就是不要从大事着手,而是从自己熟悉的小事入手。

大的事情,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描述清楚,哪怕选用神七、奥运这些事情其实也不好,因为那个年代,我们也有原子弹、氢弹爆炸、卫星上天,组织亚非拉人民开运动会这类的事情。地震这类事情也不适合写,那个年代有过海城地震的准确预报。这次地震死的人远远要比国外同类地震多,很难体现进步的感觉。

而且写大的事情,容易给人口号的感觉,显得比较生硬。

那换个方式,从小事入手,可能会描写得更加深刻。

其实孩子已经做了一些功课,在B段里已经有孩子对父母访问的材料,这里完全可以充实。例如从衣食住行方面,对那个年代做一个有层次的描述。可惜在C段,孩子脱离了日常生活,而去谈大事情了,因而缺少了对B段的呼应。如果B段的肉组织好了,C段会更容易写。两相对比就可以了。描写现在的情况,孩子都是可以亲眼看到的,一定不会困难。

实际上拿现在和30年前比,最大的、最容易感受的差距,都在我们身边。看看自己的饭桌上的食物,房间里的各种物品,生活方式的变化,……,一定可以很明显的体会到这种进步的速度。

大的话题用小的事情来体现,也许会让读者跟家容易得到共鸣。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3-18 14:2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佳浩妈妈 + 2 + 2 精品文章!很感动,真的谢谢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3-18 13:56:0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式命题,中国孩子真可怜,写的做的想的统统都不是自己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佳浩妈妈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3-18 12:42:18 | 只看该作者
写得不错........

虽然感觉虚了点, 但是对初中学生很难得了..........

另外个人感觉:
序曲篇:突然回落到个人,与前后不连贯, 建议可以用邓文革后的言论作文: 比如两个凡是,第一生产力阿,黑猫白猫

尾声:这怎么都不好听, 建议联系当前实际, 什么金融风暴,嫦娥计划, 改题目为"续篇"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佳浩妈妈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1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16:57 , Processed in 0.088660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