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一点,有兴趣慢慢看:
就阅读教学来讲,其课堂教学的是“三阶段五环节”的基本模式:“感知积淀”(课文诵读)——“思维/措辞分析”(课文分析)——“思维/措辞”训练(练习实践)。
1、“感知积淀”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课文反复进行多种形式的感受性、感觉性、感知性阅读、诵读,进行情感体验、语感体验、科学体验,达到对课文情有所动,理有所信,物有所明,气(文气)有所畅(语感),使学生获得语文阅读的自身乐趣,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基本的感性印象,从而切实感受到课文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及语感经验。这样的阅读,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行,这种方法得到了强调和创造。这一切都要吸收进来,成为“第三条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思维/措辞”分析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运用言语思维的操作模型理论和言语措辞学知识对课文进行简要的思路生成展开规律的分析和课文拓展分析。
(1)思路生成分析 其中思维分析主要是运用“赋形思维”模型(“重复”与“对比”)分析整篇课文的文章结构、文章思路的艺术逻辑、科学逻辑进行分析,使学生知道理解文章内容、结构生成的运动方向的内在机制、基本原理;同时,还要运用“路径思维”操作模型(多种“分析”技术)分析文章赋形思维(结构生成)过程中材料思绪的生成、生长规律、思维原理。一方面养成赋形思维的习惯,另一方面,养成怎样进行赋形思维的思维路径,从而完成学生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的问题。上述的思维分析主要解决的怎样理解课文作者的内容表达的思路、结构。
(2)言语措辞分析 对课文的措辞分析,主要是从课文中找出一句或者两句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严密性,清晰性的句子(文笔精华),分析这个句子是怎样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展开)的言语措辞(修辞)规律,使学生理解、感悟行文措辞“言之有文”的规律和操作技术。
首先,老师从这些句子中概括出还原出这个句子的“基本语义”(作为句子主干的主谓宾句子结构),它便是这个句子生成过程中的“内部言语”。
由于这个书面言语的句子本身已经是“外部言语”,因此,教师就要分析这个句子的 “基本语义”(内部言语)是运用怎样的言语措辞原理、机制、模型,进行层层扩展、层层措辞(即陆俭明先生所强调的“词汇和句式的选择”)形成了最后形成读者可理解的的外部言语。这是一种行文措辞“还原分析”。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所有的措辞的是为了产生鲜明强烈语感的措辞,都是将语感落实为具体的言语符号的微观言语行为,所以,我们进行措辞分析的时候,实际上也是进行科学化语感分析、训练的语感教学。也就是说,对课文的某些句子言语措辞分析,实际上是进行语感实践的练习,这样便将当前玄虚、空洞的语感教学具体化、操作化、训练化、科学化了,这是超越了当前的语感教学论的语感教学的地方。
同时,由于人们在进行措辞的时候,所有的言语展开措辞都受语感、言语策略(读者意识、言语禁忌)制约的,因此进行措辞分析,又是在进行课文的积极或消极的人文性、文化性、当下语境的分析,正是在这里,言语的措辞分析再次强化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如果课文具有人文性的话)。
(3)拓展性理解 阅读教学是一种意义理解教育,也是一种思想创生的教育,因此,阅读教学还可以运用路径思维中的种种思维操作模型,去对课文进行超越式的解读、进行新意义创生。例如,可以运用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去分析课文应该包含没有写进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以外的原因、背景、功能意义、措施等等。还可以运用相似思维的操作模型,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提升、升华,哲理化、象征化、隐喻化,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哲理性拓展,这是一种深度理解,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可以运用言语思维操作模型来实现,这样,“语文创新教育”终于被实践化、操作化、艺术化了。
3、“思维/措辞”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进行练习设计,一方面进行语感积淀、思维/措辞能力的训练,可以是小作文,可以是思维措辞分析,可以自我阅读如此等等等。另一方面,是把社会现象作为补充课程,将课堂由课内引向课外,针对社会现象进行言语交际的练习。
总之,在“第三条路”语文教学的所有教学活动只有一个目的:对言语思维模型(这就是真实的真正的有效的言语交际习惯、能力、素养)的建构,在这个建构过程自然而然地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言语语感的陶冶、积淀。
其实,进行言语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这是汉语作为一种艺术性(音乐性)的语言进行言语能力教学的一个特点,因此,一直是几千年中国古代语文教学家们探索的重点,而且已经了探索积累起来卓越的成果。
不过,在中国古代这种训练所运用的方式不同而已。一方面,古人通过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背诵、实践来建构言语交际的思维操作模型、行文措辞句子模型,另一方面,也进行了“科学的”的训练。例如,中国古代的语文学家概括出了文章章法结构的“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这就是那时候的语文本体性知识、原理。进行这种“起、承、转、合”章法原理、模型训练,就是进行言语思维操作模型的训练。而“起、承、转、合”的本质和基因则是赋形思维的“重复”、“对比”的思维模型。为了训练建构这种赋形思维模型,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家们是通过“对课”(对对联)的方式来进行训练的,是通过诵读种种“对韵”来进行思维模型建构训练的。今天,我们只是把这种经验化的训练上升到科学原理、规律的高度、知识的高度进行训练方案的设计和训练,而这正是人们所向往现代化、科学化的语文教学的具体体现。
另外,通过四川某些教育硕士的试验表明,对于中学生来讲,这种“思维/措辞”的语文阅读教学训练,只要教师进行若干次示范之后,当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教学的基本路数(教学模式)的时候,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学。他们也迫切要求自学,进行自我感知积淀,自我思维分析、自我措辞分析,这样,生成主义的语文阅读教学变进入一个理想的化境了。
2、写作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改革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点。通过10多年的反复研究、试验,我们已经研究、设计出了“动力学·操作化·成功感”作文教学[28]和和“非构思作文教学”的训练体系[29]。这种作文教学训练体系可以基本解决学生作文难——无话可说、不具体、不生动——的问题,基本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的理想。因此,在“第三条路”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方面具有更为成熟的教学模式。
在“第三条路”的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全息的整体。“听、说、读、写”运用的是同一思维规律。实际上,上述生成主义的阅读教学已经把阅读教学变成了写作教学的范文分析了,这样的阅读教学已经为学生写作思维模型、措辞模型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写作教学,一方面是继续进行写作思维模型的建构,另一方面,就是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建构起来的言语思维模型、句子行文措辞的语感模型运用落实到书面语言的表达活动之中去而已。
在“动力学·操作化·成功感”作文教学体系,即《DCC作文导写导练》 [28] 中,其作文教学全程的基本模式是:“写前预习”(写作故事、写作知识自学、正反例文对照、问题与思考)——“思维导练”(题目激趣:导入写作情景、写作思维演示与模仿、实践尝试)——“改中学写”(自我修改评价、教师抽评、作者对互评的验收、改正清誊)——“作文课后活动”(作文广义发表、写作积累)。这里的核心是:写作兴趣的激发——建构思维模型生成材料、结构、语言——广义发表培养学生成就感。
在后来的“非构思作文教学”体系,即《新路径作文训练》[29]中,其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心灵共振:(用作文题目的设计)激趣、激情、激思”——“课堂教学:写作思维模型建构训练”(写作知识点击、写作思维模型分析与示范、正反例文辨析、实践运用、互改互评、)——“课后活动:写作习惯于素质培养”(广义发表、心灵充电、范文精选)。[①]其核心仍然是:写作动力激发、写作思维操作训练、协作成功感的体验。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希望设计出新一代更加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非构思作文”的教学与训练体系,编写相应的教材与读物,将这种思想普及出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