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9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鸿林:教改应当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8 01:2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回顾改革三十年,一条发展的历史轨迹十分明确: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经济上,由单一的公有制导向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市场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政治上,“一国两制”,既维护了两岸的和平现状,也留下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最大可能性,更争取了世界和平合作的国际关系。这些显见的改革发展历史进程,昭彰了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多元化发展才是中国的可取之道。这一正确之道,大而言之,与世界发展的多元化大趋势相吻合,也与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相协调。

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讨论,我们根本不应该只注意所谓高中应否文理分科等鸡毛蒜皮的枝节问题,而应该直面问题的主要症结——教育的体制问题。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认真、严肃地责问:难道不应该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拒绝走多元化的道路,显然与改革总体进程背道而驰,实际上就是拒绝进行真正的改革。毫无疑问,目前中国的教育,已是改革以来最为落后的领域,已与整体的改革相背,依然故我,坚持专制、垄断的体制,各种弊端也就由此而生: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成就的是学术堕落、师道败坏、校风日下,学生受害,家长鸣怨……教育实际上已成了民愤最大的领域之一。

对教育的改革,民众已经是等了又等,失望了再失望。所谓“公校民办”,说穿了就是为了捞钱。产业化的结果,只使家长掏空了腰包。所谓“素质教育”的中央决定,迄今已经十年,实践证明却只是一纸空文,徒增笑柄而已。只有从体制改起,进行真正的改革,教育才有希望。再也不能用官本位、党意识的行政官束来统死教育。上海教育部门对孟母堂的再次取缔,实际上体现出这种僵硬的行政管束又要扼杀可能的教育改革呼声。取缔上海孟母堂,出现在当前全民对教改的大讨论之时,只能引起民众对上层的教改努力是否真有诚意表示怀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5-2 20:1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4-29 09:26:03 | 只看该作者
太傲了,太好了。非常好。真的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4-25 15:24:58 | 只看该作者
进来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08:50:59 | 只看该作者
私塾教育毁誉参半,9岁女神童路在何方

作者:张慧娟

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是痛苦的,有的科学家曾经尝试用剪刀帮助蝶蛹剪开茧壳,以减轻它的痛苦,却发现它出人意料地死掉了!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事实也许就是最好的检验。
  2008年9月,袁鸿林将女儿送到学校,来检验他的”私塾教育“成果,再次引起媒体的关注。4年前,袁鸿林为“呵护”女儿而开办私塾经媒体报道后,各种声音铺天盖地向他袭来。然而,执著于个人教育方式的袁鸿林并没有停下脚步,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勇往直前。4年后,女儿能否适应学校教育?

  从襁褓到幼儿园,都给女儿最大的自由

  1999年7月31日早晨,袁鸿林静静守在产房外面,等待妻子分娩的消息。6点35分,女儿袁小逸呱呱坠地。岳母怕袁鸿林重男轻女,走出产房时吞吞吐吐告诉他:是个女孩。谁知,袁鸿林连连点头说“好”,中年得女的他,满脸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按照风俗,婴儿一出生,家长就要给孩子包上“蜡烛包”,就是用布单或被子将其紧紧包裹起来,据说这样可以扳直手脚、避免畸形,甚至可以避免孩子长大后拿别人的东西……袁小逸出生后没有包过一天“蜡烛包”,袁鸿林不相信那一套,更不愿意让那束手束脚的东西把女儿限制住,他希望女儿能自由发展。
  袁小逸两岁零8个月的时候,父母将她送到幼儿园。但幼儿园的那扇门仿佛充满了魔咒,原本活泼开朗的袁小逸走进那扇门后竟然变得郁郁寡欢,常常会躲在教室的一角默默发呆。事后,袁小逸说,幼儿园让她感到慌乱:目睹其他孩子受罚、经历自己被其他孩子欺负……那些恐惧冲击着她稚嫩的神经。到后来,她开始频繁生病,感冒、发烧成了家常便饭。尽管打针让袁小逸有着巨大的恐惧,但她宁愿去打针,也不愿意再去幼儿园。
  每次送袁小逸去幼儿园,袁鸿林都觉得是“一场战争”。女儿一路哭闹怎么都不愿意去,而袁鸿林除了心疼还有担忧,怕这样的逼迫会影响到女儿的心理健康。每一次,对于袁鸿林来说也是一场博弈:去,还是不去?
  在幼儿园的一年里,袁小逸生病的时间累积起来就有半年。这期间,袁鸿林有过很多次思考,也尝试对女儿进行引导,比如,给女儿报她喜欢的舞蹈班、教她画儿童画、赞许她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他希望通过这些来改变女儿“郁郁寡欢”的状况。然而情况并没有改变,老师的年终评语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和其他小朋友正常沟通、在群体中正常表达似乎还有问题。
  在多次挣扎和思考之后,袁鸿林和妻子决定,将女儿接回家中。袁鸿林认为:强制孩子适应幼儿园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应该保护孩子的个性。领走女儿之前,袁鸿林没有过多跟老师沟通,在他看来,眼前发生的一切都和女儿敏感的个性有关,和学校沟通起不了太大作用。
  得知自己不用再去幼儿园了,袁小逸异常兴奋。
  袁小逸离开幼儿园一年后,虽然老师已经快记不得她的模样,但她们却记得:“这个孩子常常到上午10点多才来上学,我们都已经快上完课了……我们都觉得小逸在幼儿园待的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还没来得及和其他同学熟悉。”
  在做出将女儿接回家这个重大决定之后,袁鸿林又作出另外一个重大决定:辞职,全心全意在家里教女儿。袁鸿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又在南开大学读博士,懂得英、日、法、俄等多门外语,曾在中科院和中国国防大学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后下海做外贸生意。如今,为了女儿,袁鸿林打算做出一些牺牲,尽管他放弃的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但相对于女儿的成长来说,他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小逸稍大一点儿的话,会随着认知和心理的成熟而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她在幼儿园的时候年龄还小,如果有些事情处理不当,将会随着潜意识形成一些心理问题。对于这类性格敏感的孩子,父亲的角色很重要,因为父亲能给孩子自信和力量。”这是袁鸿林毅然决然放弃工作的原因,他觉得,女儿那个时候需要他。
  这一年,袁鸿林46岁。

  专家点评(专家支持:董丽燕):

  “调整你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使它适应孩子天生的发展模式;当他逐渐成熟时,就不会背离他天生的生命模式。”这是《圣经》中给父母的忠告。袁鸿林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给幼年的女儿最大的自由,让女儿顺着天性成长,这样的教育思想是非常值得肯定与赞赏的。但是他忘了,人类是群居的高级动物,他和女儿都生活在“社会”这个“丛林”,而不是自然丛林中。他们的周围还有成千上万和他们一样的生命存在,他们需要学会和这些生命友好相处。
  当孩子第一次从家里这个“山洞”走进幼儿园这个“丛林”时,面对这么多陌生的生命,不适应是自然的,当尝试无果时,袁鸿林“替”女儿选择了退回“山洞”。这个选择看似为了保护女儿不受伤害,实质是懦弱退缩的逃避行为。女儿在生命之初就尝到了逃离人群的“甜头”,这就强化了她对人群和有规则的  社会组织的“恐惧”,形成了她将来面对挫折的行为模式—逃离。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3岁左右第一次离开家、告别父母到幼儿园时,都会有心理上的不适应,这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会有的“分离焦虑”,只是由于个性的差异,轻重不同而已。小逸由于敏感,反应比较强烈。作为家长,应该想办法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使她完成由惧怕群体到“乐群”的转化。然而,袁鸿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以为自己能完全承担起传授的责任。但孩子需要的生活与交往等诸多技能,他真的能够承担吗?

  “私塾”教育不强迫女儿做任何事情,而是引导

  辞职的决定作出之后,袁鸿林就未再犹豫。很快,他就从对女儿的教育中找到了乐趣,并且一头扎进了早期教育的研究中。
  袁鸿林不想让女儿成为现行教育体制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件”,他希望能充分开发早期教育的巨大潜能,他的“私塾”教学理念是:在游戏中学知识;多种语言一起教;懂得“心理”再教孩子;模仿古代侍读制度;传统文化多熏陶。他认为自己的个性化超前教育方案可大幅度缩短教育时间而达到培养女儿的目标。他的教学计划是:女儿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博士毕业。
  袁小逸开始按照“课程表”度过自己的每一天:英语两小时,日语、汉语、小提琴、绘画、各科知识(含算术、讲故事)各半小时,文化娱乐(含看电视、碟片)一个半小时,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3个小时。
  袁鸿林不强迫女儿去做任何事情,而是慢慢引导她的兴趣。最初让女儿接触书画的时候,他买来宣纸和笔墨,却并不要求女儿每天写多少字、画多少画,而是让她随着性子在纸上涂鸦。袁鸿林则在一旁写字、画画,还会拿出齐白石等名家的画作给女儿看。等袁小逸慢慢有了一些感觉和兴趣之后,袁鸿林才开始给她讲一些书画的技巧。
  从在女儿面前铺开宣纸到女儿慢慢有了兴趣,这中间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后来,当袁小逸画画上瘾的时候,袁鸿林反倒开始适时阻止她动笔,为的是防止她在兴趣上出现“疲劳”。
  “私塾”教育开始几个月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袁鸿林发现,女儿在与比她年龄稍长的孩子一起学习时特别有兴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长,而且还显示出争强好胜的劲头。看到这些,袁鸿林深受启发,他贴出启事,招收了五六个比女儿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到自己家里学习英语,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给那些孩子提供饮料、零食。结果,不仅袁小逸的学习劲头高了,其他孩子的英语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后,袁鸿林的“哈利英语角”名气越来越大,慕名来此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而袁鸿林也因此有了一些微薄的收入。
  在袁鸿林的“快乐教学”之下,5岁的袁小逸已经能够流利地朗读《新日本语基础教程》和《新概念英语》,而且能够用英语和父亲熟练对话,家中的客厅墙壁上挂满了袁小逸的书画作品,她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神童”。袁鸿林并不认为女儿是天才,他觉得女儿的优秀表现完全是后天培养所致。“只要没有智力障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达到小逸的水平,甚至有的还会超过小逸。”这是袁鸿林在育儿中的体会。

点评:

  袁鸿林不愧为中国当代教育体制的观察员、分析家、评论家,他关于“生产线”、“标准件”的批评一语中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从游戏中学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快乐教学、个性化辅导等等一系列教育策略,也许是大多数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人都难以做到的,但却被善于学习、长于思考的袁鸿林运用到极致!因此我们看到,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孩子的多种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孩子的学业成绩更显得出类拔萃。从这个角度看,他对女儿的早期智力开发、后天教育启蒙是成功的。他的私塾教育对庞大的当代教育体制既是一个讽刺,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如果所有的学校、老师和家长……
  ……
  详细内容见《婚姻与家庭》2009年第3期上半月版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 ... er=baidu#baidusnap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3-21 20:57:18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以后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2-25 16:15:45 | 只看该作者
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现代私塾要长远发展,是应该在这方面投资了。建一个简单的实验室,也许早就在袁老师的考虑之中了。

只是法律、政策方面的阻碍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是,人才是需要培养才能是人才的,我不太相信天分的说法。

要培养就要投资。当然,人也不能望死胡同里钻。一出头就要被打死的事情,恐怕是只有小岗村的农民才可以干出来的事情了。

不过,作为过渡,租用学校的相关资源,恐怕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2-25 16:13:58 | 只看该作者
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现代私塾要长远发展,是应该在这方面投资了。建一个简单的实验室,也许早就在袁老师的考虑之中了。

只是法律、政策方面的阻碍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但是,人才是需要培养才能是人才的,我不太相信天分的说法。

要培养就要投资。当然,人也不能望死胡同里钻。一出头就要被打死的事情,恐怕是只有小岗村的农民才可以干出来的事情了。

不过,作为过渡,租用学校的相关资源,恐怕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2-24 15:2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huge57 的帖子

说句话。就我个人经历而言,虽然我是文科出身。
中学时代,学理科一定是要重视实验的。实验独立做通了,实验报告独立拿出来了,物理、化学学起来会非常轻松。简直是有在玩中学的感觉。而且,那种科学精神也会自然扎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12:24:37 | 只看该作者
http://club.zj.com/news---/ent/show/89999

與陳明教授討論〔孟母堂〕問題
发布时间:2009-02-20 14:17:13 作者: 皮介行

在我〈從〔孟母堂〕被取締談我們的教改理念〉一文之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明提出幾個質疑,我這裡想用秋風在〔教改大讨论背景下的孟母堂〕一文中
的論說來與陳明討論一下。秋風說:
”多元的社会所对应的必然是多元的教育,孟母堂这类教育机构完全有理由存在。“. ”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职能相对于社会来说是“辅助性”的。换言之,政府只有帮助的义务,而没有禁止的权力。这就是哈耶克在讨论垄断问题时所说的原理:政府可以提供教育产品,但绝不能因为自己提供产品就禁止社会继续从事教育产品的生产。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国民的选择范围。如果政府禁止社会继续从事教育生产,政府就是设立了一个垄断,而垄断绝不可能有利于民众。 “.
以此討論陳明的觀點:
1.“资质”是需要的;审批的公正性是需要的。
在計劃經濟的全能時代,多元主體間的張力與競合不存在,所有多元主體都被權力的一元主體所吞沒。此時所謂的“公正”,只能是權力方所認可與圈定的,所謂的“公正”就只體現強權意志,或者說只是單方面的私意志。
人畢竟非工具,非木偶,世界並非權力所能掌控與定位的。計劃體制在人性與事物規律之前玩不下去了,於是有改革開放,縮小權力範圍,邀請或解放其他方的主體性,促成市場化與多元化。在這個格局下,權力方只維持公序良俗,大框架的正當性,退出其他角色與事務的大包大攬。此時的“公正”是由多方參與競合而產生,並且容許專家.消費者及媒體的選擇與評說。因此市場條件下的“公正”更具公正性與公共性,因為它是在更高更廣泛的場域,通過多主體競合而形成的“公正”。
因此,現在的問題不是“資質”與“審批”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誰說了算的問題。陳明話語的潛台詞顯然認為,這“資質”與“審批”的權力在官方,這就延續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全能思維,政府有權壟斷教育。因此“資質”具備與否,必須由官員“審批”,由單方說了算,至於受教者的選擇權,那是不需要尊重的。
秋风指出:“最应当讨论的问题是:政府管制教育的权力之边界究竟在哪儿?”“归根到底,孩子是家庭的,教育是家长的事情,怎么样教育孩子,乃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因而,教育是家长所在的社会的事情。这一点,乃是讨论全部教育问题的出发点,而在当代中国,绝大部分教育官员、教育专家乃至民众,在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都忘记了这个前提。既然如此,教育就理应是多元的、多中心的,因为社会是无限丰富的,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教育企业家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尤其是在讲求个性、创造性、多样性的现代社会。“.
依秋風的主張,這“資質”與“審批”的權力,不能由政府一方包攬,應該由孩子.家長與社會各方共同來處理。因此 “政府只有帮助的义务,而没有禁止的权力。”政府只是善意的幫助方,用以幫助受教方具有更多更大的選擇空間,同時處罰詐欺與暴力。官員必須尊重受教者與社會的主體性,不可以單方決定受教方的選擇,也不可以單方否決社會多方提供的多種教育產品。
2.“孟母堂或许可以成为凸显公正诉求的一个事件,但孟母堂全日制私塾概念成熟与否是另一回事。因为被送进私塾的小孩才是真正的利益攸关方或主体,而他们在事件中却被严重忽视。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上完这个私塾,如何进入主干的教育系统?衔接不上怎么办?”
這就讓我看不懂了,難道“公正與否”不再是一個社會行為被肯定與否的前題?難道不公正的可以允許,公正的反而可以取締?難道私塾就不能全日?全日就不成熟?這全日與不成熟,誰說了算?孩子被家長送進私塾他們的利益就被嚴重忽視了嗎?被官員強制解散,送到體制小學,他們的利益就不被嚴重忽視了嗎?
至於教育系統銜接問題,依照秋風的多元邏輯,根本就不是問題,其一.教育不是一種單一.直線的關係,教育與學習是隨時隨地都存在的,是多主體.多關係.多面向.多層次.多進路的整體曲線渾沌關係。因此就學習者的能力而言,認為到私塾學習,其能力就不能銜接到一般的中小學或大學,這可能是想當然的多慮了。其二.就體制上學習的資格而言,既然政府是教育的輔助方,既然受教者有權選擇他學習的方式,那麼政府就無權阻隔私塾生選擇其他教育產品的權利,政府只應該幫助學校形成多元入學程序,幫助私塾生擁有更多教育選擇權,實現更大程度的自主學習。因此銜接問題不應是私塾生與家長的問題,而應該是政府必須協助解決提供方便的問題。
3.“也许那个系统问题多多,经典学习、制度改革也十分重要,但让他们作前驱去推动这一切,我敢说很不应该,并且必然代价巨大而收效甚微。”依照老子“圖難於易,為大於細”的智慧,其實整體教育體制的改變,才是代價最巨大,收效最微小的。正如千尋巨木必須立基於根毛,任何真正的改變都必須從微細開始,根毛試驗的失敗,不過損失幾個根毛而已,若在主根上做實驗,一旦失敗,其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再依周易的基本信念,變異是天地之常道,天地間生存的萬物,個個都是前驅,每個生命體的每一分鐘都面臨新挑戰,這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生命自身必有的命運,是生命的本質。具體到教育改革的問題上,任何一個學習與教育相關人士,都必須運用他們的智慧,不斷探索自我學習與教育的適當方法,這既是他們實現自我天德之所在,也是社會整體得以提升的契機所在。難道陳明認為每個涉及學習與教育的人士,都應該躺下來學習大鍋飯等.靠.要,等待權力當局為他們安排好一切?
4.““悬崖小学”的意义是改变教育的空白状况,以“有”代“无”使无学可上的孩子多少获得一点知识。孟母堂的对象就不是这种情况了,是以“有”代“有”。症结在这私塾是否比“正规”小学对孩子更有利。经营者如果也去甘洛办学,央视那时不被感动再抱怨不迟。“
搞哲學思想的陳明提出這麼簡單的思維模型,實在令我十分驚訝!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叫“有”?難道“有”了體制中小學,就有了一切孩童教育?因此就可以禁止,除體制中小學外的一切孩童教育?這是明顯錯誤的,這只是一種計劃經濟的全能思維,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怎麼還存在大學教授的心靈之中呢?再說所謂空白,如果陳明換一副眼鏡來看,孟母堂的教育模式,在整個上海難道不正是一種“空白”?按陳明的邏輯“空白”就應該開綠燈,那麼陳明為什麼不給孟母堂開綠燈呢?

由此看來,對問題的分析與判斷,理性與思維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反而是心態與信念導引著一個人的判斷。所以中國古人主張“正心.誠意”.“尊德性而後道問學”,實在是有大體悟,大智慧在的。
孔子2560年2月19日[09] 皮介行 寫於 東湖之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2 23:09 , Processed in 0.08928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