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51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私塾女孩袁小逸尝试学校教育的实验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3 10:3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袁鸿林


1  小逸尝试学校教育的缘起

2008年8月,《嘉兴日报》记者蔡琦先生在海盐采访袁小逸时,曾认真向小逸提议,是否可考虑去尝试一下学校的学习生活。小逸最初对此竭力反对,甚至在情绪上还有点激动,认为这是对她的一种逼迫。她知道国家有一部义务教育法,甚至了解北京8岁的洋洋曾被以法律的名义强行送去学校上学。但她喜欢在家上学,也自知比一般同龄学校孩子在学业上超前,因此她认定在家上学要比去学校上学更好,更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刚满9岁的她,还认定选择在家上学是她的权利。

小逸对学校的排斥源于其幼年在幼儿园的一段痛苦经历。她出生于1999年7月,在她四岁未满前,曾被送去海盐当地幼儿园整一年。在这一年里,她因生病而间隙地缺席半年,另半年,她也经常迟到早退,对幼儿园显得很不适应。这种长期的不适应,导致我们家长最后下决心将其带回家来自养自教。当时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无奈,主要考虑的是,要保护幼儿敏感而稚弱的心理不至于被强行扭曲而落下任何的心理问题。

自2003年春起,小逸即开始在我自办的“哈利快乐英语角”接受现代私塾式的个性化超前教育。当蔡琦等记者于2008年8月来采访时,小逸已经在我的私塾中学习了整整五年多。2004年秋冬,嘉兴及杭州的媒体对我将女儿接回家自养自教作出报道,我的高学历背景以及私塾式的教育模式成为当时报道的重点,引起了全国媒体的长期关注,cctv与《人民日报》均有报道,并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时间过去将近四年,孩子情况如何?我提出的“十年搞定基础教育”的私塾模式是否可行?当社会大众对我国应试教育日益不满之时,媒体对我们的回访,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南湖晚报》沈爱君记者的报道《“神童”正照着博士父亲的设计前行》在8月上旬发出后,掀起了媒体报道和争论的新一轮高潮。蔡琦记者的提议,实际上反映了媒体和公众想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了解和考察。这对我们父女俩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敢不敢接受这一挑战?待记者走后,我与小逸作了深入交谈,引导她坦然面对挑战。喜欢接受挑战的小逸欣然应战,愿意去尝试学校的学习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2-20 10:13:0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只能扬长避短,有选择的吸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2-20 00:45:40 | 只看该作者
整个体制如此,转学意义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10 00:41:20 | 只看该作者
伟大的父亲,伟大的家庭教育!自己也有想把孩子留在身边教育的感受,但是没有您这么博学,也很担心怕耽误了孩子~!!其实很羡慕小逸能这么快乐的学习,我儿子一年级,可是在学校不太快乐,正在犹豫要不要转学~~~~~~
真不知道现在的教育体制为什么这样,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摧残,可悲可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19:51:41 | 只看该作者
我博客上有联系方式:http://blog.sina.com.cn/xiandaisish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6-15 14:51:19 | 只看该作者
袁老师,可以要您的联络方式吗? 有些问题想和您请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6-14 14:51:2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家的三岁送去幼儿园,去了十二天,前十天还好,后两天就抵触了,而且行为反常就退园带在身边教了,不过我没有那么大的目标与决心。袁老师真是值得我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20:04:22 | 只看该作者
南京《现代家庭报》2009年1月13日报道zt (2009-02-02 19:48:01) [编辑][删除]
标签:媒体 清河中学 现代私塾 应试 袁小逸模式 在家上学 后续教育 杂谈   分类:杂谈、教育与媒体

      “海量作业把人变成了机器”

当代私塾与现代学校的博弈

            本报记者  陈励耘





清末时期,在浙江绍兴城里最著名的私塾,当属鲁迅曾就读的“三味书屋”,如今,在浙江嘉兴市里,也有一家著名的现代私塾——博士私塾,之所以称之为“博士私塾”,是因为开办这家私塾的老师袁鸿林,他拥有北大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私塾开办至今已有5个年头,袁鸿林也有了第一个“半成品”:袁小逸。袁小逸,今年9岁,是袁鸿林唯一的女儿。

袁鸿林为了证明他教出的孩子也能与现在的学校“接轨”,去年9月,袁鸿林将女儿送到当地的一所中学,就读初二。上了三个月后,因体力不支,袁小逸回家休整了一个月,目前她正在迎接期末考试,也正向外界证实着袁鸿林的教育成果。



人物素描:



袁鸿林:1957年生,海盐人。他的小学和中学几乎都是自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后在跨国企业工作,经商。5年前,因深感女儿“无法适应学校教育”,遂将女儿袁小逸带回家中全身心培养。现在他的“私塾”从海盐搬到了嘉兴,除了女儿,私塾还收了来自来自杭州、广州、成都、无锡等地的孩子,最小的男孩才4岁,最大的14岁,学费每个月2000元。

“3岁开始早教,6岁达到小学低年级水平,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博士毕业……”这是袁鸿林的私塾教育计划。

袁小逸:1999年出生,从三岁多开始接受父亲的教育。已经有一篇小论文发表,目前正在写自己的第三篇论文,以及自传,等自传定稿后,她还要将其翻译成英文。

袁鸿林不在家的时候,袁小逸就会学着父亲的样,有模有样地教其他孩子,孩子们都戏称她是“9岁小师爷”。

去年9月,袁小逸参加了期中考试,之前,她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类型的试卷,这次她英语考了80多分,语文考了40多分。



博士私塾的“既定方针”



采访“博士私塾”,记者最先联系上的是袁小逸。她有一个人气很旺的博客,从她的博客上发现,袁小逸是个玩博客的老手了,当博客还是个新玩意儿的时候,她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博客。从年龄上看,1999年出生的袁小逸,6岁左右就开始上网记录自己的生活了。

记者给她留了言:“袁小逸,你好,我是《现代家庭报》的记者,想采访你,可以吗?”次日便得到了她简洁明快的回复:“好的,我的宅电是***。”当很多孩子还在听着《狼外婆》的故事,不敢给陌生人开门时,9岁的她对待媒体已经如此老练,这让记者很惊讶。带着疑问,记者询问了袁鸿林:“将女儿暴露在媒体面前,是不是为了‘出名要趁早’?”袁鸿林笑笑说:“让女儿面对媒体,是我锻炼女儿的既定方针。曾有朋友诚意地提醒我,在媒体面前要保护好孩子,甚至最好回避媒体。但我也不隐瞒自己的想法:最好的保护就是学会应对媒体,其中包括选择媒体、甚至在必要时对媒体说‘no’。很多神童就是因为承受不了媒体的曝光和舆论的压力,最后导致失败。”

在袁小逸的博客里,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想要引用,须征得本人同意,我拥有所有的版权。”小小年纪是如何知道这些权利的?袁鸿林解释:“她都是看英文书籍的时候看到的,像隐私权什么的,她都知道。”

提起对女儿的教育计划,“积极面对媒体”仅仅是小小的一部分,从4岁到14岁,袁鸿林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计划。袁鸿林告诉记者,当初他也没有想让女儿走私塾这条路。

说起当年将女儿从幼儿园接回家中自己教时的情形,袁鸿林记忆犹新,“刚开始是女儿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一上课就生病,后来慢慢发现自己给女儿的教育更适合她,也更有效。”于是,他当起女儿的专职教师。那段时间,袁鸿林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袁鸿林给女儿开设的课程包括古文、英语、数学、美术、音乐,教材有《新概念英语》、《论语》、《古文观止》等。袁鸿林说,他从来不教孩子拼音,训练语言就以英语为主,日语和法语为辅。袁鸿林解释,英语的拼读规则与汉语拼音相似,学会英语,拼音就自然通了。而日语的写法与汉字结构相似,这样汉语就不用另外学了。所以,在他的课程中,没有现代汉语,只有古文。

闲时,为了让女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接触,袁鸿林还招收了五六名同龄孩子陪读。袁鸿林将课堂搬到了公园里,在大自然中上课游戏,这就是袁小逸的“百草园”。袁鸿林说:“我主张让女儿尽情地运动、尽情地玩,培养孩子玩要玩得、学要学得的习惯。玩过之后,要能马上静得下来,这就很不容易。”



博士父亲否认女儿是神童



2008年9月,为了实施既定“既定计划”的另一部分,袁鸿林根据袁小逸的学识水平,将她送到了嘉兴的一所普通中学里,读初二。他希望通过这一举动让社会来检验私塾教育的实际成果。“在美国,学校与家庭学校已经从对立演变成互补,希望女儿到学校后,能成为中国学校孩子与私塾孩子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袁鸿林说。

9岁就读初二,因此袁小逸有了一个“神童”的称号,对此称号,袁鸿林极力反对。“我没有发现女儿有什么天赋,她不是神童,她的资质很普通。之所以能取得目前的成绩,只能说明私塾教育更适合她。”

然而,因为有考试和回家作业等,这种高强度的初中生活并不是袁小逸的“理想社会”。

很快,9岁的袁小逸体力不支病倒了,上学时间变成半天,期中考试后,她再次离开校园,回到了袁鸿林的私塾。临近期末,休整了一个多月的袁小逸又背起书包,回到了学校准备期末考试。

袁小逸有位同学在文章中是这样描述她的:“小袁在学校是寡言的,同桌李腾处处让着她,后桌也不兴跟小孩子混一块嘻嘻哈哈,她在教室很安静,安静到不知她何时来,又何时离开。”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在私塾里还是在跟记者的交谈中,她是个活泼的孩子,经常在袁鸿林背后最鬼脸,敢反驳记者。为什么袁小逸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她在学校里那样,其实是故意沉默,因为她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方式。”袁鸿林如此解释。



女儿眼中的学校与私塾



那么在袁小逸眼中,她是如何看待学校的生活的呢?“我去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证明我年纪比他们强!而且这样的学习只是一种体验,这也为我的自传能提供点素材。这种体验以后会不会持续还不一定,这都看以后的发展。”袁小逸信心十足地回答记者。

学校生活对于9岁的袁小逸来说,其实有很多是非常新鲜的,例如“上课发言一定要举手,在我们私塾,想说话随时都可以,根本不需要得到老师的同意,还可以坐在位子上回答。还有,我发现有很多同学一大早去学校抄作业,还有还有,同学们之间有人谈恋爱,这些在私塾里都没有的。”当然,这些都是袁小逸偷偷发现的,因为好多同学总会对她说:“你还小,你不懂。”袁小逸对记者说:“其实,我什么都懂的。”

“海量的作业把人变成了机器”,这是袁小逸最不喜欢学校的地方,但是学校也有让袁小逸很留恋的地方,“可以和大家玩,一起活动,有操场,有实验室,有图书馆,比我们家的条件好多了。”

“学校的学生有寒暑假,你们私塾有吗?”记者问。“没有,但是我们天天有得玩。”袁小逸开心地说。

“那爸爸的私塾有不好的地方吗?”袁小逸沉思了一会儿,“有,DADDY(爸爸)的教育精确度不够,我老写错别字,还有写字速度太慢,所以我的语文成绩那么低,这都是因为我从小是用电脑打字的,不像学校的学生天天抄写练习。”

袁小逸对记者说,她的野心很大的,出论文集,出自传,翻译都是最近的任务。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超越博士爸爸,“其实我现在有些地方就已经超过他了,她不会钢琴我会啊。”

为了给女儿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袁鸿林一年前将私塾从海盐搬到嘉兴,“孩子现在的教育需要到大城市了,将来可能还要搬到更大的城市,甚至出国。”

采访中,袁鸿林说,他的这个私塾还属于试验和摸索中,既然是试验,那就不能排除失败的可能。对于女儿的未来,袁鸿林不怕耽误了孩子吗?

“我每一步都是认真研究的,我对自己、对孩子、对私塾都很有信心。我也相信国家的政策会逐渐改变。在美国,家庭毕业生是很受社会欢迎的。”

袁鸿林告诉记者,当初他发现女儿的英语翻译能力不错,希望女儿能向同声翻译发展,但是女儿一句:“像个传话筒,真没意思。”袁鸿林就再也没有刻意引导孩子向哪个职业发展了。

袁鸿林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拿到国家的文凭却找不到工作,我相信我的女儿以后在社会上生存,还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那时也能证明我的私塾教育也能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现代家庭报》2009年1月1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14:47:44 | 只看该作者
5  孩子的感受



袁小逸:现代私塾铭 (2008-09-17)


楼不在高,有“猫”则名。路不嫌远,虽万里亦有学生而来。私塾无华,习中外,读古今,究性灵。可以弹钢琴,哼洋曲。之乎者也,A、B、C、D。声光化电,子曰诗云。虫草人猿,天南地北。无考试之乱心,无作业之烦恼。有家庭之温馨,有书籍之幽香,更有嬉戏之乐趣。离苏、杭、沪不远,靠南湖更近。翠绿掩幽径,小桥架流水,曲池绕楼行。出入无差生,往来皆良师。斯是私塾,翰林府第。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注:此乃学校之作业也——仿《陋室铭》)





袁小逸:《酸甜苦辣话上学》 (2008-12-11 )


在学校体验了两个月后,我渐渐体会到了学校孩子的心情。

说到去学校上学,真是酸甜苦辣,各味俱全。







学校学生犯错是常事,私塾孩子也一样,但两者却有很大不同。区别就在于私塾孩子是不知该如何做,若有人晓之以理,他们定会改正,而且不会再犯。而学校孩子则不同,他们不是不明其理,而是难以实行其理。



在学校的第一天,我就看到一个名叫Y的哥哥拿着一本别人的作业在抄,因为此前我还没有抄作业这一概念,便问他为何如此慌张。他却说:“你不要管,我现在已经没时间了。”等早自修完毕,我看到Y哥哥慢慢走进教室,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时我注意到他的眼圈红红的,还挂着几滴泪珠,很明显,他刚才哭了。难道挨老师骂了?还是被别人欺负了?种种猜想涌入我脑海。



突然,我听到“叮铃铃”的声音,原来是上课了。因为刚去,我还不知道要提早把书拿出来,就蹲下去满书包翻,等我把书搁上桌,老师已站上讲台,他看一眼学生,就说道:“上课!”,然后全体同学全都站起来,一边鞠躬一边说“老师好”。接着我就度过了45分钟的数学课。数学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屠强华老师,他喜欢穿一件橘黄色外套,每逢早操就会出现在操场上。



第一节课刚上完,我心里还惦着Y哥哥为何哭,就奔向他的座位,这时他已什么感觉都没有,正在跟同桌打闹。我碰一下他的衣服,他转过头来,我就问他:“刚才你为什么哭?”他惊异地瞪着我,愣了半天才答:“这事你不用管!”这反使我更加好奇,后来从屠老师口中得知,原来他作业没做完,但又要在早自修完毕前交出,所以只好抄别人的作业。我听了之后,感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一开始,我还以为这种事只是偶尔发生。后来,我发现这种事经常发生,而且具有普遍性。学校孩子为何要抄作业,而且还非抄不可呢?我想了一周,观察了一周,才得出如下结论:早自修时间只有45分钟,其中早操大约10分钟,早读大约10分钟,然后老师再来“霸占”10分钟,学生自修时间只有10分钟,而且这还要运气好,碰到倒霉的时候,连1分钟自修时间都没有,会全被老师“霸占”。而作业却须在早自修完毕前交出,除非在家里就完成作业,想在学校临时抱佛脚往往会落空。但很多学生却未能把所有作业在家完成,于是只能抄别人的作业。细想起来,也是无可奈何、情有可原的。



除了抄作业,有些事也让我感觉不公平。举个小例子,学校规定学生上课不许喝水,但我每每看到,一上课老师就拿着自己的茶杯和教科书摇摇摆摆地走进教室,时不时地端起茶杯来呷一口,显出很悠闲的样子。但私塾却不一样,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像我Daddy在讲课时,我们常常跟他抬杠子,如果我们不同意他的看法,还可以跟他争论。他要求我们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比如说,在我7岁时,每天早上一爬起来,就要背一大段英文,我们就要求Daddy先把它背出来,否则我们是不会背的。他就“被迫”把那一大段英文背下来。而且他若背错一个,我们也就容许背错一个,他若一个都不错,那我们也就只能乖乖地背到一个错误都没有。更让我感到不平的是,像体育课之类的副课,常被主课所替代。有一次,我们刚准备去上体育课,那个在最前面领队的S哥哥突然跑进教室大声说道:“今天体育课改社会课!”为体育课兴奋了半天的我,一下子变得若有所失,而且其他的哥哥姐姐也都涌到S哥哥旁边,冲他抱怨,好像是S哥哥的主意似的。诸如此类的事情真是举不胜举。







在学校,我能交到很多朋友,而且他们对我特好,包括老师,都很愿意与我交往。我遇到问题时,他们还会帮我解决。



十月,月考刚完,学校举办运动会。为看比赛,老师让我们把椅子从教学楼搬到蓝球场。等看完运动会,已经是下午,老师便要求我们把凳子搬回去。我刚把凳子搬到楼梯口,就看到我们班的Z姐姐在向我招手,她走过来说:“我帮你搬,你帮我开路,好不?”我很爽快地同意了。因为人多,我们的进程很慢,但相比以前,就前进得快多了。等我们爬到八年级的楼层时,已累得气喘吁吁。但不管怎么说,我俩的合作还是起了作用。



在学校,他们并不排斥我,反而还帮助我,有时比私塾孩子对我还好,因为有些私塾孩子还会嫉妒我。他们会千方百计跟我闹别扭,如会在Daddy、Mummy面前告状。学校的哥哥姐姐甚至还会对我说一些非常隐私的悄悄话,以显示他们对我的亲密。有一次,体育课上到一半,老师叫我们活动一下,我就跟几位姐姐一起走,突然,一位姐姐说:“最近我肚子好疼”,另一个姐姐就说:“你是不是又来‘那个’了。”我因还不知“那个”指的是月经,就好奇地问:“那个是什么呀?”一个叫ZY的姐姐说:“就是像姐姐一样的,都要有‘成人尿不湿’。”我哦了一声,就不再追问。



第一天,我还不知可把一部分书放入抽屉,就把一大堆书全塞进本来就很小的书包。等我把拉链拉上,背起书包,摆好椅子,正准备走时,我听到噶啦啦的声音,便把书包放下检查,果然,我发现书包破了。心想糟了,只能抱着书包回去了,这样多不方便呀。那些姐姐看到后说:“你把一部分书放在抽屉里,把老师安排的作业和教科书放到书包里就可以了。”我听从了她们的劝告,一提,果然轻了许多。那天放学,我跟一个姐姐一起出去,因为我要到对面的车站去坐8路公交车,须穿过一条大马路,虽然我已能过了,但那姐姐还是担心我会出事,就送我过马路,并在过马路时还帮我提书包,到了车站,那姐姐并没有走,直到把我送上公交车为止。这种事情在学校很多,真让我感动至极。



此外,我还得到很多社会上朋友的帮助。因怕迟到,有段时间我坐出租车去学校,每次我一上车,出租车司机都会很友好地问我要去哪里,当我说是清河中学时,他们都会以惊异的眼神望着我,甚至带有怀疑的眼光。等我讲清缘由,很多出租车司机就把原本13元的价格降低到10元以示友好和赞许。这使我在内心感到极大的快乐。



苦又辣



学校虽有温馨,但也有痛苦。学校作业超多,考试也超多。几乎隔几天就要考一次,英文、语文、科学、数学,四门主课考来考去,没有一个终始。海量的作业把人变成了机器,学生只要看到题就马上反应出来,几乎不需要思考的时间。而且学校活动很少。说是每节课上完都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其实没有,顶多也就7、8分钟。有时下课铃响了,老师把广播一关,继续上课,等下一位老师快要来时才下课,所以学生休息时间就很短。甚至一下课就上课,一个老师下去了,另一个老师接着又上来。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打疲劳战,再加上一大堆作业,学生就被搞得很累。其实,学校老师也很累,他们得天天批卷子,批作业,备课。老师和学生都被累得失魂落魄。



在这种又苦又累的学习情况下,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还会出现不正常的心理。让我特别吃惊的是,即使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心态也还是很可怕的。有些成绩好的同学因一两次考试考得不好而哭鼻子,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他们受到一点点小挫折,就会受不了。我们期中考试刚考完,一进教室,便是一片鬼哭狼嚎,几个平时成绩最好的女孩子全在哭。一问,原来数学考试最后一道解答题都做不出。好几个姐姐边哭边对我说,要是这个教室楼再高一点她就想跳楼了,她给我的理由是这个教室楼太低,跳下去还死不了。我那时心想,还好这几层教学楼都比较低,否则就危险了。这体现了学校孩子心理很脆弱。我认为,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高中生发生跳楼事件也是这个原因。他们从小心理承受能力差(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长大了,遇到某些挫折,就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我觉得学校应更加注重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而不光只注重知识。



此外,我还发现学校的校风很不好。有好几次,我因特殊安排而早放学。一出门,便看到很多穿着校服的男男女女都叼着烟,站在门口等我们学校的某些学生。周末的星期五,这样的人特别多。一想到这些,就好像嘴里同时嚼着黄莲和辣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91f710100bhgt.html


《东方今报》:《一个当代私塾女孩的成长史》节选:

■对话袁小逸

除了学习,还要完成自传

    记者:你在学校上了近三个月,感觉学校好不好?
    袁小逸(下称袁):也好也不好。好的方面在于可以和大家玩,一起活动,有操场,有实验室,有图书馆,比我们家的条件好多了。不好的地方是天天要做作业,写不完的作业,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记者:我问过你的同学,是不是愿意像你一样在家上学,他们说还是在学校好一点。
    袁:我也不是不喜欢学校,只是如果作业和考试能少一点就好了,再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记者:你对考试好像很反感?
    袁:我反对为了考试而考试,考试的目的应该是测量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本身不是目的。但是现在考试都标准化了,这次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下次考试考得更好,这不是为考试而考试吗?
    记者:你还有一篇关于“诸葛亮斩马谡”的小论文,能简要谈谈文章观点吗?
    袁:我的观点就是诸葛亮斩马谡目的在于自保,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让位给李严,要么杀了马谡。
    记者:你下一步主要的工作有哪些?
    袁:除了学习,我还要完成自传,等我再大一点还要把自传翻译成英文,还要写一本论文集,工作量蛮大的。不过这个和写作业不同,这个有意思,好玩。
    记者:按照你爸爸的教学计划,到14岁的时候你就可以参加高考了,到时候你有什么打算?
    袁:5年后的事,谁知道呢,不过我不一定会选择理科,可能选择文科,有可能的话,我会去美国。
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fcda/20081126502.htm

《现代家庭报》:2009年1月13日报道《当代私塾与现代学校的博弈》节选:

那么在袁小逸眼中,她是如何看待学校的生活的呢?“我去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证明我年纪比他们强!而且这样的学习只是一种体验,这也为我的自传能提供点素材。这种体验以后会不会持续还不一定,这都看以后的发展。”袁小逸信心十足地回答记者。
学校生活对于9岁的袁小逸来说,其实有很多是非常新鲜的,例如“上课发言一定要举手,在我们私塾,想说话随时都可以,根本不需要得到老师的同意,还可以坐在位子上回答。还有,我发现有很多同学一大早去学校抄作业,还有还有,同学们之间有人谈恋爱,这些在私塾里都没有的。”当然,这些都是袁小逸偷偷发现的,因为好多同学总会对她说:“你还小,你不懂。”袁小逸对记者说:“其实,我什么都懂的。”
“海量的作业把人变成了机器”,这是袁小逸最不喜欢学校的地方,但是学校也有让袁小逸很留恋的地方,“可以和大家玩,一起活动,有操场,有实验室,有图书馆,比我们家的条件好多了。”
“学校的学生有寒暑假,你们私塾有吗?”记者问。“没有,但是我们天天有得玩。”袁小逸开心地说。
“那爸爸的私塾有不好的地方吗?”袁小逸沉思了一会儿,“有,DADDY(爸爸)的教育精确度不够,我老写错别字,还有写字速度太慢,所以我的语文成绩那么低,这都是因为我从小是用电脑打字的,不像学校的学生天天抄写练习。”
袁小逸对记者说,她的野心很大的,出论文集,出自传,翻译都是最近的任务。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超越博士爸爸,“其实我现在有些地方就已经超过他了,她不会钢琴我会啊。”
                                             

6  暂时的结束语

新学期又开始了,明日(2-11)起,小逸将选择不定期地去学校听课与参加活动,还计划参加期末的考试,以保持与学校的联系,但主要的学习过程将在自家的私塾中完成。因此,此项实验的正式结语,还将由她今后的尝试来接着写下去。(2009-2-10)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9-2-11 01: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14:46:42 | 只看该作者
4  媒体报道及有关问题讨论



自8月份起,省内外媒体包括中央媒体,对我们父女进行了密集的跟踪报道。其中平面媒体原创报道计有《南湖晚报》《嘉兴日报》《今日早报》《上海晨报》《成都商报》《浙江广播电视报》《武汉晚报》《教育信息报》《东方今报》《父母世界》《现代家庭报》等报刊。电视台专题节目计有《嘉兴电视台》新闻专题、《浙江电视台》新闻专题与少儿节目专题、《东方卫视》新闻专题、《江西卫视》传奇人物专题、《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专题等。海外媒体亦有报道。此外尚有重要评论、争议涉及以下报刊:《中国青年报》《成都商报》《齐鲁晚报》《现代快报》《河南商报》《教育文汇》《记者观察》《社会科学报》等。再加互联网与其它媒体的转载,形成了长期的连续报道与讨论,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与四年前的报道不同,今年8月份开始的报道,其新闻焦点更集中于孩子本身:孩子的快乐学习、孩子的超前实际认知能力与阳光性情,特别是作为九岁女孩居然可以像模像样地在私塾中当一个小老师,教英语、文言等难度不小于初中程度的课程,而且居然可以与高学历的父亲同工同酬。是的,孩子长大了,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一切,足以说明现代私塾教学模式是否可取。



当这样一个代表现代私塾形象的女孩,现在居然要去学校尝试学校生活学习时,媒体与公众的关注就更有不同教育模式的对比性社会意义了。难怪小逸上学首日(9月8日),汇聚在清河学校的省内四家媒体同时对小逸进行了采访报道,有趣的是,小逸当天还未回到家,我已能在网上看到了《南湖晚报》记者拍摄的小逸在课堂上的照片。



这样的私塾孩子能否适应学校以及与此相关的话题,自然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如果不考虑4-5岁年龄的差异,那么,小逸首先不适应学校的是在体力上的付出。在上学的前几天,既新鲜、又兴奋,但每天早上6点左右那么早起,中午又不能按她的长期习惯获得两小时的午睡,傍晚回到家,她只想爬到床上去睡觉,回家作业基本上还是难以做完。后来尝试晚点到校,不参加学校的早读,只参加8点以后的正常课程,但小逸仍是时常感到晕晕乎乎,不时喊累。上学不到一个月,便因体力透支而发高烧39度之上,连续达五天之久。这样的生病是自五岁以来从未有过的。这样,过了“十一”长假后,我们就考虑让她上半天学,间或也有上全天的。这样的节奏和强度,经一个月的实验,证明小逸在体力上是可以承受的。但问题是,在家里的半天要睡午觉,要补习学校的课程和做回家作业。这样的学习生活,除了应付学校的功课,既无暇也无力问津其他,她的常规阅读、写作与钢琴练习等都得放弃。因此,我们又实验不去学校上课,只在家里完成相应学校的课程,到期末再去学校考试。从11月中旬开始,小逸便回到私塾,恢复原先的学习与生活的节奏。



这时,有的媒体报道就强调小逸不适应学校,所以仍选择返回私塾。其实问题远不是这么简单。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当媒体宣称小逸因不适应学校而返回私塾之际,实际上小逸在回私塾一个月后又悄悄返回学校,正坐在学校教室里听课,适时地参加期末的复习迎考。按照那些媒体的逻辑,是否小逸又奇迹般地适应学校了?显然难以解说,媒体只好对此保持沉默。



那末小逸究竟是否适应学校?我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应有客观和深入的分析。至少应分三个方面来看问题:

1,  从体能方面来看,小逸经历了从不适应倒基本适应的过程。在期末最后一个月(12月中旬至1月中旬),也是气候最寒冷的一个月,除我给她请假两天,主动让她调整休息外,并未因病缺席过,只是未参加一般学生的早读与周末的常规补习。而且,时间老人是站在小逸这一边的,随着她的年龄增长,体能也会增长,适应也会伴随时间的延伸向小逸靠拢。

2,  从心理状态来看,自始自终,小逸体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并非如同cctv“心理访谈”节目所给人的错误印象——小逸仍像四年前那样严重不适应学校生活。小逸在学校群体中的表现,所体现出与人交往的心态和能力,显然不亚于学校的优秀孩子,这给很多媒体记者和学校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3,  从学业角度来看,尽管小逸从无任何的应试训练,但凭借她的良好心态和接受能力,她在整个学期中都处于积极的适应过程中。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她仍处于中等偏下,理科尤其显得弱些,这与她原先的知识结构有关,也与私塾的教学特色有关。在我的私塾中,首先强调的是语言和思维,并允许孩子在某些学科超前发展而不强调形式上的同步。尤其可贵的是,她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赢得了同学的友情。在她上学最初的一周,就有同学邀请她去参加生日聚会。期末考试结束后,小逸主动邀请了五位同班同学来我家吃饭游玩。饭席上,当我问及下学期小逸是否应继续去学校的时候,这些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希望她继续上学”,尽管他们也都分别表示:如能选择,他们自己则更希望能像小逸那样“在家上学”。



以上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是否适应学校的问题,应含有多方面的内容,也需要有一个时间上的延续。可以乐观地预计,像小逸这样的孩子,哪怕是超前了4-5年,只要假以时日,适应学校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即便是从现有的情况来分析,也断不能得出小逸不适应学校的结论。在其成绩总分排名之后,在同一年级尚有八十多人,总不能说该校的八十多位学生是不适应学校的吧?况且,与期中考试时的情形相比,小逸的各门成绩均在提升中,走的是一条上升曲线。



然而,成问题的是,为什么一定要去适应学校呢?适应学校后,小逸又会怎样发展呢?



在体能上,小逸要彻底适应学校,就必须做到:第一要起早,6点左右起床,这样才能确保赶上参加早读;第二要戒掉午睡习惯;第三要学会长时间的连续学习(尽管是低效率的),而其中几乎没有必要的休息与娱乐体育活动。因为早上6点出门,晚上6点回家,晚饭后还有一大堆作业等着她,也就是说常态的初中生生活,一天得有14小时左右的连续工作。这样的适应,实质上要牺牲孩子较科学的生活方式:充足的睡眠、自由的娱乐活动与体育活动、以及必要的个人空间和时间。这样的适应,实际上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与心理健康。如果说现在的中学生是世界上最累的人群之一,是豪不为过的。而让女儿长时间提早五年去品尝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呢?这不能不是我这个老爸所必须考虑的。在心理上,小逸要彻底适应学校,就必须做到:磨平自己的思维棱角、麻木自己的异样感触,不再那么独特、不再那么敏感,淹没自己的个性,一切随众合流。在学业上,小逸要彻底适应学校,就必须做到:强化应试训练,只关心答题的准确与迅捷。



这一切我相信小逸都能一一做到,但做到之后,她已经不是小逸,她只是一个年龄小了四五岁的任何一个学校优秀学生。她可以在14岁时坐在某个大学中接着读书,她只是一个在年龄上有优势的标准好学生,而实际上她却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平庸,而年龄优势也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渐渐淡化。因为,在他们需要大量阅读各种经典和有价值的好书时,他们无暇阅读;在应试教育疯狂的学校体制内,当他们需要观察思考时,他们无力也无机会去观察思考;在他们需要参与某些社会活动和事件时,他们既无暇也无力更无机会去参与。这就是平庸的根源,也就是“学校标准件”的必然命运。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11:30 , Processed in 0.08960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