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119|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贴]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11 09:4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齐克靖<font face="宋体">                                               (摘自老古《人文世界》杂志)<font face="宋体">为了推广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希望我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表示一些看法。各位都看到我黑头发黄皮肤,是道地的炎黄子孙。为什么这个华夏子民要以外国人的眼光看中华文化呢?我想应该略作说明。<font face="宋体">外国背景的我<font face="宋体">首先,我在美国住了十九年。在这期间,从一文不名到掌控四千万美金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ject Manager <font face="宋体">(项目经理),从学生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CSD<font face="宋体">(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特约讲席,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obody<font face="宋体">(默默无闻)到主要报纸的头版人特,甚至到世界名人录;我确实深入参与了美国的主流社会。<font face="宋体">其次,我来自一个深具西方文化色彩的家庭。我的祖父辈在光绪年间就到欧洲留学,我父亲那一代,几乎全都拥有欧洲的博士学位。我的伯母、婶婶都是德国人,我的成长过程受到浓厚的欧风浸润。<font face="宋体">然而,最重要的是,我探讨中华文化的动机,是由外国人身上而起。刚到美国的那几年,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我的指导教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of. Kent Keegan<font face="宋体">(奇根)。他是道地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aucasian<font face="宋体">(高加索人种),祖先来自英国与爱尔兰。这个白人不但对中华文化充满尊重与好奇,而且还有相当的认识。他问我,中国人是不是以同一个字表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risis<font face="宋体">(危机)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pportunity<font face="宋体">(机会)?我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他说的是危机与机会共享一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字。这个小典故现在经常被引用,两岸欧美皆然。但奇根教授远在一九七七就与我讨论此事,那是二十一年之前。<font face="宋体">奇根教授引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当时我主修建筑,奇根教授要求我把太极阴阳的哲理转化为设计概念。那时我才二十出头,对于阴阳的全部认识,祇有朦胧的一幅太极图。但是,身上流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血液,我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怎么能逊于一个白人?所以,一九七八暑假回国,我买了一整套三民书局出的古籍今注新译。那时候这套丛书只包括《四书》、《老子》、《庄子》、《唐诗》、《古今文选》等几部书。如果像现在这样浩瀚,我是不可能买得全的。<font face="宋体">不过,买书可比读书容易多了!我大学时学的是物理,全部的文言文程度,就靠高中教科书里的几篇文章。说老实话,那时修我宁愿读英文书,因为祇要翻翻字典就可以读懂。至于《老子》《庄子》呢,大多数的字都认识,却没有一句话能懂,真是比无字天书还要命!幸好,奇根教授很有耐心,他并没有逼我短短几学期内把中国古书读通。似乎,他希望的,祇是要我在接触中华文化后逐渐认识自己、升华自己,进而在建筑设计上能够有所创造、有所突破。这一点,我相信自己没有令他失望。<font face="宋体">谁尊重中国文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当时系里绝大多数的教授,包括一位不谙中文的华裔教授,都对中华文化极有兴趣。我原本以为这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rank Lloyd Wright<font face="宋体">(赖特)有关。赖特是一位建筑师,他在近代美国建筑界的重要性,决不亚于胡适之于近代中国文学界。赖特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成就。得力于他居住在日本时所受到的文化熏陶。美国人认为赖特的设计极有创意,而他的创意中绝对看得出东洋风味。所有人,包括大和民族本身,都知道日本文化源自中国。更何况,赖特平生引以为傲的有机建筑理念,可以直接与老庄的道家学说挂钩。如此,怎能不令这些美国的建筑学者醉心于阴阳玄机?<font face="宋体">后来,我认识的外国人愈来愈多,也愈来愈了解,愈是有思想、有学养的外国人,愈尊重东方文化。他们并不认为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而深刻的体验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辅相成的事实。在宇宙的大洪流里,人类在地球上创造出东西方两种差异性相当大,而共通性又显然的文化,这本身就像阴阳两仪,如一体之两面,缺一不可。在这两种文化交流的当儿,由冲突发展为竞争,又因竞争激发出改变。无论这些改变被认定是正确还是错误,是进步还是倒退,这本身都是由危机到机会的转化。<font face="宋体">才华出众的米勒<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就这样,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在西方的土地上读古书,虽然愈来愈清楚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却也没能读通多少。直到一九八四,我遇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上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y Miller<font face="宋体">(米勒)。米勒的父亲是美国空军军官,越战时期在越南殉职。此事虽然令他一生排斥飞行,却没有让他憎恶东方。那时我惊讶的发现,同事中有好几个都是越战遗孤,有些到现在都不知道父亲是阵亡还是在集中营里苟延残喘,但他们都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东方文化。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有这样的胸襟,我不得不衷心敬服。<font face="宋体">米勒的文化素养非常高。为了增进自己的西方文化水准,我以他为师,读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lympus<font face="宋体">(奥林伯斯)山上那些希腊的古老神话,以及埃及与罗马之间的史诗。他也喜欢与我谈东方哲学,所以互相成为亦师友的知交。不过,我能用西方的文字读西方的书,他却无法用东方的文字读东方的书,我不免有些矜矜自喜。<font face="宋体">物理学之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因为我同时具有物理方面的知识与东方文化的背景,米勒介绍我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he Tao of Physics<font face="宋体">(物理学之道)。这本书主要在讨论物理学与道家学说的共通处,作者是一位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家。书里有一段话,大意是说,大家都知道《老子》描述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ague<font face="宋体">(模糊),也就是恍兮惚兮。但是这位作者,一位顶尖物理学家,在全世界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里,亲眼观察到的微粒子现象,与《老子》所描述的微粒子现象,与《老子》所描述的情况竟然一模一样!他甚至说,无法以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xact<font face="宋体">(确切)也就是明确词汇,来形容或记录这些现象。<font face="宋体">与米勒同时的另一位同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Kirk Kawsinski<font face="宋体">(考辛斯基),也热爱东方文化。由他的姓氏可以看出来,他的祖先来自东欧,事实上他是波兰后裔。有文化的美国人,相当重视自己的根源,所以当他们知道我也重视自己祖先的文化时,他们便也尊重我,同时尊重我的文化。<font face="宋体">接受东方文化的外国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考辛斯基曾与我谈论轮回,他说他希望下辈子做一个水泡,由海底生命的呼吸而生成,逐渐浮向海面,压力愈来愈小,体积愈来愈大,最后因为压力太小、体积太大而幻灭。我听得瞠目结舌。短短一段话里,包涵了多少东方哲学?他的轮回竟也赋与水泡这样的空,这样的无机物以生命!而他自己非常明白,他受东方哲学影响甚深。<font face="宋体">闺中密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r. Judith King<font face="宋体">(金)是一位心理医生。她本是外科医生,二十一岁由医学院毕业,二十四岁成为主治医生,二十七岁因为意外而失去右手的两个手指,从此不能操刀;最失意的时候又与丈夫离异。这段痛不欲生的时期,她周游世界,在印度找到生机,于是在那儿住了四年,接触东方文化。其后到美国,重新读书、实习、考试,如今兼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ysician<font face="宋体">(医师)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hychiatrist<font face="宋体">(精神科医师)的身份。<font face="宋体">和金医师讨论东西方文化,我们发现,西方哲学是先理解再体验,然后才谈接受;而东方哲学是先接受现体验,然后才能理解。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读中国古书,总是不得其门而入了。因为我们这一代受的教育,是以理解代替传统的背诵,那是西方的思维方式。想要先理解东方哲学,再决定是否接受,就如同《物理学之道》的作者,必须先成为顶尖的物理学家,观察微粒子现象之后再接受《老子》。这,太奢侈了,也太遥不可及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从英译本学中国文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当时我想,奇根教授、米勒和金医师都是西方人,但他们都对东方哲学有所认识。似乎,英文翻译的中国古书,为他们开启了一扇东方之窗。那么,我为什么不能也从这扇窗中,窥中华文化的堂奥,甚至进而登堂入室?于是,我开始读英文本的《老子》《庄子》《易经》。啊,原来,西方的作者知道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写书的时候,就以引导的方式带领读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接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东方的思想,使读者容易入门。<font face="宋体">后来才知道,我的姑父、前中研院副院长李崇道博士,以及他的弟弟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也都是由英文版本进入中国的古书境界。幸好,入门之后,我们都再回到中文版本,以传统的方式,由古书中汲取更多中华文化的智慧。<font face="宋体">先接受再体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我刚还自豪,自己能用西方的文字读西方的书,现在怎么必须用西方的文字读东方的收了?岂不是一个绝大的讽刺!现在既然知道,东方文化必须先接受、再体验,背诵就成了必要的方式。目前大家提倡的儿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读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无疑便是认识东方文化的不二法门。<font face="宋体">西方的古文化,以两河文化与埃及文化为主,创造这两种文化的民族都早已灭亡。至于东方文化,则有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两大主流。印度受英国统治多年,印度文化早已名存实亡。所以,全世界所有的古文化中,现在祇有中华文化还在孕育这种文化的土地上,由创造这种文化的民族传承。无论这个文化被认定是宝藏还是包袱、是伦理还是迂腐,都不能掩盖这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五千年传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的本身,就是一个令外国人羡慕赞叹的奇迹。<font face="宋体">读经撒种<font face="宋体">生长在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之下,很难察觉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五千年传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有什么惊世骇俗。但祇要想想,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将近两千年来,光是历法就更改了几次?如今东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等重要节日,与天主教、新教都相隔一两个礼拜。反观我们的干支记年,也就是甲子、乙丑等等,经历了将近五千年的世代交替,竟然连一天的误差都没有,那是怎样的一个传承?而我们所传承的,也是我们所背负的,却是世界上唯一仍有生命的古文化!我们最有资格,也最有责任延续这个古文化的生命。<font face="宋体">西风东渐以来,我们的古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渗透、侵蚀,甚至逐渐被掩埋了。不过,我想,中华文化的种籽被西方文化掩埋,被埋在土里的种籽正好从中吸收营养,将来必能发芽、茁壮,孕育出更辉煌灿烂的新生命。现在我们该做的是,多撒一些种籽。推行儿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读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宋体">,正是在做这种撒种籽的工作,这是为延续世界上唯一还有生命力的古文化而撒种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8-1-24 13:03:43 | 只看该作者
Shall do more than said. Not only hear the foreigner about the old Chinese cultu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8-1-24 12:58:55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国文化 在国人心里也很模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4-6-12 23:56:48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引用:jerryhao 唐朝先生,估计您查找这个例证也费了不少的时间,可惜没能花时间仔细的看,你转载的帖子里,明白的说明了文化复兴并不是复古,仅仅是打了个旗号而已。 没想到自己砸了自己的脚把。你该宣布此证失效,哈哈
没有失败,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们确实从古希腊和古罗马那继承了民主自由思想,这是无可辩驳的。文化复兴并不是复古是个常识,谁都知道,人类是不断进步的,不可能全盘吸收,肯定会继承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4-6-12 23:37:51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引用:唐朝   <font color="#0000ff">文 藝 復 興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邉颖砻嫔鲜菑团d古典的文化運動,實質上她復興了“以人為本”的人文化傳。在當時充滿專制束縛的神權、王權體制下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
唐朝先生,估计您查找这个例证也费了不少的时间,可惜没能花时间仔细的看,你转载的帖子里,明白的说明了文化复兴并不是复古,仅仅是打了个旗号而已。 没想到自己砸了自己的脚把。你该宣布此证失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4-6-12 23:29:11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引用:唐朝 记得西方的文艺复兴吗?当时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黑暗时代”,够衰微了吧,照你的逻辑,文艺复兴根本不应该发生,是吗?  是要继承西方的优点,这和继承爷爷的优点并不矛盾。
这和上面的讨论哪挨哪呀,文艺复兴是什么,是打破天主教的禁锢,又不是复古。 现在你让美国人,英国人读莎士比亚,你看看他都读得懂么。那在国外一样是一门研究的学问。过两百年,读我们现在的帖子也一样难懂。社会就是这么发展的,所以我认为根本没必要去给孩子灌输那些没多大价值的东西,让他在有限的时间学些更实用的东西不好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4-6-12 23:26:01 | 只看该作者
文艺复兴实际上是科学的振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4-6-12 23:23:52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00ff">文 藝 復 興 (Renaissance) 西歐的中世紀是特別“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文學、藝術、哲學,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典《聖經》的教義,如果違背,就要受到宗教法庭的制裁,甚至死刑。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气沉沉,科學也難有突破。在古希腊和古羅馬,文學藝朮的成就很高,人們也可以自由地表各种學朮思想,和“黑暗的時代”的中世紀是鮮明的對比。14世紀末,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斯曼帝的入侵,羅馬的許多學者,帶大批的古希腊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逃往西歐避難。後來,一些羅馬的學者在意大利的佛羅倫斯開辦了一所叫“希腊學院”的學校,講授希腊輝煌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等。此,西歐人現古希腊的一切是那的美好,中世紀的一切是那的丑陋,許多西歐的學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羅馬的文化和藝術。從此﹐掀起了一股涌澎湃的“希腊熱”浪潮。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文藝復興邉印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4-6-12 23:21:17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引用:jerryhao 衰微正是因其价值较小,即使拉了首帖的那位假洋鬼子也不起什么作用。
记得西方的文艺复兴吗?当时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黑暗时代”,够衰微了吧,照你的逻辑,文艺复兴根本不应该发生,是吗?
jerryhao+-->引用:jerryhao 多继承点西方的优点,我们才可能超越西方。
是要继承西方的优点,这和继承爷爷的优点并不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6-12 23:06:43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引用:唐朝 我一个小人物,敬不敬有什么关系。其实古今东西都要学,正因为几十年来教育体制根本就没给我们古人留下来的财富留什么位置(一个大学毕业生对我们的文化能了解多少?),才要提倡的,被提倡的一般是衰微的,正如被扶持的一般是弱者。
衰微正是因其价值较小,即使拉了首帖的那位假洋鬼子也不起什么作用。
唐朝+-->引用:唐朝 文化没有暴发户,人类文化发展到今天都有赖无数代人的知识积累,不继承爷爷的优点,怎么能超过爷爷?
多继承点西方的优点,我们才可能超越西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05:38 , Processed in 0.08798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