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94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經典誦讀心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9 20:2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經典誦讀心訣
熊春錦
恭熟忘合靈
經典誦讀,是實踐《老子·德道經》和其它著名經典,達到和産生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治自己和家庭、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方法;經典誦讀是個人和家庭进行道德修養、修真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經典誦讀方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符合漢字和漢語內在客觀規律性的獨特的學習方法;經典誦讀,是具有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特點和民族教育特征的學習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機古往今來傳統教育的特徵是道德民族教育的特點都是家庭和民族培賢育聖學習做“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人修德以德養慧慧智雙運培賢育聖教中寓學德養心性學中寓教復興道德
古聖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麼說是明明德”?因為人類需要依靠智慧來明白道德之理“為學者日益”的後天智識單方面的明德並不能全面地掌握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需要“為道者日損”的先天慧識明德共同主宰心靈和大腦才能真正掌握完整的道德學說思想系統慧明德與智明德同步共運形成大智大慧才能真正做到“明明德”
在我國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全面掌握和實踐經典的一元四素方法論的時期,“德、道、象、數、理、炁”六大方法整體把握地進行教育與實踐,高度協調統一地同步運用智識與慧識認識自然、社會和生命萬物。留下了許多精神營養極豐富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著名經典。這些著名經典,通過經典誦讀的方式,能夠培養讀者的道德心靈,開啟讀者的慧識,提升讀者的智識。但是我國歷史上從春秋戰國起始,對道德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以及教育,因對老子“修之身”和孔子“修身”的認識開始産生了變化,由於掌握方法的差異性和進行實踐路徑的不同性,對經典的認識也就開始産生了變化。歷史上對道德能量最豐富的著名經典《周易》和《老子·德道經》,在研究、學習和實踐中,就逐步地形成了兩大流派。其中的“象理派”(也稱理形派)純以後天智識研究主,只重視經典的哲學意義和社會意義;而“數炁派”(也稱理炁派)則比較完整地重視經典內的一元四素的完整性,也就是對經典中富含的“德、道、象、數、理、炁”六大元素整體地重視。不僅注重經典的哲學意義社會意義,更重視經典對人生、對人體心靈和智慧的意義。不僅注重經典對人體後天智識系統的明德作用,更偏重於經典對先天慧識系統的明德作用。可惜的是所謂的數炁派,後來逐步從社會文化教育領域中失傳。整個社會主流被象理派所獨占,人們只能獨眼慧盲而智明地研究經典。導致極珍貴的經典誦讀方法,這一包含著一元四素方法論的優秀學習方法,這一能實現“與古人居”和“與古人謀”的教育方法,也被從社會教育中抛棄長達百年之久。經典誦讀這一煆造道德人格和心靈品格的寶貴方法,逐步退入了山林和民間。理炁學說中最珍貴的莫過於心法。隨著各種系列心法的逐步失落,“無爲”丟失“有爲”興起,人類社會主流只剩下了“有爲”的理形學說和它所含的一些有爲方法,對通過經典誦讀教育能建設道德心靈品格,開慧益智的認識,也就必然地進入了盲區。
經典誦讀,是東方文化獨有的學習方法,是中華民族文化承傳的必修課,是啟迪慧心增益智慧的科學方法,是培養造就德道人生觀的重要方法。
研究民族文化,應當運用老子“天下之大作於細,天下之難作於易”的方法论,深入到研究物件的基礎細胞中去探索求真。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細胞,就是文字和語言,這兩種細胞就是構成民族文化的基本單元。
分析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文字語言特點,我們不難發現西方的文字和語言都是社會交流的工具,工具的作用是第一性的功能。但是,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卻並不是單純的工具。它們是藝術,是學問,是人文科學,是開慧增智的法寶。這些豐富的特點和功用,都是西方文字和語言所並不具備的重要區分點。
從甲骨文研究,到未簡化前的文字和語言,我們不難深切地體悟到:中華古代祖先們對中國語言和文字的設計,完全是一種慧觀和智觀高度結合型的設計方案,這一設計是了使子孫後代在運用應用的過程中,能夠啟迪慧心,提升智力。是了同步開發人的慧性和智性,使後代能夠自然地在運用之中,同步開發慧和智,雙向同步開發,慧智雙運同成。可以說,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就是活靈活現的一元四素方法論的設計成果。
中國文字語言的這些優秀特點,已經被代中外科學研究的成果所逐步地證實。教育部設在解放軍306醫院的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最終揭開了中國語言文字與西方語言文字不同的謎底。科研成果揭示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區並不在同一個地方,而是各有自己的語言反射區。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科技類最具權威的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上。
中國祖先中的大智慧者,早在中華人文之初,就已經中國人設計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區。這種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如果與古代丹道理論相結合進行解析,則不難明瞭祖先們是在深度內觀、慧觀下的科學發現,是觀之於物、體之於身、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必然結果。
直至今天,我們的現代科學研究才發現,人體大腦語言功能區其實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前腦的布魯卡區,另一個是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區。使用中文的人,平時主導語言功能的主要是大腦中前腦的布魯卡語言區,這一語言區與運動中樞區緊相毗鄰。而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平時幾乎用不到,因此這一區域的功能極弱,在腦影像圖上不易找到。
科學研究發現,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他們所常用的只是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而前腦的布魯卡語言區卻幾乎未加使用。而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所毗鄰的是聽力區。這一重要的科學發現,對我們瞭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高度重視本民族文化教育的特點,具有重大的意義。這對於我們改進今後語文教學的方法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什麼價值呢?既然中文語言功能區與運動區緊密相連,那麼,中國的表意象形文字與西方拼音文字的學習記憶方法就應當有所不同。要想學好中文,顯然就要多誦讀、多看、多寫、多印心。舌頭的運動、聲帶的運動,眼球的運動就是重點,“心開竅於舌”(《黃帝內經》),舌動竅開心明,開慧而增智。總之,要靠“運動”來通過語言和文字啟迪慧心和智識。古人將學習民族經典的方法分四大類:目治,口治,心治,手治。這四大治學的方法,充分與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功能相關,充分體現出一個“動”字,也就是要求動眼、動口、動心、動手。四動合一,啟動大腦額葉區左右雙側的“布魯卡區”。“目治”,就是動眼閱書看字;“口治”,就是動口出聲朗誦經典;“心治”,就是動心印心而心領神會;“手治”,就是動手書寫抄錄經典文字。中國文化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目、口、心、手整體的綜合全面運用。經典誦讀中的書聲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過動口而達到動心的寶貴方法,是學習和掌握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可惜,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重要的技術方法,在教育界卻被廢棄長達百年之久今天,古風淪喪、清音不起魯迅先生筆下那種“人聲鼎沸”的經典誦讀場面近百年來蹤影全無,沈德潛先生提倡的儒門“密詠恬吟”的經典誦讀方式也難覓其蹤了。民族文化的復興,道德的復興,急待經典誦讀寶貴方法的恢復。
非常感謝中國科學家們的近期對中文語音區的發現。從這一發現中,我們結合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的文字語言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然後結合祖先們丹道理論的論述,整體返觀中國人文科學,我們不難看到,中國的文字語言就是同步啟迪智和慧的文字語言。據BBC科技報導,英國的研究人員也發現,說漢語的人可能比說英語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腦,說漢語的人在講話時同時使用大腦兩邊,而說英語者只使用大腦一側,人們講英語時,靠近左太陽穴的左顳葉開始活躍。大腦這個區域的功能是把發音聯繫起來,形成單個辭彙。但是,人們在說漢語時,左顳葉和右顳葉大腦功能卻一起活躍。
根據這一研究成果,再結合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人類靈感在大腦中發生的區域,就在大腦額葉的中央區,也就是中國丹道修真學(“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德道)中所標注的“洞房”區域。洞房是什麼?就是陰陽和合,正負腦電波互相激若碰撞的地方,是“中氣以和”的地方!當我們誦讀經典時,同時啟動了祖先們我們特別設計的左右顳葉區,這一對語言的陰陽活動區同時進入活動功能狀態。此時,我們所誦念的內容,如果含有較強的能量,並且能夠被我們觸發啟動之時,那麼左(陽)右(陰)顳葉區的正負極生物電,就能夠直接影響和作用於大腦額葉的深層,在“洞房”這個慧性功能區內陰陽和合,中氣以和,啟動這一區域內的生理功能,構成一個完美的執兩用中、啟迪“慧性”的太極圖。這種用語言啟迪慧智的設計簡直太完美了,令人擊節讚歎!在遠古時代,如果沒有甚深的修之身、觀之身的實踐體驗,也就絕對難以誕生出如此高科技的方法。
這些科學研究成果,也同時使我們明白,什麼在傳統儒學被宋明理學所取代以後改變了誦讀的經典內容以後,在近代教育界徹底拋棄經典誦讀以後,道學和佛學卻還是無怨無悔地堅持著誦經,將誦讀經典作修行的第一功課,始終捨不得丟棄。原來誦讀經典可以啟迪慧知,開啟智慧之門。現代科學恰恰在此時揭開了中國經典誦讀的生理奧秘,這一現象更加加深了我對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一句名言的體悟。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值得深思。感謝他智慧的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6-2 18:21:35 | 只看该作者
真是感謝,值得好好研究學習!
我也是聽周老師心法時,才知道繁體字的意義那麼大!他說不要以為古人那麼傻,只是發明一些圖畫般的字,其實是有很多意義融匯在字裏,語言變,字不變,研究一下就知道很多奧妙。
比如,“炎”就是人體裏“火”多了,過猶不及,化解的方法可以是加個言字旁“談”,談一談就會好些,或三點水,“淡”,看的淡一點,淡化那些使我們上火的事,自然就消炎了。難怪宣化上人說過,中文文字是菩薩(聖人)創造的。
許多大德前輩都提倡繁體字的全息!所以我也開始只教寶寶繁體字。相信即使今後看簡體字,也是“由繁入簡”比較容易吧~

由樓主的貢獻文字聯想到的一些拙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0-6-2 10:13:2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0-6-2 10:11:3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6-2 10:10: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6-2 10:08:2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1:59:2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无爲(48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
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說文》: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譯文:益,富饒有餘。由“水”在“皿”上會意,表示“皿”中滿溢出水來的意思。有增加,好處,更加,有益等義。
:《說文》:“知也”。耳在門內,專心聽也。聞與聽不同,重在強調靜默細聽。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甲本殘缺,通行本與楚簡本作“爲”。

:《說文》:“損,減也”。《墨子經》:“損,偏去也。”《易·系辭》:“損,德之脩也。”《易·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老子甲本在此處用損而不用“
”即說明兩字含不同之義。

句義後天有爲意識的學習,是覺悟德和道的過程,是一個善知識日積月累逐步豐富的模式;聞道而修真明德,則是一個逐日減少私心和貪欲,淨化清理稟性和習性,開發无爲思識使心中明亮的過程。
:俗作“為”,簡體作“为”,今之解釋造、作之義也。根據《說文》記載甲骨文的“爲”是兩母猴直立相對,後演變爲“爪”下有一母猴。《字彙》:“母猴好其爪,故从爪。”“爲”有造作、作爲之義,帶有貶義,即有所企圖、自私目的的作爲。此“爲”逐漸演變,中性化後,有爲了、爲事、爲生、爲人、以爲等義,仍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无爲”本義是道性行爲,沒有自私欲望、沒有企圖野心的境界,並非無所事事的意思。身國內外的治理都必須摒棄個人欲望,去除雜念、妄念,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才是“无爲”。修五德而歸於上德“一”,五歸於一也就是淳德,無善無惡,就能復歸道的无態“○”態中生活,居道“无”而用德“一”生活處世,就是无爲。
无不爲:實現了“无爲”也就天人合一相融了,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了然於胸,智慧大開,靈感萬方,一切合於自然的行爲無所不能達到。
通行本前句作“故取天下常以無事”。
:通行本爲“常”。

句義成就和獲得身國中的道治,應當運用无思識對境處事。及至落入後天有意識心智對境,就難以實現“道者”獲得道治身國的目標。

〖註音〗
恆:héng

【繁簡對照】
損(损),爲(为),學(学),於(于),恆(恒);殘(残),聞(闻),與(与),簡(简),無(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1:50:1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知天下(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
遠,其知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

句義常道知天下以意識而有爲,經眼耳鼻舌身而知。聖人知天下以思識而无爲,心感體悟、慧觀心觀而知。所以聖人力求天人合一,通達至道,則可實現無所不知的境界,而不必徒費腳力,奔走遠方。
:《說文》:“規,有法度也。”古與“窺”亦通。通行本作“窺”。
知:《說文》:“詞也,从口从矢。”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以知”通行本作“見”。

:乙本和通行本無此字。甲本前句明顯有,後句全句缺。

與彌近義,屬修真學選用字,字義用一元四素方法解析。彌:《說文》:“彌,馳弓也”。有遍、滿、廣、久、遠、更加、越發等義。宋玉《對楚王問》:“是以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據《隸辨》同“彌”。
句義聖人之道提倡慧性无爲思識爲用,而不局限於廣見博聞,重在修真明德,以求徹悟宇宙根本道理。若是遠求於身外,見識廣博,則所知局限於膚淺。
:參見第十二章註①。

:《說文》:視也。古同“現”,示也。《易·乾卦》:“見龍在田”。

:參第七章立戒
聖人不行睹而能名物,不示現卻能被人知。此即感應萬物,亦被萬物所感應。

:參見第三章(41)註。弗爲,亦即无爲,參見下章註。
〖註音〗
牖:yǒu音有;
彌:mí
弗:fú 音服;
kuī 音盔。

【繁簡對照】
於(于),戶(户),規(规),彌(弥),遠(远),聖(圣),見(见),爲(为);窺(窥),說(说),詞(词),從(从),陳(陈),識(识),會(会),據(据),隸(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9 11:47:36 | 只看该作者
诵读经典五字诀感悟颂经典,要求达到恭、熟、忘、合、灵。
     为什么呢?只有达到忘,才能合,合什么呢?合于自然规律。明白自然规律。
     现实中,人为什么在某些认识上还如动物?比如大地震之前有鸡飞狗跳的现象,而一般人却没有办法预知?乃至于小小的蚂蚁!大雨将要来之前都知道要搬家避难?!而人却不懂?难道不是因为动物它们比人更清静吗?有一个人说过一句玩笑话:“不学教授学禽兽”学禽兽学些什么?呵呵,值得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11-24 14:03:55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句不错, 玄之又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7 17:14 , Processed in 0.144212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