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79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生诵读经典的汇报——五分钟的效应(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4 11:1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分钟的诵读效应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中滩中学   作者:陈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德道经》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祖先们大智慧的结晶,而德慧智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体系,也是十分严谨的科学教育体系。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班主任,是《德道经》的真实实践着,我现在把实践德慧智教育理念的情况向各位老师各位学长,作一汇报,同时也欢迎老师及学长们的指导。                  
我校初三级共有十个平行班,我是初三、6班的班主任,这个班原来成绩是平行班中的第八、九名,成绩很差,部分学生各方面表现极差,从06年9月底开始诵读《德道经》双一章各三遍的集体诵读活动,并坚持至今,我和学生共同做了几次总结。      
我所采用的方法是:
首先我给学生讲:第一,《老子、德道经》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它也是一部宝藏,它既具有能量性也具有品格性。能量性是指,它具有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所需要的上善能量。品格性是指他能引领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朝着仁、义、礼、智、信五德方面进行补充直至完美。我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指出他们在礼德,仁德,信德以及义德中的缺失,我们应该运用《德道经》里的上善治水的方法论来培补每个人本性中五德的不足。通过诵读能够获得上善的能量,从而治理我们身体内的水,(人体内的水占体重的70%)也就是上善治水,上善治水就是用感恩心和赞美心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通过诵读经典让我们沐浴在祖先们大智慧的能量当中。德化我们的心灵,开慧启智。开启慧智双运型头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第二,我还给学生讲解,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点燃一根蜡烛,其烛焰不仅要能照亮自己,还要能照亮别人,只有这样,才会像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从而培养同学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热爱集体的思想品德。
五分钟的集体诵读效应:
     我带领学生每天早晨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坚持诵读《德道经》双一章各三遍,并坚持至今,约130天,我和学生也坚持一月一总结。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总结中写到,刚开始他们并不相信,诵读会有什么效应,只是出于种种原因,随声附和地念着,也有部分同学诵读十分认真,约三周后我让他们总结自己的感受,要求是说实话,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要编造。通过学生各自不同的感受,我随时用先生的“上善治水”的方法论给他们作解释和正确的引导,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把每天的言行都想着符合在道德规范之内,并适当的为他们解释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坚定了他们诵读的决心,通过总结活动,诵读的效果明显加强。他们每一个月坚持总结一次,同学们普遍反应,诵读之后,大脑一片空白,精力集中,背诵课文,或记忆英语单词特别快,效率也提高了,上课能认真听讲,原来不好的习惯也无形中开始改变,如,吃零食的习惯,怕见人的习惯,等等,同级中其他班常常有这样,那样的让班主任头痛的事发生,可这个班根本没有这样的事,班级祥和,学风正,学习兴趣浓。成了这个班的特色。给这个班上课的其他老师也明显感觉得到这个班上的变化。期末考试的成绩这个班已跃居全级第三,学生的成绩普遍上升。
另外,有几名学生在诵读实践中,身体得到了调理,疗效很明显。
     有一位姓王的学生,15岁,他说:“幼儿时,曾冻伤左臂,在诵读20天后左臂开始很痛,每次诵完后要持续痛十分钟左右,大约过了半月之后,就再也不痛了”。
   还有一位姓王的学生,他说:“ 腰部曾摔伤过,在诵读过程中又非常疼痛,以后慢慢减弱,现在也一点不痛了。”
    有一位姓杨的女孩,15岁,他开始时就诵读很认真,她说:“她原来体弱多病   ,全身无力,经常感冒打掉针,通过诵读经典体质现在越来越好,脸色红润,今年冬天只两次感冒”,她在诵读中第一个说眼睛闭住能看见金色的字,仔细一看是《德道经》里的字。
     从学生的体会中可知,对肠胃病调理者很多,有十几位学生写道,每年冬天手都会冻肿,溃烂,但今年虽然也肿了,但很快就好了,在身体体质方面有变化得更多,普遍是,吃饭香了,饭量增加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来的饭量,只就更加证明“德”不仅品德品格性外,还有能量性,虽然只是短短的五分钟,竟有这样的效应,这也是我们也没想到的,这真是充分的证明了,“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真实性。
     在最近的总结中,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和真实感受,有一位学生写道,《德道经》是中国的根文化,虽然目前还没有被广泛的认可和学习,但他真的可以找回人的本性。还有一位写道,我对《德道经》〉的力量是很敬畏的,他能让人身心了无杂尘,一心一意的学习和工作,不知不觉地进入意境中,让人精力集中,毫无懈怠的做事。一位同学写道,〈德道经〉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魂,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寻根.教子

当然我们现在家家也有宝贝,那就是我们的孩子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真的成为我们的宝呢?成为社会的财富呢?我们家长不在为孩子的不听话而心烦,不在为孩子的一些举止而动怒,不在为他们的前途担忧呢?那就不妨静下心来,向我们大智大慧的古人来学习吧,学习他们留给我们的宝典,学习他们用宝典教育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圣贤。
首先我们不妨和大家一齐先从了解古人开始来学习。来学习如何用古人的方法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吧。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中华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也是最强大的文化。”当然这种强大包含的内容是非常的丰富的,它既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也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德国的思想家雅尔斯贝尔斯,曾经也说过:两千多年以前有一个轴心的时代。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出现了犹太教先知。他们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明,这个文明影响了现在的两三千年。他也曾经提到以后的每一次文化复兴都有一个规律,都必须回到源头上,来吸取资料、吸取营养、吸取知识然后再前进。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创造出自己民族的辉煌来。
也正如国学大师熊春锦先生说的:所谓国学就是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我们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都深植着道德的灵根,我们需要发现和培植这个灵根,尤其是每个家庭,以及我们的孩子,要让这个灵根在我们的家庭中扎深,扎牢!
一 .古代文化的精髓与民族精神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宽容和自强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气度,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强奋斗精神。从厚德载物到民胞物与,从天人合一到包容万物,从协和万邦到和睦共处,从豁达宽厚到宽纳异己,从兼听则明到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宽容精神的鲜明体现。从修身自任到奋发有为,从勤勉进取到百折不挠,从刚强自律到励精图治,从勇猛顽强到舍生取义,从艰苦奋斗到坚韧不拔,都是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些精神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一样,就让我们用古人的精神光芒,来照耀我们的孩子吧!
      仔细的察看,看看我们孩子身上还有那些优秀的品格?说到这里内心非常的沉重,也很惭愧,因为我们太缺少这些品格了,甚至简直就是一片空白,不但对于许多的好的品德没有继承和发扬,而且还轻抛轻撒,不懂得珍惜!真的有些愧对我们的祖先,愧对留给我们的传家宝。然而所有的这些精神,都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都是道德之根在给我们支撑。那我们的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就要我们寻到我们的根,在根上面汲取营养,让我们在道德的参天大树护佑之下,健康的成长,而再也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盲目的前进了。
现今,也惟有建立和提高我们每个人的品德,我们后代的品格,我们每个人,才不愧是炎黄子孙,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改变我们的这个社会,才可以拯救我们的民族!拯救我们所有的因缺少文化之根滋养,而干枯的心灵。
     二.我们的教育现实: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每个人心灵的家园,今天的少年越来越难教育,让人也越来越难以理解,那清楚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后,我们如何用于孩子的教育上呢?今天就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少年养正 ?
       1.什么是少年养正 ?
         德慧智教育理念,将人生分为了六大阶段,少年养正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正指什么?“就是指正念、正识、正觉、正悟。就是要我们强化性地培养孩子建立正念、正识、正觉、正悟。就是要他们通过坚持经典诵读,培养孩子的正信,坚信道德,相信道德可以再造自己的性命,增智开慧,使人生保持正确的道路,开创亮丽的人。”尝试诵读,来感受拥有道德时的幸福。少年的可塑性非常的强,我们通过诵读实践,来塑造孩子道德的心灵和品格!来达到正。
       2.用德慧智教育观点分析,少年时期有什么特点?
4.家庭的教育现状
其实,我们追根究底来看,问题的来源,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另一方面与父母 对孩子养育管教的观念、态度和方法有关。因为它们影响着孩子个人的习性和人格形成,尤其是父母。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三岁定终生”的这段时间里,同孩子日夜相处的是父母和家里的亲人。但他们都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假如不培养健全的人格,又怎能期待他长大后能够拥有健康成熟的处事态度呢?
     用你的爱心、智慧、耐性再加上“帮他”(而非教他)自己去成长,这孩子就是未来的“可造之材”,绝不会没出息,让你操心,或为非作歹,要你一辈子伤心!进一步说,一个能够重视孩子教养和素质的父母,就会致力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性,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不仅能够“独立”,不会人云亦云;也能主动适应环境,自动自发地探索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上有用的人。然而,一个人“人格”的形成绝非凭空飞来,它是受环境尤其是父母态度的影响,从小点点滴滴累积,逐渐形成的。
5.还要认识自己的孩子
    有一件事实,是您不得不正视的:您把一切最好的给孩子,有没有考虑过所给的,是不是目前他需要的?所安排的,又究竟是不是他喜欢,而且能接受的?这些对于他的心性、头脑又有什么帮助呢?“孩子需要些什么?”的问题,实在值得您一再地探索呀!你可能在他未出世前就看过一些书,懂得某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一般发展情况。但,这些原则和你孩子发展的情况能完全相符吗?而您又该如何来帮助孩子呢?
    由此可以看出,今天的教育弊端之症结,都是只注重孩子的智识的积累,只注重表面的教育,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要,那些灰色的歌谣和孩子们形形色色的表现,只能进一步的说明孩子们太需要精神的滋养了,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他们内心没有 依托,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发泄自己内心郁闷及空虚。然而,面对这一切,我们的力量太弱太小了,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世界,没有办法改变社会,惟独可以做的,仅可以做的,那就是从改变我们的家庭做起,从改变我们的孩子做起吧!
然而,真如《德道经》所言:“飘风不可终朝,暴雨不终日”,一样,我们在最迷茫时,看见东方的黎明,那就是德慧智经典诵读,她集系统的理论和科学性于一体,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提出了生命是双重结构的精神系统,最好的精神食粮就是道德;人的慧识和智识可以通过上善的经典诵读,得到同步的开发和提升。还提出,上善治水,也就是说只有道德才是真真的人类所需。
我们中的许多人,小的时候都是没有接受过经典教育的,然而真正的知识应当是古时的圣人所遗留下来的那些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经过几千年的洗刷,仍然是光彩夺目。其中主要的就是各种经典。经典是中国古代那些大智慧者毕生心血的结晶,一字一句都包含着真理。就象熊先生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有能量,每一个字都是物质性的。这些能量可以从本质上、心性上改变一个人!心性是人的根本,只有心性补充到“知识”,吸收到能量,你外在的方面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让我们用心中的道德来挽救自己,挽救我们今天的教育,挽救我们的孩子,那样才可以彻底改变我们今天的现状。我们先从自己做起,从我们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做起,这样我们才会有信心面对未来,孩子们才会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未来前程。我们要这样去想,现今的社会虽然还不是一个道德的社会,我们没有注重孩子的道德素养的提升,那将来的社会成为道德的社会时,我们再去学习道德是否已经有点来不及了呢!所以我们应该趁早的来学习道德,为迎接这个美好社会的到来,而做好准备!
自己在所代的班级开展了《德道经》诵读,我们班诵读已一年多了,每天坚持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的集体诵读,班级内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氛围祥和,和其他没有诵读的班相比,学生更加的理性,待人温和,并且还懂礼貌。自己做了一个对比实验,班级是平行班,我班诵读,另一个班不诵读,学生的年龄在13—15岁之间。上课内容相同,留心观察,诵读和不诵读的班级,效果大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上课时,诵读班的同学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头脑清新,反应也非常的积极,和老师配合密切,同样的知识,他们消化的也很快,并且上课期间,他们的心情一直是非常愉悦的,能将这种情绪保持大约30-35分钟,而一堂课只有45分钟,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也就相对非常地轻松。但是另一个班,上课会感觉气氛沉闷,他们的反应也不是非常的积极,只可以保持10-20分钟的思维集中,后面思维散漫,上课反应迟钝,知识点的掌握也没有诵读班的那样快,每次同样的知识都要重复好几遍。通过将近一年的留心观察,证明了诵读的可行性,它的确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还有一次学校要打扫卫生,我让男同学去提水,可是我们在教室等了那么长时间,他们才提来,我都有点生气,问“为什么用了这么长时间”?以为他们贪玩,其他班的地早拖完了!他们说:人太多了,排不上队,早来的都是插队的。自己才发现,他们是对的。全校的班级在一个水龙头上提水,学生们都去抢,他们是规矩的排队等候的。还有,学校集体开会时,别的班级学生的座位下垃圾到处是,而我们班的没有,有了学生也是自觉地捡了。
还有一次,学校的住宿生为一位同学庆祝生日,男生就买来酒喝,同级的学生有六个班,住一个宿舍,其他班的学生都喝酒了,喝完后大吵大闹,让学生处发现,进行了处罚,那次,惟独我们班的5名住宿男生没有参与。
有时老师批评了他们,他们都是主动承认错误,不和老师顶嘴。还有我们班有两个在智力上和同龄孩子相比有缺陷的,通过坚持诵读,他们变的活泼了,以前总是很少看见他们脸上有笑容,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这种变化家长也非常的高兴,说孩子今年的进步真大!并且我班的成绩也在逐步的提升,学生们诵读的信心非常的大。
诵读可以产生的效应,可以说我们班人人都有感受,自己把他们写来的体会归纳了以下,有这些效果:诵读可以提高记忆力,可以改变坏脾气,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可以提高习作水平,可以增强自信心,可以让自己变的坚强,可以让人上课注意力集中,可以让自己认识到品德的重要,可以让人性格开朗,可以了解古人,向古人学习,理解自然,懂得了珍惜时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理性的去选择和对待每一个事物;还有的同学写到:老子写《德道经》的目的,就是让子孙后代,明白大道理,好好做人。还有学生说:做事也为别人考虑了,如果不读这个德道经,还真的会遗憾终身的。还有学生说:人都要身心健康,我们都身体健康,但是心理并不健康,通过这么多天的诵读,我拥有了健康的心理,不再胡思乱想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能遇事心平气和的处理了。还有的同学写到以前上课总觉得累,但是现在每次诵读后,大脑不在疲劳了。学习效率高了。
因为诵读,舌开窍于心,心脑相通,舌动窍开,心自然明,因为靠运动来通过文字启迪了他们的慧心和智识,自己所带的科目是英语,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也提高的非常快,学生的英语语感增强了,成绩提高也就是自然的了。
看了这些实践得来的经验,和这么多发自内心的声音,证明经典诵读是具有科学性的,诵读在逐步的改变他们,让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的行为,举止都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朝我们我们家长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它是可以给所有的人都回带来美好身心的,我们还需要怀疑吗?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是一个“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文化,所以,建议大家都来尝试,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实践,一起来学习传统文化,改变孩子,改变家庭,来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
       让我们通过实践,人人都生活在一个道德的社会,沐浴道德送来的清风,让我们呼吸道德的新鲜空气,让我们的孩子畅游其中。所以今天我们要让孩子们来诵读,并且来诵读《德道经》,从根上汲取丰富的营养,在他们人生的转折时期,进行正向性的发展,早日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真,善,美,学会用道德准则去处世。这样我们所期望的道德的社会也就未时不远了。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找到丰富的营养,才可以滋养我们和孩子们这些干渴的心灵。
    让我们共同呐喊:我们愿意,我们也一定会做到“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起心动念不离道德!”
谢谢老师!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8-21 08:57: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8-21 06:49:16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诵读经典总是有好处的。 

只是这字这意,水如何识得辩明呢?

也许我辈俗人还不倒这一境界去领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23:50:25 | 只看该作者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①;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8-18 23:01:30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太神奇了,可信度反而受到质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22:1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石心 的帖子

没有什么好奇的,诵读者身心达到了真正的清静,与经典相容相和时,读那一章都会观到那一章字,出现什么字体会自然变化,不是自己想象出来,我认识读经的孩子中都有这种现象,外国人诵经能观到什么字不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8-18 21:01:52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回归自然 于 2008-8-18 14:55 发表
诵读时字的出现,不是诵读者想观什么字体,就能出现什么字体,而是诵读者身心达到了真正的清静,与经典相容相和,字才会自然出现,有心追求,是观不到的.

仍是好奇。我想,如果有的话,或许大部分大陆人看到的是简体字,港台人见到的是繁体字,练过书法的人见的是书法体,外国人看到的是拼音吧。猜想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5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石心 的帖子

诵读时字的出现,不是诵读者想观什么字体,就能出现什么字体,而是诵读者身心达到了真正的清静,与经典相容相和,字才会自然出现,有心追求,是观不到的.
"关于读经产生的能量,我想无论人读什么经,只要蕴涵着人类高度智慧,比如《论语》,《道德经》或佛经,医学经典,只要心诚恳,意专注,自然会有身心的意外收益。至于具体会是什么,刻意的去追求反而舍本逐末了"您说的我很赞同,颂读佛经和道经对身体有疗效,真实不虚,我自己也有体会,   经典的作用,虽然在于对于心灵的滋养与净化,使人心不为物拘,不为形役。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内核,莫不如此.但是,只有初意立心正确,她们的这些特点才能展开,为正确的教育方向提供精神营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4:14:50 | 只看该作者
不关别人怎么说,梨子的味道只有自己尝了才知道,
颂经典一心一意也诵,三心二意也诵,效果到地怎么样?,只有颂读着自己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8-18 10:11:32 | 只看该作者
好像过于神化了。道德经是经典,但过于夸张,反而让人无法置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1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12 21:54 , Processed in 0.08251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