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00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心理惩罚,后患无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8 09:5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体罚学生,是教育的大忌。它是一种非科学的、简单粗暴的异化了的教育手段,是教师在施教中无能的表现人们所不齿的“伤筋动骨”的“武”体罚,在教育界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并达成共识。但对伤心动志的“文”体罚----心理上的惩罚,由于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隐性障碍”不易被人察觉而长期被忽视。“心理惩罚”主要是指由于学校老师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等不完善或失当,给学生精神上带来的伤害,最常见的是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据了解,这类事件在学校平时教学中并不少见。如此,虽然面临着考试、升学等压力,但学生在校最害怕的并不是考试,而是“被老师批评”、“被人瞧不起”,尤其是被老师瞧不起。因为老师的行为与态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导向性,被老师瞧不起,在同学中就会受轻视或遭冷遇。这些并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足够的重视,反而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君子动口不动手”,何罪之有?其实,心理惩罚对学生身心的伤害更为严重。
第一,心理惩罚必将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施教者最担心的是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而逆反心理产生的主渠道是施教者对学生心理上的伤害。在学校教育中,部分教师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或出于对学生的偏见等种种原因,在批评学生时往往不自觉地使用侮辱性的言辞,什么"智商低下"呀,"笨蛋一个"呀,"无可救药"呀,"不是读书的料"呀,等等。笔者认为这不是简单的"逆耳"之言,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铺天盖地的训斥声中,学生只能沉默,只会伤心,只有痛苦;教师似乎通过发泄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却失去了一切教育手段,把学生逼到了对立面。心理惩罚把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摧残殆尽,心理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进而产生相应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我们知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带着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又如何谈得上"信其道"呢?
第二,心理惩罚可能导致变态心理的形成:人们常说:“树怕剥皮,人怕伤心”,“舌头底下压死人”。心理惩罚往往会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永恒的痛苦与伤痕,使他们丧失学习的热情,失去活的勇气,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的变态。由于心理惩罚的刺激,可以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外部腺体(汗、泪)与内分泌腺(肾上腺素,胰岛素等)诸方面一系列的变化,造成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疾病。有的可能导致变态心理,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培养。实践告诉我们,对教育对象过于严厉,经常训斥、打骂,进行心理惩罚,那么,其对象的性格发展会出现变异,容易养成孤独、抑郁和执拗的性格,且缺乏自信心、自尊心,行动往往是冲动和触发性的,甚至变得冷酷、残忍,以虐待小动物、欺侮小同学来发泄内心的痛苦与憎恨。
从教育心理学看,这体现了“心理惩罚”对青少年求学带来的“隐性障碍”。其本质是对人才的摧残。施教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实施这种惩罚,都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都是对人民教师称号的亵渎。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我们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尊重学生,莫让“心理惩罚”给学生在求学道路上背上沉重的包袱。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智,让莘莘学子中有更多好的瓦特、牛顿、爱迪生脱颖而出!
{相关链接} 心理惩罚危害更大
现在对自己的孩子实行打骂、不给吃饭、不让回家等惩罚的家长少了尤其在城市中,但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甚于与此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惩罚。原因是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等长辈往往是溺爱有加 —— 自然这样做也有相当的危害,此时先不说它了,——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年轻一代父母的文化素质比他们的父母提高了不少,因而认识到对孩子施以惩罚教育,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极容易使孩子养成胆小、不自信或者另一个极端即相信暴力,形成反社会性人格等。但心理惩罚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更大。“心理惩罚”它不是对孩子身体上造成伤害,而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这种伤害表面上看起来还给人一种爱孩子的假相。我们只举三点来分析。
一是苛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的父母一代,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在团体中显得优秀杰出,也就是所说的“望子成龙”。
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天分、兴趣、年龄特点,家长只按照自己的希望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剥夺他们游戏和与同龄人交往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天性而去做他们毫无兴趣的事,久而久之,孩子怎么会不患上心理疾病呢?
这样的家长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孩子好,他们认为孩子将来成功后会感谢他们,其实往往事与愿违,苛求带给孩子的是永远的伤痛,是对父母的怨恨与疏远。
有个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每次考试都要考前三名,考不到就说孩子不努力。试想这是对孩子多么的苛求!
二是疏远: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或没有按照自己苛刻的要求去做,就采取对孩子疏远的态度和做法。表现在不愿意答理孩子,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感受不关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也不给以积极的鼓励和奖赏,不与孩子进行感情的交流等。这些做法让孩子明显感觉到家长不喜欢他(她)。这种心理上的伤害是相当严重和长远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往往会养成害怕、胆小、退缩、懦弱等性格。长大以后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与人寡和,难以与他人发展成亲密的友谊和爱情关系,在人际关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往往产生困难。
爱的感受与能力是学习而来的。在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与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他们能感受到别人的友谊与爱,也会给予别人这些情感。他们对他人、对社会事物充满兴趣,有着体验的追求,愿意做事而不单是苦思冥想,因而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强。
有一个家长来咨询,自己的女孩读高三离家出走了。原来升初中以后,家长不满意她的学习成绩不好,开始对她冷淡和疏远。久之,女儿与父母越来越对立,几乎没有任何沟通,终于导致严重的结果。
有这样做法的家长,他们自说是“恨铁不成钢”。他们希望通过对孩子冷淡,剥夺他们的爱,来使他们奋发,按父母希望的要求去做。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低,爱的剥夺只会带来心灵上的创伤。
三是对孩子的言语虐待: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打不骂,但是经常对孩子使用侮辱性的称呼、贬低损害的评价、轻蔑的责骂,以及不合适的幽默。这些可以称为言语虐待。有一个来咨询的成年人,就清楚地记得当他只有6岁时,由于做错了事,他父亲严厉的斥责他:“你这个无用的东西!”这句话对他的伤害和影响非常大,以至他从那时起就认为自己很无能、无用。直到他读了大学,读到博士,仍然在许多场合不自信,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儿童不善于分别现实世界与与精神世界,父亲对他贬损的评价,让他感觉到自己就是这个样子,自己真的很无用。尤其是从小身体弱、有残疾、发育迟、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父母的言语虐待,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此外父母的玩笑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这样一个成年男性,他是因为与妻子关系不好来接受咨询的,他记起可能是三四岁时父亲看着他对母亲说:“看他这个样,哪里会是我的儿子,肯定是在医院里抱错了。”从此,幼年的他陷入深深的恐惧中,没有心思玩耍,时刻担心父母会把他送回到医院或扔掉。到他上初中时,终于鼓起勇气向爸爸询问。没想到爸爸说:“那不是开玩笑吗?你怎么当真了。”
问题虽然搞清楚了,但他从小种下的不安全感却使他成年后缺少爱的能力。
总之,父母应充分考虑到孩子心理的像身体一样,也是逐渐长成的。当他们处在生长的过程还很脆弱时极易受到伤害。而一旦受到创伤,成人以后纠正是非常不容易的。
除了以上三点,家长对孩子的经常性的叨叨唠唠,阻止孩子与同龄伙伴的正常交往等,都可能是心理上的惩罚。
心理学上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重视人幼年的经历,认为幼年的心理创伤是成年后心理疾病的原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点。可惜的是,许多家长往往在是孩子发生了严重的情绪、行为或品质的问题,或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之后,才想到向心理医生求助。不能不说,其实为时已晚,虽然可以亡羊补牢,但需付出加倍的努力。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wangtutu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6 22:19 , Processed in 0.071260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