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49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文以载道——金性尧先生纪念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5 20:5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性尧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7月15日,正在临近,捧读如题这本于五月份刚出版的纪念集,内心颇感欣慰。作为金先生的学生,与他交往几十年,又读他二十来本著作,在我内心感受最深切的,便是他始终不渝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怀和对墨香、书斋的眷恋。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未届而立之年,即以“文载道”的笔名,先后出版《星屋小文》、《风土小记》和《文钞》三书而成为驰名文坛的青年作家。“星屋”系其书斋室名(亦偶作笔名),“风土”也可读作乡土,“文抄”自然要引经据典、搬出很多古籍。这本纪念集的取名——“文以载道”,以及由金先生家乡——浙江舟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所征编、由金先生生前工作过几十年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都是非常合适的。岂止合适,简直是奇妙的天作之巧合。

读完这本纪念集,深以“一代文史大家”(引纪念集邓伟志《前言》语)的评价为恰当。确实,金先生这样的一代文史大家很值得学术界重视,其一生所编撰,可谓是一份厚重难得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读者对金先生著述的逐渐了解,爱好者日增,学界也日益重视。金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受到读者空前的喜爱,《唐诗》一书已印至近三百万册,创同类著作之最。其《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三国谈心录》等专题史论,《炉边诗话》《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等诗话,以及其他的文史随笔集,皆风行海内外,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金先生是一位颇具个人独特风格的散文大家。其风格近似周作人,并从鲁迅汲取甚多。其散文成就比诸周作人,更有发展。读其为数不少的“怀人”之作,无不为之深深感动。“庾信文章老更成”,晚年的金先生,挥笔如有神助,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每每化学术性极强的文史论述而为优美隽永之散文随笔,犹显其独有的高超功力,实为现代散文艺术极品之一。其一生著述以文史为中心,由杂家而专家,由专家而大家。“北季南金”的口碑已流行多年,尽管季羡林与金性尧,所长不同,难于真正比较,但金先生在文史上的很多见解独特而重要,所涉广度和深度,令人叹为观止。惟其擅长短文,难得长篇大论,一些真知灼见,往往点到为止,又零散各处;或有学人愿意艰辛爬梳、集腋成裘,阐述发挥,当能一新耳目。因时代和政治的原因,在解放后的三十年间,金先生只能长期默默从事文史编辑,然而经其所选所编所注,或留诸史册,或启一代学人,可谓功德圆满,当属现代难得之杰出编辑。人生如仅有上述成就之一,已属难能可贵,而金先生却综其为一体,集作家、编辑、学人于一身,且达到极高的境界,实令后学景仰不已。

这本天作之合的纪念集,与坊间其他名人纪念集相比,更有一重要特色,即颇有史料性研究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鹏年先生以八十多岁高龄所撰长文《文以载道  秀出天南——悼文史大家金性尧先生》,首次公开一批颇能说明历史真相的书信,使金先生在这段时期的历史沉冤得以澄清。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金先生曾编《鲁迅风》、《萧萧》、《文史》和《古今》等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志。因参与汪伪背景的《古今》杂志,金先生长期背负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从沈先生长文可以看到,金先生实际上是以共产党“外围”朋友的身份介入其中。沈先生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在揭示有关史实真相时,所作分析评述也堪称公允。此文当为研究撰写上海抗战时期“孤岛”文学信史所必读,更是正确评价金先生在“孤岛”时期文学上的作用和地位之重要史料。衷心希望此纪念集的出版,将能推动对金先生文学活动和一生著述的学术研究。——谨以此文作为对先师的祭礼。


(2008-6-13初稿,6-19修改)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21 21:3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22:15:39 | 只看该作者
人文大讲堂:
题目:文以载道--纪念一代文史大家金性尧先生
    主讲人:1、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  袁鸿林  (金性尧学生)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   金文男  (金性尧女儿)
      时间:7月13日星期天上午9点  领票地点:舟山剧院和图书馆门岗。联系电话:
或者:
金性尧先生1916年出生在定海,故居现在人民北路181弄2号。他幼年就读于阮氏家塾,抗战爆发后,全家迁至上海,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因缘际会与鲁迅、周作人、巴金、阿英、柯灵等文化名人有来往。出版有以反映舟山风土人情的《风土小记》一书等。建国后,曾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第二编辑室副主任;“文革”结束后,出版《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其中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在上百家注唐诗三百首的著作中为一流之作,至今被列为北大、清华必读书。晚年创作了《伸脚录》、《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饮河录》、《不殇录》、《土中录》、《闭关录》、《六宫幽灵》、《奸佞春秋》、《亡国之君》、《清宫掌故》、《三国谈心录》等文史随笔,因为他“考评历史,议论诗文”的学术成就,被称为与季羡林齐名的“北季南金”。
2007年7月1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今年是金先生逝世一周年,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在文史方面的杰出成就,特邀请金性尧学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袁鸿林先生主讲《金性尧一生及其著作中的若干问题》和金性尧女儿金文男女士主讲《我的父亲金性尧》。时间为7月13日(星期天)上午9点,地点在舟山剧院,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往舟山剧院和舟山图书馆门岗免费领取票。联系电话:    。  
http://dhzj.sfbbs.net/?w-view-tid-671882-topage-0.html






人文大讲堂:7月13日金先生纪念会
金性尧先生1916年出生在定海,故居现在人民北路181弄2号。 他幼年就读于阮氏家塾,抗战爆发后,全家迁至上海,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因缘际会与鲁迅、周作人、巴金、阿英、柯灵等文化名人有来往。出版有以反映舟山风土人情的《风土小记》一书等。建国后,曾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第二编辑室副主任;“文革”结束后,出版《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其中的《唐诗三百首新注》在上百家注唐诗三百首的著作中为一流之作,至今被列为北大、清华必读书。晚年创作了《伸脚录》、《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饮河录》、《不殇录》、《土中录》、《闭关录》、《六宫幽灵》、《奸佞春秋》、《亡国之君》、《清宫掌故》、《三国谈心录》等文史随笔,因为他“考评历史,议论诗文”的学术成就,被称为与季羡林齐名的“北季南金”。
2007年7月1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今年是金先生逝世一周年,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在文史方面的杰出成就,特邀请金性尧学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袁鸿林先生主讲《金性尧一生及其著作中的若干问题》和金性尧女儿金文男女士主讲《我的父亲金性尧》。时间为7月13日(星期天)上午9点,地点在舟山图书馆,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往舟山剧院和舟山图书馆门岗免费领取票。

http://bbs.zhoushan.cn/viewthrea ... &extra=page%3D1

『闲闲书话』 2008年7月13日浙江舟山召开金性尧先生纪念会,欢迎大家参加.


天涯百宝箱:[只看楼主] [关注此帖]  
作者:fangjiaoliang 提交日期:2008-7-4 14:10:00  

??今年7月15日,是金性尧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定于2008年7月13日,在金老故乡,浙江舟山市定海召开金性尧纪念会。邀请金老学生北大历史学硕士、南开历史学博士袁鸿林、金老女儿金文男作主题演讲。欢迎大家前来参加。
    到时,还有《金先生纪念集》新书发布。
    参观金老故居。有兴趣的还可以去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
  
         有兴趣的联系电话:0580-2067208
                  方先生。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08637.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21:00:40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散文刍议 (2008-06-21 23:12:29) [编辑][删除]

标签:文化 杂谈   分类:金性尧研究

1  早年的写作背景



从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从传统诗文的继承、发展角度看,文是肯定胜过诗的。旧体诗格律太有拘束,不仅作者日渐稀少,且读者群也日益萎缩。白话新诗的尝试,尽管不乏热闹,但总体而言,又近乎失败。因此,鲁迅当时针对中国文坛所作“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的总结,即使置于今日,仍然适用。



金性尧(1916-2007)的散文,在其未届而立,即已驰誉三四十年代文坛。当年,他一部分散文曾编成三个集子《星屋小文》(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6月上海出版,巴金编辑)、《风土小记》(太平书局1944年上海出版)、《文抄》(北平新民书馆1944年出版,周作人为其作序文)。上述三集之前,他还曾与巴人(王壬叔)、风子(唐弢)、柯灵、辨微(周木斋)、吉力(周黎庵)和孔另境等当时著名作家编有合集《边鼓集》(1938年)和《横眉集》(1939年)。



长时期以来,谈论金性尧散文,几乎异口同声,论定他的文笔犹如周作人。据金性尧本人讲,于周氏兄弟,则受鲁迅影响更大。读完他的几乎全部著作,我也深有此感。至少,金性尧握笔走入文坛,则完全是从心仪鲁迅先生起步,因此,他最早的一批文章便以杂文成就为最。1934年,金性尧18岁,主动与鲁迅通信请益,可见其内心“冲动”着对鲁迅先生的仰慕之情。1936年鲁迅逝世,金性尧夫妇亲临丧仪。此后,他参与义务校对《鲁迅全集》,提议创办著名的进步刊物《鲁迅风》,并在巴人的领导、支持下,主编该刊前十六期(共出19期)。金性尧夫妇与许广平保持了长期的亲密交往。金性尧一生文字,引用和论及鲁迅之多,便是最好的明证。此时期,金性尧以文载道为笔名,写“鲁迅风”杂文,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起步是辉煌的,也是令人瞩目的。但后来,因介入《古今》杂志撰稿及编辑事务,长期为人所诟骂。



然而,这却是一个非常曲折的历史冤案。沈鹏年先生所撰长文《文以载道  秀出天南——悼文史大家金性尧先生》,首次公开说明了历史真相,使金性尧在这段时期的历史沉冤得以澄清。《古今》杂志出版于1942-1944年,创办人社长为朱朴,既有汪伪背景,又与重庆藕断丝连,任用的主编周藜庵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周、朱两人之间的协议是:“随汪不反蒋,反共不骂共。”而金性尧的介入,则更有共产党秘密情报系统地下斗争工作需要的背景,此事系由上海特殊战线地下共产党人袁殊一手安排。按照袁殊的明确说法,金性尧是作为“外围”成员使用的。这种难于说明的曲折历史沉冤,一直折磨了金性尧大半生,也曲折地反映于他的散文写作中。(关于此事,笔者将另外撰文。)



2  三大主题



金性尧早期或三四十年代散文的主题,除了针砭时弊的“鲁迅风”杂文,其散文主题相对集中,主要落笔于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乡土风俗题材,其代表作是《风土小记》中的《关于风土人情》一文。此文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一书,体现了文学史家对其乡土风俗散文成就的肯定。



第二,范围广泛的文史随笔。《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一书除了也收《关于风土人情》,还收入其《夜读》、《读郁达夫〈闲书〉》、《重读〈论语〉》、《读〈浮生六记〉》等数篇文史随笔,体现了文学史家更看重他在文史随笔方面的散文成就。



第三,怀人忆旧题材,《风土小记》中已收《忆家槐》、《忆若英》、《忆望道先生》和《忆三家村》等文。



3  比较中看风格



如果说,《星屋小文》作为第一本个人文集,多少留有初出茅庐的稚拙,那么,《风土小记》和《文抄》,则已基本形成了作者后来所特有的散文风格,当时作者仅28岁,他在《风土小记*跋》中说,“算起来,我和文字的葛藤居然也有十年以上了”。 作者十多年的笔耕,对于自己散文风格或境界的追求,可从其字里行间看出。



《关于风土人情》(是他第一篇发在《古今》上的文章)说:“古人说诗是穷而后工的。我以为一切记载风土、节后、景物的著述,也以出诸遗民的笔下者最有声色。无论写景,记物,道故实,谈胜迹,虽娓娓道来,却无不含着至性至情,成为‘笔下常带情感’之作。”文中以明遗民张岱《陶庵梦忆》为例,赞美“其中所记虽为旧日留恋之胜,或当时生活中的一枝一节,而琐琐写来,涉笔成趣,可称文情并茂转折多姿。”作者还全文引了张岱《湖心亭看雪》这篇有名的小品。表面看,怀着类似明遗民的情致,写着乡土风俗文,时引一些典雅的诗文,抒发自己“沉痛悱恻”“低回反复而不能自已”的情绪。类似这样情思的散文,颇有“知堂风”痕迹,事实上,周作人也大为赞赏。金性尧请周做人为《文抄》作序,周序除提到为该书刊行而“参与拉牵之工作”外,并不谈有关该书本身的话,却用了很多笔墨谈他感兴趣的“习俗风物”,并将北人纪果庵的《两都集》与南人文载道的《风土小记》作比,认为均属“文情俱胜”的“佳作”,不禁为之“高兴,更有他乡遇故知之感矣。”这便是文坛盛传、最早出诸知堂老人之口的“北纪南金”之比。周序其实放在《风土小记》中,也许更得其所。



然而,细观金性尧散文,其行文笔调,毕竟与知堂不同,尤其在抒情风格上差异明显。这一点当初在《鲁迅风》内部就有争论。当唐弢一再指责文载道写的杂文是“知堂风”、不是“鲁迅风”,在《鲁迅风》第四期上,卢豫东写道:“文载道的文章,虽然有人说他近似周作人,其实他清丽热情的杂文,特别是富有清丽的散文风味的杂感,却显然是有他底独自的风格的。”时隔半个多世纪,美国学者耿德华也认为他们两者是不同的,“周作人克制、甚至害怕表露自己的感伤情绪。文载道不像周作人,他充分抒发多愁善感之情”。(《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散文风格的特质差异便集中于抒情的方式和程度等技法上。在我看来,金性尧与周作人,形似而神异。



而且,从两者文风源流讲,也有所不同。周作人文风显然受到中外各方的影响,但金性尧因为不懂外语,仅仅纯真地来源于文言诗文。这一点美国学者耿德华也在同上书中说道:金的“散文牢固扎根于传统之中”,并指出“他的散文的技巧是不间断的联想和比较”。金性尧去世,文汇报发表了他的遗作——《散文的境界》,此文非常明确地道出了他自己散文的一个重要风格特色,即深深扎根于传统的诗文之中。该文谈到:



    散文的天地原可无所不容,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万象毕来,皆可于无意中得之,但总得有点儿书卷气,即使是小品,也自有一种“叔度汪汪,如千顷之陂”的丰采,前辈如周氏兄弟、胡适、郁达夫、林语堂、朱自清、俞平伯诸位的作品,就是现成的例子。我最初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只有十六七岁,以为他的旧学根底并不深厚,后来读了他的其他著作,才知道他连经典都精通。

    对于书卷气的含义,本来用不着解释,也很难说得具体,我的意思是说,散文作家还得和旧学结点缘,使人感到空灵中自有一种酽然之味,而不流于空疏;“与公瑾交,若饮醇醪”,这也是我所向往的一种文境。只是不要生吞活剥,没头没脑地抄上几句。

    因为自己爱好的研究是古典文学,现在这样说,未免有卖瓜之嫌,那也是没奈何的事,又因编者要我写几句对散文的看法,只好把心里想的说了出来,算是完成“赋得”了。





就拿他这篇短文而论,其文笔像知堂,还是像鲁迅?要我判断,则更像鲁迅。



4         晚年的著作



解放后,因为上述的沉重历史包袱,金性尧与外界很少交往,散文写作也中止了近三十年。他转而埋首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文史书籍的编辑。文革浩劫,金性尧更是雪上加霜,“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革命”,搞得家破人亡。文革结束,四人帮倒台,平反,政策落实……等等,使老人精神获得极大解放,犹如“重新投胎”。他终于再度提起笔来,著书立说。



从八十年代初起,他先后出版了学术专著《唐诗三百首新注》(1980年)《宋诗三百首》(1986年)《明诗三百首》(1995年)。同时还出版了一大批文史随笔文集: 《炉边诗话》(1988年)、《清代笔祸录》(1989年)、《闲坐说诗经》(1991年)、《清代宫廷政变录》(1992年)、《伸脚录》(1995年)、《饮河录》(1997年)、《不殇录》(1997年)《一盏录》(1998年)、《六宫幽灵》(1998年)、《亡国之君》(1998年)、《土中录》(1999年)、《奸佞春秋》(2000年)、《清宫掌故》(2000年)、《三国谈心录》(2002年)、《夜阑话韩柳》(2004年)、《闭关录》(2004年)。晚年的金性尧,厚积薄发,文思如涌,如有神助,文章一篇一篇不停地写,著作一本一本不断地出。看了上面他出版的书目,你一定会感叹,他简直就是一台电脑操控的印刷机,一刻不停地高速飞转着。然而,他不仅数量惊世,而且文质更胜,可谓是“庾信文章老更成”。金性尧的著作已广受欢迎,风靡海内外,更将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传诸后世。



5          晚年的散文特色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文坛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学者型散文大行其道,学者写散文,散文学者化,迄今已汇成当代典雅散文涌现的一股潮流。这一现象很值得文学研究者注意和研究。而在此潮流中,金性尧的文史随笔格外引人注目,除学术性或知识性外,更有一种特色,每每化学术性颇强的文史论述而为优美隽永之散文随笔,尤显其独有的高超功力。我以为,他的一大批文史随笔显然是学者型散文中的靓丽极品,金性尧实为当代杰出散文大家。



晚年的金性尧,散文风格一仍其旧,“笔底常带情感”。明月清风,似无意中得之,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引诗征书,娓娓而道,款款而叙,依然平和洒脱。然而,毕竟饱尝风霜,阅世深究,落笔越发凝炼持重,给人以炉火纯青、达识通人之感。即便轻描淡写,三言两语,点到而止,却令人深感其力透纸背。完全称得上出语常有警辟,行文多见珠玑,更有至性至情,诚为已臻化境。



他晚年所撰,大量文史随笔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怀人忆旧”之作,多为短文,甚至极短,读来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感动之余,还耐人寻味。这样的美文,非高手实难以为之。如写其大女儿的《她才二十八岁》、《找寻》,写妻子的《一个声音消失了》,写母亲的《此时有子不如无》,写亡友的《忆苏青》、《古人坟树立秋风》,写旧事的《〈鲁迅风〉掇忆》、《关于鲁迅的四封信》等等。这些怀人忆旧的文章,若能选编成一本合集,当能流芳千古。



细说起来,自然还有很多话,但我感觉金先生散文的主要特色,还是他对文字的独特驾驭,在抒情方法和火候上的独特而恰当的把握。这如他在《风土小记》的《重印后记》(1997年11月)中所说“抒情要抒到恰如其分是要有功力的,并非有情就可抒。”他正是当代一位具有独特风格而又富有文采、功力高超的抒情散文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4:40:23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8) (2008-06-21 21:09:09)

标签:文化 杂谈   分类:金性尧研究

《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初版,此后不断再版和加印。目前,最新的本子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6月出版的图文版。迄今印数已近三百万册,创同类著作之最,可谓“洛阳纸贵”矣。



《宋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目前,最新的本子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6月出版的图文版。



《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唐诗》《宋诗》《明诗》三书,是金先生一生学术成果的重头戏。其中因《唐诗》采用衡塘退士选编本,其余两本均需集选编、校注、释评等大量工作于一身。《宋诗》本有大家钱钟书较高学术质量的本子在先,但金著显然超越了钱著。《明诗》则更有开创性的意义。《唐诗》一书从其“洛阳纸贵”的出版量,就已证明了此书冠压群芳的至高地位。



金先生对中国传统诗学,可谓是当代第一通人。他曾设想,为继承“诗三百”的传统,选编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三百首”。然而,工作巨量,天不假年,金老只好徒唤无奈,至《明诗》而打住。这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遗憾。有些遗憾,也只能从他的大量文史著述中去略寻弥补了,尤其是他留下的三本诗话专著,更延伸了他的情思和笔意。



《炉边诗话》(《书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



《闲坐说诗经》(金性尧主编“诗词坊”),江书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1991年12月出版。



《夜阑话韩柳》(古典诗词漫话),中华书局2004年1月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21:36:09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7) (2008-06-21 20:19:38) [编辑][删除]
标签:文化 杂谈   分类:金性尧研究

《伸脚录》(书趣文从第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1996年6月重印

《饮河录》(学术随笔文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不殇录》(倪墨炎主编“书由丛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一盏录》(当代学者文史丛谈)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闭关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以上这些均属金先生晚年文史随笔的结集,其中也有若干篇感人至深的怀人忆旧的散文,从出版社的档次和所录丛书的影响,皆能看出学界和读者对金先生的文史随笔已有高度的重视。这些文集中有一些彼此相重的篇什,有些后来又抽出来编成前述的一些专集,如《三国谈心录》等。可惜,正如老人所预感的那样,《闭关录》成了他的关门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15:37:34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6) (2008-06-19 13:54:15) [编辑][删除]

标签:金性尧研究 文化 杂谈   分类:金性尧研究

金性尧《六宫幽灵》(1998年9月)、《亡国之君》(1998年9月)、《奸佞春秋》(2000年4月)、《清宫掌故》(2000年4月)。此四本书为小开本的小册子,字数介于三四万字。编入“茗边老话”丛书,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四本书均由可单独成篇的随笔组成,除个别新作外,基本都从旧作中选出,如《清宫掌故》便选自《清代宫廷政变录》。仔细翻看玩味这四本书,我觉得,须注意老人晚年写作,并非东一枪西一棒。初看,似乎尽是一些关系不密而篇幅又不大的随笔,但结集在一起,却浑然成为一些很好的专题。显然,老人心内,自有若干选题,分解而作,便为单篇随笔,集而合一,自成主题。此外,这四本小集,颇能体现他晚年历史随笔的一种隽永之味,文笔优美,情趣优雅,风格独特,实为金先生所特有的学术性散文代表作。在我看来,也是现代汉语典雅散文极品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09:43:59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5) (2008-06-19 02:13:51)

标签:金性尧研究 文化 杂谈   分类:金性尧研究

金性尧《清代宫廷政变录》(百家文库),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初版。后改书名为《清代宫廷政变纪要》,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4月再版。我手头只有《清代宫廷政变纪要》,两种版本,有何不同,难于对比。鉴于后者仍用92年初版时的《前言》,而并无后记之类的补记说明,故判断只是易名而重版了,书中内容当无不同。另外,台湾知本家出版社于2006年5月出版的《清,无情最是帝王家》,当也是此书的易名重印。

金先生在上述《前言》中说,“本书与拙著《清代笔祸录》是姊妹篇。《笔祸录》写的是皇帝对付士人,本书写的是皇帝对付家人,都是皇权下的产物”。此书同样也是金先生的一部史学力作。

金先生对于历史,上至先秦,下至近现代,几乎无所不谈。但我感觉,他对于清史可谓“情有独钟”。尤其对宫廷秘史、各类掌故,兴趣犹深。兴致浓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仍属旧派史家风尚。《政变录》经常会引邓志诚、孟森、陈寅恪,也提商鸿逵。吾生也晚,前三位大家是无缘得见了。但在北大读研究生,倒是聆听过商先生的清史专题,尤其对他津津乐道孝庄后留下深刻印象,时隔二十多年,仍记得商先生称她为“一位伟大的女性”,赞扬她甚至不惜“以下嫁来作为高明的政治手段”。同样,读金先生《政变录》也有此感。历史的隐秘沉重,在他笔下便成了生动活泼,能让你感受如同观看电影,历历在目,鲜活难忘。这可能就是此书一版再版、风行海内外的原因吧。

将尘封的历史写活,需要深厚的功底。读金先生怀其先师忻江明先生的《絮叨》(《一盏录》),知其十多岁时就已在探究孝庄后有无下嫁之事,并为此向前清进士忻老先生请益。由此观之,金先生厚积薄发,其功力自然非同一般。当然,可能是因为题材不同,《笔祸录》就像有的读者所说,要写得凝重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2:45:54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4) (2008-06-18 11:11:33) [编辑][删除]
标签:金性尧研究 文化   

金性尧《清代笔祸录》,(百家文库*史论集),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7月出版。相隔十年,经扩充和较大的调整修改后,纳入“文苑春秋随笔书系”,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以《土中录》书名,于1999年3月出版。《清代笔祸录》书末,原附有一《简表》,于读者翻检,颇为方便,可惜《土中录》未收。如以后再版,或编全集,我还是建议将《简表》收入,并作相应调整。



这是一本清代文字狱的专题史,以金先生擅长的随笔形式写成,但却是一部功效上佳、奠定金先生作为文史大家的代表性力作之一。迄今,这也是文字狱专题方面最完备深入的著作。



《清代笔祸录》《前言》说:“本书写作于一九八八年秋天……四十年代时,就想写一部中国文字狱史。”查历史资料,金先生确曾以笔名“辛奥”撰写《民国的最大一部禁书》一文时,提到“笔者久有意于《中国笔祸史》(或作文网史)之编写,唯以学殖,资料,识见种种限制,终至曳白至今。”此文刊于1948年8月上海出版的一本《好文章》杂志(共出四期)。那么,写这部史,乃是他半个世纪的心愿和心血了。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评论(2)| 阅读 (7) | 收藏 (0) | 分享 | 举报
前一篇: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3)


评论立刻加入动感音乐加油团,奥运门票轻松拿! 发表评论

黄波但却是一部功效上佳、奠定金先生作为文史大家的代表性力作之一。迄今,这也是文字狱专题方面最完备深入的著作。
_此论似稍过.金先生这本书,我倒觉得太拘谨了一些.
(2008-06-18 12:26:58) [删除] [回复]
博主回复:
()
博主呵呵,很高兴有朋友来一起品评。
(2008-06-18 12:39:27) [删除]
博主回复: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7:13:52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3) (2008-06-17 14:17:22) [编辑][删除]
<script></script>标签:金性尧研究 文化   

金性尧《三国谈心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之前,曾于2002年在台湾出版繁体版,并被评为当年台湾“国家图书馆”的代表性图书。原台湾远流出版社主编、著名文人傅月庵先生倾情推荐此书,并为之作序文《导读:一分明月一分书》。傅先生在文中说:“两岸开放以来,图籍互通,硕学大儒如陈寅恪、钱钟书的‘惊世’文章故不必论,真正让人折而又每每有‘惊艳’之感的文史随笔作家,数来数去,我的最后名单中,竟不外乎金性尧、黄裳、张中行、谷林、常风这几位老先生。”



此书为考评三国文史的随笔文集。近几年,三国历史又成为谈论的热点。可作者出版此书,并不是为赶热闹。细看金先生一生著述,对研究三国历史的兴趣则贯穿一身,《文抄》就已在谈论,而在他最后一本文集《闭关录》中,仍有两篇谈论三国史事。实际上,此书汇集了他散见于各本集子中关于三国文史的文章。此书的结集,充分体现了作者“由杂而专、由专而通”的特点——文史相通,而且天衣无缝。另一个特点,便是深入浅出,如老人聊家常、讲故事,因此定名“谈心录”,实在很恰当。



目前,此书正在网上被热读。喜欢此书的朋友,别忘了作者仍有一些谈论此时期的文章散见于其他集子而未收入此书。比对其他集子,作者在汇集此书时曾对原文有所增删和调整。



顺便说一趣事:小女爱读《三国演义》,最近读《三国谈心录》,金先生的文笔吸引她去读《三国志》及其他书,写出札记一篇,要与金先生“商榷”。金先生有灵,一定会笑纳这个徒孙。



附小女的文章:

《也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15:23:09 | 只看该作者
金性尧先生著作过眼录(2) (2008-06-16 15:06:32) [编辑][删除]
标签:金性尧研究 文化   

继《星屋小文》之后,金性尧又同时出版了《风土小记》和《文抄》。



文载道《风土小记》,辽宁教育出版社作为“新世纪万有文库”重印于1998年12月,重印根据的是太平书局1944年在上海出版的本子。《文抄》北平新民书馆1944年出版,周作人为其作序文,此后未见重版,现在非常难找,查网上,曾有人拍卖过,出价便在800元,真是物以稀为贵。作者在《风土小记》的《跋》中说:“收集在这册子里的,一共有二十一篇小文,约十三四万字,篇数凑巧跟《文抄》相同。……《文抄》是说理多于抒情,而本集则抒情多于说理……”



如果说,《星屋小文》多少留有初出茅庐的稚拙,那么,到了《风土小记》和《文抄》,则已基本形成了作者后来所特有的散文风格,当时作者只有28岁,他在《跋》文中说,“算起来,我和文字的葛藤居然也有十年以上了”。这十多年的笔耕,除了作者与他人(巴人、风子、柯灵、周黎庵、孔令境、周木斋)的合集如《横眉集》和《边鼓集》外,主要的收获便汇集在这三本集子中。作者的文体,尽管不能明确分类,但大概可分为抒情散文(如《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史随笔(如《文抄》)和杂文(如《横眉集》和《边鼓集》)。此时文载道之名已驰誉文坛,已为上海抗战时期“孤岛”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之一。

(2008-6-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1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 19:54 , Processed in 0.086758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