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689|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张中行 《作文杂谈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 01: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杂谈
张中行
  
目录

一 缘起
二 什么是作文
三 为什么要作文
四 言为心声
五 辞达而已矣
六 言文距离
七 课堂作文的练功
八 多读多写
九 熟练与知识
 读什么
一一 怎样读
一二 精与博
一三 读与思
一四 眼力的培养
一五 文言问题
一六 由记话起
一七 随手涂抹
一八 低标准和高标准
一九 关于照猫画虎
 写作知识
二一 言之有物
二二 关于一己之见
二三 题与文
二四 条理与提纲
二五 按部就班与行云流水
二六 开头结尾及其间
二七 思路与字面
二八 藕断丝连
二九 顺口和悦耳
 采花成蜜
三一 规格之类
三二 修改
三三 粉饰造作
三四 累赘拖沓
三五 板滞沉闷
三六 师生之间
三七 言教身教
三八 课内和课外
三九 作文批改
 结束语
读后记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谢谢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8-8-13 08:04:25 | 只看该作者
顿感千里之行,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8-8-1 09:44: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袁老师的推荐!辛苦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8-7-26 14:33:24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很实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8-6-2 15:45: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袁老师的推荐

一直都在跟看袁老师的帖子和博客。真希望我们的女儿小猫妹妹能和袁老师家的猫姐姐一起学习一起玩,只是千山万水无法实现。我看到袁老师说过的书目就尽量去买了看,希望袁老师经常推荐好书,持续地把孩子们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我们能不间断地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5:13:19 | 只看该作者
进入学习写作的孩子都可以看,此外,家长和教写作的老师也应该看。
张先生的很多看法,与我的观念出奇地接近,前几天读到,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乎就将它贴在这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8-6-2 11:17:05 | 只看该作者
袁老师觉得多大的孩子看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01:43:21 | 只看该作者
读后记

  前几天,老友中行同志把《作文杂谈》的手稿寄来,要
  我提些意见。这本书对有关作文的各个问题,加以剖析和论证,接触到了问题的许多许多方面,有时候,谈了人们不谈或不常谈的东西。这本书,我认为对初学作文的同学们或学习写作的人们,都有参考价值。近来,我的健康情况不佳,想对全书作一个概括的评论,深觉力不从心,因此,在读的过程中,对哪个问题有一点想法,就随时记下来,说是读后记,其实是“读中记”了。

  一
  “为什么要作文?”《杂谈》把这个问题劈头提了出来,提得好。“学校有这门课呀,”或者,“考语文,离不开作文呀,”这是常常听到的回答。学一门课,若弄不清目的何在,钻进长长的死胡同里去,恐怕是难免的吧。对这个问题,做了明确回答的,是鲁迅先生。他说,“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分别,其一,是文明人有文字,能够把他们的思想、感情,借此传给大众。”《杂谈》说:“有所思,有所感,写下来,就能打破空间的限制,让千里以外甚至全世界都知道,并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千百年后的人都知道。”若谁都不写,“文化就几乎会断种,或至少是停滞,人类文明就难以滋生光大。”这样的阐述是中肯的。

  二
  高尔基说“大众语是毛胚,加了工的是文学。”
  作文呢,同样,也是给口语加工。加工总要有方法,有技术。近几年来,《文章作法》或《怎样作文》这一类的书,还有报刊上有关的讲评或专论,逐渐增多了,同学们一构思或一提笔,某些陈规、新律便相偕而来。
  有一位前人说,“扔掉一切规格。”又一位前人说,“信手做去,自有规格。”《杂谈》引了这两种似乎相反的说法,指出: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一切框框。
  然而,《杂谈》以大量的篇幅给学习写作者指明方向和道路,提醒他们有关作文的许多方面,这是不是叫他们甩掉别人的框框钻到作者的框框里来呢?
  从前,《北斗》杂志社问鲁迅先生创作怎样才会好,鲁迅先生回答说,他虽然写过二十来篇小说,却不懂小说作法,“不过盛情难却,所以只得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写一点在下面。”下面写了八点,其中一点是:“不相信小说作法一类的话。”
  坚决主张打破一切框框的鲁迅先生,所提供的绝不是新框框,而是自己所经验的琐事。《杂谈》的作者也是如此,他不止一次地说,所讲的只是过去的某些经验,仅供参考,同学们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说,要通过体验,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打破僵硬的不切实际的教条,有选择地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逐步达到“信手做去,自有规格”的境界,即,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
  《杂谈》说,“记述外界事物,当然,最好符合客观的真实。”这是十分重要的。
  前几年,一位上海的同学写了《记寒假生活二、三事》,并以《我是这样写〈记寒假生活二、三事〉的》作了说明。她说,要写这篇文章,就必须有材料,要获得材料,就要自己多看,多观察生活;说寒假里,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说经过选择,决定写一个小同学小虎和一个小商店的服务员。
  她那篇作文的第三段里有这么几句:“这时,只见一位顾客走到柜台前,不声不响地伸出两个指头。这可难住了服务员同志。她先拿给他两个饼,顾客摇了摇头,她又拿给他二两糖,他又摇了摇头。这时,她才知道顾客是个聋哑人。”
  说是亲身的经历,又是有意的细心观察所得,却不能使读者相信那是真实的,因而失去了感染力。显然,作者加上了一些想象出来的不合情理的细节。这里,问题是,如果想象的东西合乎情理,是不是可以完全脱离生活真实呢?
  鲁迅先生说,“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观察所得的融为一体,团成一件新事物罢了,假若不以观察所得的为依据,也就无从起想象作用。”
  想象的产物,人们称之为艺术真实,跟生活真实是彼此相通的。

  四
  写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也最好符合内心的真实。
  有一篇作文,写的是作者捉到了一只蚂蚱,“绿绿的,跟小草一个颜色,真好看!”他把它装在玻璃瓶里,“抱着瓶子看了半天,笑得合不拢嘴。”过几天,小蚂蚱死了,“你想我是多么伤心哪!”后来他把它制成像琥珀那样的标本。
  评改这篇文章的同志认为写得很成功,不过,他说,“小虫子没选好。蚂蚱就是蝗虫。它是庄稼的大敌,人类的敌人,不值得我们去爱。”
  这评论是发表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刊物上的。说也凑巧,后面刊载了一首诗,《鼠年,致老鼠》,第一段是:
  我喜欢你们——
  一双机灵的眼睛,
  粉红的耳朵。
  虽然爱做坏事,
  但我还是喜欢你们。
  再后面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文章,引用了一位十一岁小朋友写的两首诗。“这都是最好的诗,”诗人说。其中一首是,《春天的消息》:
  不要,不要跑得那么急,
  你,多心的小狐狸!
  没有狮子,也没有老虎,
  有的只是我,是我呀——
  轻轻的雪,细细的雨,
  给你送来了,送来了
  春天的消息。
  由此可见,我们的小作者们把内心的真实赤裸裸地写了出来,头脑中没有什么框框。这,对年龄稍大的作者们也会有些启发。

  五
  在《关于照猫画虎》的题目之下,《杂谈》列举了以同学们的优秀作文为范本进行仿作的优点和缺点,缺点之一是:“照样画,即使成绩好,能够完全不走样,也不过完成同样的猫,想画成呼啸山林的虎是办不到的。”
  近几年来,与批改并列的作文和得奖的作文,越来越多地在报刊上和专集里出现,而且,有的已经不大像猫,真正显出小老虎的体态和神气来了,获得1982年联合国举办的作文比赛亚洲地区冠军的《乔迁之喜》就是一例。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写道:
  我是个特别爱吃螃蟹的姑娘,碰巧我搬迁后所住的城市也叫螃蟹城。
  可是,在地图上,你找不到这个城市。
  武汉人多,东京人多,纽约人多,……世界人口多,房子自然有点紧张。家里来了客人,外婆就会开玩笑地对我说:“今晚把你‘挂’起来,‘贴’在墙上睡。”房子太小,搬家吧!搬到哪儿呢?哪儿都一样,人多。咦,到天上去,那儿多大呀,到了那儿,我就可以不“挂”起来睡觉啦!
  她写道:有一天,她的愿望实现了,她随着爸爸坐了航天飞机,搬到火星附近的螃蟹城去住了。接着,她写了在天上的新居里遇到的朋友们和有趣的事。奇妙而不荒诞的幻想,又生动又亲切的笔调,使这篇文章有了强烈的感染力,你学习写作,不知不觉地会从它那里受到启发而不会发现什么看来很有用的框框。
  在一篇作文,《我爱门前的一湾小溪》,获得《中学生》杂志举办的“可爱的家乡”征文比赛一等奖。推荐它的同志写道:“读完这篇作文,觉得这湾淙淙的小溪正甜甜地淌过我们的心头,把五脏六腑都洗得清清爽爽。……你看,作者对这湾小溪充满多么深厚的感情啊!……只有‘情动’,才能增强我们对美的敏锐的感受,才能使我们描绘的景物充满生机,富有情趣,而将它色彩缤纷地表现出来。”
  这篇作文里面的描绘,所以显得色彩缤纷,似乎是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段的结果。一种修辞手段是4个字的短语,文中有30个:“五光十色,美丽动人”,“琅琅书声”,“淙淙流水”,“层层涟漪”,“波光闪烁”,“春暖花香”,“怪石磷珣”,“奇葩异卉”,“袅娜多姿”,“零乱、破碎,依稀、迷离”,“风平波定,雨霁云收”,“夜阑人静,月明星稀”,“静谧、幽深,温柔、神秘”,“枝荣叶茂,密密层层”,“丝丝缕缕”,“清凉舒坦”,“卷曲浮动”,“金风瑟瑟,落叶飘零”,“翕忽远去,隐形潜踪”,“洁白晶莹,玲珑剔透,万态千姿”。
  另一种修辞手段是比喻,文中有二十几个:“小溪展开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像有一长串珍珠镶嵌在黑缎子似的天幕上”,“像燃烧的熊熊火焰”,“像销熔的闪闪黄金,”“像浮动的道道彩绸”,“像眼睛”,“像星星”,“仿佛闪烁着数不尽的碎金”,“是谁在那儿撒下了大把大把的星星?”“如盘的月影躺在水底”,“洁白如玉”,“晶莹如镜”,“就像是童话里的境界”,“像一条白玉带”,“像柔软的绸带,”“像坚硬的松针”,“仿佛支支银针”,“有时像羽毛”,“有时像片片鱼鳞”,“有时像山峦”,“有时像羊群”,“就像无边的金色的地毯”,“就像闪动着一片冒号”。
  这两种修辞手段,本来可以制成美好的新装,但是,作者把清新、生动的东西跟一些生硬的或不贴切的或已成俗套的东西夹杂在一起,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其实,更重要的是,即使都是好东西,这样堆砌来,堆砌去,不厌其多,反而会减低艺术效果,那清新、生动之气会变得平淡无奇,乃至索然无味。然而,有些同学很欣赏这样的猫,照样画起来了,于是又形成一个框框。这是值得好好想一想的。《杂谈》指出,“学作文,提高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放’,即打破拘束。”

  六
  《杂谈》说,谈作文,人们总是要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不错,有人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指出:好的开头,或点明主题,或设下悬念,等等,这就有了吸引力;好的结尾,或总结全文,或说一些发人深省的话,这就使读者加深了认识。文章附有练习:给某一篇文章写三、四个不同的开头或结尾;把别人和自己写的好开头和好结尾分类整理,并加以简评。还有人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讲常用的“照应”方法,说是:开头要和题目相照应,结尾要和开头相照应。这像是颇有道理,如:
  李白的《蜀道难》,开头是:
  噫吁?,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结尾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开头点明主题,结尾总结全文,结尾和开头又互相照应,依上面的标准看,是好开头,好结尾。然而,李白以这种笔法写的诗很少很少。
  同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开头是: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结尾是: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开头结尾紧密照应,只这四句就婉约而有力地抒发了乱世之中人们特有的离别容易会面难的感慨,也是好开头,好结尾。然而,杜甫的诗,有好些是最初开门见山、末尾戛然而止的,例如《石壕吏》,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开头,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结尾,十分朴素,十分自然,并无自己制造的什么框框。
  叶圣陶先生的散文也是如此。他写近年来视力的衰退,开头是,“长久伏案工作,长久昼夜使用眼睛,到中年看书写字就要戴老花镜了。”结尾是,“现在新的《鲁迅全集》已经出版,我有一部,可惜我不能看了。”他写近年来听力的衰退,开头是,“我听觉不甚灵敏,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结尾是,“我只好把助听器关上,……我虽然跟他们在一起,实际是一个人独坐在那里了。”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你只会觉得生动、亲切,便一下子把“好开头”和“好结尾”的标准完全忘掉了。
  鲁迅先生的杂文呢,其开头和结尾,少数是符合“标准”的,而大多数却可以说像夏天的云,乍看平平常常,再一看便变了,有了另外的含义,有时候,第三次看,又有了更多的含义。那些文章,全篇华彩缤纷,气象万千,用不着靠着“好开头”、“好结尾”去吸引读者和发人深思了。
  不过,练习写作,只要你脑中并无框框,放手去写,如果不知不觉地从笔下流出来一个颇有魅力的结尾或开头,你的读者们也是欢迎的。

  七
  《杂谈》说,老师让同学们自己修改作文,他们就得到机会来锻炼思路和培养认真的习惯。
  某些思想感情或外界事物,随便说一说,似乎并无困难,若写在纸上,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写出来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正好把自己心里所想的明确表达出来,是极为少有的事。
  杰出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对自己描绘《复活》主角卡秋莎的笔法,总是不满意。他第一次写的是“她是个瘦削而丑陋的黑发女人,有个扁塌的鼻子。”后来,写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形象:“一个小小的年轻女人,她的脸色显出长期受监禁的人的那种苍白,叫人想到地窖里的番薯芽。两眼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一只眼稍稍有点斜视。”这已经是第二十次修改了。
  只有自己修改最靠得住,最容易改得一次比一次切合自己脑中的形象。
  当然,对作文里出现的语言现象或思维逻辑方面的毛病,也可以自己动手修改。
  今年二月出版的一期有关读和写的刊物,登载了一篇清新、别致的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寒冬来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宝山十分壮观。”假如作者好好看两遍,就会想一想:宝山是不是绵延千里万里的大山脉呢?而且,其实,“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并不是说明冰封和雪飘的具体范围的,“千里”、“万里”,只是说浩瀚的冰雪,无边无际,伸展到天涯地角去了。若改成“寒冬来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宝山更是十分壮观”,似乎就好一点。
  在同一期刊物上,还有一篇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的文章,《在和煦的春风里》。第一段的末尾是,“从她们的脸上的表情,明显地可见她们怀着非同一般的欣喜之情。”作者要是朗读一下,总会觉得有点别扭,不大顺口,也许会把它改成“从她们脸上的神色看来,很明显,她们怀着非同一般的欢快的心情。”然后,再想一想,也许又改成“她们的神态,把满心里高高兴兴的劲头都透露出来了。”
  自己修改是要费一番心的,修改之后再看,有时会吓一跳:“哎呀,原来下点功夫一推敲,就大不相同了!”
  我和中行同志相交几十年,深知他学得很杂,常常以敏锐的目光把一些值得研讨的问题发掘出来,也喜欢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写得深入浅出,亦庄亦谐,谈笑风生,真是一位Laughing Philosopher。为本书作序的刘国正同志,我虽未见过,由他的文字可以看出来,也是本书作者一路,情意恳挚,语调轻松幽默,跌宕多姿。在他们的启发下,我写了这篇小文,是应该向他们致谢的。

  南星

  1984年7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01:42:24 | 只看该作者
四0 结束语

  一本小书总算写完了。关于写这样一本书,开卷第一回“缘起”里已经说过,本来可以不再费话。不过那是设想,现在是木已成舟,虽然不值得大惊小怪地说什么非始料所及;可是有些意思,为了对读者负责,交代一下似乎还不是多余的。
  主要是以下一些:
  (一)一共40个题目,用理应休息的时间,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在这段时间内,我决意不看任何有关作文的著作,不管是成本的还是单篇的。所以要这样,不是担心掠人之美,甚至作文抄公,而是想,所写纯粹是个人的一点点经验和想法,应该不广取众长,成为什么什么“折中”。折中,有好处,如概括而不遗漏,中和而不偏颇,因而会有平静无波的实用价值。但它也会有缺点,是万应锭,未必能治大病。这且不说,我的本意是献出一点刍荛之见,供惯于听堂皇议论的人们参考,如果搀上堂皇议论,本意就落了空。这有如开个土产店,卖土特产,如果扩大生意,兼卖进口货,土产店的牌匾不好挂是小事,重要的是土特产的性质和功用就因而模糊,这对正想用土特产的主顾说是不适宜的。因为考虑到土特产性质的单纯,功用的特殊,所以决心保持所有货色的土气、特气,不搀杂进口货。
  (二)“缘起”里说没有周密的计画,没有严密的系统。写完了,回头看看,发现像是也可以说是略有系统,虽然未必严密。安排大致是这样:二到九,共8节,是“绪论”,即概括地谈作文。一○到三五,共26节,是“本论”;其中一○到一五,共6节,谈“读”;一六到三五,共20节,谈“写”,是这本小书的重点,其中又分为四部分——由一六到二○,共5节,“总说写”,二一到二二,共2节,谈写的“内容”方面,二三到三二,共10节,谈写的“表达”方面,三三到三五,共3节,是从反面谈表达,即“不要怎样写”。三六到三九,共4节,是“余论”,谈“怎样教”。这里说明一下,等于把货色分别摆入不同的货架,这就可以略省读者的寻检之劳。
  (三)写完了,自己想想,有两点还要说明一下,以免读者看了,感到不能满足需求,疑惑作者是有意欺人。这两点是:(1)看法讲得多,办法讲得少,如没有像有些指导写作的书那样,辟专章谈“怎样描写风景”,“怎样刻画人物”,等等。这一方面应该向有此需求的读者致歉意,一方面也要略加辩解,就是,我一直认为,这些都是辨明方向,学有根柢之后神而明之的事;不能神而明之,专在雕琢上钻牛角尖,总是弊多利少。因为这样认为,所以虽然也想到有的人会有此需求,还是决定不谈。(2)所谈多是个人的私见,私见与偏见是近邻,因而它可能不妥当,甚至错误。因为有此可能,所以希望读者不要过于朴厚,听见什么都信以为真。——即使可信,也总当在自己的脑子里旋转一下,然后首肯才是。
  (四)明眼的读者一定早已看到,有些基本的或说绝顶重要的意思,似乎早应该谈而一直到最后也没有谈,那就是:执笔为文,必须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必须有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又须有素材,而素材是来自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所以不谈,不是忽略了,更不是轻视,而是考虑到:(1)这些都是自明之理,用不着再阐明;(2)这些是基本,却不只是作文的基本,譬如为人,处理工作,甚至处理日常生活,离开这些同样不成,因而深入阐明,就难免扯到作文的题外。所以考虑之后决定不谈。
  最后谈谈,承老友刘国正同志惠赐序文,老同学杜南星同志写读后记,我深感荣幸,谨在这里表示谢意。这点意思本不该在结束语里说,可是因为不另写前言,无处安放,也只好打破框框,写在这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01:41:33 | 只看该作者
 三九 作文批改

  前面说过,我当过语文教师,怕教语文课。现在回想,怕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批改作文。这倒不是由于厌恶劳累,而是一直感觉到,时势要求精批细改,费力很多而收效很少,不值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费力不多而收效不少吗?自然很难。不过,分析收效很少的原因,认请了病,即使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求略有好转还是可能的。因为相信有此可能,所以决定最后再诞妄一次,说几句有关难治之症的处方的话。
  据我所知,对于批改作文,有不少语文教师感到头疼。这里无妨从头疼说起。感到头疼,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这些:
  (1)太费力。我没有为调查作文出去过,可是常常听到调查过的人说,也看过一些征集来的作文本(中学生的),有不少确是质量很差。甚至字不像字,标点不像标点,错别字,用词造句错误,到处都是。浑身是病,即使你是医道高、责任心强的医生,看见能不皱眉吗?这种烦恼,凡是教过语文课的人都领略过,不必多说。
  (2)难于改得恰如其分。有错误要改,要批示,怎样改、怎样批示才算好?一般的看法是精批细改才好。怎样算精细?精细就一定好吗?比如错别字,只是指出,让学生自己改,算不算精细?种种问题,稳妥的解决办法不好找,为其基础的理论更难说。
  (3)翻来覆去,难免厌烦。批,改,一般是两周一次。作文的水平相同或相似,批就不能不老调重弹;错误相同或相似,改法也就不能不老调重弹。这样,不要说学生觉得不新鲜,连老师自己也难免烦腻。
  (4)最要命的是多半没有成效。作文提高要靠很多条件,我的看法,批改是其中不很重要的一个;何况所批所改又未必得当,还有,学生又未必注意,牢记于心。
  (5)难于做到人人满意。求学生满意是不容易的:改少了,他们会以为不负责,甚至把作文不能提高的原因完全推到教师身上;改多了,自信心强的学生会以为不识货,吹毛求疵。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经常是一派,总嫌改得还不够多,批得还不够细。这种种意见会形成一股力量,像泰山一样从头顶上压下来。想支撑住,唯一的办法还是精批细改,不管有用没用,反正可以躲开偷懒的指责。其结果,很明显,就是天天晚上伏在案上,批批批,改改改。
  (6)有个别教师,自己水平不高,还要加上两种麻烦:a.对错好坏看不出来或拿不准,自然不知道应该如何批,如何改;b.如果还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水平不高,这就最容易事与愿违,因为批改要动笔,动笔是变相地立字据,等于让人家录了相,面容不美就再也瞒不住,不像讲课文,可以东拉西扯,暂时遮掩过去。
  不过,不管头疼不头疼,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出不用作文课的学作文的方法,因而也就不能不批改。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在批改之“内”想。还要批改,求完全不头疼大概很难,因为,如果在作文质量的提高方面还不能出现奇迹,有些麻烦事就总会遇到。不得已,只好退一步,决心不怕麻烦,只要能够有成效就好。这办法是什么呢?
  这里先要交代一下,就是刚才说过的,作文能通,要靠很多条件,读,写,教师讲、指导,等等,都是;批改作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因此,以下谈作文批改,说怎样怎样效果可以好些,是假定其他条件都已经具备;如果不具备,靠作文批改单干,那一定是收效甚微的。记住这个先决条件,以下可以言归正传,说说有关作文批改的我的一些想法。先说总的原则是:不死抱着这棵歪脖树上吊;如果需要批,需要改,要有的放矢,箭不虚发。下面分几项说说办法,以及这样做的理由。
  (1)学生多写比教师多批改重要。多写是作文通顺的重要条件,前面已经说过多少次,不重复。教师要多利用这个因果规律,想尽办法,引导、督促学生多写。如果这方面做得好,比如说,学生有了写的习惯和写的兴趣,那就可以一帆风顺,水到渠成,教师不把教作文的重点放在批改上也未尝不可。
  (2)不必有作必批改。这有两种情况:a.假定学生已经培养成写的兴趣,有了随手涂抹的习惯,其结果自然是习作很多。数量相当多的习作,能够从教师眼前过一下有好处,因为可以了解学生,教学心中有数;但都批改有困难,时间不允许,那就可以不改,像御批“知道了”,画个看过的记号发还。b.有的作文平平,优点缺点都不显著,改不改关系不大,教师为了节省精力,做其他比较有用的工作,也可以不改,画上记号(或兼评分)发还。
  (3)可以靠自力尽量靠自力。缺点,错误,有些是学生自己能够补正的,教师最好不代劳。譬如说,小的,如标点不清楚,大的,如应分段而不分段,都是学生力之所能及,与其教师动手改,就不如要求学生自己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是给他们锻炼思路的机会,培养做事认真的好习惯的机会,所以外表是不改而实质是大改。
  (4)可以重点批改,不全面铺开。举两种情况为例。一种是指路性质的。不久之前,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春节之前”,拿来给我看,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只是记叙一个时期的生活,平静客观,有如记帐。我一个字没改,只是告诉她,大缺点是没有情趣。要写自己有感触、估计别人看了也会受感动的;这就牵涉到选材问题,要有取有舍,取舍的标准还是情趣。她听了,说完全明白了。我觉得,这个办法(不说,批在作文上自然一样)的效果,比精批细改、面面俱到会好一些。另一种是治病性质的。有的作文浑身是病,都治,接受治疗的人会感到头昏脑胀,就不如先治严重的。比如同时有词句不通和条理不清两种缺点,而前者更明显,更厉害,就可以暂且放过后者,只在词句不通方面着重批改。
  (5)批,指点优缺点以及改进的办法,都是明确具体,避免大而无当,虚应故事。回想当年我上学作文受人之批,以及后来作教师批人之文,都有不少是支撑门面、虚应故事的,如“大有进步”、“尚须努力”,甚至“叹观止矣”、“功亏一篑”之类,不要说学生不知何所谓,就是教师自己,想来也不知道究竟想让学生做什么吧?不知而还要做,我以为这是旧时代塾师批八股文习作的遗风在作祟,不批就不足以显示塾师的高明,或退一步显示认真负责。现在,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精神铲除这种遗风,应该相信,作文教得好不好,与加批不加批毫无关系。这之后,我们就有了批不批的自由:有必要就批,没有必要就不批。
  (6)批改要有针对性。关于作文批改,这个针对性原则最重要,所以要多说几句。批,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习惯(多少,何轻何重,粗略细致,等等),不同的水平(由精确到不妥甚至错误),这里为了问题单纯,只说那些一般的,即批改得精细或相当精细的。先举个突出的例,什么时候,什么人,都忘记了,只记得是一篇红格纸竖行抄的作文,教师改得特别细,原作的文字保留很少,两行之间密密麻麻,都是教师的改作。读读,教师的改笔确是比原作高得多,可惜的是,与原作的关系也成为风马牛不相及。我当时想,教师这样费力,效果究竟是什么呢?恐怕只是原作者的莫明其妙。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就是没有针对性。目前,像这样远离原作另来的改法总当很少了,但认真负责,努力求好,精雕细琢,以至像是在学生作文本上大显文才的改法,或者这种精神,我想还是有的。对于这种精神,人人都会钦佩。不过钦佩是一回事,效果是另一回事。为了教好学好,效果应该比动机更受到重视。批改作文,想要有高效,我以为必须顾及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可以从浅深两个方面说。a.浅的,所批所改要接近学生的程度,其内容要是学生能够领会、能够吸收的。比如说,教师笔下很有本领,对学生某一不妥的语句,设想有两种改法,一种只是变不通为通,另一种却变不通为高妙,如果估计第二种改法学生不能领会,那就宁可用前一种改法。这样做,学生能够消化,比丈二金身,摸不着头脑好得多。b.深的,最好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相机指点,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受。古人有些改文的故事可以清楚地说明这种情况,只举两个例。一个是晚唐的,和尚齐己作早梅诗,送给诗人郑谷看,其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大为佩服,至于叩头感谢。另一个是北宋初年的,张咏,作过高官,刚正傲慢,连名宰相寇准也看不起(讽刺他不学无术),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诗稿放在案上,萧楚才看见,把“恨”字改为“幸”字。张咏发现有人改他的诗,大怒,把萧楚才叫来责问,萧说:“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张咏恍然大悟,也下拜感谢。批改作文,最好也能够这样,所谓搔到痒处,触到疼处,教师费力不多,学生却可以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7)即使只有小的优点,不大的进益,也要鼓励。这有利于培养写的兴趣,所以很重要。有少数教师,自己高明,常常用衡量自己的尺度衡量学生,又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因而翻开作文本就觉得毫无是处,张口东不对,闭口西不对。这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学生灰心,甚至破罐子破摔,撒手不干了。
  (8)批改也可以灵活多样。办法,形式,都可以随机应变。作文本之内,可以动笔,可以不动笔;动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刚才已经说过,不重复。作文本之外,比如说,指导作法,谈论优缺点,可以在堂上,也可以在堂下;可以对一个人,也可以对全班。又比如给学生讲,可以扣紧题目(学生作文)说,也可以离开题目(如介绍作文知识)说;可以自己说,也可以大家随意说。总之,只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进步,都可以灵活。
  以上一些想法,总的精神是:多动笔与少动笔之间,或说精批细改与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批改之间,我是舍前者而取后者。这样做,大获得将是两种:一是效果会比较好,二是教师的负担会减一些,至少是松动一些。值得担心的只有一点,批改少了,或者一部分作文批改少了,有关的人不会怀疑教师懒怠或马马虎虎吗?我的想法,如果貌似懒怠的办法真能够行之有效,那就不必因避嫌而放奔实效;何况还可以从积极方面解释,讲道理,举实证,渐渐取得多数人的承认是不会很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6 20:38 , Processed in 0.087926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