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699|回复: 9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南北湖散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 02:1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游南北湖散记

袁鸿林


1

最近几年,因为定居海盐,每年都会去游几次家乡的南北湖,特别是在春天,必游南北湖。因为清明前后,总要到先父的墓上祭扫,而先父的坟就在家乡的南北湖。去年,因在清明前动迁父亲的旧坟、以便与先母的骨灰合葬,曾在春天先后去南北湖多次。前年春天,曾带着Dylan他们一家去游南北湖。大前年春天,曾带着Louis姐弟和DavidMandySheila等一大帮小孩子去游南北湖。今年春天,我们自然也要去南北湖祭扫、春游。为了这一天,孩子们盼望了多时。当我一定下具体的时日,孩子们就开始倒计时,显露了他们的急切心情。昨天(三月廿九日),孩子们想到期盼已久的春游明日将至,整整兴奋了一天。

南北湖的春天异常美丽诱人,确实值得企盼和兴奋。江南水乡的春天总是特别美丽,而春天的南北湖,则具有江南水乡美丽的所有魅力。而且,可能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湖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小气候,春神早至,南北湖的春天通常要比江南的其他地方来得早些。当我们一行大大小小十二人在蒙蒙春雨中抵达南北湖时,湖区已是满园春色:湖边的柳树穿着新绿的舞裙,和着碧波荡漾的旋律,正在欢跳春之舞;而舞台的整体背景则由翠绿的竹林和茶林构成,一片又一片的桃园盛开着深红、粉红、白色的鲜花,起着点缀和衬比的作用,使得山坡绿得更浓,真是翠绿欲滴。。。。。。

走近湖堤时,四岁不满的小Charlie,观赏着湖边的芦苇杂草,突然吟诵:“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因为得到我们的哄笑和赞许,他就更来劲,又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还在春节前后,与来自广西的同龄小才女Rebecca相比时,Charlie显得那样木讷无知。在此之前,他从未得到早期教育。但就在和我们一起生活的两三个月里,却开始发生很大变化。现在,他不仅能背诵部分的《三字经》和一些唐诗,而且能用英语准确地唱出十几首歌曲,读出《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十几篇课文,汉字还认了好几百字,并能用毛笔写字和作画。再过几个月,也许能开始阅读了。这几天,为了要争取来游南北湖,他表现得非常出色,很认真地学习,连吃饭都比以前好了。因为有Charlie这个小家伙同行,给我们这次春游增色不少。

2

这次春游跟往常不同的是,不只是单纯的游玩,而是作为孩子们作文课的一次户外活动。春节以后,我们英语角的三个不去学校的女孩SallyAngellaSunny分别为九岁、八岁半、八岁,如在学校应上二、三年级,作文应当作为他们重要的课程之一了。过年后,我就决心开设作文课。开课后,又有六年级的月月和五年级的Wilson两个学生先后加入。这五个孩子便是这次春游的主角。

我辅导他们写作,要求较高,特别讲究三个方面。第一,写作须与阅读相联系,每次都会找些较好、因而也较难的文章,推荐他们参考阅读,并结合这些文章作些讨论和分析。其意图就是想让他们体会文章高手的文思和文笔——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曾安排他们在读完白居易《长恨歌》后,进行故事改写。上次写《自报家门》,我就找出汪增祺的《自报家门》让他们参考。三个孩子写的《自报家门》都有较大提高,发到网上后,得到不少赞许,我很高兴。这次游湖之前,我先介绍他们学习一位海盐作家的文章《隐匿的南北湖》(王英:《走不出家乡的海》)。王英,并不有名,但看得出她在查阅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方面却花了不少功夫,因此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第二,结合写作,还给他们讲些修辞学方面的知识。SallySunny的妈妈都感觉我时常要求过高。我的想法是,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如目标太低,恐怕会得其下也。修辞学,应该是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但我觉得让他们早点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对阅读和写作的提高都很有裨益。

第三,我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相信文章是改出来的。每次认真的修改都是学习写作的最佳途径。该讲的讲了,参考的范文也选了,剩下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去悟。这个“悟”字最重要,充分体现在改稿的过程中。从某种角度来看,作文是既可教、又不完全可教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和练笔的基础上自己去悟,悟到了便有提高,悟不到则所得有限。我的角色就是尽力引导他们去悟,指导他们一稿一稿地修改。希望这次春游后,这些孩子能在不断修改后拿出好文章。

3

可能是我推荐的王英文章中关于南唐道人谭崤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Angella在游湖前就说,一定要去找寻留下谭崤“仙人脚”的那块大石头。到了湖区,我们由着孩子们的兴致,先安排他们爬山。我领着一行十二人先来到通往鹰窠顶的山脚下,孩子们便一窝蜂地往山顶上冲。小Charlie有外公照料着,此外还有Sunny妈妈和Angella妈妈跟随,我便乐意陪着Wilson奶奶、Angella外婆两位老人在山脚下的农家饭店饮茶聊天,顺便也就安排了午饭。等我几杯茶下肚、几支烟抽完后,“攻山掠地”而大获全胜的孩子们也纷纷返回了。也许经过爬山的剧烈运动,孩子们食欲颇佳,也许是我点的菜颇合口味,大家都吃得很开心。饭后,我们一行便径直冲谭仙岭而去,找寻那块印有仙人脚印的大石头。

找到那块石头,并不太费周折,它就静静地躺在谭仙岭石头城下,并有一块铭文标记的石碑树立于旁。见到石头,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地拿自己的脚与那仙人脚印比量。后来,在我的提示下,他们又拿出纸、笔来抄写碑上的铭文。谭崤应是中国道学史上值得一书的人物,被认为是道学经典《化书》的真正作者。南北湖除了山、湖、海三位一体的独特自然美景之外,还有历史上谭崤这样的名道在此伫留、著书炼丹,人文价值确实增值不少。其实,道教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真正国教。无奈国教不如洋教,现在香火最旺的还数鹰窠顶上的云岫庵。据说,白天在隔海相望的普陀山,观音菩萨不胜香客的烦扰,云岫庵便成了观音菩萨乐意在夜里静息的处所,因此,云岫庵便有了烧夜香的习俗。这种烧夜香的习俗,在我看来,其心理也就如同当今普通百姓终于找到一条能够通往当官者后门的捷径一样。我在想,之所以外来的佛教香火旺过土生土长的道教,其真正原因,恐怕是再麻烦的烧香总比最简单的修炼容易而为吧。

正当我在胡思乱想之际,小Charlie正站在印有“仙人脚”的石头上,不停地高声嚷着要找那位仙人。我便指着天空胡诌道:“仙人已乘仙鹤去,此地空余仙人脚。”看来,他还是不懂我的意思,仍一个劲地四处张望,叫着要见那位仙人。这时,Wilson却提出了疑问,他说,这个石头上的脚印会不会是什么人凿出来的呢?我很欣赏他的质疑精神,当场就鼓励他应在文中表示自己的疑问,不知他会不会在他的作文里展开阐述这个想法呢?其实,老实话都是孩子说的,就好像童话中一语道破“皇帝新衣”真相的,也是一个小孩子。

我期盼着他们写出真情实境的南北湖游记。

2008-3-30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4-7 00:0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08-6-17 20:34:28 | 只看该作者
好啊赞赞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08-5-22 09:40:36 | 只看该作者
袁老师,我觉得你花点心思教教我们是有必要的
在我们无法理解你的一些思路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放弃疏导和解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18:15:12 |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的发言,我自己集中整理了一下,单独发出,这里就不改了。
如有讨论,请移到那边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15:41: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8-5-21 08:59 发表

关于内容是否过于高深的问题,我也是有一定考虑和选择的。我选择的前提:1,是否对孩子有兴趣和吸引力;2,是否可感受;3,是否可延伸。如具有这 ...


有一种理论认为教学上应当按部就班或循序渐进,我对此有点怀疑。首先,孰先孰后,真有客观上的序吗?其次,在知识爆炸的今日,如要循序渐进,恐怕一辈子也学不完。为什么就不能一步进入核心?所以我更乐意打乱现有的所谓“序”。表面看是有点乱套,但乱有乱的好处,把这个“序”让孩子自己去建构,我觉得这样也许更适合培养“知一而推十”的思悟境界。

我经常会让孩子们或跑或跳、连爬带滚地在后面追,这里有难度,但也有乐趣,需要努力,而且是不断的努力。我设置的目标,决不会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这里有个心理上的游戏:最好的东西往往是难于得到或根本得不到的东西,反之一蹴而就的东西往往让人感到乏味而失去兴趣。

当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那就是不能让孩子们望而生畏、失去拼搏的勇气。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在我的教学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进而产生了厌学的状态,那客观上说明我是失败的,否则我会坚持现有的教学法。按部就班或循序渐进往往使学生长期离不开老师。我之或跑或跳和连滚带爬,则是着眼于今日之教是为了明日之少教、后日之不教。教是为了不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8-5-21 11:31:32 | 只看该作者
已经说了不少了,可以休息等袁老师回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08-5-21 11:20: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瓶子 于 2008-5-21 11:15 发表


  
这些天特别忙,需要写好几个可研报告。可是这里讨论到此,有些话是平时的积累,是倾出来的。因此倒出什么是什么,没有经过斟酌,我回头看,还有词不达意的。以后再来补充吧。现在能倒多少倒多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08-5-21 11:15: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usan_1201 于 2008-5-21 10:50 发表
水瓶子,我懂你的意思了

你希望在教育过程中,更关注一点小孩的提出来的问题和反应,改进施教具体操作和过程。


  
这些天特别忙,需要写好几个可研报告。可是这里讨论到此,有些话是平时的积累,是倾出来的。因此倒出什么是什么,没有经过斟酌,我回头看,还有词不达意的。以后再来补充吧。现在能倒多少倒多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发表于 2008-5-21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水瓶子,我懂你的意思了

你希望在教育过程中,更关注一点小孩的提出来的问题和反应,改进施教具体操作和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8-5-21 10:37:11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关于课程,我还是建议,是否能有阶段性的计划。比如,如果选择周作人的文章,那就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人文等等相关的,一并在某一阶段里讲了。先有仰望苹果的渴望之后,再一一给予这些能摘到苹果的手段,于是在某一天,突然能够小跳一下,摘到苹果了——我想如果能够有这样的过程,晴晴和精灵的感悟就不会如此空洞。
于是回到选择课程和内容本身上来。当袁老师觉得有需要同时了解某段历史、背景或人文之后,再结合美文来上,是不是更好呢?
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感想呢?
我从孩子口中,偶尔从师母口中,会得到零星的一点关于学习的信息。有时候是拿破仑,法国大革命,有时候又是唐史,唐玄宗,当然鲁迅的时代也讲得蛮多,具体怎么讲不太清楚。
可是这些知识,我觉得是总是一段一段的,没有衔接(或许我不了解)。像晴晴,如果没有一定量的阅读作为补充,讲过听过,肯定扔掉。那这样的学习,是否是种浪费呢?
所以,袁老师是否能够辛苦一下,能够做一些阶段性的计划。分为各个课程的施教和自学两方面。至少安排,我觉得《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学习方式很可借鉴。那就是一天的工作任务一早就安排了,或由自己安排(我觉得先由一天,再慢慢过渡到某一个阶段为好),完成后就有自己的时间任由她们安排。
现在,孩子很渴望出去玩,玩的时间相对来说,也不算少。我能感觉到她们那种快快学习完好去玩的强烈欲望。这份欲望在我看来稍有点过了。导致如此的原因,是否跟袁老师和师母传达的信息有关。正如婷妈说的,玩是为了学习的。其实对孩子来说,玩是成长本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3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6 03:59 , Processed in 0.09446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