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97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应学做孩子“神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14 12:4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长应学做孩子“神父”
  以下的文章曾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网上挂出过。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随着孩子逐渐教地发育、长大,家长要愈来愈多地将目光移至孩子内心世界的风云变幻。家长不可信奉“任其自然”,而将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现在的应试教育,使许多学校丧失了本身的内涵,而蜕变成令人担忧的场所。孩子的内心是一块田地,主要依靠父母的阳光雨露和耕耘施肥,而目前的学校和社会都无法承担这一重任。父母无论多忙,多辛苦,也不能忽略从心灵上教育关爱孩子。世界上的事永远遵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回报规律。孩子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因此,当孩子有忧愁、烦恼、痛苦时,往往需要平时养成细心观察习惯的家长去体察发现,及时与之沟通。家长用无私的爱,带领孩子走出低潮,驱散孩子心头的阴霾,这就是当今孩子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最迫切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今家长所义不容辞的“神父”职责。

我在我女儿的成长进程中,一直充当“神父”角色,也就是说,我做她的心理医生和精神导师,在关键时刻给她精神力量慰藉和帮助!

我女儿初进中学时,接受了一次新生入学数学能力测试,因为我女儿所在中学的数学课分甲、乙、丙三个层次教学,学校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升降调整。学校在对新入学的学生分班时,根据我女儿的成绩将她分在乙班。进入第二个学期后,又根据我女儿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将她同另外两个乙班的前三名转入甲班。

在甲班就读了两三个星期后,我女儿便同以前判若两人:脸上消失了往日无忧无虑的笑容,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我看在眼里,便思考如何帮助她。我找了一个周末的夜晚带女儿出去散步,边走边询问她学校的事。她告诉我:“原先在乙班,我优越感很强,上课总是第一个举手,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现在进了甲班,感觉怪怪的,好象低人一等了;甲班的数学老师,特别凶狠霸道,我写错一个字,就要被她罚一百遍,题目做错了她要训人,考了98分她也不满意,说另外两分不应该错。数学作业也特多,难度大,我感到很累;另外,甲班数学老师总是板着脸,自己不笑,也不允许别人笑,看见她我心里就不舒服!”

我从她话里得知她的郁闷缘由之后,便试探地问她愿不愿意回到乙班去。女儿回绝了,她说甲班的学生水平高,老师讲的东西多,以后考试肯定占优势。我又问她是否需要找一个数学的家教辅导她,她摇摇头说暂时不考虑。于是我告诉她一个故事:

“以前有这样一篇报道,说一个非常美丽可爱的女孩子,在少年宫学跳舞,有一次她的指导老师没来,另外一个老师临时代替给孩子们上舞蹈课。这个新来的老师对这个小女孩不了解,指导跳舞时,当众纠正了小女孩几个动作,并说了几句她不爱听的话,结果小女孩觉得丢了面子,回家之后就自杀了。”

我对女儿说,这个自杀的小女孩,从小在甜水里长大,从未经历过挫折和逆境,所以稍受刺激就想不开。你现在处于一个磨练心理承受力的好时期,你哪怕数学考试不及格也没关系,心理要锻炼坚强。

我女儿明白我的意思,便说她不是林黛玉,她能挺过“风刀霜剑”。接着我同她分析数学老师为何凶狠。我说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大量的回家作业使孩子们变成了作业的机器,孩子们本能会产生抗拒。为了消灭这种抗拒心理,老师就会对自己的学生采用精神暴力,表现出来就是凶狠霸道。另外,老师的凶狠能在孩子心里产生一种压力,一种惧怕,这样,孩子就会俯首听命。一般来说,大量的回家作业能训练孩子熟能生巧,少犯错误,能在表面上考出好成绩,但这种成绩的背后是牺牲孩子的灵性、德性与心理健康。但是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分数决定论”,老师若拿不出学生考试时的好成绩,学校要责怪她,不明真相的家长会埋怨她,老师就可能失去工作下岗,她也有家庭和孩子要抚养,所以你要理解老师、宽容老师,她们也是没办法。我女儿听我这样一分析,便舒了一口气说:“我现在心里好受多了,不那么压抑了。”

我以后又多次疏导我女儿,还想出一些辅助性的心理疗法,如特意为她买了一只小狗,让她在与动物的玩耍中获得一些慰藉;同她一起做游戏;周末带她外出旅游、钓鱼等等。大概经过四、五个月,我女儿脸上重新露出往日的自信和欢笑,我的心也象有块巨石落地,随着她走出坎坷和阴影而变得轻松。

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孩子的脸色和神情变化。脸色异常,往往是孩子生病的症兆;神情异常,往往是孩子心理上有问题。有一次我发现女儿从外面回来显得有点心神不宁,我想与她沟通一下,于是为她倒了一杯白开水。乘她喝水之机,我找了一个关于水的话茬。我说:“日本有位科学家发现水也有喜怒哀乐之情,他用放大200500倍的相机拍下许多水结晶时的照片,有的水结晶美丽动人,有的水结晶丑陋难看。你知道什么时候拍出的水结晶照片是美丽的?什么情况下拍出的水结晶是丑陋的?”我女儿摇摇头,但兴趣十足地想听我往下说。

“当水接受到良好的信息,比如人对水说“我爱你”“感谢你” “你真好”等善良语言,水就会显现各式各样美丽的六角形结晶;当人们对水说“混蛋”“我要杀了你”等咒骂语言,水就会显现丑陋破碎的结晶。因为一个人身体中7080%都是水,所以当身体里的水从外界接受到不同的信息,人就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当老师责骂你之后,你回家听听优美的音乐、唱唱欢快的歌、看看健康的书,就能起到改变身体里水结晶形态的作用。另外,当一个人心地善良,内心发出的都是美善的信息,她身上的水结晶就会是美丽的。时间一长,她就会有气质。但如果一个人老做坏事,伤害他人,他身上的水结晶就会难看,他也会越变越丑陋!”

听到这儿,我女儿突然严肃地对我说:“爸爸,我做了一件很严重地事!”

我问:“什么事?是手机丢了,还是MP3丢了?”

她说:“我从同学家回来路上捡到五十元钱。没人看见,我把它藏进了口袋里。”

我说:“你现在已无法找到失主。钱人人都喜欢,但不应得就不能拿,路上捡到的也不能要!”

她说:“那怎么办?”

我说:“你可以买50元零食送到养老院给孤老们,或者将它换成50个钢币,看见路上要饭乞讨的,每次给他们几个给完它。”

我女儿说:“我把钱拾了放进口袋后浑身就觉得不自在,一定是身体里的水结晶发生变化了。我明天就照你说的去做!”

现在青少年犯罪率、自杀率、抑郁症的发病率都在逐年上升,居高不下。孩子是无责任的,责任在家庭、学校、社会。家长无力改变教育制度,家长只能改变自己,因为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

现在的孩子其实很辛苦,他们从小要背负语文、英文、数学这三座大山,周末要学这学那,加班补课,平时玩的时间少,睡眠也不足,他们的内在精神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因此,每个家长要多多关爱自己的孩子,不要迷信分数、迷信考试成绩。家长要帮助面对激烈竞争的孩子度过成长过程中的许多急流险滩,并为他们营造一个放松和休憩的心灵港湾,而不要再在自己孩子本已很脆弱的心灵上施加额外的压力。

家长千万记住:不要无知地去做应试育的帮凶,以至于让自己的孩子沦为精神的孤儿!

私塾张老师写于2006 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9:28:21 | 只看该作者
上海田林四小女孩儿坠楼真相
                                  真    相   (一)

    关心上海田林四小刘凌波事件的广大朋友们,我是孩子的父亲,从今天起,我会将事件的整个真相陆续地告诉大家。
   2008年3月18日17点10分,这一刻对于我的全家来说凝固了,那是一个噩梦的开始。
   这之前,校方要求学生提供竹类盆景装饰教室,我女儿等四人一组共同购买了一盆文竹.班主任钟晔认定他们买的文竹盆景与其他学生买的价格有差异, 为此, 班主任钟晔于3月18日上午9点多当我女儿面给在北京的我打电话,说: “刘凌波在校犯了严重错误,你是不是不在上海?” 我说:"是的,我在北京.这样,等我回上海后找您解决.”钟晔说:"那好,再见.” 同日上午11点左右,在嘉定上班的我爱人接到班主任钟晔电话,说:”刘凌波在校犯了严重错误,今天请你自己来学校接孩子,和孩子当面解决问题.” 爱人说:”我在嘉定上班,临时出来没有交通,只能下班时坐公司班车回市区,时间太晚了.而且当天的工作已安排好,不能放下不管.能不能在电话里沟通,或者我明天请假来学校?”钟晔说:"刘凌波他们买的文竹虚报价格,比别的同学买的贵很多.我问了他们,他们说是刘凌波出的主意.你来学校接她,当面解决.你到底什么时候能赶到学校?”爱人说:”我下班到学校起码7点左右,太晚了.”钟晔说:"我等你,刘凌波被我留在办公室.” 当天下午3点左右,钟晔打电话给刘凌波的爷爷,说:”你是刘凌波的爷爷吗?”爷爷说:”是.”钟晔说:"刘凌波犯错误,被留校,你3点半放学时不用来接她.她妈妈来接。”爷爷说:”噢.”

   下午放学时,钟晔将刘凌波强行滞留在她四楼办公室,至出事时仅钟晔和刘凌波两人在办公室,并无他人.下午5时10分左右,一名体育老师发现孩子坠落在楼下水泥地上的血泊之中,后叫其他人一起用平板车将其送至第六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下午5点半左右,我爱人在回来途中接到班主任钟晔电话,说:”请你赶快去医院,孩子摔了.我正从学校赶往医院呢.”爱人问:”孩子什么情况?”钟晔说:"孩子在医院,我还没看到,不知道什么具体情况.” 5点45分左右,爱人再次打电话给钟晔,问:"你到医院了吗?孩子到底怎么样了?”钟晔回答说:"脑部受伤,要马上动手术,情况危急.”等爱人赶到医院,看到孩子已是血压,呼吸全无,心跳停止,双眼瞳孔完全放大,回天无力了!这就是事件发生的全部真实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到医院时已经死亡,然据知道内情的人透露,校方和教育局电话给医院院长,要求医院一定要先救活孩子,这样一来就不能算当场死亡,可以给家属一个接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更能让校方和教育局展示他们积极救助的人道主义一面,院长于是下死命令要求务必先救活孩子。对于我和家人来讲,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但哪怕就是只有亿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说救呀!于是医院组成了20余人的手术小组,终于使孩子得心跳恢复,在我国没有脑死亡,只要有心跳就算活着,这对于一个刚发育的孩子的机体来说并不难。晚上10点我赶回了上海,手术的结果是:开颅手术,脾摘除,一侧肾摘除,全身多处骨折,输血3000毫升,相当于换了一遍血,这样的结果不难想象女儿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正如主刀大夫手术下来后对我说:“想听实话吗?一塌糊涂,没有任何希望。”
    于是有了那撕心裂腹的24个日日夜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2:02:46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刘爸爸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1fcbb01009c5v.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08:43:52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新民晚报》的报道,记者朱砂采访的对象是台湾人。
转贴不代表本人支持记者的观点。

《小学生自杀:他们缺了生命教育课》

作者:  日期:2008.04.23  版次:B-1


采访:朱砂   
专家支持:许见声  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心理咨询师、林紫心理学院院长。曾经担任台湾婚姻与家庭辅导学会秘书长。创办台湾得胜者教育协会并担任秘书长。
   
两个月,两起小学生自杀的新闻,发生的地点虽然不同,事件的主角却都是孩子与老师。是什么让她们童年的天空升起如此沉重的阴霾,在她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是怎样滋长出无助与绝望的情绪,以至于尚未了解生命意义之前,便早早地选择结束自己刚刚开启的人生?她们的课程表里,少了一堂生命教育课,令她们有能力对待考试卷上的难题,却无力面对在内心不断放大的负面情绪。

A  面对挫折,无力感令孩子走向极端
    有多年青少年危机干预工作经验的许见声指出,表面看,这两起案例都是由于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所以自杀。但若站在更广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原因其实更复杂。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被老师误会或者不公平对待的事情。年幼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通常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也令孩子在面对挫折和一些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批评时,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对于来自父母、老师的批评,在孩子内心,会被放大,一两句批评到了孩子那里便成为天大的事,他们会觉得自己被老师看不起、会失去朋友的关爱……在无力感的驱动下,一时冲动便容易做出自杀的极端行为。在以上两件案例中,刘静小朋友就是因为被老师误会,而内心无助,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在许见声经手的案例中,很多小学生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父母期望过高,而造成了心理困扰。有个孩子,在学校表现还不错,可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门功课都希望他名列前茅。有一次,他的一门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孩子因此觉得特别焦虑,甚至不敢回家。他自己在小纸条上写下了受挫败的心情,他认为自己给父母丢脸了,所以不想活了。还认为,他不在了,父母会过得更好。许见声指出,父母对孩子有正面的要求,其实没错。但是他们的要求很高,于是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如果他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即使他考试不够理想,爸爸妈妈也会愉快地接纳他,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想要自杀。
   
B  面对孩子,老师要给的不只是课本知识
    相对于父母,我们的孩子每天与老师接触的时间可能更长。老师对于孩子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也更大。因此,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小学老师的要求,甚至比对大学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影响力更大。许见声说,在许多国家里,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会定期接受心理知识的培训和辅导。“家长们把孩子交给老师,是期待孩子有一个温暖积极的成长环境,而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孩子与老师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一个好的老师会令孩子快乐成长。而一个不够称职的老师,则会对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许见声认为,应该在青年教师进入岗位前,让他们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不只是教给他们课本知识,还要为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提供帮助。
    而在我们此次的两件案例中,刘静的班主任,显得过于苛刻和挑剔。小雪的老师对她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不当之处。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内心还无法承受老师的做法,情绪被放大后,他们便会选择放弃,而放弃的不只是学习,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许见声建议,对待年幼的孩子,老师们应该更多一些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大人们有时很容易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不乖’、‘不用功’,我们的老师需要学习怎么做一个称职的老师,我们的家长也需要学习怎么样做个称职的家长。”
   
C  生命教育,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
    许见声说,在台湾地区,自杀问题很严重,平均每年有十几个小学生自杀。
台湾某大学的卫生福利研究所曾针对小学4年级学生的自杀意图做过一份调查。调查显示,有20%的小学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而目前的现状是,在台湾地区,自杀,在青少年死亡原因排名中位列第二。许见声特别指出,一般人都认为孩子的压力比成年人小,但事实上,孩子们承受着来自学业、来自生活、来自父母的压力,这些压力综合起来可能要大于成年人。而与此同时,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却又远不及成年人。“有9岁的孩子因为学电视剧里的情节而上吊自杀。有6年级的孩子因为买不到美术课用的彩色笔而自杀……”许见声说,许多大众媒体上的东西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孩子与它们接触。但我们可以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的价值;学习在遇到挫折时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学会如何放松自己;怎样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等等。“今天他们遇到老师对自己的误会,明天也许就是遇到老板对自己的误解。这些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很重要。”在许多国家,这类课程已经成为学生课程表上的必修课。“这是关于生活的学习。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学业更重要。”许见声表示。
   
【事件回放一】
    3月18日下午放学后,11岁的女孩刘静(化名)从本市某小学教学楼坠下,头部着地,生命垂危。
    18日上午,班主任给刘静的父母都打了电话,说孩子犯了“蛮严重”的错误,要求家长当天要去学校一趟。这件被班主任认为“蛮严重”的错误,和一盆文竹有关。刘静的母亲回忆说,前几日,班主任要求全班学生按4人一组,凑钱为班级买文竹,用于装饰教室。刘静和一名同学一起,代表他们小组去花市买了文竹回来。但前日,班主任发现,刘静报出的文竹价格,比其他小组的报价贵,使同小组的同学出了更多钱。这让班主任怀疑刘静有不诚实行为。
    18日下午放学后,班主任将刘静留在办公室做作业,等家长来学校。据班主任称,在坠楼发生前,刘静提出要上厕所,于是就走出了办公室,班主任后来就发现刘静坠落在楼下。教学楼的栏杆超过1米高,宽度也在20厘米以上,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安全,刘静不小心坠楼的可能性较小。在家长眼中,刘静是个聪明的孩子,成绩一直在年级中名列前茅。
   
【事件回放二】
    4月8日,大荔县沙底乡霸城小学14岁的六年级女生小雪(化名)放学后,在家中服农药身亡。事后,家属从其生前留下的“小纸条”发现,她是在学校受到老师“打骂、侮辱”而自寻短见的,目的是让老师“背一辈子黑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4-10 08:27:16 | 只看该作者
曾经很迷惑了很很很长时间,觉得父母各方面都很好,但为什么他们的小孩却十分的不济,为什么他们对自己的小孩总那么高高在上,难以对话。
最后,不知道是不是答案,我觉得父母他们自己的为人确实非常好,同时父母在教育小孩方面确实存在不对。我想应该是答案了吧,一一归位,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不试图用部分来代替全部,以偏盖全,总会让人觉得难受矛盾的感觉。

是呀,神童,她或许某方面表现出超常人的能力,但并不一定她其他方面都强,但环境对神童却不是宽容的,你是神童吧,你这方面行吗?那方面行吗?别的方面行吗?只要某方面不行,外界就会出现一种极度否定的声音:神童就是这样的呀!这神童是假的吧,等之类的话。

同样的,看到袁老师学识好,教学很用心动脑,优势很多,但也一样会存在不好,不能因为别的好,而说不好的不存在。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4-10 08: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4-9 21:20:29 | 只看该作者
又一个花季女孩的悲剧!
表面看,仅仅为课间阅读课外书。
女孩自己说,她太累、太累,“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巨大的压力“。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我一直怀疑学校的整体氛围,基本不适宜这类“神童”孩子的成长:
不是惨遭厄运,便是变得平庸,或者在两者之间痛苦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4-9 17:3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私塾张老师 的帖子

一个人“与众不同”,好象就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或能够处理这种压力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17:22:10 | 只看该作者
覃瑶的绝笔信中平淡而沉重的两句话,印刻在我脑海挥抹不去:

“但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很累,我要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巨大的压力”。

……………..
覃瑶比我女儿大一、二岁。
我女儿也非常喜欢看《格言》杂志,并且除了数学课、语文课,其他课(包括英语课)都在阅读课外书籍。
我女儿也说过相同的话:“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巨大的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3-22 22:56:56 | 只看该作者
外在的健康标志可真是很难是最后的保障啊。不过,我们的社会标准不看外在标准,那又能看什么呢?
       但是,我们的家长可以不看这个标准。
       曾记得北京大学有一个本科女生,在学校有严重的精神病倾向,校方请其暂时休学。而父母还很不愿意,一再请求,声泪俱下,说她还要上哈佛等名校,休学可怎么办啊。可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3-22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覃瑶是个性格外向,十分开朗的小孩!
覃瑶平时十分活泼,蹦蹦跳跳十分讨人喜欢!

如此这样的小孩却自杀了,外向开朗、活泼、蹦跳,在这里为什么如此无力无效。
这例子让我对,通常的心理健康标志外向开朗、活泼、蹦跳,产生质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03:17 , Processed in 0.09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