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824|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6 19: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一位朋友说newagua1 就是子君,如果果真是,那我们好像早认识了。欢迎欢迎!
newagua1的帖子很不错,看来有必要详细说一说,在此先说明newagua1的话很多就是我要说的话。

。。。倒了
(----很多人会倒,有人会晕倒,有人会笑倒,有人会气倒,还有人会打倒。。。。。。这是我们意料之中的。)
鸡生蛋、蛋生鸡这种问题,跟数学有关系吗?(没有关系!也有关系!)数学来源于对经验的抽象,但是数学要应用于经验或者解释经验时,必须非常严谨的注意到我们所抽象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含义,这些含义在什么限制下运用。(手机是用来打电话的,可有人却用来打人。数学为我所用,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用呢?)
乘法运算和正负符号的运算,跟鸡和蛋有什么关系?(万物即有缘,万事即有因。不是没有关系是我们没发现关系。)这样随便联想、类比是科学吗?(科学开始于想象,没有开始的联想类比就没有科学。)叫做想象、比附还差不多吧!(叫什么都无所谓。)

光说短线段和长线段的同构,楼主的说法有问题,不是有限包含无限,无限包含有限,即使你拿一条线段和一条射线做同构映射,都不能说明有限跟无限的关系。因为“线段”“直线”在数学的定义里面,本身已经包含了一个意思:线段上包含无限个点,直线上也包含无限个点,而数学用了一种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无限”的“量”,同构关系则说明了长度有限的线段和长度无限的直线的包含的点的“数量”是一样的。这个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实,本身已经在线的概念里面包含了,跟经验界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目前物理最前沿的发现仍然是有限,微观世界是有限分割的。
(不好意思,这里我们说话有省略有跳跃。一条线段可以无限的分割,包含无限个点,所以,有限长的线段包含无限的点。无限也是有限的,即无限的点组成有限长的线段。认同帖主说法。)

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启发的说世界的存在,却不能轻率的拿数学用来证明某些宗教的宇宙观。(为什么不可以?)这是对数学的不了解,更是对自己信仰的不尊重。我们信仰,正是因为科学有不能及的地方,如果科学能够解释存在,能够提供智慧,那么信仰早已不必存在,道德也不必独立于科学而讨论。(我们只是利用了某一数学知识来解释了某一个哲学的或宗教的问题。但并不是就此认为数学能够解释一切存在或者能够提供根本的智慧。科技永远只能是器物应用层面的,一旦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就非常可怕,但现在实际上已经可怕了,科学变成了宗教!)

小楼朋友所解释的,正是数学层面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动力系统的初始值。但鸡和蛋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至今我还没发现科学能够给存在问题任何靠边的解答。(如能会意,可能会有用。认为没启发就丢到一边权当笑话)

王教授是否修行,还是一个只讲“知识的了解”的学者,这个判断重要吗?(不重要,没有联系,很抱歉是信口之言)楼主应该看的是,王教授提出的理论有没有现实验证的依据,有没有科学依据。(所言甚是!)修行讲的不就是“体证”吗,执着什么修行不修行,简直就远离了问题本身。(的确与问题本身无关!)再说了,科学虽然不是体证,但好歹也有实验依据。科学远远不是真理,但是难道科学受到了限制就能否定科学存在的真理性吗?(不能!)我不知道您用数学阿讲了半天,又否定科学的研究到底有什么意思?(有肯定有否定,但不是同一层面和角度的分析。)而且您讲了半天,还是没讲清楚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这个问题——别拿“中国式”思维做借口了,中国人讲问题虽然不像西方人那样清晰的分析,喜欢用启发式的语言,但是无论是怎样的表达方式都层层逼近问题的,层层呈现问题的,而不是这样不知所谓的混乱,完全是发散性的联想、比附。(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我这混乱的思维可不代表中国式思维,这只是新新唐人思维,咱可不能往中国身上抹黑。)

谢谢newagua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08-1-18 18:10:53 | 只看该作者
读经而不讲解等于鹦鹉学舌。既学不到知识,也受不了教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7:40:54 | 只看该作者
以下对苏珊回帖的回复

智者不与人争强,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但通过孔子的例子来说明就明白多了。这个例子是真的还是编撰的?我不知道,也不想追根朔源。
------光从“智者不与人争强”一句,我们的确不太容易理解领会它包含的意义。用一个事例一个故事来配合讲解,我们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咱们绕到儿童教育上来,有一些道理看来很深奥,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好像让儿童来理解很困难。但我们能不能拿出一些浅显直观的事例来讲其中的道理呢?就象孩子从没看到过大象,那可从不同的角度告诉大象象什么,今天说大象象柱子,明天说大象象墙壁,这样孩子慢慢会对大象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这个大象的形象可以说是教给他的,也可以说是他自己领悟的。
----孔子讲解“仁”“孝”等含义,他今天讲是这个意思,明天讲又是那个意思,对子路讲是这个意思,对颜回讲又是那个意思。他有矛盾吗?他每次讲有错吗?我们可以说每次讲都是对的(他从一个层次一个侧面来讲解),每次讲解又是不对的(因为不是全面的真正的)。
------孔子讲的“仁”与弟子理解的“仁”相同吗?肯定不同,每个人均不同。但是每个人对仁的领悟都是他所在思想境界
对“仁”的领悟。每个人的层次都是不同的,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仁”的领悟。

只觉得有些难受,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留高个子糊涂一辈子!(高个子连三八二十四也不懂却要死争,不自知不知人,连圣人也对他没办法啊。)多大的坏心和惩罚呀,这是孔子应该所为的?(孔子也有不能解决处理问题的,就象面对高个,他感到没法说服高个。这是孔子的坏心吗?如来佛祖神通广大为何不帮唐僧直接取到经,却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是唐僧在取经中修炼,不是如来在修炼。)不说孔子,我只想问这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所为的事情吗?(那有爱心的人面对此该如何做啊?与高个讲理劝他改正?讲得通还会三八二十三?)矮个子失去了猎物,就该这样自我安慰吗?(这可不是阿Q!是孔子的话让他领悟到了深刻的人生道理。)他没有争回他自己该得到的东西或者说他保护不了自己的权益,又如何称智者呢?!(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谁说他失去了,他得到了更多!得到了更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连孔子也保护不了他的权益又如何,又如何称得上两个智者呢?(他们不是为了猎物而争,他们是为了辩三八到底是多少而争。他们在争理!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慧,失去是一种另外的获得。)


由感而发。。。。。。(也是有感而发)

自己没有能力说服别人的难受为什么要惩罚到自己和别人的身上呢?
(孔子不是智慧的平息了这场争论了吗?孔子的处理不是使得高个子快乐矮个人兴奋吗?还有其他比这更好更有智慧的处理办法吗?)
争论本可以明理,可以促使进步,但最后结果却是。。。。。。。
(高个和矮个谁也不让谁,这样争论可以明理吗?可以促使进步吗?相反,争论往往在还没明理前就上升为争斗了,从斗嘴上升为武斗了。)


深深的难受

不由问这是智吗?
(不由的问这不是智是什么?如果不是智,那智的处理应该是怎样的呢?)


引用 报告 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08-1-18 10:02:1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呀?太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2:19:07 | 只看该作者

心态才是关键!

有人把儿童读经教育要不要讲解的问题理解成要不要给儿童讲解经典了。

它们是同一个问题吗?

我们的主题是“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这里我们故意把“读经教育”改成“读经教学”,这里的“讲解”必然是“讲解经典”吗?

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有鉴于听说有全天达十个小时在读书的情况,是有鉴于读得遍数越多越好读得时间越长越好的说法。

这些问题的概念按理是最开始就要明确说明。但是,实际上就是这样大家都预先自己定义了一个概念,然后不考虑别人是否这样理解就开始争啊辩啊。

所以,我们故意把这些说明放在后面。以充分展示每个人在对待问题时的心态,在对待误解时的姿态,在对待不同意见时的状态。

其实,有时候问题的本身往往反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对待别人不同看法的态度。

论坛是一个舞台,问题是一面镜子。每个人该怎么表现该表演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其实人生也莫不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4:5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老帖

jingying回复 #36 新新唐人 的帖子

就这个例子孤立来看,唐人的解释合理,孔子这样做没错.

但是这样的行为不值得推广,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有德的人少数,大多数无德的人都会受利所惑,既然圣人都支持,我们是不是都应该指鹿为马来博取那一点点利呢?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有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吗?孔子有说三八二十三吗?孔子只是把猎物给了高个子猎人但没有认为矮个子在这个问题上是错的高个子是对的。一个正常的有姿态的人犯得着与一个连三八二十四都不懂却要强辩的力去争辩吗?三八二十三会懂得退让吗?孔子选择了三八二十四退让,三八二十四不是退让了吗?如果判猎物给三八二十四,三八二十三会罢休吗?这起事端能平息吗?

------赵高
指鹿为马为私利。在这里孔子有私利吗?倒是三八二十三好像是指鹿为马要猎物!

为了少数有德人的德,反而让大多数无德人失德,本身这样的行为就是无德.
-----三八二十三的失德并不是因为孔子把猎物给了他。孔子是尊道办事,成人之美。如果孔子把猎物给
三八二十四,三八二十三挑起事端,把事情扩大化,甚至伤害了谁,那才是大缺德!所以孔子的行为是圣人的行为,是大德行为,成就大功德。

但是这样做不能完全怪孔子, 最主要的问题是不理解孔子的深意还要胡乱推广,害人不浅.

------有谁在推广三八二十三吗?现实中真有这种事吗?我们可以把它看出寓言故事,深思其中包含的道理。若有所悟,就是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09:40:13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感悟:君子成人之美

人生感悟:君子成人之美  

作者:贯明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与人为善,尽可能向他人提供方便,尽量给予他人帮助。可以说,宽以待人是一个道德水准较高的表现。对于别人的好事,要极力给予支持和赞赏;对于别人的坏事,不要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然而,东方人由于受儒教思想的影响,性格比较内向。凡事讲涵养,讲忍耐,这本来也是道德高尚的体现,私心较重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却由此滋生了妒嫉心。其实儒教思想中完全没有任何提倡妒嫉的内涵,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的确如此,为他人鼓掌、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与人为善的心态。对于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的人来说,是无法做到成人之美的。

西方人性格比较直爽,虽然忍耐力不如东方人,却乐于欣赏别人的成功。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之外,还有一位就是奥德伦。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上,有一个记者突然问奥德伦一个很特别的问题:“让阿姆斯特朗先下去,使他成为世界上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是不是感觉到有点遗憾?”在全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德伦很有风度的回答说:“各位先生,请不要忘记,当航天器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走出天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听后,都在笑声中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在上届美国总统大选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看到选举结果揭晓,当天就打电话给连任的布什总统,诚恳地承认竞选失败,并祝贺布什成功连任。布什总统也在随后发表的简短演讲中称赞克里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对手”,并赞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在竞选中的出色表现。这个美好的局面,使原先担心因总统大选出现的选票争端而损害美国形象的分析家们松了一口气,支持克里的说他们没有看错人,布什的支持者也认为克里的表现无可挑剔,说他虽然输了大选,却赢得了尊敬。克里的行为使他虽败犹荣,在大众面前以一个智慧者的形象很体面地告别了大选。

中国古代的圣贤也有“君子宽以待人,严于责已“的处世方法,对别人的缺点要善意的指出,不能幸灾乐祸;对别人的危难应该尽力相助,不应该袖手旁观,落井下石。即使是自己人生得意之时,也不能得意忘形,居功自傲,而是要多想想别人对自已的帮助和恩惠,让三分功给别人。把掌声送给别人,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对别人的成就和优点進行肯定。相反,如果没有成人之美的心态,就不可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就和能力。当一个人善于为别人鼓掌时,他自己也将会由此获得更多人的喝彩。

【转自www.zhengjian.or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09:00: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8 08:41 发表
摸到自己生命之门就可以,经典只是可以被我们用来借鉴或帮助把握自己生命之门的一个工具或资料而已。



“摸到自己生命之门”------太经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7-12-18 08:41:44 | 只看该作者
摸到自己生命之门就可以,经典只是可以被我们用来借鉴或帮助把握自己生命之门的一个工具或资料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08:25:05 | 只看该作者
有人指责我们说我们连经典的门都没摸到,顶多只是窥到了点庙堂之美。

我们觉得很对啊,这哪里是指责,这是实话实说啊。

我们至今真的不知道经典的门在何处,不知道经典的门是什么样的,不知道经典的门是什么做的,不知道谁有资格进经典之门,不知道有谁在把经典之门。

但我们相信经典的门一定很高很大很雄伟很壮丽。

我们,一个渺小的生命超过2M高就够不到的微微生命,怎么干怎么能够去随便摸经典之门呢?凭我们的视力,我们看不到经典的门。

经典的门很高很大,那经典的窗同样很高很大,我们也找不到经典之窗,所以如果说我们窥到点庙堂之美,那是有意抬举我们了。

有人又指责我们智慧小,我们觉得很对啊。这不是指责,这也是实话实说啊。

智慧大大智大慧,还在这论坛瞎折腾干什么啊?大智大慧,神通大显,开功开悟了,跳出三界了,还在凡间跟常人在一起?

所以,我们真的没摸到经典之门,没窥到庙堂之美。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在这里瞎折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2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9 06:04 , Processed in 0.11320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