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专贴小巫书稿:关于自由和规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2 20:5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不久的一次讨论,悄悄撰贴述说我们相识几年来,她如何从我这里获益匪浅,但至于她对我的影响,除了"此贴未完,请勿跟帖"以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此言甚谬,我要平反。
记得我的一两只贴子,曾经催人泪下,当时相熟的朋友们就嚷嚷,小巫该从悄悄那里获取结业证书了!
后来我写书,时时收到悄悄的电话"你写的某个题目,我又找到一个新的论点!"而后她把搜罗来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email给我以做参考。比如关于自由一词的翻译,她找到严复原始译文的典故,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
很想答谢她,上个月在家里做了一顿饭,结果孩子们闹起来,匆匆忙忙吃完就带着他们游泳去了。她说你把写完的东西在早教上发表一下,让大家都看见。
这里我应悄悄的邀请,将她帮助过我的两处文字有选择性地转贴,以此鸣谢悄悄长期以来的鼎力相助。
 
关于自由: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
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叫做Statue of Liberty。
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
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liberty。
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觉遵守纪律吗?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看见我洋洋洒洒地讲了这么大半天的"给孩子自由",你可能有些误会,以为我们家什么都依着孩子,不约束不管教,其实不是的。Sam绝对不是上文所讲的那个小黄毛,他活泼好动、坚强独立,就象所有的三岁幼儿一样,他有调皮捣蛋的时候,有欺负别人的时候,有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儿蛮横霸道不讲理的时候。
我们说,给孩子自由,并非意味着撒手不管。我们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任、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任,就要规划出自由的界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和其他人和平相处。因而我们做父母的,也要给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
有人说,西方人遵守纪律,是因为他们的法律非常健全非常细致,违犯任何一条都会受到处罚。的确是这样。但是他们那些细致入微的法律条款,也是长期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规则,写成条文,便于大家共同遵守。遵守法律的目的不是约束自己,而是维护所有人的自由,保障所有人的利益。
一次和一位邻居小林聊天,她是刚从海外归来定居的妈妈,有两个女儿。她感慨道,"我发现中国的家长是:该立规矩的地方不立规矩,不该立规矩的地方却拼命限制孩子。比如吃饭,我们家的规矩是,吃饭就在餐桌上好好吃,下了餐桌就没饭吃了。可是这里的家长却不给孩子立这样的规矩,而是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怨不得这么多孩子不好好吃饭,都是家长惯的坏毛病。"
在吃饭方面,我们家的家规和小林家的一模一样:到了开饭的时间,大家都规规矩矩坐在餐桌上老老实实地吃,并且要求不可以大声咀嚼,尽量不要洒很多饭粒汤水出来,食品和餐具都不是玩具,不可以敲打玩耍。吃饱了或者不想吃了,就离开。对大人,不劝饭;对孩子,则坚决不追着喂。除了餐厅和客厅,其他房间(卧室、书房、儿童室、卫生间)一律不可以吃东西。吃东西时一定要端正地坐着,不能够东倒西歪,更不能躺着吃,以免卡着呛着。
这样的规矩,我们家还有不少。比如,我们规定,Sam不可以在傍晚之前看电视,每次看的时间最好限制在一个小时左右,最多不可以超过两个小时;外出回家、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早饭前和睡觉前都要刷牙;早餐前不可以吃甜食;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关灯睡觉;等等。
我们鼓励Sam自由探索,但是也给他大致地划出一些自由的限度。比如,带电的东西绝对不能碰;不可以玩弄锋利的刀子剪子;不可以未经允许随便翻弄爸爸妈妈(以及他人)的书籍文件和私人用品;玩具弓箭不可以对着人发射;不可以随地乱扔垃圾;掉到地上的食品不可以捡起来吃;等等。家里所有的房间他都可以随意进出,但是炒菜时不能进厨房,爸爸妈妈工作时也不可以随便进入书房干扰。上文描述的水漫金山只出现了两三次,后来再在浴缸里玩水,我们规定不可以把水弄得到处都是,以免渗到楼下,损坏邻居的物品。
外出活动,我们则要求Sam遵守公共秩序,不损坏公物、不揪花扯草、不打扰他人。过马路应该看看两边有没有车,走便道和人行横道,遵守交通规则。
立什么规矩、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情。在讲规矩之前,我们要分清这样两个概念:"需要"(needs) 和"索求"(wants) 或者"冲动" (impulse) 。孩子的需要是必须满足的,孩子的索求和冲动却是应当适可而止、有限度有规矩的。
什么是孩子的需要?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经常和自己在一起,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需要拥抱、需要爱抚。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尊重,需要独立,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压抑地自然成长。
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索求和冲动?买玩具、吃零食、看电视、不睡觉、弄乱物品、攻击他人、强抢玩具,等等。
有些时候,孩子会通过索求来表达他对爱的需要,这就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智慧,来分辨什么是必须满足的需要,什么是应该规范甚至拒绝的索求。
父母要时刻注意分辨孩子要爱的信号并且一定马上满足。一般来说,物质上贪得无厌的孩子都是因为精神和情感方面有缺失(这条原则也适用于成年人)。反过来说,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孩子,就不会在物质方面有过多的索求。
 
比如,吃手是婴儿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家长应该在注意卫生的前提下,让孩子尽情地吃个够,而不应该限制或者"更正"。但是如果一岁半以后的孩子还吃手(或者以前没有吃手的习惯、突然开始吃手),就可能是焦虑的表现了。父母要做的,不是从嘴边扒开孩子的手,也不是训斥,而是检视一下孩子的生活,看看是否有给他焦虑的因素。一旦排除这些因素,孩子会自动停止吃手的。
有些家长在限制孩子的行动时,几乎是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在说"不"之前,最好想一想,如果让孩子做了这件事,会引起什么"恶果"?如果只是会弄脏衣服鞋袜,那么最好闭上嘴,让孩子玩儿个痛快,待会儿回家再换再洗就是了。玩儿水(无论脏否)玩儿泥土玩儿沙子,是孩子的需要,必须满足;洗衣服是家长的任务,有待完成。
在某育儿杂志上,我曾经看到一期讨论如何敦促孩子午睡,一些父母写来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乖乖就范的"高招"。Sam两岁半左右就坚决不睡午觉了,我们试了几种办法让他入睡,都没见效,也就算了,随他去。不睡午觉,也没有影响他的发育,他只是晚上睡得早一些,总体时间够就行了。
我还看到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讨论。我个人的看法是,超市是公共场所,自有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开架售货,为的是方便顾客,而不是可以由着性儿乱取乱放。把超市当作一种课堂,让孩子亲历亲为认知物品,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我认为,超市其实更是学习规则的良好课堂。可以让孩子看到,大家都需要遵守秩序,排队付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可以随意弄乱货物,未经付款的货物更是不应该损坏。孩子弄坏了东西,家长很气派地付钱买下,其实是一种浪费。超市不是儿童培育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没有义务接纳容忍随意触摸的小手。开架售货源于西方,在国外,超市要求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们随便弄乱弄坏东西。
Sam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带他到附近的家乐福超市购物。因为这种大型购物中心比较拥挤,为安全起见,我们让他坐在购物车上,不让他下来乱跑。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取下来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什么,而后整齐地码放回去。确定要买的东西,给他一两样不易损毁的拿着玩儿。长大一些,他喜欢跟着我去专门销售西餐原料的小型超市Jenny Lou's买东西。我拿一只篮子,他提一只篮子,把他认为我们需要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篮子里。有时他还真会拿来几样我需要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不要买的。有时他抱着一样东西跑过来,"妈妈,意大利面!"如果我说"咱们不需要",他会把这样物品归回原位。付款时,他吃着买来的棒棒糖走掉,也不在乎我是否真地买下他篮子里的货物。大概对他来说,挑选的过程比购买的结果更有趣。也有一两样他叮嘱一定要买的,一般都是些小食品,我会为他买下。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和我们熟悉,不介意把Sam篮子里的东西归还货架,反正他力气小,挑选的物品十分有限。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Sam三岁后的那个夏天,有一阵子他要求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他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他不理解。我就依着他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他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他"难受、不舒服"。我告诉他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
*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他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馅饼等,以此种方式让Sam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他看着眼馋。有时他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好,不得病。"
*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 我们给Sam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Sam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Sam的爸爸对于惩罚和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曾经掌握的十分教条。有一阵子他对Sam的任何不妥行为都采取没收玩具的手段来对应。一次,Sam连续掐捏妹妹,爸爸一怒之下把他心爱的绿球劈手夺走,告诉他,如果想要球,就必须停止欺负妹妹。Sam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大喊大叫,并且更加努力地企图进攻妹妹。我对他爸爸说,"你这样做,有点儿不讲理。Sam不应该掐妹妹,是因为妹妹会疼。他应该因为爱护妹妹而不掐她,而不是因为不失掉自己的玩具而不掐妹妹。掐妹妹和没收玩具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你这么做,他不会明白道理,反而会以为是妹妹令他失去了自己的玩具,从而更要欺负妹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效果十分微弱。我也曾经按照书本上宣讲的一些做法,在Sam"犯错误"时,显出很生气的样子,试图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给他"time out"。结果Sam吓坏了,大哭大叫着要我抱他,却依然不能够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也就摒弃了那些书本的教导,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自己的方法。我总结出这样三个法宝:
法宝一: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生气,也不要训斥他,而是迎上前去,拥抱他,爱抚他。"闹"的孩子都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我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儿不讲理。"有时候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哼哼唧唧地往我身上一靠,"妈妈抱抱!"皆大欢喜。
法宝二:孩子闹的你心烦意乱、恨不能扇他耳光时,不要发脾气,深呼吸,平静下来,多想想他可爱的地方,回想他平时给你的欢乐,这会给你无穷的耐心,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法宝三:要具备一定的幽默感。孩子不服从你时,不要强硬地推行你的政策,因为无论孩子多小,你都"打"不过、拧不过他。剑拔弩张之时最难实行规矩,不妨采取迂回战术,施展一下自己的喜剧才能,尤其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说出他不遵守的理由。把孩子逗笑了,一切就都容易了。
一天晚上Sam赖着不去睡觉,催促他,他说"待会儿",拉他走,他干脆躺在地上嚷嚷,"我就是不要睡觉!"眼看他爸爸要发脾气,我抱着他就势滚在地上,学着他的口气,"你不要睡觉,我也不要睡觉!睡觉多没意思啊!醒着多好玩儿啊!这么多的玩具,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谁要睡觉?可是,可是,不睡觉,就没有精力,就困,就难受,就没有劲儿玩儿了。还是睡一会儿吧,让玩具也休息休息。明天一睁眼,它们还都等着Sam哪!"Sam早就被逗的嘎嘎大笑了,乖乖地爬起来跟着我刷牙去了。
再比如,Sam有时候不愿意仔细地刷牙。这个时候跟他讲不好好刷牙将来牙会坏掉之类的道理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心目中没有"将来",只有"现在"。所以我和他爸爸都各自设计了一些办法,很夸张地叫他长大嘴,让我们看看刚才吃的水果(米饭、肉、甜食)是不是还挂在他牙上,看看喜爱甜味儿的小蚂蚁是不是来偷吃Sam嘴里的残留食物了,是不是误把Sam的牙床当作好吃的,别把Sam的牙吃了!哎呀!快刷快刷!哎~~!刷干净了,让妈妈闻闻,嚯!Sam的嘴好香啊!(当然这种"故事"要掌握分寸,不要什么都瞎编吓唬孩子,将来他长大了,学到了正确的科学理论,会以为你一直在骗他。)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却不知什么时候起,在邻居中得了一个"耐心"的美名。好几次,别的妈妈对我说,"你怎么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耐心啊?我看你从来不发脾气,总是那么耐心。换了我,早就要吼了。"
我的回答是,"我要是吼,岂不是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个"耐心"的妈妈,也就有了"懂事"的孩子。邻居们,无论老人、父母、还是保姆,都曾经向我感叹,"你们家的孩子就是懂道理,什么事情和他一说就通!"
 
盛夏的一天下午,我带着Sam,小林带着她的二女儿芊芊,还有另外一位邻居带着她的女儿宝宝,到小区的会所里给孩子们买冷饮,。我们大人坐在沙发里聊天,孩子们吃着冷饮,楼上楼下跑着玩儿。吃完了冷饮,我们三个大人还在聊天,孩子们就把沙发旁边展示格里的小广告卡片拿出来,一张一张地发给我们。我们自顾自地说着话,漫不经心地从孩子们手里接过画片来。
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待到我们再次关注孩子们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把小卡片扔的满地都是,花花绿绿一片狼藉。我们几个大人赶紧跳起来,忙不迭地叫孩子们和我们一起把卡片分门别类,归回格子里。我们这边收拾着,那边Sam却把更多的卡片隔着楼梯栏杆扔到楼下健身房。我叫Sam别扔了,和我一起收拾,他断然拒绝。宝宝妈说,"你再扔,要打屁股了!"我说"那我自己下楼收拾去。"
我把楼下的卡片收拾完,上楼来看,Sam仍然在不断破坏另外两位妈妈收拾的成果。宝宝妈明显地有些不耐烦,勒令Sam停止,Sam不听。我把Sam抱起来,对他说,"刚才妈妈和两位阿姨聊天来着,没有跟你玩儿,所以你把这些卡片到处乱扔。现在妈妈抱抱你,你就别扔了,好吧?咱们一起把这些卡片归位。"
宝宝妈问我,"你怎么不批评他?"我说,"这不是他的错,是我没有给他注意力,他这样做,就是要我注意他。"
芊芊妈在一边开玩笑地问,"小巫你们家有藤条吗?"我说,"我可不打孩子。打孩子是最最愚蠢的做法,它不能解决问题,却只能告诉全世界:我这个家长是个十足的笨蛋,我已经无计可施,只剩下打了!"
宝宝妈说,"那你也应该惩罚他,让他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我说,"Sam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惩罚他没有用,消除不良行为的最佳方法就是抱住他。"
宝宝妈评论道,"你这个思想很西方的。"
我带着Sam回家,听到身后小林对宝宝妈说,"她可真有耐心,我就没有她那么好的耐心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4 06:02 , Processed in 0.07187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