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7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快乐分享] 与孩子 语言沟通的方法 [续十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9 06:4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孩子 语言沟通的方法 [续十一]


13.暗示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越少,它的教育效果越大。
——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然后告诉老师,A组是优秀组,在智力、意志品质和特长上明显较好;B组是及格组,各方面的表现都逊于A组。
老师了解情况后还是按原计划给两个组教授相同的课程。一个学期后,A组的成绩和各项测评确实优于B组。
后来又经过几组实验,这一原理同样得到证明。
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暗示”这种方法和理论归入催眠术或者心理治疗之类的范畴。实际上,暗示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沟通而达到想要的效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运用在教育中,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在《论语?季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的儿子伯鱼(名孔鲤)与其他学生一起在父亲门下学习,一位叫陈亢的学生碰到伯鱼时,带着怀疑的口吻问他:“你在你父亲那里是否还听到一些我们没有听到过的教导呢?”伯鱼回答:“没有。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堂前,我轻轻地走过庭院,父亲问我:‘你学过《诗经》吗?’我回答:‘没有。’父亲便说:‘不好好学习《诗经》,就不会使用典雅的语言。’我退下就专心学习了《诗经》。又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堂前,我又轻轻地走过庭院,父亲又问我:‘你学过《礼》吗?’我回答:‘没有。’父亲便说:‘不好好学习《礼》,就不会懂得立身处世的准则。’我退下后就又专心学习了《礼》。我私下就听过这两次教导。”陈亢回来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了三点教益:一是明白了学《诗经》的重要性;二是明白了学《礼》的重要性;三是明白了品德高尚的人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偏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非常善于运用点拨暗示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越少,它的教育效果越大。”
相对于直接的批评来说,暗示性的语言往往能够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使用暗示的方法呢?
建议一:用语言暗示孩子
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大头儿子去小朋友家玩的时候,他将小朋友的玩具拿回了家。爸爸发现了大头儿子拿了别人的玩具,在大头儿子要求爸爸把玩具放到玩具柜里的时候,爸爸故意说:“哎呀,怎么放不上去呀,原来这个玩具不是我们家的,玩具想自己的家了!”这时,大头儿子意识到自己拿了别人的玩具,然后,爸爸就带着大头儿子把玩具送回小朋友家里。
第二天,当小朋友来大头儿子家玩的时候,也将大头儿子的一个小玩具熊拿走了,大头儿子在收拾玩具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小熊,心里很着急。
这时,在父母的教育下,小朋友也将玩具小熊送了回来。大头儿子非常高兴。爸爸妈妈及时地教育道:“大头儿子,你说可不可以拿别人的玩具呀,你看别人拿了你的玩具,你多着急呀!”
当父母要求孩子怎样做时,孩子往往会产生排斥感;当孩子自己意识到应该怎样做的时候,他则会努力去做。而暗示正好给了孩子自我反省的机会,激发孩子做得更好的内驱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运用暗示性的语言来代替批评,避免让孩子感觉失去面子,以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比如,当你发现孩子正在跟比他更小的孩子争夺玩具的时候,你可以温和地说:“儿子,你是小斌的哥哥吧?”孩子一听,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作为哥哥不应该与弟弟争夺玩具,一场即将爆发的亲子冲突就这样平息了。
再比如,对于不爱吃饭、吃饭挑食的孩子,父母不要直接批评他,这样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厌食。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有一天,妈妈请来了与儿子同岁的小刚,小刚长得比儿子高大魁梧。餐桌上,小刚吃得津津有味,妈妈故意惊奇地说:“呀,小刚,你长得可真高、真壮呀!你是不是从来不挑食呀?”小刚说:“是呀,阿姨,你做的饭可真好吃!”妈妈有点遗憾地说:“啊呀,我家勤勤要是像你一样能吃饭的话,肯定长得比你高!”果然,勤勤在妈妈的暗示下,努力地扒着碗中的饭,从此以后,勤勤也总是能够吃下满满一碗饭,吃菜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挑了。
建议二:用行动暗示孩子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属于非语言的范畴。在这里,我们从暗示的角度来说明父母行为对孩子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不同国家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一个中国孩子摔倒了,父母会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不停地哄孩子:“宝贝,别哭,摔着没有?”甚至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于是,孩子不哭了。
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父母不会跑过去扶孩子,而是鼓励孩子:“宝贝,自己站起来!”然后微笑着注视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来。
一个非洲孩子摔倒了,父母也不会跑过去扶孩子,而是在孩子旁边反复模仿摔倒并站起来,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教孩子自己站起来。
在这里,美国父母用的是鼓励,非洲父母用的是暗示,而中国父母用的却是溺爱和推卸责任。结果,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非洲的孩子善于面对困难,从小就离开父母去生活;中国的孩子则无法面对困难。
从表面看来,中国的父母似乎帮助孩子解决了困难,其实,当孩子再次摔倒时,这个困难会依然出现。因为父母的全方位保护和包办代替给孩子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即能力的残疾、心理的残疾。这样的孩子由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尽情享受着父母的照顾,当困难来临时,就只会躲在父母的怀抱中,不敢独自去面对。
明智的父母应该明白自己的行动对孩子的作用,尽量运用正面的行动去暗示孩子。
周末的晚上,儿子强强的表弟军军来了,两个人一直在房间里大吵大闹,妈妈劝他们小声点,不要影响其他人休息,但是,他们却还是照旧。时间越来越晚,快9点的时候,妈妈一言不发地走进强强的房间,帮他们把床整理好,把被子摊开;爸爸则关掉了客厅的电视和灯。爸爸和妈妈都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强强和军军才意识到自己太“闹”了,于是伸了伸舌头,赶紧到洗手间洗漱后上床睡觉。
用行动来暗示孩子可以避免严厉的语言伤害孩子自尊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时,父母更应该注意用行动来暗示孩子。比如,当与人聚餐时,如果孩子不顾他人,拼命夹自己最喜欢的菜时,父母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对孩子摇摇头,暗示他不要过于无礼;在公交车上,当看到有老年人上车时,拉拉孩子的手,用眼神示意他给老人让座。这些行动暗示的效果都不会比语言差。
建议三:用文字、故事等暗示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的艺术体现在于委婉地引导,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改正。
唐末五代时期的颜诩是家教思想家颜之推的第六世孙,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有讲究。
有一次,他的儿子和宾客一起嬉戏打闹,颜诩认为儿子这样做有失体面,很想教育他一下。但是,他想,如果把儿子叫过来教育,一方面会伤害宾客的面子,另一方面也会伤害儿子的自尊心。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颜诩想了一会,就用毛笔抄写了韦昭的《博弈论》贴到墙壁上。《博弈论》中的内容正好与儿子的行为有一定的联系。儿子见到墙壁上贴着的《博弈论》后,主动对照自己的行为,觉得非常羞愧,并向父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颜诩一家百余口人,他从来没有呵斥过孩子,孩子们都相处和睦,有20余人成为有名的儒生。
实际上,暗示不仅仅可以使用在委婉地批评孩子上,父母还可以通过暗示的方式来启发孩子,教育孩子一些道理。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是孩子愿意接受的,而且可以显示出父母的才华,使父母获得孩子的尊敬。
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曾经给儿子写过《读书吟示儿耆》,当中都是在教育孩子。魏源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善于运用比喻的方法,把想要教给孩子的道理,通过其他事物表达出来。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两篇:
《读书吟示儿耆》之三
君不见,猩猩嗜酒知害身,且骂且尝不能忍。飞蛾爱灯非恶灯,奋翼扑明甘自损。不为形役为名役,臧谷亡羊复何益!月攘一鸡待来年,年复一年头雪白,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试问巫峡连营七百里,何如蔡州雪夜三千卒。
意思就是:
你看看,猩猩明知喝酒有害身体却嗜酒如命,一边骂着喝酒的害处,一边品尝着酒而无法忍耐。飞蛾喜爱灯火而不厌恶灯火,鼓起羽翼甘愿牺牲生命也要扑向光明。不是为了形体所累而是为了名誉所累,不能做的事情却偏偏要做,这有什么好处呢?坏习惯要等到来年再改正,这样年复一年头发都白了,该摒弃、该改正的就应该今日就摒弃、改正,人生百年好像白驹过隙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试问刘备在巫峡采用连营七百里扎寨的办法,哪里比得上李朔雪夜带领三千精兵突袭蔡州的办法高明呀?
这首诗以猩猩、飞蛾等比喻,告诉孩子,人生成败往往因为很小的事情,一个人应该知错就改,不能因循且过,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读书吟示儿耆》之五
君不见,花时少,实时多,花实时少叶时多,由来草木重干柯。秋花不及春花艳,春花不及秋花健。何况再实之木花不繁,唐开之花春必倦。人言松柏黛参天,谁知铁根霜干蟠九泉。
意思就是:
你看看,开花的时间少,结果的时间多,开花结果的时间少,而长叶的时间多,自古以来,草木最重要的是树枝。秋天的花不如春天的花鲜艳,春天的花不如秋天的花健壮。何况结果的树木开花就不那样繁茂了。大路上开放的花最让人感到春天的疲倦。人们都说松柏青青高耸天空,谁知道它傲霜斗寒的树枝原来有铁一样的树根深深地盘绕于地下。
这首诗以花木的荣枯盛衰比喻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长期艰苦地磨炼自己,积累学识和经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用比喻、格言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曾经给孩子们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真似儿孙。
郑板桥通过比喻,教育孩子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刚直不阿。
建议四:用环境暗示孩子
环境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是每个父母都知道的,历史上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的学问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慕贤篇》中告诫每一位父母要特别留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他指出,人在幼年时期,“神情未定”,很容易学习模仿周围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熏渍陶染”。他还打比方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而且,这种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长期下来,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只知道怎样选择良好的环境,很少会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来教育孩子。
有一位4岁的孩子,脾气非常急躁,为了让孩子养成耐心的习惯,妈妈采用了环境暗示法。她先把孩子房间里的窗帘由黄色换成了浅蓝色,把孩子的床单、被子也换成了浅蓝色,并在孩子的房间里挂了几幅宁静的大海的图片,当孩子置身房间里时,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急躁了。
聪明的父母一定要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意识地用环境来暗示孩子。比如,在该学习的时间,父母们要关掉电视,打开书本,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在该睡觉的时候,父母们要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东西,让孩子明白不要再闹了,应该上床睡觉了。这种温和的暗示一般不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再适当地提醒一下孩子,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不会出现冲突。
建议五:避免消极暗示对孩子的影响
暗示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认为,正面的暗示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多湖辉曾经用他小时候的经历来说明暗示的重要作用。
小时候的多湖辉是一个爱恶作剧、喜欢调皮捣蛋、不爱读书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理想。妈妈却没有责骂他,相反,她总是对他说:“现在你不喜欢念书,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喜欢念书的!”“妈妈看得出,将来的你会有卓越的成就!”
这些话妈妈经常挂在嘴边,这让多湖辉对自己的潜能深信不疑。他说:“如果,这些话只是偶尔一两次说说罢了,那么,小时候的我一定不会相信,因为此话与实际情形相差太远。然而,这些话一直挂在母亲的嘴边,所以,后来我常想:‘也许,我将如母亲所料,日后会有卓越的成就。’也就是这种想法,使得我遇到困难、面临危险时,能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同正面暗示一样,负面暗示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遗憾的是,许多父母经常在生活中给孩子一些负面的暗示,从而使孩子长期处于沮丧的境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会恶化亲子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位5岁的孩子与邻居小伙伴发生了摩擦,情急之下,孩子挥拳打了小伙伴一下,结果,把小伙伴打哭了。孩子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把孩子叫到面前,恶狠狠地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欺负小伙伴,你竟然把他打哭了,看我不揍你!”结果,父亲在孩子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在这里,这位父亲的做法是相当错误的。他的做法实际上暗示了孩子,对于自己不满意的事情,应该用暴力来解决,这种负面的暗示会让孩子在遇到相似的情形时毫不犹豫地用暴力行为来解决。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亲把孩子叫到面前,对孩子说:“你把小伙伴打哭了,你看他现在好伤心,如果是你被他打了,你会难过吗?”
孩子必然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父亲可以进一步地开导:“如果你们只是为了争夺玩具,那么方法会有许多,比如,你让他先玩一会,然后再让你玩一会。或者你们两个一起玩。”
孩子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点莽撞。父亲接着说:“现在,你不顾小伙伴的感受,把他打哭了,他心里肯定很难过。如果你想继续和他成为伙伴的话,就向他道个歉,并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他玩几天。”
只有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如果以暴制暴,结果只会让孩子对你产生怀疑,从而拉开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06:53:45 | 只看该作者

与孩子 语言沟通的方法 [续十二]

             与孩子 语言沟通的方法 [续十二]
14.道歉
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 罗达.邓尼
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有一位妈妈苦恼地说:“星期天,我在打扫房间的时候发现鱼缸被打破了,因为儿子平时比较好动,我就以为是儿子淘气时打碎的,就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当时很委屈,一直说不是他打碎的。我以为儿子在狡辩,就打了他一下。晚上,孩子他爸回来了,说鱼缸是他拿东西时不小心打碎的。我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孩子,但是,我是一个爱面子的人,我对儿子说:‘虽然不是你打碎的,但是,你平时太淘气,以后要注意。’没想到,儿子接下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跟我说话。我知道当时我没有向他道歉,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但是,我放不下家长的架子,而且,现在也不知道怎么跟儿子谈这件事。”
一个人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必须向人家道歉。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则说:“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可见,父母向孩子道歉,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或寻找适当机会与孩子谈论自己的错误,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的有效方式。只有孩子感到父母真正是言行端正,才能产生由衷的敬意,家长的威信也才会真正树立起来。
一位家长曾经问“知心姐姐”卢勤:“大人犯了错误,面对孩子,应该怎样解释呢?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我知道了就责备他,骂他。后来通过找老师了解,我发现错怪了他,但没有勇气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一点让我们大人很难办。”
卢勤回答说:“大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大人也要实话实说。如果能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我错怪你了!’我想,孩子是会非常感动的。有时,家长老是放不下架子,觉得自己是大人,怎么可以随便向孩子说‘对不起’呢?我倒是觉得,我们跟孩子可以建立一种朋友关系,有来有往,谁做得不对,谁就认错。这样,反而显得大人很光明磊落,在孩子眼中也很有分量。那些只知道修饰自己的人肯定是很虚弱的人。”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向孩子道歉呢?
建议一:敢于向孩子道歉
父母要把自己当成是与孩子平等的人,在犯了错误后,要学会向孩子道歉。
有关教育专家提到:“当父母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过分气愤、严厉时,或者从孩子的言行中,明显感觉到他自尊心受伤时,就该向孩子道歉,抚平孩子心灵的创伤。”敢于向孩子道歉的父母不仅不会失去威信,而且会获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
陈晖在她的著作《享受成长》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该吃饭了,可儿子看电视正在兴头上呢,连叫几声,只是三个字:“等一下。”说他几句,他倒说我烦,把门一摔,饭也不吃,躲进自己房里蒙头睡觉去了。我气不打一处来,没理他,倒是他爸爸劝得他去吃了饭。
第二天,我便把此事给忘了,坐在沙发上正看着电视,儿子走了过来。
“妈妈,对不起。”
“怎么啦?”
“我昨天惹你生气了。”
“哦,知错了就好。你是妈妈的儿子,妈妈不会总记着的。”我当时心里一阵激动,我知道,儿子这是还我的“对不起”来了。
因为就在前几天,我曾在气头上冲儿子嚷过一句作为家长最该忌讳的话:“你给我滚出去!”可没一会儿,我便意识到自己的不是,当即便跟儿子赔礼道歉了。
哦,“对不起”,你又让儿子给送回来了。
孩子喜欢敢于道歉的父母,他们会把父母当成知心朋友一样看待,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努力做得让父母满意。
邓小平8岁那年,父亲邓文明发现钱箱里的钱少了5个银元,于是,他把全家人都叫来,打算查清楚是谁拿的钱。“到底是谁做的?”父亲铁青着脸,大家都紧张地你看我,我看你。
这时,邓小平自觉地承认是他拿的,并拿起一根棍子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示意父亲打他。这可不得了,年仅8岁的邓小平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5个银元在当时可以买到500斤稻谷,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呀!更为严重的是,他要钱却不跟父母要,居然偷了家里的钱!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极度生气的父亲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立刻拿起棍子就把邓小平打了一顿。邓小平的母亲想要阻止丈夫打儿子,但是,一看邓文明那张铁青的脸,她没敢说话。
邓小平一声不吭,任凭父亲鞭打,泪水在他的眼眶里转,却硬是没有流下来。打完后,父亲想想事情有点蹊跷,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今天怎么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又把邓小平找来,耐心地问他原因。
刚开始,邓小平不愿意说,后来,在母亲的开导下,他才止不住眼泪,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亲。
原来,前几天在放学时,邓小平跟往常一样与一个极要好的同学一起回家。那天,这位同学却一脸苦闷,在邓小平的盘问下,同学居然急得哭起来。他告诉邓小平,妹妹生病了,家里却没有钱给妹妹看病。邓小平看到同学痛苦的样子,非常同情。
回到家里,邓小平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5块银元,一到学校,他就把这5块银元悄悄地塞给了那位同学。
挨过打的邓小平对父亲说:“同学的妹妹生了重病,他们家没钱看大夫,我就……”不等邓小平说完,父亲已经认识到自己错怪了孩子。他把邓小平拥在怀里说:“孩子,你做得对,是父亲错怪你了。我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你,但是,我打你的时候,你可以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呀?”
懂事的邓小平对父亲说:“我虽然是在帮助同学,但是,我没经过您的同意就拿了钱,是偷窃行为。您曾经说过,小偷是应当受到惩罚的,所以我应该受到惩罚。”
父亲满意地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说:“儿子,你能主动帮助别人是值得表扬的,而且你很诚实,父亲以你为豪。但是,你要记住,遇到什么事情应该跟父亲商量,你不会不相信父亲的为人吧?”
邓小平高兴地说:“我知道了,父亲。”
在父亲的教育下,邓小平一直是一个十分诚实、喜欢助人为乐的人。
家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都要求孩子承认错误;当父母错怪孩子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向孩子道歉呢?
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表明父母赏识和尊重孩子,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原则,而且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由衷的敬意,家长的威信才会真正树立起来,亲子关系也会进一步融洽。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得多。”事实上,能够向孩子道歉的父母大部分是孩子信赖的人。
当父母向孩子道歉时,一定要保持诚恳的态度,用温柔、关怀的眼神面对孩子,坦诚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同时,可以温柔地摸摸他们的头或给予他们一个拥抱。父母的道歉必然让孩子感动,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不要在发脾气的同时给孩子道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你的道歉。不要轻易地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或者生气而给孩子道歉,不能为了取悦孩子而没有原则地自我否定,如果这样,会让父母的威信丧失,在孩子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建议二:父母敢于自我反省
大部分的父母习惯于这样说:
“我辛辛苦苦地工作,还不是为了孩子,这个没良心的,每次考试总是不好,我说他几句就跟我急。”
“为了孩子,让我做什么都愿意,但是,孩子就是不领情呀!”
“养个孩子花了我一生的心血,孩子还不听话,真是让人伤心!” ......
对此,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父母们夸大了子女的不正当行为给他们带来的苦恼,总认为一切过错都是由于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致,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无关。但是我们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父母发出的强制性指令,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为了矫正错误。”
事实上,教育与被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在获得快乐,获得成长。许多父母在孩子身上找到了童年的快乐,心态变得更豁达,更乐观,做事更有目标。因此,如果父母能够多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亲子沟通就会简单得多。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经带着复杂的心情给儿子写了这样一段话:
儿子,我对你太暴戾了。当你穿衣服上学时,我责骂你,因为你没洗脸,只是用毛巾随便擦了一下。为了你没有把鞋子擦干净,我又斥责你。当你把东西随便扔在地上,我又生气地呵斥你。吃早饭时,我又挑你的毛病:你把东西洒在桌上,你吃东西狼吞虎咽,你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你的面包涂了太厚的黄油。当你去玩,我去赶火车的时候,你转过身来,摆着你的手说:“爸爸,再见!”而我却皱起眉头回答说:“挺起胸来,两肩向后张!”然后,下午又是如此。
当我走回来,看到你跪在地上玩弹子时,长裤子破了好几个洞。我押着你走在我前面,和我一起回家,使你在朋友面前丢脸。裤子很贵的,如果你自己花钱去买,你就会小心了!儿子,你想,这竟是做父亲的人所说的话!你还记不记得,过后当我在书房里阅文件,你走进来的样子怯怯懦懦的,眼中带着委屈。我抬头看到你,对于你的干扰,觉得非常的不耐烦,而你在门口犹豫着。“你要干什么?”我大声责问道。
你什么也没说,只是很快地跑了过来,抱着我的脖子,亲了我一下,而你的小胳膊,带着藏在你心中的热情,紧紧地搂着我,而这种热情,即使没有受到注意,也不会枯萎。然后你就走开了,蹬蹬蹬地上楼去了。
儿子,就在你走开之后,我手中的文件掉了下去,全身浸在一种非常难过的恐惧中,我怎么被这种习惯弄成这样子?那种挑毛病和申斥你的习惯——竟然当你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给你的期望太高了。我是以我这种年龄的尺度来衡量你。当你疲倦地蜷缩在你的小床里,我看出你还是一个小婴儿,就好像昨天还在母亲的臂弯里。我对你的要求真是太过分了、太过分了!
卡耐基的儿子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虽不十分完美,但却能随时检查自己、反省自己行为的好父亲。
只要父母善于自我反省,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自我反省,如果双方都善于从自己的身上找缺点,那么,沟通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建议三:给孩子写一封道歉信
如果你觉得很难当面向孩子道歉,那么,不妨试试给孩子写一封道歉信。
给孩子写道歉信更能够体现出父母的情感,让孩子更加感动。有些孩子甚至会把这封信珍藏起来,作为父母给自己的礼物。
《中国青年报》曾经刊登过一封母亲的道歉信。
母亲不让女儿看电视,母女之间发生了口角,女儿在盛怒之下对母亲说:“我讨厌你!”母亲感到非常震惊,同时,她深深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并给女儿写了一封表示道歉的信。
她在信中说:“虽然我很多时候是在你犯错误时批评你,但我同时也在犯着错误:态度粗暴,过度指责,方法简单……女儿,如果我伤害了你的自尊,请你原谅我。如果我学会了尊重你,请你接纳我做你的朋友。我希望在你我之间,先建立信任,再加强沟通,在选择做家长还是做朋友的问题上,我永远都愿意选择做你的朋友。”晚上,女儿面带愧色地说:“妈妈,其实我是最最爱你的!”
其实,向孩子道歉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相反,这正表现了父母的一种豁达,而豁达正是沟通的一种润滑剂。

建议四:敢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父母曾经犯过错误,不妨把自己所犯的错误告诉孩子,并以此来教育孩子。这样,孩子不仅不会看不起父母,反而会更加尊敬父母,感受到父母的诚恳。
李立三早年参加革命,后来犯了“左”倾错误。
李立三有6个孩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陆续回到李立三的身边。
有一次,李立三把孩子们都找来,对他们说:“我曾经犯过错误,你们听说了吗?”
孩子们说:“听说过一点,只知道有个什么‘立三’路线,具体的不清楚。”
李立三说:“你们要知道知道啊!”接着,李立三把自己犯路线错误的经过都告诉了孩子们。
李立三认为,父母犯的错误不应当向孩子隐瞒,把自己犯过的错误告诉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不仅能够让孩子明白父母没有隐瞒错误,没有说谎,而且可以让孩子们从中吸取教训,少犯错误。
当他把自己犯错误的情况告诉孩子们后,还对孩子们说:“祖国万岁人从来不讲个人的面子,只讲人民的面子。一个人犯了错误,首先要想到党和人民,不但要承认错误,还要把自己犯错误的教训告诉大家,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祖国万岁员的胸怀。”
又有一次,孩子们得到了一张李立三和另一个人的合影,照片的后面还有李立三的题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耳。虽不必有此事实,亦不可无此志气。非敢自负,实自勉也。”
李立三看到后,对孩子们说:“照片上的另一个人并没有为革命做什么工作。至于那个题词,充分反映了我少年时期狂妄自大的坏习气。我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后来犯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更是与此有直接关系,思之痛心。望你们千万以此为戒。”
在父母的心里,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比自己更优秀,那么,为什么不把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告诉孩子呢?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更加了解父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人生的指导,这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8-29 08:16:38 | 只看该作者
道歉,自我反省,敢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容易做到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8-30 22:10:38 | 只看该作者
"勇於認錯" 是大人和小孩皆要學習的, 感謝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8-31 05:54:4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来灌水的,呵呵,不过还是谢谢楼主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yzz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8 18:39 , Processed in 0.091957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