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玫瑰武昌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4 17:1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一座餐饮业异常繁荣,「好吃街」星罗棋布的城市,武汉却拿不出几道脍炙人口的地方名菜。于是为数不多名声在外的几道菜便成了武汉人招待外来客时必点的「代表菜」,其中武昌鱼无疑名列榜首。
武汉人的品牌意识不强,导致了土生土长的热乾面当年居然被河南人抢先注册,因此变得身份不明。相比之下,武昌鱼就没有这样的担心,无论谁注册去了,「武昌」两字足以验明正身。武汉人其实都知道武昌鱼并非武汉的武昌区所产,是产于鄂州梁子湖,不过就像小职员在交际场合被误认为经理,通常是不会画蛇添足地去解释纠正的,作为武汉人我们也很少去纠正外来客对于武昌鱼无伤大雅的误认。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是鳊鱼的一种,牠逐渐成长为名菜的过程中有一个步骤不可缺少,就是和平庸的鳊鱼亲戚们划清界限。于是诞生了这样一个传说:九百多年前的某一天,碧空万里无云。苏轼请王安石吃饭,主打菜就是武昌鱼。等鱼清蒸好了端来后,王安石用筷子夹出一根鱼刺,扔进一钵清水中,只见水中「咕哝」一声冒出一个油花,再拈一条也是如此。王安石说「此乃武昌鱼」。后人借王安石之口说出了武昌鱼油脂丰厚为其它鳊鱼所不及。不过这种优势不符合现代男女对于低油脂食品的推崇,好在还有传说二:武昌鱼的主鱼刺一共有十三对半,而普通鳊鱼是十三对。这一说法既便于食客向亲戚朋友卖弄学问,又可以在餐桌上进行现场趣味验证,比借名人提升武昌鱼品位的传说更有效一些。
不过,大凡名菜通常少不了名人的抬举,湖北许多地方菜就是因为文化含量不够才难以成为全国名菜。相传东吴甘露元年,末帝孙皓欲从建业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有一句「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武昌鱼遂扬其名。这种扬名方式似乎不太适合写在礼品盒或者菜谱的介绍栏上,好在庾信有诗:「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岑参诗云:「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范成大诗曰:「却笑鲈江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然而这些诗句对后世没有多少影响,所以并未给武昌鱼增色多少。所幸后来毛泽东的诗「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将武昌鱼推上了武汉第一名菜的地位。
「武昌鱼的刺比玫瑰还多,其实还没有『剁椒鱼头』好吃……」某个年轻的武汉人在网上这样说,引起了不少年轻食客的共鸣。其实许多名菜并不是吃味道,而是吃文化内涵、吃家乡归属感。这些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或许没有多少吸引力,因此有时候不妨给武昌鱼起个小名「玫瑰武昌鱼」,或许靠傍爱情能让武昌鱼被年轻一代传承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7 02:37 , Processed in 0.07201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